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2020-12-22 歐陽美鳳說遊戲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激烈階段,德軍從法國北部的一個戰略據點撤離,英國德文郡軍團打算乘勝追擊,贏得戰爭的勝利,不料這竟是德軍的一個圈套。為了避免軍隊落入敵人陷阱,白白犧牲1600位士兵的性命,英國軍隊長官命令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兩位年輕的士兵向德文郡軍團傳達「立刻停止進攻」的情報。

由於英軍的電報線被德軍全部切斷了,兩人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步行穿越戰場將指令送達。他們之所以接受任務,不僅僅是為了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還因為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前線。

在送信途中,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救下一個德國飛行員,然而被救下的飛行員,與布雷克上演了一出「農夫與蛇」,將布雷克殺死。於是只剩下斯科菲爾德一人繼續前行,他心懷拯救友軍生命的信念,在充滿敵軍的村鎮與戰壕中穿梭。

最後,斯科菲爾德終於將軍令送達,一場剛剛開始、但依然還來得及收場的進攻被叫停,1600名士兵的生命得以挽救。

#「反戰」情結:阻止戰爭的純粹理想

影片伊始,士兵布雷克得知親兄弟在德文郡前線作戰,因此接受送達「放棄進攻」情報的命令,一同前往的還有被其選擇的戰友斯科菲爾德。「止戰」的命令本身富有人道主義意味,二人攜此命令前往前線阻止戰爭,拯救同伴,帶有救贖色彩。前進是為了止戈,也許真能阻止更多人死去。因此無論遭遇什麼危險,斯科菲爾德從不言棄,從不退縮。

在影片結尾,命令送達時,正要指揮軍隊進攻的麥肯錫上校在萬分糾結中選擇停止進攻,既是出於軍人需無條件服從軍令,更是導演賦予戰爭「箭已上弦,亦可不發」的期盼,因為戰爭本身就是悲劇

無論是影片肌理中深藏的動機、背景,還是故事劇本的最終演繹,都共同指向「反戰」的情結

undefined

運用示範

戰爭,從來不是一個人拯救一群人的英雄故事這麼簡單,就像電影《1917》中,斯科菲爾德拯救1600條性命,也沒能成為英雄。據統計,一戰歷時4年多,大約有900萬人戰死,2000萬人受傷,1000萬人因飢餓和瘟疫而死。在這場荒唐的戰爭面前,沒有英雄豪傑,斯科菲爾德和他的戰友與敵人,都是這場荒唐戰爭的犧牲品。任何非正義的戰爭都只會帶來無盡痛苦,和平才是人類最終的理想如今我們回首戰爭,是為了銘記戰爭給社會帶來的不幸,更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到和平的珍貴,進而遠離戰爭

#盟軍盟友:殘酷殺戮中的溫存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抒情詩歌與唯美的自然景物,與緊張的戰爭環境極度「不和諧」。槍林彈雨中的奔跑被漫天櫻花打斷,命懸一線的疲憊跋涉被歌聲喚醒。而影片所引發的哲學思考是:若一個士兵,在戰友犧牲、缺乏組織後援的情況下單獨執行任務,他真的是一個人作戰嗎?

電影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失去同伴後,斯科菲爾德偶遇了一群其他部隊的友軍。出於袍澤之誼,友軍對他噓寒問暖,還讓他搭了一段順風車。在廢墟中潛伏時,斯科菲爾德遇到一名法國女人,二人明明語言不通,卻能毫無阻礙地交流。斯科菲爾德給女人留下了救命的食物,女人為斯科菲爾德檢查傷口,並給他指明了去往軍隊的路。從純物質的意義上看,這些幫助的意義可能都不大,卻讓斯科菲爾德感到了寬慰和激勵,使得他能夠堅定心中的信念,捨身忘我地走下去。

undefined

◆ 運用示範

荒誕派劇作家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展示了人類永恆的困境:我們用著相同的語言,卻無法交流;我們彼此陪伴,卻相互傷害;我們不知去往何方,卻在此地盤桓;我們等待希望,能等到的卻只有死亡。但影片《1917》卻刻意反其道而行之:英國士兵和法國女人,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彼此領會;他們初次見面,卻相互信任;他們身處絕境,卻為對方提供彌足珍貴的一線生機。現實中,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人們更需要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生存的挑戰

#「一鏡到底」:形式大於內容的炫技?

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1917》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大獎。影片前半部分極度寫實,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後半段則帶領觀眾進入夢一般的超現實,無人區櫻花盛開,落英繽紛,戰區寂靜無聲,危機四伏。導演薩姆·門德斯和攝影師羅傑·狄金斯創作出的奇異弔詭的影像,令人嘆為觀止。

另外,影片運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整部電影是一個長鏡頭,沒有鏡頭切換,一氣呵成。導演薩姆·門德斯將「一鏡到底」首次運用到戰爭題材中,是影片最突出的亮點,也是被詬病的重點。作為一部一戰題材的影片,在戰爭片的範疇內探討《1917》的優劣,它的思想深刻程度確實顯得單薄,人物扁平,為了追求形式而犧牲了內容。而偉大的電影從來不僅僅靠「炫技」,技術背後承載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對命運的關切

undefined

◆ 運用示範

一般來說,作品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於內容,並隨著內容的改變而改變。《1917》上映後,招致了不少「形式大於內容」的批評。但換個角度思考,文藝作品要想獲得關注,總要從形式或者內容中的一個方面進行突破,與其平庸地在領域內自我重複,給人一種熟悉的沉穩之感,倒不如通過技術上的突破,帶來全新的表現形式。

《1917》藉助新的形式,將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運用到戰爭題材,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肯定。

相關焦點

  • 《1917》,豆瓣8.5分的反戰電影,一鏡到底的視覺盛宴
    開闊的陣地戰和首次投入戰爭的坦克,讓交戰兩方很默契的將交戰地點從開闊的陣地戰變成更加慘烈的戰壕戰,《1917》的故事時間在索姆河戰役之後,協約國正計劃進攻興登堡防線。
  • 《1917》:一鏡到底的平庸
    漫長的婚約《1917》的答案是一鏡到底:兩個士兵穿越死亡地帶,傳遞一條取消進攻的命令,拯救1600薩姆·門德斯(《美國麗人》)非常優秀,以一戰題材而言,他很難超越劉易斯·邁爾斯通和庫布裡克,突出一鏡到底的噱頭完全可以理解。
  • 《1917》:「一鏡到底」的野心和魄力
    作者:劉雨涵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第一部上映的重量級新片,《1917》自8月7日開畫以來,前3日票房已經突破3300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一鏡到底」是《1917》全片的最大亮點,在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中,讓人獲得了奢侈Vlog跟拍或是大成本VR遊戲的既視感。但同時,《1917》也陷入了「技術大於內容」的質疑。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給離戰爭既很遠又很近的現代觀眾們一場最生動也最深刻的反戰教育。 《1917》「雕刻時光」的方式,是採用銀幕內外時間同步的一鏡到底,全片由一個連續不斷的長鏡頭構成。 當然,比起《俄羅斯方舟》這樣真正一刀未切的長鏡頭電影,《1917》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
  • 《1917》一鏡到底
    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一鏡到底的戰爭片《1917》,不一樣的視聽盛宴
    從影片開始拍攝到正式上映,最吸引觀眾的無疑就是影片長達119分鐘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什麼是一鏡到底?一鏡到底是指拍攝中的鏡頭連續無間斷,運用一定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經典作品是希區柯克的《奪魂索》,「一鏡到底」的先驅。史詩級作品是《俄羅斯方舟》,被評價為影史技術難度最高的影片。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觀察者》讚美《1917》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 「一鏡到底」的《1917》
    截至8月9日,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在中國內地電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觀眾已經在IMAX中體驗過了其聲名在外的「一鏡到底」。在豆瓣,已經有超過24萬觀眾,為該片打出了8.5的高分。無論你對電影的長鏡頭是否滿意,金球獎最佳劇情長片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這兩項極具分量的大獎認證,也說明《1917》的精彩遠不止於此。
  • 「一鏡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
    自從獲10項奧斯卡提名的《1917》在中國上映以來,對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的讚美和批評再次成為人們走出影院時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被給出明確的答案:當我們把對《1917》的評價同「一鏡到底」聯繫在一起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用薩姆·門德斯導演的話說,「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們共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那就是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攝影與最佳視覺、音響獎的《1917》。而且本片在之前也是被認為最有希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之一,只可惜惜敗於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影片《寄生蟲》。但儘管如此,《1917》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比如,在劇情上,它以兩個普通士兵的視角來為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等等。但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拍攝手法上最讓人稱道的「一鏡到底」。
  • 《1917》: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反戰電影
    《1917》: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反戰電影羅傑·狄金斯擔任攝影師、英國籍電影人薩姆·門德斯導演的《1917》,是一部典型的技術至上主義的反戰電影,總評價為形式略大於內容的基礎是因為形式和內容都處於高階。《1917》是《鳥人》之後最能充分利用長鏡頭「幻術」追求效果的電影,剪輯出一鏡到底的戰場鏡像,也就是讓觀眾始終處於一直「在線」的戰場觀察者的狀態,從而對英軍少年戰術的遭遇產生同理心。
  • 電影《1917》「一鏡到底」是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曾以《美國麗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Sam Mendes (薩姆·門德斯),這次找上老搭檔攝影指導Roger Deakins (羅傑·狄金斯),將以「一鏡到底」的方式呈現他2020年最新的一戰電影《1917 》。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
    「一鏡到底」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1917》到底是一部出神入化的高沉浸感電影?還是一個狡猾的RPG遊戲?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1917》的「偽一鏡到底」,究竟是虛擬的遊戲還是浸入式真實?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 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1917電影一鏡到底怎麼拍的 一鏡到底什麼意思怎麼做到的
    《1917》海報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最近一段時間被討論很多的一部電影——《1917》。《1917》因為兩件事被討論:一個是《1917》獲得了10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僅次於《小丑》(Joker,11項);另一個則是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為什麼會被熱議?
  • 彩蛋挖掘 |「一鏡到底」的《1917》
    截至8月9日,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在中國內地電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觀眾已經在IMAX中體驗過了其聲名在外的「一鏡到底」。在豆瓣,已經有超過24萬觀眾,為該片打出了8.5的高分。
  • 彩蛋挖掘 | 「一鏡到底」的《1917》
    截至8月9日,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在中國內地電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觀眾已經在IMAX中體驗過了其聲名在外的「一鏡到底」。在豆瓣,已經有超過24萬觀眾,為該片打出了8.5的高分。
  • 觀影《1917》,「一鏡到底」是偽命題?
    兩個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和長鏡頭。》絲毫看不出鏡頭銜接的電影,算是一鏡到底嗎?,不妨去看看這部日本電影 《攝影機不要停》 , 導演對「一鏡到底」的手法進行了幕前幕後的演繹,我們可以了解到工作人員的工作過程是怎麼樣子的。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1917》到底是一部出神入化的高沉浸感電影?還是一個狡猾的RPG遊戲?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1917》的「偽一鏡到底」,究竟是虛擬的遊戲還是浸入式真實?自從獲10項奧斯卡提名的《1917》在中國上映以來,對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的讚美和批評再次成為人們走出影院時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被給出明確的答案:當我們把對《1917》的評價同「一鏡到底」聯繫在一起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