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1930)、《大幻影》(1937)、《光榮之路》(1957)等一戰經典,對後來者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西線無戰事
《光榮之路》:士兵只是棋子
《大幻影》:老歐洲的堅守與迷茫
珠玉在前,一戰片怎樣才能拍出新意?
《漫長的婚約》(2004)女孩苦苦尋找失蹤的愛人,浪漫的愛情與殘酷的戰爭對比鮮明。
漫長的婚約
《1917》的答案是一鏡到底:兩個士兵穿越死亡地帶,傳遞一條取消進攻的命令,拯救1600人的生命。
江山代有才人出,但一種文體達到一個耀眼的高度,後人要想突破唯有另闢蹊徑。
就好像唐詩聳入雲霄,蘇東坡、辛稼軒、李易安才大如海,也只能在長短句上下功夫。
薩姆·門德斯(《美國麗人》)非常優秀,以一戰題材而言,他很難超越劉易斯·邁爾斯通和庫布裡克,突出一鏡到底的噱頭完全可以理解。
影片為還原戰場環境很下了一番功夫——
一戰法國被戰火摧毀的小鎮:
歷史圖片
《1917》殘破的法國小鎮:
德軍戰機強行著陸,自然而又突然。
藉助浮屍上岸拍得很有感覺:
總體而言,或許是期望太高,失望至極——
男主差點被地雷炸死,吐了一嘴灰,嘴裡滿是灰石,怎麼可能馬上拿起水壺喝水?說好了(偽)一鏡到底,漱口不能省!
渾身溼透的外套、毛衣、綁腿、襪子、鞋子幹得那麼快,自帶烘乾屬性?
《鳥人》(2014)的一鏡到底看得很舒服,因為有多個人物視角,時空轉換自然而然;
《1917》故事老套、乏味,一鏡到底的運用極為勉強、尷尬,強行壓縮時間,場景轉換給人一種廉價的遊戲感:兩步一坑,五步一雷,百米之內必有德軍。
還好意思說沉浸,分分鐘出戲好吧。
對英法友誼的表現矯揉造作,令人作嘔:
任何技術是也只能是為內容服務,劇本爛得一塌糊塗,越是酷炫的技術,越顯出內容的空洞、蒼白。
單論技術,除了個別場景,《1917》的鏡頭運用也很平庸。
墮落,總是從審美開始:《1917》佔了一條反戰的政治正確,金球獎居然擊敗《小丑》、《愛爾蘭人》,自由派真的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