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影《1917》為例,淺論美國軍事文化作于于大眾文藝載體的策略

2020-10-09 丁小巾

以電影《1917》為例

——淺論美國軍事文化作于于大眾文藝載體的策略

戰爭殘酷,平民百姓被作炮灰送死,一封信的背後關係著上千人,到底是徒勞奔走地送死,還是視死如歸的英雄。對於令行禁止的士兵來說,這一切的意義在哪裡?電影《1917》給了這份意義的回答,並且反應了當下美國軍事文化作于于大眾文藝載體的策略。

電影《1917》是由美國環球影業投資9000萬美元的戰爭大片。該片在金球獎上斬獲最佳導演獎與劇情類最佳影片獎,並在奧斯卡金像獎上斬獲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

影片劇本根據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的回憶錄改編完成。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17年的一戰法國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英法激戰正酣,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突然接到上級命令,需要在八小時內穿過西部戰線,向那裡的指揮官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藥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兩位士兵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在英軍即將陷入巨大損失之前阻止了進攻計劃。

本片的特點在於「極度冷靜客觀的真實」,而這種「真實感」一方面來源於導演的調性風格,一方面依託於「一鏡到底」這一充滿魅力的拍攝手法,這種手法可以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時刻與兩位主角同呼吸,共命運,帶來獨一無二的現場感。綜合運用於一部講述一戰戰場的電影,將電影美學與戰爭題材這兩大元素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組合,創造出了第一無二的化學反應。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美國軍事文化在當今時代趨勢下的態度。

一、開始直面真實的美國軍事文化——「長鏡頭」技術的運用

《1917》「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指的是採用銀幕內外時間同步的一種拍攝方法,並且通過後期抹去剪輯的痕跡,使得全片由一個看起來連續不斷的長鏡頭構成。這種方式雖然並不新鮮,但是運用在戰爭題材影片卻是第一次

就戰爭片這種題材而言,最好的戰爭電影的內核一定是「反戰」的,因為戰爭只會給人民帶來無限的悲痛,因為戰爭是人類最殘酷的一種政治行為。在《1917》中,採用「一鏡到底」的單一視點方式來刻畫戰爭場面,這種手法使得「任務」大於「人物魅力」。讓觀眾們不由得反思,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面對這樣的局勢,會怎麼做,又該怎麼做。他們甚至會油然心生感嘆:「哇!我們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勇敢的人,是不是在戰場我也可以這樣一往無前呢?」

觀眾們切身體會地隨著《1917》的主角,感受到帶著抗拒、倒黴和惶恐的心情,爬出壕溝。心理上的閃躲,也反映在與德國士兵的面對面或屍體的遭遇上,我們同樣懼怕拿著鐮刀等待收割的死神。作為敵人的德國士兵,形影模糊。如同主人公的退卻,德國人也會在剎那間,暴露出人性深處的掙扎,求生本能和死亡恐懼互相傾軋。過於人性的刻畫,並不是讓戰爭看起來更文明,而是為了說明在他們對面,同樣是不知所措的另一群士兵。子彈不長眼睛,死神無處不在。如果只有屍橫遍野,電影頂多是個噩夢,是想像中的地獄場景。當你發現自己有同伴,偏遇上活生生的敵人,原來此處依然是人間。

當一個士兵的生命,像花瓣那樣飄落凋零,臉色煞白,聲音漸漸微弱不可聞。你清楚他話音中的恐懼,又想起來他的兄長他的家庭,明白他的牽掛。你不免察覺到,有什麼東西,在那一刻真的被砸碎掉了。一個人要帶著另一個人的牽掛,繼續跑下去,把信送到。

美國軍事文化利用這一份真實感讓我們反思,在這個和平卻存在局部衝突鬥爭的時代,能給平凡的普通人賦予英雄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到底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英雄?答案便是,我們作為一名普通人,當受領一份不普通的任務,勇敢並堅強地完成它,責任感和使命感最終造就英雄。

二、轉而冷靜克制的美國軍事文化——紀錄片風格的運用

冷靜克制地直面戰爭的荒誕性,是美國當下軍事文化區分於以往一味為了秀肌肉和拉攏青年參軍的熱血大場面的一大轉變。

1914年夏到1918年冬,九十多萬英國青壯戰死異鄉。貴族和庶民、大學生和學徒工、志願兵和拉壯丁,無論他們的身份和人生經歷有多麼不同,最後都一樣變成了石頭上的一串串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這很荒誕,然而更荒誕的是這場戰爭。

所謂世界大戰,說白了就是協約國貪得無厭,同盟國野心沒邊,一次擦槍走火,歐洲炸翻了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但千萬歐洲人為之去死而換得的,似乎既不帝國,更非資本。最後大量資本家傾家蕩產,無數勞動者家破人亡。這很荒誕。

電影最後,他完成了任務,雖然這個任務本身也是荒誕的。就如最後的中校所說:他們今天派士兵來讓我們停止攻勢,很快又會再派一兩個來告訴我們黎明發起衝鋒,這場戰爭結束的唯一方式,就是「最後一個人死掉」。

這些年輕人當年響應號召,為了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走上戰場,到了最後卻發現,原以為「宏大的目標」竟是如此蒼白而空洞。最可悲的是,當這些年輕人終於打完仗回到家以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失業潮。而且他們回到家之後就被人遺忘了,甚至被人唾棄。可是,當初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都在告訴他們,他們是「為國奮戰」,為什麼回來之後卻會得到這樣的對待?理由很簡單。因為就連當時那些國家都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發起這場戰爭,它莫名其妙地開始,奇奇怪怪地結束。就是這樣一場錯誤的戰爭,卻讓1000多萬條年輕的生命喪失在戰場上。就是這樣一場愚蠢的戰爭,讓那些年僅十六七歲的青年就目睹橫屍遍野的戰場,無數好友同胞殉難在自己身邊,毀掉了整整一代青年。

美國電影開始冷靜克制地拍出這些,證明它已經開始證實歷史,哪怕是荒誕的,扭曲的,但真實。美國軍事文化開始利用電影這門藝術,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的一次對話。與一戰進行對話的,它的選擇,是始於足下,直面,碰撞,並穿越它。

三、誘導主流思想的美國軍事文化——故事敘述策略的運用

滅亡與救贖,始終是美國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表現戰爭的殘酷毀滅,是為了救贖戰爭罪行,《1917》也不例外,其和當下的美國主流戰爭電影一樣,依舊宣傳的是一種反戰思想,宣傳的是英國、美國或是西方國家自身的獨有的軍事文化,即歐美人自身的一種普世拯救思想,通過個人以及團體性的精神,去實現和平。

導演薩姆·門德斯拍攝《1917》的一部分野心是想讓更多人了解一戰,他也在參訪中表示,他很欣賞電子遊戲感的敘事形式,這種敘事方法能吸引到更多年輕觀眾來走進歷史,體會最真實的一戰戰場。

美國影史,關於二戰的經典電影數不勝數,關於現代戰爭的酷炫場面應有盡有,可與一戰相關的電影卻少之又少。或許這與人類在總結一戰史時常用的表述有關,「一戰打得毫無意義」。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在誘導主流思想方面,美國開始不再美化戰爭,包裝英雄,而是直探戰爭的本質:戰爭毫無意義,人才偉大。

2個人拯救1600人,這樣的故事在當下又何嘗不充滿人性之光的力量?何嘗不讓我們充滿了暗湧的勇氣?

相關焦點

  • 封神之作《1917》,與經典的英式軍裝文化
    ,是以文藝為基底的。1999年執導的電影《美國麗人》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2012年作品《007空降危機》獲得全球過11億美元的票房和諸多好評。這次執導《1917》,他更想把大家熟識的一戰題材,以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做到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
  • 《寄生蟲》比《1917》更好嗎?文化現象不是真相,貧富差距誰能解
    1、電影文化現象不是真相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最佳影片。因此,爭議很大的《寄生蟲》,和《小丑》一樣,只是2019年最具熱度的一種電影文化現象。深入靈魂,繼續刺破極端問題,不能只是激發我們觀影者的情緒。
  • 2020年必看電影:《1917》
    ,因此,在得知《1917:逆戰救兵》(英文片名:1917,以下簡稱《1917》)獲得劇情組最佳電影時,加上「一鏡到底」的「魔咒」(好多藝術爛片),本來對此片沒有抱太大期望,但結果是出乎意外的。 《1917》香港海報《1917》是一部難得的既富藝術感亦很寫實的電影,精採至極。
  • 美術研究|陳旭光:論電影工業美學的大眾文化
    「大眾」這個術語,雖然與大眾文化相關,淵源於西方大眾文化理論,但實際上早已有之,儘管含義並不一樣。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為《講話》),提出了文藝「表現什麼」、文藝「為什麼人」和如何「為」等問題。
  • 《電影文學》(2019年第14期)當下中國軍事題材電影海外傳播研究
    [摘要]抗戰結束後,隨著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大起大落,直接影響到了它在宣傳策略方面的轉變。美國電影商不斷地推陳出新,來維持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市場地位,通過雜誌宣傳的「在地化」策略,滲透到公眾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領域。作為戰後好萊塢電影在華宣傳的個案,《電影雜誌》成了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典型樣本。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觀察者》讚美《1917》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 【看懂電影】全網最專業《1917》硬核軍事細節解讀:光是戰壕就挖了英德兩種風格
    《1917》講述的是兩名英軍士兵給前線友軍傳送命令的故事。這是一部劇情略顯單薄的電影,但加上一鏡到底的buff,並且對戰場環境的營造極為到位,《1917》依然可以算是軍事題材電影中的佳作。 本期看懂電影,懂叔就對《1917》中的十三個細節一一盤點一番,並穿插講解各種相關知識。
  • 英國電影《1917》在中國的上映肩負重任
    IP 方面,從哈利波特到邦德系列,這些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都是由美國的電影公司所擁有或共有。儘管如此,與歐洲相似,英國電影其實也一直在抵抗好萊塢的資本影響並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對此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英國 1950 年代末 1960 年代初的新浪潮文化運動。本土的獨立電影慢慢地形成了一個關注社會問題和現實主義的潮流,從而抵制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模式和敘事。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 電影1917一個鏡頭
    電影1917,一個鏡頭,一口氣陳述,一戰英德戰場的故事兩個士兵攜帶重要情報穿越無人火線區挽救1600名戰士歐洲戰場,風景優美,戰壕,鐵甲,血腥,人性人情殘殺模擬戰爭場景電影,神臨其境的感覺,告誡世人遠離戰爭但每每戰爭的爆發都是由有野心的政治集團
  • 以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為例,透析「美國夢」文化及其實現路徑
    ——米蘭·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美國文化因其多元性而被稱之為「大熔爐」和「色拉碗」。作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美國夢」首次形諸文字是在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在1931年所發表的《美國史詩》中,且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
  •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首屆軍事文化節圓滿閉幕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林梓棟、王晨光)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首屆軍事文化節閉幕式晚會《軍事文化的力量》近日在京隆重舉行,為期80天的首屆軍事文化節圓滿落下帷幕。合唱《戰歌為勝利唱響》。王晨光 攝閉幕式晚會以軍事文化發展歷程和該院轉型重塑過程為主線,圍繞回溯軍事文化歷史、堅定軍事文化自信、展望軍事文化未來三個主題展開,設置了《流進歲月》《砥礪奮進》《築夢未來》三個篇章,通過經典軍事題材戲劇、電影片段及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生動演繹了我軍發展歷程中對軍事文藝的廣泛運用,喚醒了觀眾對人民軍隊革命歷史和軍事文化的深刻記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戰鬥屬性
  • 電影《1917》合集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 。 影片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
  •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另外在這一年裡還有從上映前到上映後花邊新聞始終不斷,最終拿下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票房突破十億美金、叫好又叫座卻也反應兩極的《小丑》,在馬丁·斯克賓塞引發的針對&34;的爭論後重新界定了大眾和藝術的邊界。
  • 大眾文化與娛樂文化關係論
    大眾文化雖多 了『大眾』的限定,其含義依然多得驚人。」在金 元浦所作的文章《定義大眾文化>中,經過一番從 古到今的「海選」,列出了十二個不同的定義,按 照文章的說法,這只是「滄海一粟」而已。如金元浦在文章中 就對「大眾文化」作如下定義:「我們今天所說的 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範疇,它主要是指興起於當代 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 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 代文化形態,是處於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的,由 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採取時尚化動 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
  • 電影《1917》:值得你八月份的一張電影票
    《1917》編導有沒有成功揭示「一戰」特有的荒謬感呢?電影1917官方海報。相信作為電影迷的你,一定期待《1917》這部史詩級的戰爭電影很久了吧。畢竟它拿下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和最佳視覺效果三項桂冠,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十幾個電影獎項。
  • 《1917》文藝戰爭片
    1917是一部文藝是戰爭片,導演區別於一般戰爭片只表現戰爭場面的宏大和激烈,本片導演用了大量的長鏡頭渲染緊張的氛圍,用鮮花/水/農場/樹木/草原/唱歌表明這些看似平靜的畫面,往往後面接踵而來的是死亡,緊張的畫面,渲染過度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 簡單的和不簡單的——觀電影《1917》
    作者:趙立功停業半年的電影院,恢復運營之初沒有新片大片的尷尬終於有所緩解,8月7日,投資1億美元的好萊塢夢工廠戰爭巨製《1917》上映。該片去年年底就名噪一時,獲得過多項國際評獎的大獎和提名,並於今年1月在北美上映的首個周末登頂電影市場周末票房榜,之後更因在奧斯卡最佳影片評獎中輸給韓國電影《寄生蟲》,引發許多文藝影迷的惋惜。
  • 向陽 | 女性英雄形象建構:國防軍事電影中的女性與國家
    作為新軍事電影的代表作,這幾部作品不僅在製作水平和類型敘事上實現對傳統軍事電影的超越,同時還塑造了幾位大放異彩的女性人物。這些女性英雄的出現,打破了軍事題材中固有的性別印象,藉由女性形象與國家形象同構的策略,對好萊塢敘事程式中的東方主義式男性霸權話語予以有力回擊。
  • PMP樂評:《1917》電影配樂,大師Newman追隨長鏡頭的巔峰之作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聊聊的是電影《1917》中,Thomas Newman 的配樂。《1917》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北部拍攝的一部驚人的、極具感染力、且有傑出的製片技術的影片。該片由Sam Mendes(薩姆·門德斯)執導,影片基於他祖父在戰爭中部分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