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和不簡單的——觀電影《1917》

2020-08-14 河南日報

作者:趙立功

停業半年的電影院,恢復運營之初沒有新片大片的尷尬終於有所緩解,8月7日,投資1億美元的好萊塢夢工廠戰爭巨製《1917》上映。該片去年年底就名噪一時,獲得過多項國際評獎的大獎和提名,並於今年1月在北美上映的首個周末登頂電影市場周末票房榜,之後更因在奧斯卡最佳影片評獎中輸給韓國電影《寄生蟲》,引發許多文藝影迷的惋惜。

影片講述1917年的一戰歐洲戰場上,兩名英軍士兵奉命去給處於交戰前線的部隊傳達停止進攻的命令,以拯救1600名英軍將士落入德軍布下的圈套遭到屠殺的命運。

這應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導演薩姆·門德斯卻採用了一個極其簡單而實際上又極其不簡單的拍攝方法。說簡單,是為了表現士兵送信的全部過程,在119分鐘的電影時長裡,導演從頭至尾只用了一個單一的長鏡頭,這就是被無數文藝影迷和圈內影評人所津津樂道的「一鏡到底」。「一鏡到底」的本意是為了高度還原攝影機前生活的原貌,具體到《1917》裡便是為戰場敘事的真實性服務,但它帶來的一種「簡單」,是影片敘事的線性結構,處理不好即容易失之單調。一般認為,在小說、電影等敘事體裁裡,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不間斷講故事的線性結構,是最為簡單乏味的手法,有野心的作家和導演,往往摒棄不用,而更喜歡通過倒敘、插敘、補敘等(在電影裡表現為平行、交叉等等剪輯手段以及其他蒙太奇手法)來逞才炫技。被眾多文藝影迷追捧的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就屬這一類,他2017年推出的反映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電影《敦刻爾克》,就以令人目眩的剪輯手法在多個時空展開敘事,對時間進行壓縮的同時反映了戰場的多個側面,可謂匠心機巧。

而事情到了《1917》這裡又走了另一個極端,同樣是英國導演,同樣是表現戰爭,薩姆·門德斯的《1917》只用一個無法剪輯時空的長鏡頭老老實實按時間先後順序講述了一個戰場送信過程,這種不避單調的冒險手法無疑是又一種藝術瘋狂。

瘋狂自有瘋狂的道理,《1917》看似「一鏡到底」的簡單裡,蘊含著極其的不簡單。首先是「一鏡到底」的不間斷拍攝手法(當然,所謂「一鏡到底」其實是多個連續長鏡頭的無痕剪接),對導演調度現場的要求非常高,他要耗費巨大的成本在室外廣大的範圍裡、自然光的環境下「還原」一個真實的戰場景象,諸如曲折多變的戰壕、泥濘破敗的道路、遍布瘡痍和屍體的荒野、被摧毀的城市以及平緩的山坡、跌宕的河流、幽深的森林等等;再就是在這些具體環境裡的人的活動,要相互協調、主次分明,在規定的時間裡出現在規定的位置進行規定的表演,一切都要自然而然無雕琢的痕跡,一個局部的失誤就可能導致「全鏡」的報廢重來。不簡單的是,這一切在《1917》裡都做到了,觀眾觀看電影的過程,在近乎無痕的「真實」和「自然」裡,伴隨的是強烈的沉浸感。而攝影機的運用也呈現出高度的技巧和合理性,它通過不斷變換的角度、焦距和中、遠、近景,在拍攝過程中時而運動、時而靜止,時而是以人物為主,時而又把鏡頭朝向人物周邊的環境,而當交代戰場環境時,離開鏡頭的人物也得以及時調整,從而在下一個時段以最理想的狀態回到鏡頭裡,呈現給觀眾最理想的表演。

其次的不簡單,是在劇情的安排上,把一個送信的線性過程演繹得時急時緩、節奏多變,緩慢處充滿緊張感,觀眾不知道危險藏在哪裡,什麼時候會發生,總為人物捏著一把汗,而待危險到來時,又是那樣出乎意料地突然,扣人心弦的戰鬥過程,配以逼真的槍戰音效、哥德式恐怖的光影畫面,足以表達戰爭的驚險、刺激、殘酷。而在這驚險、刺激、殘酷中,導演還適時插入一些抒情橋段,諸如春天青綠的郊野、破敗而又靜謐的農舍、城市廢墟下地下室裡的法國婦女與嬰兒、戰場衝鋒前樹林裡的唱詩,在調劑和豐富影片情感層次的同時也抬升著電影的境界和人物的精神。尤其當影片末尾,完成送信任務的準下士斯科菲爾德疲憊地重新背靠大樹坐在長滿青草野花的春天的山野時,人物的姿勢、所處的環境以及導演所給的鏡頭角度幾乎與影片開頭一模一樣,從而實現了一個「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的奇妙閉合,而此時主人公的身邊已經少了與他一起送信犧牲在半路的戰友布萊克。這是十分抒情的一筆,春天山野小草花的茂盛更激起人們一種對戰爭中青春生命消逝的空白感,而歷經戰場磨難生存下來的主人公,形象和氣質也實現了螺旋式上升,由開始時坐在草地上的庸懨變為結尾時立在人們心中的高大。

這即是《1917》最大的不簡單——宏大時代話語下的小切口、低視角和個體敘事,基於宗教象徵的對戰爭帶來的苦難的撫慰和對生命消逝的傷悼(影片後半部當主人公遊過湍急的河流到達彼岸,森林裡傳來的唱詩聲恰構成對《聖經》裡約旦河記載的呼應),以及其他豐富的內涵,諸如在119分鐘的時長裡,導演通過大量的人物對話及種種細節,展現給觀眾的1917年一戰後期處於戰場膠著狀態下的英軍將士們的疲憊和麻木,對戰爭前景的迷茫和對家人的思念……

除此之外,影片還著力表現了戰場上英國士兵的友愛、英勇和高尚,德軍士兵的殘忍、狡詐和卑鄙。幾次戰鬥,年輕的英軍信使對失去戰鬥力或被制服的德軍士兵皆不忍殺害,而德軍士兵卻要麼在得到英軍信使的救助後反手殺害救助者,要麼違背默契,打破沉默引發戰鬥;英軍信使能夠在城市的廢墟下捨棄平安和兒女溫情毅然走上危險四伏的地面去完成任務,而德軍士兵卻要麼在撤退過程中到處留下破壞的痕跡,要麼以醉醺醺的酒鬼形象出現在鏡頭的遠景裡……歷史早有定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利益而爆發的一場非正義戰爭。但即便如此,站在本民族本國家更是戰勝國的立場上,由幾乎清一色英倫導演、演員擔綱,進行一戰戰場敘事的《1917》,卻體現出了對己敵雙方的善惡兩判、愛憎分明。如此毫不含糊的態度和主題,可謂豐富中的一種簡單。而這種簡單,在多年來看似公允客觀的眾多以超越敵我來反思民族糾葛,甚至站在與敵方共情的立場上反思人性善惡、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的戰爭片或文學作品中,又十分的不簡單。或謂英國文化具有保守性,《1917》對戰爭中己敵雙方善惡兩判、愛憎分明的傳統情感表達毋寧說是一種文化的堅守。

作為一部投資巨大的戰爭片,《1917》無疑是成功的,它給停業半年艱難重啟的中國內地院線帶來了提振票房的機緣和希望,但它在如何表現對戰爭雙方的態度、確立什麼主題,以及為表現既定主題而在運用具體電影技術和藝術手段(特別是長鏡頭)的有效性上,更值得中國電影人借鑑和中國觀眾品咂。

【書影來風】

經歷半年疫情衝擊,5G影院的建設已是國內院線升級換代的大勢所趨,近日,河南本土院線奧斯卡與聯通公司籤署5G影院戰略合作協議,新建成的5G影院,將把影院功能擴展到電影之外,植入數位化、直播、電競、遊戲等更多運用場景,進一步豐富影院內容,全面提升消費者的觀影、休閒、購物體驗。奧斯卡電影院線董事長劉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電影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作為河南本土院線,奧斯卡堅持「停業不停工」,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目前已有74.6%的影院恢復正常營業,此次打造5G院線,正是要抓住歷史機遇,在5G時代迎來電影行業的新變革。

2020年8月14日《河南日報》第11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相關焦點

  • 1917,用最精湛的技術講一個最簡單動人的戰場故事
    美國麗人》、《007:大破天幕殺機》、《007:幽靈黨》)的一部紀念一戰結束百年的電影作品,該片最大的特點是一鏡到底,帶你領略全方位的沉浸式戰場體驗本片的最大特點在於用極高的攝影技術講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戰場上的兄弟之間的故事。
  • 電影《1917》:應該就是今年的奧斯卡最佳了!
    本來在全世界的大多數媒體和影評人心中,《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是呼聲最高的兩部電影,極有可能拿下今年的奧斯卡最佳,但是前段時間第77屆金球獎爆冷出單,《1917》後來者居上,打敗了一眾實力派對手,拿下了劇情類最佳影片。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1917》其實可以有另外一個片名,《把信送到德文郡團》,英軍德文郡團第二營的1600人,正在等待第二天清晨對撤退的德軍發起攻擊,但情報顯示德軍的撤離是為了製造陷阱,必須終止進攻,年輕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臨危受命,要穿越火線把命令送到前方。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但情報顯示德軍的撤離是為了製造陷阱,必須終止進攻,年輕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臨危受命,要穿越火線把命令送到前方。有觀眾覺得《1917》故事性不強,其實為了強化影片的故事性,編劇已經做了不少豐富情節的工作,比如布雷克意外被德軍飛行員刺死、斯科菲爾德登上軍車前行了一段距離,以及他在廢墟小鎮遇到的女人與嬰兒,這3個情節雖然並不能足夠滿足觀眾對「故事性強」的要求,甚至還帶有一點不合情理的突兀感,但受故事的時間、空間限制,已經沒法再給電影增加戲劇手段了。
  • 從《1917》和《雙子殺手》,談電影技術流的得與失
    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在於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的觀影體驗能使觀眾感覺到驚豔。但是技術流最終還是輸了,過人的拍攝和剪輯技巧還是輸給了情節致勝的《寄生蟲》。《1917》是一部典型的技術流,導演花了很大的功夫在實現一鏡到底的效果,這讓人想起另外一部電影《雙子殺手》。
  • 觀《1917》有感
    第一次看到《1917》的時候,是在暑假的電影院裡。以前我都沒有接觸過這部片子,在重影的電影裡面,這樣一部戰爭片可以說是一股清流。故事主要講述了兩位男主為前線奔赴消息的故事。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兩位男主一起穿過前線的荊棘的時候,有一個鏡頭是兩人越過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潭的時候,導演用長鏡頭的手法,不像現在很多影視劇剪輯得很厲害,反而給人一種順滑的感覺。
  • 2020年必看電影:《1917》
    ,因此,在得知《1917:逆戰救兵》(英文片名:1917,以下簡稱《1917》)獲得劇情組最佳電影時,加上「一鏡到底」的「魔咒」(好多藝術爛片),本來對此片沒有抱太大期望,但結果是出乎意外的。 《1917》香港海報《1917》是一部難得的既富藝術感亦很寫實的電影,精採至極。
  • 英國電影《1917》在中國的上映肩負重任
    在過去的三年,我們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做了一系列有關中國觀眾對英國電影認知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觀眾對英國電影的歷史、敘事特點和拍攝風格其實都不太了解。這是能理解的,因為英國的電影產業從很早以前就一直作為好萊塢的人才後盾,至今依舊。最經典的例子包括卓別林 (Chaplin),希區柯克 (Hitchcock), 諾蘭 (Nolan), 以及 《1917》的導演門德斯 (Mendes)。
  • 《1917》最長的一天,最長的電影!
    我所記得的之前的電影中,運用一鏡到底的電影還是比較少的,但是只要出現,基本就會讓人驚豔,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香港電影《大事件》,就運用了這種手法,講警匪間對峙的緊張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今天我所要說的,則是一部更加顛覆性的電影,整個電影可以看做是一個長鏡頭所組成的,中間沒有任何的剪輯,這就是《1917》,可能一些不喜歡看戰爭電影的朋友並沒有看過,今天我這裡也不是要介紹戰爭場景,畢竟對於這部電影來說,看點並非是宏達的戰爭場面。
  • 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 電影《1917》劇照圖片來源:sohu《1917》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故事主線是兩個英國士兵穿越德軍戰壕,給前線送去停止進攻的指令。它不同於一般的戰爭片,沒有殘酷、血腥的拼殺場面,但全片採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讓觀眾跟隨主演的視線和腳步,一起參與到派信任務中,真切感受戰場的驚心動魄。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的兩場世界大戰是改變了人類命運的重要歷史事件,相比於浩如煙海的二戰電影來說,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電影顯得相對乏善可陳。兩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導致了人類社會對於一戰和二戰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印象。
  • 楓哥電影進化論:《1917》電影本體實驗
    今天我們聊一聊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拿下了最佳攝影獎的《1917》。通過這個電影我們也聊一下電影的一些本質的觀念,比如說時間與空間,內容與形式。《1917》是由這個美國夢工廠出品,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導演。薩姆·門德斯同時在戲劇舞臺和電影兩個領域獲得了非常成功的導演。
  • 《1917》,遊戲OR奇蹟?
    《1917》是一部電影,一部收穫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10項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的電影,而其在奧斯卡得到和錯失的獎項,在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導演工會獎、金衛星獎等一長串獎項的榜單中似乎都拿回來了。這應該算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1917》像個遊戲。
  • 高分電影:1917,戰爭題材中長鏡頭最多電影,斬獲各項提名大獎
    電影《1917》作為影院重新開張的首批影片之一,承接了一些不太適宜的額外表達,體現在其中國版正式海報上,slogan寫著依舊一起,來自片名的諧音梗,很顯然觀眾都能夠體會到久別重逢的這一層意思,但這句稍顯暖心的話與片子的內容並不相通。
  • 不煽情的《1917》為什麼能夠打動你?
    星期五言:2020年8月7日,經歷漫長的等待,《1917》終於在影院上映了。關於《1917》的一鏡到底的攝影技術已經有許多解析,星期五也曾經寫過一篇《<1917>一鏡到底的功勞該算誰的?》,詳細地分析了電影的鏡頭設計。
  • 《1917》-技術的藝術
    看完了今年的衝奧大作《1917》,毫不吝嗇的說,這是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我看到的最佳戰爭片,無論從劇情表演拍攝手法場景,都幾乎達到了戰爭片的巔峰水平,今年的奧斯卡上有《小丑》,《寄生蟲》,《婚姻故事》等超級佳作下,《1917》依舊拿下了十項提名,故事實際上本身很簡單,在1917年6月,兩個小兵送信防止1600人被屠殺的故事,但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足夠驚豔,也為故事增光了不少,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感
  • 電影《一秒鐘》:不簡單
    吸引我走進電影院,花時間去看這部電影,說實話,完全是看在老謀子導演。看完之後,總體就一個感覺:老謀子,還是不簡單的。【總評】這部電影,好似一杯白酒,高端的。高端到你不覺得有什麼,簡簡單單。但是回憶起來,很綿柔,很有感覺。按十分制,我給8分。主要原因有這麼三個:1、每位演員演技超一流;2、場景美,勾起萬千回憶;3、情節簡單,卻又感人。
  • 《1917》故事很簡單
    看似簡單的故事,一直走啊走,找呀找,就是問問大家,戰爭到底是為了什麼。
  • 電影深解讀:《1917》的魅力不止於一鏡到底
    作為一部為電影院體驗而生的電影,《1917》絕對是那種;一年只能去電影院看一次電影的人應該選擇的電影。它是21世紀電影技術結晶的集大成者,因此需要21世紀的影院設備來看這部電影,然後做一場物超所值的大夢。
  • 《1917》:和平年代最好的反戰電影
    電影《1917》在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了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攝影,另外在金球獎上也打敗了《小丑》和《愛爾蘭人》奪得了「最佳導演」和「劇情類最佳影片」兩項大獎。在長達120分鐘的劇情裡每1分鐘都折磨著人的精神和靈魂,讓人忍不住對戰爭深惡痛絕。對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這是一部絕佳的反戰電影。《1917》講的故事非常簡單:在1917年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的時刻,兩個年僅16歲的士兵被安排立即趕往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而這份訊息可以拯救1600多名英國士兵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