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白浪潮:我不願再隱藏真實的自我

2021-02-15 搖滾天堂

蒼白浪潮(Pale Waves)是一支2014年成立於英國曼徹斯特的獨立流行樂隊。

不同於以Oasis為核心的充滿曼城味兒的抗生素樂隊,蒼白浪潮更像是艾薇兒(Avril Lavigne)或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黴黴)作為主唱的The 1975(是的,The 1975也是來自曼城的樂隊)。

讓我們通過NME雜誌11月的封面文章,來了解這支新生代曼城樂隊是如何熬過車禍和疫情的打擊劫後重生。

當NME的記者和蒼白浪潮的主唱海瑟·巴隆-格雷絲(Heather Baron-Gracie)坐在倫敦帝盛酒店做採訪的時候,一名酒店服務生提著一隻破舊的抽帶書包小心翼翼地靠近她們,並客氣地詢問海瑟是否將書包遺忘在房間裡了。

海瑟神色緊張地看了看服務生和身旁的記者,回覆說可以將它丟掉了。可服務生堅持要物歸原主,氣氛略顯尷尬。

在目送服務生提著書包悻悻離開後,海瑟轉身對記者說她是故意將書包遺棄在房間裡的,因為裡面裝著一些在車禍中損毀的物件。她垂下眼,嘆了嘆氣。

是的,車禍!當我們談及蒼白浪潮的第二張專輯《Who Am I?》,就很難避開這場事故——車禍發生在2020年2月,在從瑞典到德國的巡演路上。樂隊的雙層巴士滑出了結冰的路面並側翻滾入路邊的渠溝。

所幸的是,樂隊的鼓手希雅拉·多蘭(Ciara Doran)、吉他手雨果·西爾瓦尼(Hugo Silvani)和貝斯手查理·伍茲(Charlie Woods),以及隨行的工作人員均安全逃脫無生命危險。

NME記者第一次與蒼白浪潮見面是在2020年3月。她們作為海爾希(Halsey)歐洲巡演的助演嘉賓,在倫敦O2體育館表演,那是車禍後樂隊的首場演出。NME原本計劃是2月飛往德國慕尼黑對樂隊進行採訪的,然而由於車禍不得不擱置了。

所以當記者在倫敦見到全員安好的蒼白浪潮時,有種如釋重負之感。儘管在提及車禍的時候,樂隊成員還是難掩緊張,但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近年來類似的巡演事故頻發。而像維奧拉海灘(Viola Beach)和她是(Her's)等英國樂隊就沒能逃過劫數。

車禍當晚,主唱海瑟並不在巡演巴士上。由於對長途駕車的擔憂,海瑟和她的女朋友提前飛到了德國。

海瑟說她不會忘記車禍後電話裡鼓手希雅拉的聲音。那是一種全然陌生的聲音,就像是電影裡躺在血泊中垂死之人艱難吐出臨終遺言。

當記者問海瑟不在巴士上這件事會在樂隊成員中產生間隙嗎?

海瑟表示她並未感受到樂隊成員的變化,而是她自身會倍感內疚。她希望在那個危難時刻,她能在成員身邊,擔負起核心的作用。

傳統意義上「難產的第二張專輯」並不足以描述蒼白浪潮在籌備發行《Who Am I?》所經歷的困難。由於車禍及而後的全球新冠大流行,專輯發行日期不得不由2020年推遲到2021年2月。

因禍得福的是希雅拉、雨果和查理有充足的時間去平撫他們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在2018年發行了大熱的首專《My Mind Makes Noises》後,樂隊馬不停蹄地巡演站臺。而這一切在新冠爆發後總算停歇下來了。

Pale Waves - There's A Honey

就像樂隊的創作一樣,在漆黑的暗夜中仍有不滅的點點星光。儘管面臨艱難世事,在曼城共同成長的經歷,仍將樂隊成員緊緊凝聚在一起。

而後在九月的視頻採訪中,海瑟說由於疫情她們不需要再疲於演出。經過這段時間的休整,樂隊其他三位成員看起來好多了,他們的笑容回來了。

雖然不知道要再經過多久他們才能逐漸克服事故的陰影,重新搭上巡演巴士,但他們現在的狀態好極了。

如新專輯首支主打單曲《Change》的封面一樣,樂隊在經歷破繭成蝶的過程,無論是在歌詞上,曲風上,還是整體情緒上。

第一張專輯《My Mind Makes Noises》是個非常好的起點,首發單曲《There’s A Honey》就以夢幻般的和弦收穫好評一片。

這個時期的很多作品,特別是與同門The 1975樂隊的馬蒂·海利(Matty Healy,海狸)和喬治·丹尼爾(George Daniel)合作的那些,是會讓人想隨之起舞的。

Pale Waves - Television Romance

儘管對於這些作品仍深感自豪,但海瑟認為它們略顯稚氣。一支樂隊邁向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就是走出舒適圈摒棄固有。你能感受到海瑟對於樂隊新專輯的自信。

她說不僅是她個人,整個樂隊似乎都開始或者有強烈意願尋找自我。在經歷了很多之後,樂隊成員變得更外放包容。

如果說蒼白浪潮之前的合成器流行風格源自治癒樂隊(The Cure)和極地雙子星(The Cocteau Twins)的影響,那《Who Am I?》融合了更多流行搖滾的元素。

想像黴黴和科特妮·洛芙(Courtney Love)在KTV裡飆艾薇兒的《Complicated》,一旁有艾拉妮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和利茲·菲爾(Liz Phair,90年代獨立流行偶像)搖鈴助興。

是不是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奇妙無窮?

黴黴確實和艾薇兒一起合唱過《Complicated》

海瑟表示她們的很多歌迷也是艾薇兒的粉絲,所以歌迷們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元素來自艾薇兒。但這張專輯更多是基於艾拉妮絲那種絕無悔意的姿態。

要做到如此硬氣,需要全然地接受自我。來自於一個成員關係相對疏離的家庭,海瑟很怕受到別人的指點和評判。

在創作第一張專輯時,她23歲,對於自身和性取向仍有諸多迷茫。

而鼓手希雅拉卻截然不同,Ta對於自己的性別認知(非二元性別者)和性取向所表現出來得開放自信深深地感染了海瑟。

在這種激勵下,海瑟在第一張專輯發表後,公開出櫃了。而後,她表示非常為自己自豪,並感覺如釋重負。

海瑟的家庭關係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她的哥哥告訴海瑟一個隱藏已久的秘密——她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媽媽一直保守著秘密,是擔心他們的兄妹關係會變得不同。

而當一切被攤開,似乎成員間的隔閡也隨之被打破,彼此能更坦誠地吐露心聲了。

這些人事和心態上的流轉自然會體現在新專輯的創作中。在單曲《Tomorrow》中,海瑟堅定地寫道「性取向不是種選擇」。

而單曲《Change》所描繪的也不再是第一張專輯中小朋友牽牽手過家家似得愛戀。

Pale Waves - Change

其實,海瑟一直在與自己的身體和自我認知做鬥爭。在青少年時期,因為反覆復發的脊柱問題,她經歷了一系列大手術。

而在巡演中,她要熬過日復一日的演出——每次上臺前她都要把自己灌醉,以酒壯膽來克服自己的不自信。

儘管在舞臺上或公眾面前海瑟極力表現得灑脫無畏,但在私下更多時候她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甚至厭惡自己。

她非常羨慕欣賞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碧梨),在未成年的年紀就有勇氣挑戰大眾對於「好女孩」的認知,從喪氣沖天的歌曲風格到浮誇扎眼的穿著打扮。

海瑟希望這個世界上能有更多像碧梨這樣不畏表達真實自我的人,特別是這樣的女生。

而這張基於自醒的專輯卻幾乎被疫情所扼殺。在反覆復燃的疫情影響下,歐美演出市場仍處低迷寒冬。蒼白浪潮在3月結束最後一場演出後,正在經歷成立以來最長的演出「空窗期」。

另一個變數是,海瑟和希雅拉的創作二人組被打破。自從她們在曼徹斯特音樂學院相識,兩人一直保持密不可分的合作關係——海瑟負責寫作,希雅拉負責製作。而在新專輯,更多其他音樂人加入歌曲創作。

海瑟認為在創作上一直重複同樣的事是非常危險的,容易把自己帶進死循環。為了製作出耳目一新的專輯,海瑟選擇主動打破這種循環。儘管開始的過程難免不適,但接受融入新的聲音對樂隊整體發展是有利的。

《Who Am I?》所表現的風格是複雜的,《You Don’t Own Me》裡粗糲的旋律線條一下子就把人帶入到人聲嘈雜菸酒氣氤氳的小酒館,《I Just Needed You》像是得了碎南瓜樂隊(Smashing Pumpkins)的真傳,而《Run To》和《She’s My Religion》就更偏向流行。

車禍後不到一個月,樂隊不得不匆忙趕在川普旅行禁令生效前抵達美國洛杉磯錄製新專輯。儘管成功飛抵,樂隊還是要被隔離數周才能真正投入專輯製作。吉他手雨果和貝斯手查理無法忍受長期與家人分離,提早飛回英國,而海瑟和希雅拉留在美國。

海瑟說疫情帶來的危機感和不得不保持的社交距離,使整個錄製過程變得程式化而無趣。而在專輯接近完成時,製作人裡奇·科斯蒂(Rich Costey,Muse的製作人)卻搬離到大陸另一邊的佛蒙特州。海瑟經歷了很多次情緒崩潰。

面對重重阻礙,樂隊成員憑藉對彼此和作品的信心、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完成了專輯的製作——提早返回英國的雨果和查理分別在臥室錄製了他們的部分。

蒼白浪潮獲得2018年NME頒發得「Under the Radar」獎

《You Don’t Own Me》這首三分鐘的「Fuck you」單曲,就是樂隊走向成熟極好的見證。與其在厄運和挫折面前自怨自艾,樂隊更熱切地希望擁抱未來。也許有人會說更喜歡之前的蒼白浪潮,但海瑟說人都會改變,而她不拒絕改變。

就像《You Don’t Own Me》歌名所表達得,海瑟說她不從屬於任何人,不需要別人告訴她應該做什麼,穿什麼衣服,如何微笑。她覺得自己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已經太久,她不願再隱藏真實的自我。

蒼白浪潮新專輯《Who Am I?》將於2021年2月12號由髒擊唱片發行。

相關焦點

  • 學會如何隱藏自我
    很多時候,一個人真實的自我也許不受他人歡迎,為使他人對自己產生良好印象,個體常常把真實自我隱藏起來,就像戴上一 一副「面具」而極力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 示給別人。心理學家認為現實中的自我分為「公開自我」和「私下自我」兩部分。
  • 《我們的浪潮》這部紀錄片,談論的不單是潮流,更多的是青春和自我
    2019年底騰訊上線了首部全球潮流文化體驗式記錄片《我們的浪潮》,至於我為什麼到現在才分享,當然是因為在此前一刻我才剛剛全部看完。片名一共五個字,卻用四個字、兩個詞構築起了兩道牆,「浪潮」和「我們」,註定這不是一部追求點擊量的紀錄片,那麼,它在追求什麼呢?
  • 《我的隱藏人生》:女性自我實現的艱難之路
    女性題材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程度上反映著當下女性對表達自我的需求,公共的環境下,有關女性權利的問題也不斷引發社會各界的激烈討論。最近在國內出版的小說《我的隱藏人生》(文匯出版社,2019年10月)也是其中之一。《我的隱藏人生》由巴西作家瑪莎·巴塔莉婭所寫,由龔沁伊翻譯。
  • 《浪潮》:揭露了我們最不願意看見的赤裸人性
    電影《浪潮》,改編於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高中教師賴那·文格爾通過課堂實驗的形式帶領學生體驗獨裁制度的故事。 這部電影,相較於恐怖片的感官刺激,它更多的是心靈的震撼。 全劇最令我映像深刻的是水,人在水中遊泳、比賽等等。水面給人的感覺好像下一秒劇中人就會被吞沒,我想這大概也映證了「浪潮」,在影片中,「浪潮」是一個獨裁統治的組織。
  • 關曉彤用健身照來平息蹦迪爭議,是知錯就改還是隱藏真實自我?
    這本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的事情,畢竟,二十多歲的女明星在社交媒體上為自己慶生幾乎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可是,關曉彤的這篇動態卻引起了很大的關注,而之所以能夠引起這麼大的關注是因為在9月17日凌晨,關曉彤工作室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的關曉彤和好友一起在家中蹦迪為自己慶生。
  • 拒絕態度娃娃,接納真實自我:我不假裝美好,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變故發生在全國巡演的舞臺上,惠莉拿起麥克風砸向了自己的臉,想要卸下這個虛偽的微笑面具,可當她抬起手想去觸摸自己真實的臉的時候,卻發現,殘缺不全的面具下,空空如也……原來面具戴得久了,真的會長成身體的一部分。我們頭戴假面,偽裝情緒,漸漸喪失了悲傷、快樂的真實情緒,只留下面具之下情感麻痺的空無一物的自我。
  • 「浪潮」之下的從眾心理
    《浪潮》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德國電影。故事發生在一所德國高中進行「國家體制」主題活動周期間,影片的主人公賴納·文格爾是這所高中的老師。由於他最喜歡的「無政府主義」課被另一位老師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講「獨裁統治」課程。對於自由散漫的學生們來說,任何課程都只是為了學分而上,他們在課上大聲聊天,無心聽講。
  • 《蝙蝠俠:蒼白騎士》哈莉愛上的不是小丑,而是他的另一個人格!
    「你從未見過的蝙蝠俠故事,這一次掀起這場對抗蝙蝠俠戰爭的幕後黑手不再是小丑,而是隱藏在她背後的哈莉·奎因!」但是肖恩·墨菲很明顯不滿足於讓自己的漫畫變成蝙蝠俠的故事,對於他來說,蝙蝠俠更像是一位工具人,他真正想要塑造的不是黑暗騎士,而是小丑和屬於他的蒼白騎士。
  • 中國武俠:浪潮中湧動,浪潮中退去
    轉眼七年過去了,我們沒能迎來武俠電影的第二春,甚至是在百花齊放的院線電影中,再以難見中國武俠電影——最具民族性和文化精神的中國武俠電影,走向了創造的低谷期。它還是沒能逃過時代與命運的洪流。浪潮中的武俠正如同,過去的維爾託的電影眼睛的理論,法國的真實電影,美國的直接電影,法國的新浪潮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電影,日本的太陽族電影一樣,它們都被賦予了一定的現實的意義與歷史的責任。在浪潮中湧動,也在浪潮中褪去。從現實的意義來看,武俠電影雖是一種「入世」的創作多維空間,但它給觀眾們提供的是一個假想的空間內提供一個逃離現實,迴避現實過程。
  • 【名系】正確認識「蒼白騎士」
    再談中國傳奇「蒼白騎士」喜愛花色鴿子的鴿友無人不知兆尊館的鎮舍之寶「蒼白騎士」,但是真正了解蒼白騎士的鴿友卻很少,因而導致鴿界對蒼白騎士的血統缺乏正確認識,在此,解讀「蒼白騎士」之身世及血統前,首先再次感謝兆尊館胡維奇大師及王冰先生提供關於蒼白騎士的第一手材料,與鴿友再談兆尊館「蒼白騎士」,供鴿友借鑑,免進誤區!
  • 金巧巧素顏蒼白乾瘦,45歲的狀態很真實,只能靠穿衣偽裝年輕
    而且她的素顏看起來就會顯得特別的蒼白,這也是45歲最真實的狀態。只能靠穿衣打扮來偽裝年輕,看臉的話確實是已經年輕不了了,因為實在是太蒼白了了。不過話說回來,她已經45歲了,這種狀態就很正常啊,是個人都會老的。臉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點顯老氣吧,就像金巧巧,她也是一個普通人呀,都會老的,只有穿衣服才會顯得年輕一點了。
  • 作家研究 | 似真還假的「回憶錄」:華萊士遺作《蒼白之王》的虛構性與非虛構性
    「華萊士」的非虛構敘述正是希望讓讀者真實地感受到八十年代國稅局中西地區稅務審查員病態的精神狀態與人際關係。比如第二十三章令人不寒而慄的夢境轉述:我看到一排排被扭曲、縮小的面孔,帶著模糊的表情,如遠處的火光閃爍。我看到成年人的平靜的無望,也看到難以言表的遺憾。狀態較好的一兩個人面露迷惘。其他很多人面無表情,像硬幣上的頭像。
  • 《蒼白之夜》最新視頻曝光 再現希區柯克式電影語言
    App Store推薦遊戲、冒險解謎手遊《蒼白之夜》(英文名:White Night)近日發布最新宣傳視頻,黑白光影交錯之下,一個個的詭異疑點,不禁引人一步步陷入燒腦的迷局,做為高智商的玩家,你能幫助主角解開現在的困局嗎?
  • 《浪潮》電影觀後 | 納粹速成,只需五日
    他們為這個組織命名叫做「浪潮」,設計標誌製作網站主頁。而不願穿白襯衫的女孩卡羅一直被忽視,文格爾先生無視她舉手要發言,原本參與的話劇團也將她排除在外了。卡羅感覺到,這事情有些不對了。如果這時候我要你殺了他,你會照做嗎?」學生們沉默了,「這些都是專制政府會做的事。你們意識到你們剛剛都做了些什麼嗎?」「你們還記得上個星期課堂上的問題嗎?這樣的獨裁統治現今是否可能再現?這正是我們現在做的,法西斯主義。」「浪潮結束了」,萊納宣布組織解散。
  • 坦言上節目是為了「掙錢」,最紅時,消失10年只為找回真實的自我
    樸樹好像與這個世界一直格格不入,不會場面話,不願接商演,喜歡的,不喜歡的,從不迂迴,都是直來直去。02 真實需要代價,我想我付得起真實是有代價的。一個真實的人,常常有可能讓別人不舒服。樸樹也會。他一次又一次地說,討厭取悅別人的自己。但他的人生,也因為堅持真實,一直付出著沉重的代價。
  • NASA不願公開的月球真相,南極洲隱藏了什麼?奧陌陌上有「人」?
    早在上世紀人類就已經登上了月球,NASA不願公開月球的真相,緊接著南極洲發現新的突破,有人說奧陌陌上有「人」!一片祥和的世界如今變得神秘兮兮,一位位科學家為了研究所謂的「真相」不斷地探尋,但是探尋到了又不願意對世界公開,這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也可能是一種保護?
  • 豆瓣8.7《浪潮》:每個年代,都有「狂熱分子」在搗亂
    老師:「你們認為獨裁政治不會再在德國重演是嗎?」學生:「是的,我們都是文明社會了。」然而學生的自信和認知,在短短3天之內就被打破——這對白來自豆瓣8.7的高分電影《浪潮》。「浪潮」這場媲美「納粹」的活動,是老師以教學為目的而發起的,主要是想學生親自體驗,當人生被「獨裁」的力量主宰時,他們究竟是能理性拒絕,還是被馴化順從?
  • 德國電影《浪潮》,一堂導致死亡的實驗課
    「浪潮」,就是一個像浪一樣的紅色標識但它的確在短短的幾天內席捲了許多人並在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本片的劇情不複雜,我把豆瓣上的簡介做了改動如下:賴納•文格爾是德國某所高中的老師,他的學歷並不高也不正規,同時他還是學校水球隊的教練。他的同居女友是同一學校的老師,他們生活在湖邊的一個船屋裡。
  • 【電影的】no.12等待而蒼白的桐島式青春
    因為對於現實中大多數人蒼白而無力的青春而言,殘酷抑或熱烈的介質,其實都是一堆記憶的彩色筆,能夠將黑白的青春描繪的不那麼單色調。《聽說桐島要退部》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日本青春片,因為它與我所提到的那些片子截然不同。
  • 驚悚無比的電影《浪潮》
    《浪潮》是由德國丹尼斯·甘塞爾執導,一部類似紀錄片的劇情片。      誰想到僅僅5天時間,瓊斯就失控了,無論當初多反對的學生都乖乖地自願放棄了自我意識和自由,融入至高無上的團隊,並打擊排斥非團隊以外的人,個個異常勇敢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