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和平年代最好的反戰電影

2020-12-23 陶亭亭說娛樂

電影《1917》在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了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攝影,另外在金球獎上也打敗了《小丑》和《愛爾蘭人》奪得了「最佳導演」和「劇情類最佳影片」兩項大獎。

這部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電影,看完後果然沒有令我失望,非常驚豔。雖說是戰爭題材,但影片卻沒有過多的呈現戰爭中的硝煙瀰漫,也沒有各種血肉模糊的殺場場景,而是通過一種克制又冷靜的敘事方式,比如通過櫻花與炮火,死亡和新生以及善良和邪惡的對比,用極大的反差給觀眾一種視覺衝擊。在長達120分鐘的劇情裡每1分鐘都折磨著人的精神和靈魂,讓人忍不住對戰爭深惡痛絕。對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這是一部絕佳的反戰電影。

《1917》講的故事非常簡單:在1917年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的時刻,兩個年僅16歲的士兵被安排立即趕往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而這份訊息可以拯救1600多名英國士兵的性命。但是問題是這個任務幾乎是不可完成的,因為前方有無人知曉困難,有死亡之地以及敵人的鋒線,有隨時斃命的危險。

雖然情節簡單,但是這部影片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鏡到底,全程給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當這兩位士兵穿過布滿屍體的鐵絲網時,我感覺手心都要冒汗了。電影代入感很強,仿佛男主的恐懼變成了我的恐懼,男主的僥倖逃脫變成了自己的九死一生。

電影過於真實的感覺讓我忍不住情緒跟著男主角而走,像是一起走過了橫屍遍野的戰場,也一起感受到了男主在失去朋友後的苦痛,以及對戰爭的厭惡和無力感。

下面說幾個我印象極為深刻的片段:

1、布雷克為了救德國戰俘而自己死掉

兩人在送訊路上,碰巧看著一架德軍戰機在空中被己方擊落,而飛機迫降在了二人眼前。德軍飛行員身陷火海之時,好心的布雷克將他救出殘骸。兩人本應該馬上開槍把敵人殺死,但布雷克因為善良,想要給敵人一點水喝,但卻沒想到被飛行員用刀子捅死。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沒有錯的,錯的是戰爭,在戰爭中保持人性卻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2、櫻花之美

片中出現了兩次櫻花,第一次是兩人看到被敵軍砍下的櫻花樹,櫻花在空中飛舞,兩人一遍趕路還一遍討論著櫻花的生長習性。

而第二次出現櫻花時,布雷克已死,只剩下男主角斯科菲爾德。當時男主隻身穿越德軍領地,在一路奔跑後縱身一躍到了未知的河流中。

那是一條急如瀑布的河流,在幾度掙扎後他抱住了一條浮木,沿岸隨風飄落的櫻花打在了他的臉上,而時光仿佛這一刻暫停了,有一種悽美的寧靜。接著,他踩著數不清發腫的屍體上了岸。

在我看來,櫻花在片中象徵著希望,也是電影緊張氣氛中難得的片刻美好。當繽紛的櫻花像雪花飄落時,伴隨著悠長的音樂,會讓人忍不住感慨:如果沒有戰爭,這一切會變成什麼樣~~

3、遇見法國女人

在戰火中的小鎮埃克斯,斯科菲爾德遇到了一個法國女人,這也是本片唯一的一個女性角色。這個法國女人為斯科菲爾德止住了後腦勺的血,本以為電影還有愛情描寫,但很快五鬥櫥的抽屜傳出來嬰兒的哭聲,原來在這個地窖裡這個法國女人收留了一個孤兒。由於孩子沒有母乳喝快要餓死,男主把自己身上所有的一切都留給了孩子,包括僅剩的一點牛奶。

外面是硝煙四起的戰場,在昏暗的地窖裡兩人的相遇有點夢幻的色彩。兩個處在危難中的人,內心還是堅定的要救孩子,而孩子也象徵著未來。更為巧合的是,僅有的一點牛奶,剛好是男主在布萊特死之前在農戶家裡得到的,而死亡和新生剛好形成了對比。

4、隨處可見的屍體

由於這部電影觀感非常真實,所以經常會冷不丁的讓人腦中一片空白。因為一路下來跟著鏡頭會發現隨處可見都是屍體。走著走著就可能會有一個人頭出現,甚至不小心就會按到屍體的內臟。這種場景感覺即使士兵看了也會嚇一跳,更不用說聚精會神的觀眾了。

5、片頭的黃花,片尾的大樹

在電影的尾聲,男主完成完任務後,靠在樹旁,打開了家人的照片,背面寫著「come back to me」,然後他閉上了眼睛,電影到此結束。就像電影剛開始的黃花一樣,很平和很安靜。

相信沒有一個士兵願意打仗,他們都是別人的丈夫,別人的父親,別人的兒子,背後都有一個個完整的家庭。戰場上沒有那麼多非凡的英雄,有的更多的是垂死掙扎的凡人。戰爭永遠是可怕的,而和平永遠值得珍惜。

相關焦點

  • 《1917》: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反戰電影
    《1917》: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反戰電影羅傑·狄金斯擔任攝影師、英國籍電影人薩姆·門德斯導演的《1917》,是一部典型的技術至上主義的反戰電影,總評價為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基礎是因為形式和內容都處於高階。《1917》是《鳥人》之後最能充分利用長鏡頭「幻術」追求效果的電影,剪輯出一鏡到底的戰場鏡像,也就是讓觀眾始終處於一直「在線」的戰場觀察者的狀態,從而對英軍少年戰術的遭遇產生同理心。
  • 《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無論是影片肌理中深藏的動機、背景,還是故事劇本的最終演繹,都共同指向「反戰」的情結。《1917》中,斯科菲爾德拯救1600條性命,也沒能成為英雄。任何非正義的戰爭都只會帶來無盡痛苦,和平才是人類最終的理想。如今我們回首戰爭,是為了銘記戰爭給社會帶來的不幸,更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到和平的珍貴,進而遠離戰爭。
  • 《無聲的抵抗》在和平年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反戰教育?
    在和平年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反戰教育?依我看,這種電影絲毫不必像商業片那樣討好觀眾,就像現在這樣平靜地敘事足夠了——那些遊泳池和刑房裡的故事,那些殘酷屠殺的故事——教會我們要熱愛和平才是電影的目的。電影裡的他們足夠幸運逃出生天,而不幸的人生活在人間地獄裡,死後亂葬,也不知能否升入天堂。而當今,中國的有些地區在過年時燃放煙花炮竹,敘利亞兒童聽聞這種類似火炮彈藥的噪聲就潸然淚下。我們在慶祝和平,而有些人在祈禱和平。這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種需要建立在剝奪無辜生命上的未來——別做那個剝奪了千千萬萬個童年,卻發問怎樣能讓自己女兒愛上藝術的人。🙏(傑西拍這種嚴肅又話少的電影真令我喜出望外。
  • 電影《1917》主題曲——飛虎塗鴉1176
    今天觀看2019年上映的美國好萊塢電影《1917》,這部影片獲獎無數,獲得2020年第92屆奧斯卡三項電影大獎。電影於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電影應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給公眾展現不一樣的觀影體驗。 西方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有過最慘痛的教訓,主流文藝界都是反戰的。
  • 《1917》,豆瓣8.5分的反戰電影,一鏡到底的視覺盛宴
    開闊的陣地戰和首次投入戰爭的坦克,讓交戰兩方很默契的將交戰地點從開闊的陣地戰變成更加慘烈的戰壕戰,《1917》的故事時間在索姆河戰役之後,協約國正計劃進攻興登堡防線。
  • 《1917》全片只有一個鏡頭,一部安靜的反戰電影
    《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根據祖父的真實經歷改編,其祖父因身高較小,在一戰中曾做過通訊兵,導演將時間點切換到第一次世界時,主角聚焦到兩個為傳達命令的士兵身上,以兩人穿過危機又驚險西線戰場為主線,給我們揭示了戰爭的殘酷。
  • 《1917》全片只有一個鏡頭,一部安靜的反戰電影
    《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根據祖父的真實精力改編,其祖父因身高較小,在一戰中曾做過通訊兵,導演將時間點切換到第一次世界時,主角聚焦到兩個為傳達命令的士兵身上,以兩人穿過危機又驚險西線戰場為主線,給我們揭示了戰爭的殘酷。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 《八佰》之前,《1917》是最好的戰爭片
    於是乎,就有了這部非典型意義的戰爭片《1917》。《1917》保持了英語片的最後尊嚴,雖然在最佳影片輸給了韓國電影《寄生蟲》,只是拿了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但還是質量上乘的戰爭片。小人物的私心和使命感並存,人性的主題凸顯,反戰意味明顯。這部戰爭電影其實是一部公路片,把重點放在兩個士兵送信的旅途上,對反戰的主題都是在兩個士兵閒言碎語的聊天裡流露出來,味道就淡了一些。
  • 反戰歌曲裡的愛與和平
    如鮮花和愛情一樣不朽反戰歌曲裡的愛與和平1969年的伍德斯託克(Woodstock)音樂節,用一場轟轟烈烈的行為藝術,為那個永遠60年代在最高潮處寫下了總結式的精神綱領以及搖滾樂永恆的主題「愛與和平」。
  • 為什麼說《1917》是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今天我們來說說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電影,最終獲得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3項大獎的《1917》,為什麼是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1917》的故事發生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英德對抗前線上,兩名16歲的年輕英國士兵接到命令,他們需要徒步9英裡耗時8小時,穿過敵人的陣地,給另一支部隊的長官傳達 「立刻停止進攻」的訊息!因為,一旦進攻 這一支部隊將踏入敵軍的陷阱,兩個營1600名士兵將會犧牲!於是,為了挽救這些生命,兩名年輕士兵踏上了沒有回頭路的徵程!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觀察者》讚美《1917》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 二戰發生前的一部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是一部經典電影
    二戰發生前的一部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是一部經典電影1930年,世界電影還處於發展階段的時候,電影史上最早、甚至是最偉大的反戰電影誕生了。在IMDB的前250名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系列中,這部《西線無戰事》非常棒,一直被認為是最經典的電影之一,尤其是作為反戰題材,從來沒有被超越。
  • 2020年必看電影:《1917》
    ,因此,在得知《1917:逆戰救兵》(英文片名:1917,以下簡稱《1917》)獲得劇情組最佳電影時,加上「一鏡到底」的「魔咒」(好多藝術爛片),本來對此片沒有抱太大期望,但結果是出乎意外的。 《1917》香港海報《1917》是一部難得的既富藝術感亦很寫實的電影,精採至極。
  • 《1917》願世界和平
    對《1917》的感受就是,整個人哭透了,慶幸去看的時候影院只有我一個人。看到有人講這部電影枯燥乏味的劇情一鏡到底只是無聊炫技,簡直語塞,很遺憾這種人無法領略到一鏡不剪的魅力。所以說選擇用這種方式來製作和炫技沒什麼關係,電影由一位戰士口述改編,和聲勢浩大的著名戰爭相較而言,這個劇情確實樸素得多,從平實的橋段裡反思戰爭的殘酷,一鏡到底無疑是最好表達方式。從主角被通知傳信到上路,再到失去同伴,身不由己的緊迫感始終牢牢纏著我,很難受,尤其主角在炮火裡奔跑那段我都不敢呼吸了,看見他爬著屍體上岸痛哭我也跟著掉淚。
  • 以電影《1917》為例,淺論美國軍事文化作于于大眾文藝載體的策略
    電影《1917》給了這份意義的回答,並且反應了當下美國軍事文化作于于大眾文藝載體的策略。電影《1917》是由美國環球影業投資9000萬美元的戰爭大片。該片在金球獎上斬獲最佳導演獎與劇情類最佳影片獎,並在奧斯卡金像獎上斬獲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
  • 草根評《1917》:氣勢磅礴 真實震撼
    總的來說,我覺得無論影片精彩程度如何,它都不失為一部非常足夠優秀的反戰電影,同時也是一場讓人印象深刻的視聽盛宴。無論是它獨特的拍攝手法,還是鮮明的人物,都只是為了達到反戰的目的,傳揚的還是反戰思想。戰爭所帶來的慘痛真的不想再一次看到。希望世界永遠和平。Ps小彩蛋~卷福、梅林都在這電影裡小醬油出鏡了一兩分鐘,算是驚喜吧。
  • 大屏幕必看電影《1917》今天上映
    我不知道最新的預告片「 1917」是否讓您感動?戰爭電影並沒有盲目地展現戰場上的鮮血和殘酷,而是反戰和對背後人類的讚美。主角的驚人勇氣和毅力或多或少會激發2020年陷入困境的人們。《 1917年》中的豪華演員陣容也引起了關注和熱烈討論。近年來,喬治·麥凱(George McKay)飾演的電影和電視界引起了很多關注。他在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歐洲流星獎」。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1917》其實可以有另外一個片名,《把信送到德文郡團》,英軍德文郡團第二營的1600人,正在等待第二天清晨對撤退的德軍發起攻擊,但情報顯示德軍的撤離是為了製造陷阱,必須終止進攻,年輕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臨危受命,要穿越火線把命令送到前方。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沒有什麼比帶領觀眾身臨其境,更能表現出戰場的血腥與殘酷了,貼身跟隨式的拍攝,細膩地展示了戰場的局部環境,在能夠清晰地體會士兵氣息的同時,也能發現畫面周邊一切與戰爭有關的符號,如果觀眾的注意力時不時地會從角色那裡移開,這是正常的,一定程度上,這是部沒有主角的電影,戰壕、槍械炮火、死亡威脅等場景與信息才是電影的「主角」,演員飾演的角色,只是這個巨大場景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