人際交往心理學-巧用偽裝保護自己

2021-01-13 騰訊網

變色龍

提到「偽裝」偽裝這個詞,我們立刻想到這是一個貶義詞。是的,但是「偽裝」也是一種生存技巧,比如上面的圖片中的變色龍。

我們在生活中,與人交往想要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要要學會「偽裝」。

我們周圍什麼樣的人最聰明?是哪些把「精明」寫在臉上的人嗎?還是那些善於「偽裝」的人呢?有豐富閱歷的過來人,會異口同聲說「當然是善於偽裝的人更聰明。」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那些看起來平凡的人。史書上就記載一些人學會了這個技巧,獲得成功,甚至當上帝王,比如曹丕。

三國時期,曹操重視人才,更重視百年後接班人的選擇。曹丕是長子,是太子。曹植是次子,但是才華出眾,會作詩吟對,歌頌父功(拍馬屁),因此曹操更喜歡曹植,並且產生了立曹植為接班人的想法。

當曹丕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他明白誰當太子,誰就是以後的帝王。因此急忙找賈詡求教:「先生,我該怎麼辦?」

作為太子黨一方的人,賈詡知道必須處理好這件事情。思考良久,方想出對策,道:「曹植雖然才華橫溢,但是為人驕縱,輕視他人。太子卻接人待物,勝他一籌。我們現在只要將自己的優勢表現出來即可,然後像寒士一樣兢兢業業做事,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就可以了。」曹丕謝過賈詡,一夜沒睡。

次年,曹操親徵,途中紮營修整,曹植又來拍馬屁了,像往常一樣,高升誦讀自己新作的歌頌父親的文章來。

這時候,曹丕卻跪在營帳前大聲哭泣。曹操看到很不解,就問他:「你為何長跪不起,一句話也不說?」曹丕哽咽著回答說:「父親的年齡都這麼大了,應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還要掛帥親徵,作為兒子,我是每日都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

聽完曹丕的話,圍繞著的大小官員都被太子的人仁孝而掩面流淚。大家都覺得,曹植只會炫耀自己的才華和拍馬屁,一點為人子的孝道都沒有,恐怕難以勝任一國之君的位置。結果曹丕贏得了所有人心,在曹操死後,順利登上魏國皇帝的寶座。

「偽裝」是動物用來隱藏自己,或是欺騙其他動物的一種手段。不管是對於捕食者,還是對於獵物,「偽裝」的能力會對他們的生存產生重要的影響。

很多時候,「平凡」只是一種表象。通過這樣的「偽裝」,別人就無法看透你的真實身份,這正是為人初始的高明之處。

不急於表態,就會讓別人揣測不已,要學會「偽裝」。即使是面對必須要說出真相的時候,也不要將所有的事情都全盤託出,不然被人會將你看的透徹。只有「偽裝」才能讓別人忽略你的力量,不會將你作為勁敵加以防範,這樣就會為你減少一些麻煩,你要知道,有些麻煩足以致命。

其實,最聰明的人,最有本事的人,有才華也不會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也是「偽裝」自己,表現得不會說話辦事一樣,才會讓人看不透。

「外亂內整,內精外鈍」,既是兵法的韜略,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將自己的智慧收斂起別人來,顯出一副混沌的樣子,才是城府深的表現。假裝糊塗,讓別人認為你無能,就會讓被人忽略你的存在,有必要的時候,能夠不動聲色的先發制人,這是兵家的計謀,也是人生的計謀,讓別人意料不到你的下一步,才能更好的贏得勝利。

「看不破」的秘訣就在於「偽裝」。讓人「看不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再好的計謀,也會百密一疏。因此,在「偽裝」的過程中,如果處理好疏漏的地方,就顯得尤為重要。

「處事不驚,必凌駕於事情之上;達觀權變,當安守於糊塗之中。」這句話道出了「偽裝」的玄機;如果你想一時讓人看不破,就需要藏巧於拙;想要讓人永遠看不破,就應該時刻發現和修復自己的「破綻」。

孔子告誡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無長。」白話文就是:如果你不懂的「偽裝」,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

大多數人的本性都是喜歡直爽厚道的,而對於投機取巧之人是非常厭惡的。

可是,胸懷大志的人,要想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會「偽裝」,不會玩心機,這是絕對不行的,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的時候,那就更要學會「偽裝」。

在這個殘酷的社會裡,為了不讓自己上當受騙,你必須將自己「偽裝」起來。為了讓別人看不破你,就要把握好自己的行為。

高興、快樂的時候,不能表現得太過張揚,你要學會「偽裝」低調做人。如果你對功名利祿「不屑一顧」,別人就不會對你產生妒忌,這對你是有利的。

悲傷、難過的時候,不能表現得太過悲觀,你要學會「偽裝」,要平靜自己情緒處事。如果想讓別人知道你經得起任何風浪,就要裝作鎮靜、不畏不懼。

生氣的時候,不能表現得太過暴躁,要學會「偽裝」,穩重對待,給別人留下懂得包容的好印象。

相關焦點

  • 「人際交往距離」是心理學中指導夫妻、親子、婆媳關係最好的概念
    正文:心理學第一門專業課程——《普通心理學》中提到了 「人際交往距離」的概念:人際交往距離是指人與人的交往中,能夠讓個體舒適的空間和心理距離。在西方世界,人們都很尊重人際交往距離,認為隨意的越界是一種粗魯的行為,在普通朋友或陌生人間如是,在家庭成員之間更是如是。德國是西方科學心理學的發源地,我有一個關係很好的研究生同學,畢業沒多久去了德國發展,後來嫁給了一個德國人。
  • 職場是個技術活,避免人際交往雷區,經驗保護自己
    職場人際交往中一定要學會以下幾個點來保護好自己,經驗技術避免踩雷。第1、有兩件事情不要去告訴別人一是你的野性和你的愛人。第2、定要懂得自己的底線在哪裡,你才不會一退再退學會拒絕,拒絕不是虧欠,學會不幫忙。
  • 人際交往心理學:想要別人對自己保持尊重,只需做到這3步!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際交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原因。心理學對於很多人都是偏玄學的東西,這種虛無飄渺的心理要如何捕捉?其實不難,雖然世界上沒有相似的人,但是由於社交,很多行為會趨向一致,這樣想就很容易把人歸類,同一類都有類似的心理活動,這樣我們就能大致上掌握他人由思想控制的行為。在交流之初,每個人對彼此還是陌生的。
  • 卡耐基《人際交往心理學》句句揭露人性的弱點,寫盡現實說透人生
    卡耐基《人際交往心理學》句句揭露人性的弱點讀書要順藤摸瓜,於是我又找來了這本《人際交往心理學》,果然也沒有失望,確實能幫助解決很多現實裡常遇到的各種難題。很多人經常不經意就得罪人了,但是自己卻渾然不知。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比第一印象更重要的「近因效應」,別忽略了
    的確,人與人在交往之時,初次見面,彼此客氣,可能是因為禮貌,想給對方留下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兩人在最後一次見面之時,所給彼此留下的印象,才會是更加真實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首因效應」,他是指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給彼此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它決定著我們今後的交往,是否會順利。
  • 社交心理學:人際交往,你不可不知的六大心理定律,受用一輩子
    社交心理學:人際交往,你不可不知的六大心理定律,受用一輩子;多少人敗在不懂社交!悟透這人際交往的六大心理定律,人生越來越順。這種感覺,將你和對方的時空距離拉近,從心裡願意接受對方,這就是社交心理學中的似曾相識效應。人們之間雖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別。但差別之中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的,如思想一致、作風相近、情趣相投、工作一樣、個性相似等。這些共性,使雙方找到了彼此都感興趣的切人點,為社交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5種常見的潛臺詞,成人的世界真的好複雜
    交往中過於直接的言詞可能會給自己或他人造成比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拐彎抹角一下,雙方都心理都會舒坦一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人際交往中的潛臺詞的,因此才會有很多誤解和矛盾。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常見的5種潛臺詞,以及其隱藏在其背後的心理學因素。
  • 人際交往中的「距離法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親密程度往往視其與對方的距離而定。空間距離較近,心理距離則較近;空間距離較遠,心理距離也較遠。因為,雙方距離縮短的同時,彼此的戒備心理也開始放鬆,而且有產生親密感的心理傾向。
  • 心理學:關於人際吸引,你知道多少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人際吸引的內容,有興趣的過來了解一下。吸引是個很古老的話題。遠古時期的祖先們就在究著如何可以讓自己表現得友好,讓附近洞穴的人喜歡自己。而在現代,關於人際交往方面的書籍也是很多,尤屬卡耐基的書籍較為大家熟知。這並不意外,不分種族,性別,年齡,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別人喜歡自己,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 心理學:人際交往過程中,四步驟提升自身魅力和吸引力,樂於交往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些是純粹的交往,有些是帶有功利之心的交往。每一種交往都是一種人際的互動,人在互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己情緒的變化。情緒是一種多變的,情緒是一種動態的,每一種動態的發展對於我們自己來說都是一種波動。
  • 一起書寫疫情中人際交往的贏家腳本
    視覺中國供圖人際溝通分析學(Transactional Analysis)與其他經典心理治療理論最大的區別是——非常適合做心理學科普,非常「有效率」。對一個沒有心理學專業學習背景的人而言,他完全有可能僅僅通過自學就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並將之用於改善人際關係和促進個人成長。
  • 心理學:如何正確的人際交往,不知道的你快來看看吧!
    但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不能很好地去處理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建立不了「高質量」的友誼。人際交往分兩種,一是利益所至;二是朋友之交。朋友之交則以感情契合,也就是談得來為主要動力,經過一些事情,加深感情。
  • 人際交往的意義(豆瓜)
    人際交往的意義即使是眾星捧月級的人物,如果你真誠地對他們感興趣,也會引起他們的關注,贏得他們的合作。人際交往的意義因此他們在信中列舉了一系列有關自己以及他們的寫作方法的問題。人際交往的意義他們非常高興。
  • 擁抱促進人際信任的心理學解讀
    擁抱促進人際信任的生理基礎有研究者從生理層面解釋了擁抱行為為何會提高被擁抱者對擁抱者的信任水平,發現個體體內激素的變化和體表受體的激活在擁抱促進人際信任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擁抱、握手等與社會交往有關的身體接觸都能激活個體的CT-觸覺傳入纖維。因此,它又被稱為社會接觸系統(social touch system)。研究發現,當個體被他人擁抱時,身體表面的「快樂纖維」會被快速激活。同時,它會向大腦的情緒中樞傳遞一種快感,使個體產生積極的感受。
  • 人際交往的過程總結
    人際交往的過程總結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有的人懂得方法,就很輕鬆的能夠和新認識的人聊的很好,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交往密切、資源互助。而那些不懂得人際交往方法的人,初次見面不知道與對方聊什麼?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好心情效應」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好心情效應」01在美國電影裡,當有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從這個人的嘴裡聽到一句話:「leave me alone」(別理我/讓我單獨呆一會兒)。看著同事們關心的眼神,汪昆只好說出了自己的難言之隱:「唉,我女朋友最近跟我鬧分手,你們也知道,我在公司幹了好幾年了,可薪水一直不見漲,再這樣下去,我什麼時候才能攢夠買房子的首付呢?」「原來你為這事兒操心啊!要不這樣,你試著跟老闆提一提唄,雖然咱們老闆表面上看起來特別摳,但人還是挺通情達理的。大家同是男人,相信他一定能理解你的苦衷,不會怪你提出來要加薪的!」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因為你不懂「六度分離」理論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因為你不懂「六度分離」理論 有時我們可能感覺自己的交際圈太小,認識的朋友太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很緊密,關鍵看你如何運用人際關係。 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闡述的就是人際關係的理論:你和任何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不管對方是什麼國家,屬於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 人際交往心理學:社交上的4種空間距離,把握好合適的度
    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裡,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乾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
  • 本期主題是「如何解決交往中的人際衝突...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內容第二十七期直播課程《如何解決交往中的人際衝突?》直播時間2020年7月18日(周六)19:30·專家簡介楊黎暉,中學心理專職教師,高級講師,青島市名師,青島市教學能手,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子關係培訓師,青島市青少年心理熱線專家,青島市心理學會理事
  • 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避免人際交往中「發揮失常」的經歷
    在人際交往中經歷「不正常」。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他們待人,遇到各種情況是怎麼處理的,學習他們的相處技巧,從他們身上,找出自己人際交往方面的缺點和不足,及時改善,在這些方面向他們學習,我會繼續,找到適合一套自己的任何人交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