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相聲真的發展得越來越好了,很多年輕人都開始聽相聲了,特別是德雲社的相聲,已經儼然成為了一個響噹噹的相聲品牌了。大家通過喜歡德雲社的相聲,也發現了社中的很多寶藏演員,他們說學逗唱樣樣精通,逗得大傢伙捧腹大笑。
而現在德雲社的相聲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懂得創新,將原本大家不是特別感興趣的傳統文化和現在一些大家比較感興趣的流行因素結合起來,讓大家耳目一新,get到傳統文化的亮點,從而變得喜歡相聲了。在這個過程中,張雲雷的《探清水河》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歌了。
《探清水河》原本是民國時期在北京海澱區火器營流行的一首小曲兒,因為時間久遠,還差一點就失傳了,後來通過郭德綱的整理之後張雲雷又對歌曲進行了創新,將傳統唱腔和流行的吉他樂結合起來,讓這首歌重新進入到大家的眼前。在張雲雷的改編後,不僅這一首歌火了,而是這一系列的歌都火了,大家突然間就發現了戲腔的優點,很多人還開始了聽戲曲呢。
但是正當大家聽得火熱的時候,張雲雷的《探清水河》卻被南大教授公開吐槽,批評這首曲子是一首低俗的曲子,講述的是舊時代的爛俗故事,和現在的正能量文化相違背,不值得傳唱起來。在這位南大教授看來,這首歌完全就是一個低俗的歌曲,不值得大家的追捧喜愛。這時大家都很疑惑了,我們在聽這首歌的時候並沒有覺得這首歌的背後意義有什麼低俗的呀,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呀。
聽了南大教授的批評後,郭德綱當然不會坐視不理,還是按照他的風格一針見血地回懟道:《探清水河》是正兒八經的北京小曲,你不能因為它在風月場所傳唱過,就把它歸為糟粕了,這是沒有文化的表現。郭德綱果然還是霸氣啊,竟然說南大教授的表現沒有文化,真的太有才了。但是也不得不說,郭德綱確實說得非常在理,風月場所唱過又怎樣,這並不能表示這首歌就不好了吧,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更多的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全盤否定,那樣的話我們的傳統文化還談何發展呢?
德雲社能有今天的發展完全是因為郭德綱懂得如何真正的讓傳統文化發展起來,而且他也一直致力於這件事情,所以現在的相聲才會真正地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能切身實際的親身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時代在發展,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現在社會,傳統相聲本就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只有抓住大家的興趣點,大家才會給機會讓傳統相聲進入我們的生活,所以對於《探清水河》的流行來說,這原本就是一件好事,希望這位南大教授可以從不同角度再認真分析分析這件事情。
大家覺得《探清水河》的流行到底是不是好事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本文的話記得給小編點讚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