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電影《1917》,為什麼讓軍工裝愛好者瘋狂?
在我國未上映就勢頭猛到不行的《1917》終於在8月7日揭開面紗,不管是之前通過其他渠道了解過這部影片的粉絲,大半表示還會去影院支持。還是剛在院線復工信息中得知它的觀眾,結束後留下最多的評價則是「震撼、視覺奇觀、後現代電影標杆。」
上映3天就斬獲3000萬票房;豆瓣評分在經過複雜成員構成的市場鑑定後,仍保持8.5高分;電影大咖們幾乎無差評的打卡......這些成績都可以得知它是一部被認可的電影。
討論《1917》的熱度,其實早在去年就開始就沒減過。雖說它的背景設置是在宏大的一戰期間,並被歸類為戰爭片,但如果是衝著驚心動魄的爽感去的,你可能會失望了。
《1917》海報
因為導演給自己與作品的定位上,是以文藝為基底的。導演薩姆·門德斯出生於1965年8月1日,混跡電影圈多年,也已經成名已久,獲獎無數。
他曾獲得兩次勞倫斯·奧利弗獎。1998年獲託尼獎。1999年執導的電影《美國麗人》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2012年作品《007空降危機》獲得全球過11億美元的票房和諸多好評。
這次執導《1917》,他更想把大家熟識的一戰題材,以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做到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
薩姆·門德斯
除去噱頭最大的「偽一鏡到底」,它可以堪稱為史上最佳「後現代主義電影」,這才是其最不該被無視的偉大之處。憑什麼說它是史上最佳?後現代主義電影又是什麼?
任何搜尋引擎都可以得到理論性答案,簡單粗暴的總結就是「當為蒙娜麗莎畫上鬍子的那刻起,後現代就出現了。」這也幫助大家更具象地初步了解到後現代主義電影是持有反叛性、創新性的。
再來了解它的基本釋義:泛指打破現有的傳統規則、對新的形式風格的探索,核心思想是顛覆反傳統電影,自我意識強烈,試圖打造一種無序、浪漫的自由思想。
後現代主義產於反文化思潮盛行、嬉皮士群體活躍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將他們的思想放入銀幕,就成了後現代主義電影。最終目的是實現雅俗共賞,將藝術與生活結合起來。
早批的經典戰爭題材電影代表作有《魂斷藍橋》和《桂河大橋》,那《1917》跟前輩比起來,它憑什麼可以稱作史上最佳?那還是因為它的「後現代主義」。
它不玩傳統戰爭片的宏大戰爭敘事套路,也沒有爽感十足的激烈戰爭場面,而是執著於最平凡的士兵第一人物視角進行敘事。
比如加入了當下年輕人喜愛的電子遊戲既視感,在短短的2小時內,它牽引著「遊戲人」跟隨主角腳步感受著他們所處的宏觀的殘酷戰爭氣氛,以及他們的呼吸、恐懼和希望...
但這個過程中,它在反抗精英主義倡導的大格局戰爭觀,把重心放在最平凡的戰士眼前的當務之急。從攝影技巧到價值觀傳輸,都脫離了傳統的戰爭電影調性,都在試圖以新的視角表達非大眾的價值觀,這些帶有創新性的「後現代主義」,都是令人尊敬的。
總有人說認真在講述戰爭細節的電影,受眾不會太廣,因為生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作為消費主力軍。但剛好《1917》的「後現代主義」,就解決了這些問題。
年輕人從攝影技巧入門,再被故事所感動,而老一輩的觀眾則專注「一戰」的故事不動搖,這種無門檻的受眾設定又體現了《1917》的巧妙之處。
《1917》劇照
對於影迷來說,《1917》呈現的視聽語言是他們沉醉的點,但對於軍工裝愛好者來說,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可不止故事和鏡頭,還有它在服裝設計上高度還原了一戰期間的英式軍裝。
《1917》裡的兩位主角作為英國陸軍步兵在執行任務,一戰期間,英軍步兵制服選用的主色調是卡其色,因此全片見到最多的也是卡其色軍服。
早期,英國軍隊制服都以醒目又華麗的紅色來製作。18世紀,卡其色被首次運用到印度軍隊制服後逐漸受歡迎,並宣揚到世界範圍。
之後,英國軍隊在布爾戰爭因為制服過於鮮豔容易被發現,吃了不少虧,他們發現低調的卡其色更利於戰鬥,於是在1902年戰爭勝利後開始實行全面普及深色卡其色來製作軍服,1902式制服(1902 tunic)就這樣出現了。
早期的英軍制服
布爾戰爭時期的英軍常服
一戰時期的英軍常服
到一戰期間,英軍步兵普遍都裝備著以M1902式為基礎,並改良後的M1902式制服,這款實用性會更強,制服也更合身。這樣不僅減輕步兵的壓力,還提升了士氣。
於是這款1902式制服經過一戰後,不僅奠定了往後至今英式軍裝的基礎,更是造就了英國軍隊的經典形象。
在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哪個國家的軍裝最好看?」其中被討論最多的回答是英式軍裝,接著才是俄式軍裝、法式、美式...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中對一戰期間英軍步兵制服的呈現
而說到英式軍裝,多數人又會從一戰時期的軍裝開始說起,電影《1917》的熱播,服裝愛好者熱議的也是一戰英式軍裝。為何人們還在津津樂道這個百年前的制服?不如先來了解下一戰英式軍裝到底有什麼魔力。
眾所周知,英國羊毛產業發達,其具備堅韌、保溫降溫雙重作用、吸潮,顏色偏橄欖黃等特點,再來因英式軍服自古以來注重可觀性,羊毛制外套氣質典雅大氣,因此羊毛很適合運用到軍服製作上。
於是一戰期間,製作英式軍服的主要材料就是羊毛,比如羊毛制的油布裡襯兼排汗的鴨舌帽、一件同樣是羊毛制的M1902式外套。
M1902式外套
M1902式外套的配件設計也大有講究,一切都遵循功能性和實用性。它的構成包括一個向下傾斜的領口,其通過鉤子和扣眼固定、加固的肩墊、肩帶(上面鑲嵌了一枚帶有團徽的紐扣,紐扣下方附有一枚用金屬製作的帶團名的徽章)。
最顯眼的還是它那四個帶有紐扣和翻蓋的寬大口袋,這種設計也有所講究,比如口袋有袋蓋,可用紐扣蓋住,而裡面是印著使用者的個人編號,是身份的象徵。
cr.Kotori
大部分英軍在戰場服役時都會戴著羊毛制的M1905式卡其色軍便帽,帽裡有黑色油布襯裡,它經過了簡單的硬化處理,以保持軍帽的圓潤外觀。
帽子上還有一個用棕色皮革製作的下顎帶,由兩個小小的帶有團徽的紐扣固定,團徽則是身份識別的重要標誌之一。
M1905式軍便帽
褲子選用的布料是法蘭絨、配以吊帶和皮帶的1902款。步兵們通常還打著卡其色的綁腿,他們一般會逆時針包裹,以起到保護和支撐的作用。
軍官們會在外套裡面搭配一件襯衫,大部分襯衫由灰藍色法蘭絨製成,再搭配一條同色系的領帶。
軍官SD制服
除了這些「硬體」上的設計,還有一些特別的細節。一戰前,多數國家的軍裝都會設計成立領的軍服,因此各國軍隊的軍容看起來區別不大。
在經歷布爾戰爭等一系列衝突後,英軍較早意識到在炎熱氣候地區立領大大降低了舒適度,很多官兵會將立領翻下來並解開第一顆扣子,讓自己更舒適一些,而這種也就衍生到後面的翻領設計。
因此在一戰爆發前,絕大多數英式軍服都選擇了翻領設計,但這沒有涵蓋所有,因為有一些追崇經典的軍兵會選擇立領。
這裡簡單介紹了英式軍裝中的步兵標配,從選材到設計的每一處細節,無處不在透露著細緻的氣質。
一戰結束後,英式軍裝已經給軍裝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不少後代軍工裝的創作也受到不少它的啟發。
比如我們熟悉的中山裝,就有受到一戰中英國陸軍軍服的靈感啟發,還帶著一個故事。
中山裝
1919年,孫中山先生把一套他穿過的英國陸軍制服帶到上海亨利西服店,要求要求改制成具有漢族特點的簡便服裝。
改制成的服裝,背面有中縫,後背中腰有帶,門襟釘九個鈕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襉」。既不像當時流行的「唐裝」,也不是一般的「西裝」,而且還很有當時英國陸軍制服的影子,最後店員們稱這個無法定義的服裝為「中山裝」。
當然,故事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偉大的中山裝在靈感啟發上與一戰中的英式軍服是認證有一些聯繫的,這也是時至現在,仍不少人還對英式軍裝津津樂道的原因。
孫中山先生
目光回到當下,加入潮流元素的卡其色軍工裝、軍事風外套等等都成為熱門單品。這可以理解為人們想要延續軍裝英姿,則通過創新設計,演變成符合活在和平年代的現代人著裝要求的軍事風。
而且,軍裝時尚風的出現,別只是把它當成一股潮流,因為它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可不小。
《Men&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1917》
《1917》內核是講述以犧牲少數人拯救多數生命的故事,這與《拯救大兵瑞恩》中傳遞的「個體高於集體」價值觀雖然不同。但最終都通過血淋淋、赤裸裸的犧牲過程在告誡著我們,生命都是平等的,一切戰爭片的最終目的都是反戰的。
再回觀我們今天聊的英式軍裝,要知道,軍裝的設計最注重的是功能性與實用性,細緻、耐用是它的特點,但這些特徵越突出,就越體現戰爭的殘酷性,以至於人們需要想盡辦法創造防禦的裝備來保護自己。
因此,和平是活在戰爭炮火中人們的強烈渴望,也是我們應該維護的寶藏。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