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在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了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攝影,另外在金球獎上也打敗了《小丑》和《愛爾蘭人》奪得了「最佳導演」和「劇情類最佳影片」兩項大獎。
這部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電影,看完後果然沒有令我失望,非常驚豔。雖說是戰爭題材,但影片卻沒有過多的呈現戰爭中的硝煙瀰漫,也沒有各種血肉模糊的殺場場景,而是通過一種克制又冷靜的敘事方式,比如通過櫻花與炮火,死亡和新生以及善良和邪惡的對比,用極大的反差給觀眾一種視覺衝擊。在長達120分鐘的劇情裡每1分鐘都折磨著人的精神和靈魂,讓人忍不住對戰爭深惡痛絕。對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這是一部絕佳的反戰電影。
《1917》講的故事非常簡單:在1917年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的時刻,兩個年僅16歲的士兵被安排立即趕往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而這份訊息可以拯救1600多名英國士兵的性命。但是問題是這個任務幾乎是不可完成的,因為前方有無人知曉困難,有死亡之地以及敵人的鋒線,有隨時斃命的危險。
雖然情節簡單,但是這部影片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鏡到底,全程給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當這兩位士兵穿過布滿屍體的鐵絲網時,我感覺手心都要冒汗了。電影代入感很強,仿佛男主的恐懼變成了我的恐懼,男主的僥倖逃脫變成了自己的九死一生。
電影過於真實的感覺讓我忍不住情緒跟著男主角而走,像是一起走過了橫屍遍野的戰場,也一起感受到了男主在失去朋友後的苦痛,以及對戰爭的厭惡和無力感。
下面說幾個我印象極為深刻的片段:
1、布雷克為了救德國戰俘而自己死掉
兩人在送訊路上,碰巧看著一架德軍戰機在空中被己方擊落,而飛機迫降在了二人眼前。德軍飛行員身陷火海之時,好心的布雷克將他救出殘骸。兩人本應該馬上開槍把敵人殺死,但布雷克因為善良,想要給敵人一點水喝,但卻沒想到被飛行員用刀子捅死。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沒有錯的,錯的是戰爭,在戰爭中保持人性卻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2、櫻花之美
片中出現了兩次櫻花,第一次是兩人看到被敵軍砍下的櫻花樹,櫻花在空中飛舞,兩人一遍趕路還一遍討論著櫻花的生長習性。
而第二次出現櫻花時,布雷克已死,只剩下男主角斯科菲爾德。當時男主隻身穿越德軍領地,在一路奔跑後縱身一躍到了未知的河流中。
那是一條急如瀑布的河流,在幾度掙扎後他抱住了一條浮木,沿岸隨風飄落的櫻花打在了他的臉上,而時光仿佛這一刻暫停了,有一種悽美的寧靜。接著,他踩著數不清發腫的屍體上了岸。
在我看來,櫻花在片中象徵著希望,也是電影緊張氣氛中難得的片刻美好。當繽紛的櫻花像雪花飄落時,伴隨著悠長的音樂,會讓人忍不住感慨:如果沒有戰爭,這一切會變成什麼樣~~
3、遇見法國女人
在戰火中的小鎮埃克斯,斯科菲爾德遇到了一個法國女人,這也是本片唯一的一個女性角色。這個法國女人為斯科菲爾德止住了後腦勺的血,本以為電影還有愛情描寫,但很快五鬥櫥的抽屜傳出來嬰兒的哭聲,原來在這個地窖裡這個法國女人收留了一個孤兒。由於孩子沒有母乳喝快要餓死,男主把自己身上所有的一切都留給了孩子,包括僅剩的一點牛奶。
外面是硝煙四起的戰場,在昏暗的地窖裡兩人的相遇有點夢幻的色彩。兩個處在危難中的人,內心還是堅定的要救孩子,而孩子也象徵著未來。更為巧合的是,僅有的一點牛奶,剛好是男主在布萊特死之前在農戶家裡得到的,而死亡和新生剛好形成了對比。
4、隨處可見的屍體
由於這部電影觀感非常真實,所以經常會冷不丁的讓人腦中一片空白。因為一路下來跟著鏡頭會發現隨處可見都是屍體。走著走著就可能會有一個人頭出現,甚至不小心就會按到屍體的內臟。這種場景感覺即使士兵看了也會嚇一跳,更不用說聚精會神的觀眾了。
5、片頭的黃花,片尾的大樹
在電影的尾聲,男主完成完任務後,靠在樹旁,打開了家人的照片,背面寫著「come back to me」,然後他閉上了眼睛,電影到此結束。就像電影剛開始的黃花一樣,很平和很安靜。
相信沒有一個士兵願意打仗,他們都是別人的丈夫,別人的父親,別人的兒子,背後都有一個個完整的家庭。戰場上沒有那麼多非凡的英雄,有的更多的是垂死掙扎的凡人。戰爭永遠是可怕的,而和平永遠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