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康熙年間,朝廷除了重視冷兵器外,也很重視火器。因為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死於明朝的紅衣大炮。1691年,康熙選滿人擅長火器的士兵組建火器營,專門製造槍炮,兵力達七千多人。地點就在北京西郊的藍靛廠北,倚清水河而建,因為都是八旗官兵,此地就成了滿人聚居的地方。

後來人口越來越多,成為一個大村莊,叫火器營村,很多外地商人來此地做買賣,逐漸形成集市。當年,藍靛廠火器營村是非常繁盛的。滿清滅亡後,八旗子弟自謀生路。如今的藍靛廠火器營村早就成了北京市區,高樓林立,已經沒有了當年農村的痕跡,只是地名依然存在,比如有一個地鐵站,就叫火器營站。
在清末民初,在火器營村發生了一件悽美的愛情故事,被人們編成地方敘事小曲,廣為傳唱。
村裡有個16歲的姑娘叫大蓮,長得貌美如花,亭亭玉立。其父親松老三是旗人,過慣了旗人的生活,好逸惡勞,吃喝玩樂。清廷垮臺,兩口子開始種鴉片、賣大煙謀生。這營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當時也被人唾棄。本村青年農民佟小六,偷偷地與松大蓮相愛了。晚上,他倆約會時被父母發現。舊社會,男尊女卑,封建綱常觀念極強,大蓮父母認為她敗壞了門庭,用皮鞭子抽打女兒,還給她一根繩子、一把菜刀、一把剪子叫她自殺。


松大蓮想不開,縱身跳了清水河。小六聽說大蓮自殺後,在清水河邊兒祭奠完大蓮後也跳河而死。這是一個為愛殉情的故事,有點「孔雀東南飛」的味道。這故事發生後,很快被文藝工作者編成了唱詞《探清水河》在北京地區傳唱。很多印書館也把唱詞大量印刷,在市面上發行,眾多的小唱本中都收錄了這首《探清水河》。就像灤州評劇楊三姐告狀一樣,可以說家喻戶曉。


開篇是這樣唱的:桃葉尖上尖,柳葉擎滿了天,在其位的穩坐細聽我來言吶,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藍靛廠啊,藍靛廠火器營,有一位松老三。提起這位松老三,兩口子賣大煙,一輩子無兒所生一個女嬋娟哎。女兒哎年長二八一十六啊,取了個乳名兒,荷花蔓子叫大蓮。
佟小六的結局除了自己投河而死外,還有其他說法,其一小六祭奠完大蓮之後,隻身來到北京,在一個鞋鋪當了學徒工,終身不娶。其二說小六被他舅舅推到河裡淹死了。
老唱本都說是松老三,後人寫成宋老三,感覺是否有「慫」的意思。舊社會,北京也是曲藝很發達的地方,在相聲、大鼓、小曲裡都有人唱這齣《探清水河》。為了迎合那個時代百姓的低級趣味,在原詞裡有些比較「葷」的男女情事描寫。也有人說作者本義就是諷刺吃喝玩樂、不務正業、靠賣大煙生活的松老三的,並沒有宣傳愛情。解放後,認為這《探清水河》太低級庸俗,就不再出版、傳唱了。

前幾年,德雲社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在整理北京地區傳統曲藝的時候,發現了《探清水河》。他為了整理、傳承民間文化,去掉了原唱詞中的一些糟粕,個別地方經過刪減,最後形成了郭德綱版本的 《探清水河》,並公開在劇場演出,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但並沒有達到「火」地步。

真正唱到火爆大江南北的是郭德綱的徒弟張雲雷,張雲雷年輕帥氣、眉清目秀,說學逗唱樣樣精通,其形象很適合塑造佟小六,他把這首象徵愛情的《探清水河》小調唱得委婉悽美,聲情並茂,而且熱淚盈眶,博得了很多年輕女性的喜愛,顯然超過了師父郭德綱。


不過,改編後的《探清水河》遭到了南開大學鮑震培教授地公開抨擊,說這首京韻小曲兒是舊社會在妓院唱的「窯調」,這樣的曲子被搬上了舞臺,太庸俗了。這個小曲喚起的是舊時代嫖客文化的心理聯想。
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鮑教授的說法不見得正確,畢竟郭德綱是經過精心改編後才搬上舞臺的,它的定位是民間小調兒,它反映了男女愛情這一永恆主題,文學藝術就是要反映老百姓的真實生活。能把一些傳統文化發掘、改編、傳唱也是難能可貴的。

如今流傳的《探清水河》版本有幾種,比如趙俊良版本、郭德綱版本,東北二人轉版本、新版《清水河》、東北民歌《清水河》等,唱詞各有不同。


張雲雷唱紅以後,眾人紛紛翻唱這首傳統小曲。其中有一位11歲的小姑娘唱得最好,她就是山東日照人師葭希,人稱「師姑娘」。師姑娘一開口就驚豔四座,已經超過了張雲雷,被人們稱為「全網第一」。「師姑娘」從小就喜歡唱歌,而且聲音非常獨特,她被人們稱為是「一個被上帝吻過嗓音的小女孩」,如今也是小網紅了。師葭希還翻唱了不少好聽的歌曲,如《故鄉》《烏蘭巴託的夜》《成都》等等,都十分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