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的故事》|透過螞蟻社會看蟻類生物的3種利他行為

2020-12-25 馬可吐文

「如果所有的人類都消失了,剩下的生物勢必恢復生機並繁榮興旺……如果所有的螞蟻都消失了,其影響正好相反,而且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螞蟻,這一老幼皆知、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佔據地球1%的生物量和1/3的動物量,總重量相當於全人類的總重量。它們1億年前從爬行動物中分化而來,歷經恐龍時期,並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是地球上兩大社會文明之一,與人類社會文明可以相提並論。

螞蟻的足跡遍布世界任何一角落,螞蟻家族為什麼能繁榮昌盛、生生不息,它們為何能取得如此驚人成就?

《螞蟻的故事》將帶領我們近距離窺視螞蟻社會,揭示螞蟻鮮為人知的生存秘密。

《螞蟻的故事》的作者是愛德華·威爾遜和博爾特·霍爾多布勒。愛德華·威爾遜——社會生物學之父——在對螞蟻社會的研究方面堪稱世界第一人。1990年,他憑藉學術專著《螞蟻》摘取普利茲非虛構文學獎。無獨有偶,德國維茨堡大學教授博爾特·霍爾多布勒也花費了80多年的時間潛心研究螞蟻,擁有廣博而深厚的昆蟲學知識。

愛德華·威爾遜與博爾特·霍爾多布勒強強聯手,以《螞蟻》為藍本,儘可能地剔除了原著中晦澀難懂的學術成分,以更通俗簡短的篇幅著成了一部衍生科普向作品——《螞蟻的故事》,以便於一般讀者理解一流的螞蟻研究。

在《螞蟻的故事》這本書中,作者詳盡介紹了螞蟻獨特的社會形態、生存方式、嚴密的社會組織和科學的社會分工等。通過書中一個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螞蟻故事,我們發現螞蟻的社會極富利他精神。在我看來,《螞蟻的故事》這本書實質是在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基礎上解釋螞蟻的「利他行為」。

螞蟻的社會:

1)社會形態:螞蟻的社會形態多種多樣,《螞蟻的故事》引領我們窺探一個個奇妙的螞蟻王國,開啟了探索蟻科生物多樣性的全景式生命之旅。

我們可以飽覽從社會性寄生蟻、所向披靡的行軍蟻、流浪的牧蟻、善於偽裝的「女獵手」到溫控摩天大樓的「建築師」的不同風採。

非洲行軍蟻中的兵蟻

2)社會組織:同蜜蜂一樣,螞蟻這一種社會化昆蟲以「家庭」為基本組織,每家由一隻雌蟻(蟻后)率領,形成集群,集群這一社會組織作為超個體繁殖(集群等價於超個體)。對開始建立集群的每一隻成功的蟻后而言,建立集群是以犧牲千百個蟻后為代價的。在繁殖季節,集群中的處女蟻后和雄蟻飛出蟻巢、尋找伴侶。雄蟻幾乎沒有存活機會,它們在離開母巢的數小時或數天內幾乎全部死亡。它們多數很快被捕食者捕獲、落入水中或迷路,隨後死亡。只有極少數有希望贏得達爾文意義上的「獲獎彩票」。

爬出巢外婚飛的雌蟻雄蟻

螞蟻的社會表面風平浪靜,內部波瀾壯闊——各集群之間就像義大利各城邦,總是陷入長期的邊境衝突。譬如行軍蟻,它們無休止地侵略、徵服領地並儘可能地消滅鄰近的集群。螞蟻堪稱地球上最愛尋釁的物種,在有組織的桀驁不馴方面遠超人類。

例如:蜜蟻擁有可置敵人於死地的化學武器,在全面戰爭正式爆發前它們通常以「炫耀比武」的方式估測敵敵對方的戰鬥實力,並據此做出抵抗或順從的反應。當其兵力明顯強於敵對方,它們殺害戰敗方蟻后,俘獲工蟻和幼蟲,收編為自己的二等公民。

一隻行軍蟻死死咬住體型更大的馬塔貝列

3)生存方式:儘管集群間殺伐不斷、戰爭連連,但集群內部團結和睦、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蟻后負責集群的繁殖,補充原集群的部分成員和創建新的超個體;(婚配後的蟻后決定了其子代的性別,她控制部分卵受精而發育成雌蟻,另一部分未受精卵發育成雄蟻;環境決定了這些雌蟻將成為可育的處女蟻后還是不可育的工蟻。)

處女蟻后和雄蟻在出生時就肩負著為繁衍集群的光榮使命,它們「不勞而獲」卻得到工蟻的悉心餵養;而工蟻(處女蟻后的不育姐妹)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他們的母親產生新蟻后。

儘管工蟻只能通過它們的蟻后妹妹將自己的基因傳代,但它們決定了弟弟妹妹們的生死,從而決定了集群的最終規模和組成。如果集群繁盛壯大,工蟻數量變多、體型變大,少量工蟻將分化成為兵蟻,這些身強體壯、「遊手好閒」的兵蟻從不獵食,卻負責整個集群的保衛工作。

蟻后如同巨大的產卵機器,得到工蟻的照

螞蟻無法依賴視覺系統,它們利用觸碰和聲音來傳遞簡單信息。利用信息素——螞蟻身體不同部位釋放的奇妙混合物質,發出「募集、吸引、警告」等信號,以區分敵我,達到實時協作的效果。也正是依靠這一特殊的語言通信系統,它們的勞動效率非常高,各群體成員凝聚成「快捷且難以抗拒的」合作力量,這正是螞蟻戰勝自然及眾多天敵、生存壯大的主要原因。

螞蟻社會的利他行為: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利他在遺傳中具有高生存價值,在自然選擇中,擁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們的物種存活下來。螞蟻在表現「利他主義」行為時,往往冒著傷害自身利益的風險,對於螞蟻個體來說,這似乎不合乎進化論規律;但對於螞蟻群體來說這最終提高了親族的總體適應度。

利他主義認為,生物界的利他行為表現在三個層次——出於本能的親緣選擇性利他、出於利益的互惠性利他、出於進化和基因生存的群體選擇性利他。在《螞蟻的故事》中,螞蟻利他行為無處不在。

1)親緣選擇: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基因永遠是自私的,目的就是為了繁衍自身,個體只是基因的奴僕。基因或選擇徹底的利己,或以親族中利他方式來繁衍自身。螞蟻社會是親緣利他的最好例證。不同於人類,螞蟻的雌雄比為3:1,螞蟻個體間共享的基因高於人類等多數物種手足間共享的1/2基因,其姐妹間(工蟻與處女雌蟻)共享3/4的基因。

黃猄蟻工蟻合作獵食蝗蟲

工蟻放棄生育,忙忙碌碌地覓食、築巢、護主、哺幼,無怨無悔地服務於她的母親和兄弟姐妹,這是一種親緣選擇的利他行為。這種有選擇的損失自身的利他行為,從另一個角度講,促進了其自身基因的繁衍。因而,這自然也算是一種利己行為,工蟻只有促使蟻后產生大量的新處女蟻后、工蟻的妹妹和大量複製與工蟻自己相同的基因,工蟻才算真正成功。

2)互惠利他行為親緣利他行為是出自本能不求回報而補償的,更顯真誠本色,具有「硬核的」利他性。相比而言,互惠利他則依賴特定的利益條件,它的動機是利己,更顯機會和算計,是一種「軟核的」利他行為。

工蟻與蚜蟲的營養共生關係具有互惠利他性:工蟻從蚜蟲那裡得到蜜露,而蚜蟲在螞蟻的幫助下,搬家到適合自己生長的新植物食源,螞蟻不僅是蚜蟲的衛士,還是保姆,它們幫助蚜蟲清除障礙、保衛家園、照顧幼蟲和蟲卵。

蚜蟲為工蟻提供蜜露

在進化的過程中,螞蟻及其共生者將這種互惠利他的適應性推到了極端,有的螞蟻種類甚至達到了與共生著無法分開的程度,甚至把共生者當作家畜那樣照料。少數螞蟻物種的蟻后,在離巢婚飛和建立新集群時,還把共生者一同帶走以獲得蜜露。這一行為相當於人類購買一座家宅還配置一頭奶牛。

在《螞蟻的故事》中,作者以螞蟻社會行為的研究透視著人類,互惠利他是人類合作的重要基礎。

3)群體選擇如果說親緣選擇和互惠利他是基於個體水平,那麼群體選擇則是將群體作為利他性的進化選擇單位。群體選擇理論認為:具有利他性的群體,會因為內部的合作比利己的群體獲得更大的生物學上的利益。

紅褐林蟻群的蟻后去世後,集群接納婚飛回巢、本不屬於該集群的新蟻后,這樣集群的壽命要遠遠大於建立該集群的蟻后的壽命,而群體繁殖力則依賴於新蟻后。

相比那些不接納外來蟻后的集群而言,紅褐林蟻的這一純粹性利他行為將使集群有更多的存活機會,而前者則有被基因上相近的種群替代的風險。

啟示:

綜上可知,促使螞蟻成為世界優勢類群的競爭優勢在於——它們是一個高度進化和具有自有犧牲精神行為的集群。

對於人類物種而言,將達爾文進化論用於人類社會是自然而然的事,社會達爾文主義主張利己,反對利他主義。儘管人類社會存在大量的損人利己現象,但也存在大量的互助合作甚至自我犧牲等利他現象。

心理學家埃伯斯坦領導的研究小組在長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曾首次從遺傳學角度提出發現了促使人類表現「利他主義」行為的基因。威爾遜曾說:人類利他行為由先天基因決定,是一種本能行為。實際上,以犧牲個人利益來成全他人的「利他主義」,在人類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通過《螞蟻的故事》,我們重新認識螞蟻,也正是為了重新認識人類自我。

相關焦點

  • 螞蟻的神奇世界,11種驚人行為令人讚嘆!
    即使在這麼長時間之後,我們仍然在挖掘關於螞蟻的新秘密。它們有許多「古怪」的行為,下面就是最令人感到驚奇的部分!螞蟻除了是建造專家外,一些螞蟻本身也是優秀的「建築材料」。2016年3月,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螞蟻不僅通過觸角接收信息,還能利用它們發出信號。研究人員 Qike Wang 稱:「螞蟻的觸角是主要的感覺器官,但直到現在我們才知道它們也可以用來發送信息。
  • 螞蟻也會養「奶牛」?這種生物甘願被螞蟻利用,還能進行光合作用
    而這些採集方式,也使得地球上面的各種生物能夠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下生存下來,而蚜蟲就是其中之一,這種生物不僅能夠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自身還能夠進行一定的光合作用。當然除此之外,這一動物對於我們的農作物來說危害極大。也因此,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一種生物是一種害蟲。當然,對於研究者來說,它就不能被單一地界定成害蟲了。
  • 2021年中考生物考點複習:動物的行為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考點複習:動物的行為,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按行為表現不同可將動物行為分為:攻擊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而按獲得途徑不同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 螞蟻真的是二維生物?科學家:螞蟻的感覺是三維的!
    三維世界出於常識性的考慮,如果一個生物生存在二維空間,那麼它就是二維生物,如果一個生物生存在三維空間,它就是三維生物所以說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三維生物,我們都在三維空間生存並繁衍!但是科學家卻發現了一個另類!螞蟻是我們常見的一種生物,它們呈族群性質生活,分工明確。但是螞蟻的很多習性卻令人費解,它們似乎只會在一個平面的範圍內活動,沒有彈跳力。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螞蟻的感知很可能是二維的!那麼,螞蟻是二維生物嗎?
  • 你種下的螞蟻森林,有很多故事
    >彼此互不相識,卻親手種下相同的希望 這是螞蟻集團更名後讓我們看到的第一支公益短片 從螞蟻森林入手,給我們展現出大公益景象 片名叫《種》而非《種樹》 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種下的是樹,更是「相信」 點擊播放
  • 吃過「螞蟻上樹」,點這裡看螞蟻為啥上樹?
    #多樣星球#與「西雙版納望天樹景區」、「雲南繪說傳媒」聯合推出【繪說雨林】系列趣味科普視頻精華版,通過手繪視頻的形式,約大家一起探秘熱帶雨林中各種有趣的動植物,讓大家更細緻的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螞蟻築巢有多種形式,大多數種類在地下築巢,挖有隧道、小室和住所,擁有良好的排水、通風措施,並將掘出的物質及葉片堆積在入口附近,形成一個拱起的小丘狀,起保護作用。在熱帶地區,螞蟻上樹覓食、活動、築巢、繁殖的現象較為普遍,這是某些地區蟻類昆蟲的習性,這種行為全年都有發生。
  • 一天能吃掉3萬隻螞蟻的大型生物,竟然還擁有鐮刀般的長爪!
    然而在眾多生物裡,總是會有那麼一位長相奇特的存在脫穎而出,它就是今天的主角 。顧名思義,聽它的名字就知道,它是一個專門吃螞蟻的動物,從中美洲的墨西哥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在每一個有螞蟻生活的地方,都能找到食蟻獸的身影,它們全身的各個器官,都是為捕食螞蟻進化生長的,就連豹子等大型猛獸都不敢招惹的行軍蟻,也在大食蟻獸的食譜當中。它們的主要「糧食」就是白蟻、螞蟻,一隻成年大食蟻獸每天可進食約3萬隻螞蟻。
  • 「變種螞蟻」來襲!而且它們還反社會……
    數十年來,生物學家已經成功改變了小鼠、水稻、果蠅等多種生物的遺傳性狀,惟獨螞蟻,因其複雜的生命周期,基因變異的研究一直停滯不前。近日,兩個獨立的課題組同時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兩篇敲除螞蟻基因的研究論文,一同發表的還有另一項利用腦激素改變螞蟻生活習性的研究。
  • 螞蟻集團旗下證券類、金融服務類機構將迎證監持續強化監管
    螞蟻集團旗下證券類、金融服務類機構將迎證監持續強化監管!現有業務合規狀況良好程丹12月26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金融管理部門聯合約談了螞蟻集團。券商中國記者從接近監管層的相關人士處了解到,證監會將依法持續加強對螞蟻集團旗下證券類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機構的監管。
  • 螞蟻新材:赤子心,螞蟻夢
    ,在話語交流之中,記者感受到屬於螞蟻磨料的赤子心,也逐步對於螞蟻磨料的發展之夢瞭然於心中。記者在與趙振江的溝通中了解到,螞蟻磨料新廠主要生產國標磨料產品,而老廠則繼續生產符合客戶需求,定製化的磨料產品以及耐火材料產品,實現螞蟻磨料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產品需求,擴充企業的客戶群,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
  • 4維空間的生物在窺探人類?研究表明:人類是三維空間的螞蟻?
    而人類則是三維空間的產物,對比於多維度的宇宙空間,人類的存在是渺小的,或許在宇宙中,還有著許多高緯度的生物存在,只是人類由於緯度過低,因此無法察覺到他們。4維空間的生物在窺探人類?研究表明:人類是三維空間的螞蟻?關於人類所在的三維空間,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
  • 螞蟻森林環境守護者,興證全球基金在行動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螞蟻森林攜38位合作夥伴首次發起「螞蟻森林綠色能量榜」。在38位合作夥伴中有機構、城市、高校、明星、品牌、創新與個人七大類上榜,值得一提的是,興證全球基金(原興全基金)是唯一上榜的金融機構,同時獲得「2020年創新類公益合作夥伴」獎。
  • 解構「螞蟻」:螞蟻集團的商業模式與核心能力深度分析
    3、安全風控。螞蟻集團經過多次迭代,形成以 AI 智能算法和生物識別為基礎的多層級立體閉環風控系統,構建了數字身份識別、智能風控和數據隱私保護三大能力。4、物聯網。螞蟻集團開發了無人值守技術,使消費者實現自助服務,無人值守技術綜合應用了圖像識別、傳感器等技術,從多維護對客戶及商品進行識別,為商戶提供客戶身份識別、風險防控、支付結算等服務。5、螞蟻金融雲。
  • 螞蟻真的是從蜜蜂進化的?——如何做進化轉錄組分析
    作為一位生物小碩,哐一下,就掉進這個坑裡了。我們來看看,蜜蜂和螞蟻這兩生物,一是開私人飛機的,另一是on foot的。論顏值確實不相上下,論身材也是勢均力敵。另外,結合資料庫中已知的三個蜜蜂三個螞蟻基因組數據,一個蜜蜂的轉錄組數據,以及Nasonia vitripennis無刺膜翅目物種的基因組數據作為外群。採用最大似然法以及貝葉斯分析方法構建系統進化樹,結果發現cuckoo 黃蜂是其他膜翅目的sister   group,螞蟻 ,蜜蜂和黃蜂是一個並系類群。另外,螞蟻是整個蜜蜂總科的sister group。相比土蜂, 螞蟻與黃蜂有更多的共同特徵。
  • 支付寶「螞蟻森林」怎麼樣了
    我們都知道,支付寶林蟻是2016年8月27日上線,螞蟻金色禮服支付寶用戶的真實姓名推出的「碳帳戶。」這項活動是一個公共利益導向的行為,用戶只要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一些能量以保持樹,如步行,地鐵出行,網上支付水電煤氣費,付交通網上訂票,網絡報名,網絡門票等等。
  • 90後、00後圍觀螞蟻路演:有人大膽求職,有人想要螞蟻森林種珊瑚
    10月27日,螞蟻集團面向公眾的網上投資者交流會結束,路演異常火爆,3小時回答近200個提問。令人意外的是,路演還引來大波90後、00後圍觀,提問同樣出人意料,有人大膽求職,應聘支付寶小編崗位和螞蟻森林護林員;還有人提出請求,希望螞蟻森林可以到海底種珊瑚。
  • 一種蛋白質幫螞蟻「呼朋喚友」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螞蟻交換信息時發揮重要作用的蛋白質,該成果可用於蟻患的防治研究。 螞蟻是利用信息素等化學物質來交換信息的,其觸角上的纖毛會吸收「信息傳遞物質」,然後通過轉運蛋白輸送到掌管味覺和嗅覺的神經細胞,並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相結合。
  • 5.5億雙腳「種」出了這片「螞蟻森林」
    他說,自己作為用戶代表曾親自前往內蒙古阿拉善,親眼看到了自己通過螞蟻森林在沙漠中種下的梭梭樹,讓他對生活也有了更多思考。「原本,我印象中的內蒙古,所有地方都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到處牛羊成群。然而,當我真到那裡時才發現,當地生態是那麼脆弱。在一望無際的戈壁和大片的沙漠裡,一草一木都那麼珍貴。」
  • 螞蟻到底是二維生物還是三維生物?為什麼還有人相信是二維生物?
    最近看到一些視頻上說:螞蟻無法感受到第三個維度——高度,它只能前後左右的移動,所以螞蟻是二維生物。 那麼這樣的說法是對的嗎?螞蟻到底是不是二維生物?
  • 雕塑新青年 | 連吳楚:由「養螞蟻」開啟的藝術實踐
    由於近兩年來連吳楚一貫運用生物材料螞蟻進行創作,而在此之前,他也養了很多年的螞蟻,所以畢業創作他依然打算沿用這種創作材料,創作一件與自然主題有關的作品。在主題確定後,他做了很多的小稿,嘗試很多的效果並不斷地與導師溝通,但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寒假改變了之前所有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