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沒有完勝的一方,戰爭對於哪一方都是災難。戰爭會使人們流離失所。戰爭的災難是無法去估摸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20億人捲入戰爭,7000萬人喪生!
第三次世界大戰,喪生人口=?
時代背景
1916年,一戰最大規模的索姆河戰役結束,在這場戰爭中,協約國和德軍,總計傷亡人數達到一百三十萬。
開闊的陣地戰和首次投入戰爭的坦克,讓交戰兩方很默契的將交戰地點從開闊的陣地戰變成更加慘烈的戰壕戰,《1917》的故事時間在索姆河戰役之後,協約國正計劃進攻興登堡防線。
因為通信設施的限制,當時想傳達重要的信息。
只能通過信件,而想在敵人的炮火中,從一個戰壕傳遞信件到另外一個戰壕,一封信件由多組通信兵傳遞,大部分時候,只有一封信能夠成功傳遞,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在一戰時期就是通信兵,而他所付出的代價是腿部受創,眼睛差一點失明。
德軍在修建興登堡防線時,特意在廢棄的防線中安置了詭雷,布置了狙擊手,同時也用大火焚燒城鎮,德軍後撤的地方,每一處都只有黑色。
大火能夠燒毀樹木,城鎮,卻燒不死藏在地底的老鼠。
一戰期間,越靠近戰場中心,老鼠的數量就越多,體型也越碩大,因為它們的食物是成百上千的人類。
兩個小兵
《1917》使用偽一鏡到底的方式,把故事的主人公放在兩個通信兵身上。
布雷克作為接受任務的通信兵,他選擇邀請好友斯科菲爾德一起完成任務,這個時候的他還不知道任務是什麼,只是單純的認為是福利任務,畢竟在索姆河戰役後,協約國佔據巨大的優勢。
當知道任務是給前線傳遞戰報,同時也是拯救自己親生哥哥時。
理智的斯科菲爾德表示要晚上出發,但布雷克卻很明確地表示拒絕,他不能因為擔心危險就捨棄自己兄弟的性命。
一鏡到底的手法很完美的詮釋了戰爭的殘酷,布雷克被自己剛剛救下的德國飛行員襲擊,繼承布雷克遺願的斯科菲爾德險死逃生時的哭泣,一路上的屍橫遍野,躲在陰暗角落裡的法國母女。
鏡頭下的眾生相,讓人顯得卑微,顯得無助,顯得迷茫。
當斯科菲爾德終於見到自己需要傳遞信息的友軍時,軍隊中的牧師正輕聲低鳴,歌詞最後一句「我想回到家鄉」,並沒有讓斯科菲爾德有所感觸,他此刻只記得「停止進攻」。
最後斯科菲爾德見到布雷克的哥哥,兩個人見面時,人類面對戰爭的無力噴湧而出。
為了在德軍手中拿下興登堡,最後協約國付出四十萬人的代價,而德軍僅僅傷亡二十萬。
影片思考
不論精彩程度,《1917》是一部合格的反戰電影。
無論是它獨特的拍攝手法,還是鮮明的人物,都只是為了達到反戰的目的。
一戰時期,防禦者要比進攻者得利,戰爭帶來的傷痛都如此慘重,如今隨著高新武器的發展,無論是進攻者還是發起者,戰爭所能帶來的不是財富,不是機遇,只會是更加慘烈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