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2020-08-17 中國青年報

對於士兵來說最為悲壯的一刻,莫過於衝出戰壕的那一瞬間,生死由命;而對於指揮軍官來說最為艱難的一刻,是下達出擊命令之時,永遠無法確定犧牲是否就一定能夠換來勝利。《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

《1917》其實可以有另外一個片名,《把信送到德文郡團》,英軍德文郡團第二營的1600人,正在等待第二天清晨對撤退的德軍發起攻擊,但情報顯示德軍的撤離是為了製造陷阱,必須終止進攻,年輕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臨危受命,要穿越火線把命令送到前方。

送信到目的地,距離並不算遠,也許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並沒有更多令人震撼的細節,如何把這個不具備戲劇衝突的故事拍得盪氣迴腸,《1917》最大膽的做法是採取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拍攝方式,這已經成為它被談論最多的話題。反覆的排練,高明的剪輯手段,後期特效,《1917》把技術與藝術追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為戰爭片拍攝最新的教科書般精彩的一部。

沒有什麼比帶領觀眾身臨其境,更能表現出戰場的血腥與殘酷了,貼身跟隨式的拍攝,細膩地展示了戰場的局部環境,在能夠清晰地體會士兵氣息的同時,也能發現畫面周邊一切與戰爭有關的符號,如果觀眾的注意力時不時地會從角色那裡移開,這是正常的,一定程度上,這是部沒有主角的電影,戰壕、槍械炮火、死亡威脅等場景與信息才是電影的「主角」,演員飾演的角色,只是這個巨大場景的組成部分。

有觀眾覺得《1917》故事性不強,其實為了強化影片的故事性,編劇已經做了不少豐富情節的工作,比如布雷克意外被德軍飛行員刺死、斯科菲爾德登上軍車前行了一段距離,以及他在廢墟小鎮遇到的女人與嬰兒,這3個情節雖然並不能足夠滿足觀眾對「故事性強」的要求,甚至還帶有一點不合情理的突兀感,但受故事的時間、空間限制,已經沒法再給電影增加戲劇手段了。

戲劇化的情節是輔助手段,沉浸感才是《1917》最想追求與實現的觀感,在李安《雙子殺手》的3D4K120幀試驗之後,觀眾對於沉浸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顯然,《1917》帶給觀眾的沉浸感,要比《雙子殺手》更為真切,兩相對比會發現:《1917》的技術設計與呈現是藏在幕後的,而《雙子殺手》則時時提醒觀眾技術的存在。《1917》的口碑之好,或能證明一件事:對於電影技術的使用,還要將其融化於電影藝術的「皮膚」之下,技術可以突飛猛進,但對電影的人文追求,還是保守一些,更能讓人體會到電影的魅力。

看不到的技術,在《1917》中也起到了講故事的作用,那是一種無聲但震撼的「語言」,當斯科菲爾德從昏迷中醒來,不斷被發射到空中的照明彈,把廢墟小鎮變成了光怪陸離、令人感覺一種迷幻的空間,時而耀眼如正午,時而萬古如長夜,這長達數分鐘的場景,有著美也有著恐怖,觀眾會與斯科菲爾德一起怔住,一時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無法言喻,何嘗不是一種深刻的體驗。

開頭與結尾的兩棵樹,櫻桃樹與櫻花樹,奔湧的激流,在《1917》中具有了一種意象作用,它們有著淺顯的關於「家」與「回家」的寓意,也提醒著觀眾被戰火毀掉的正常生活,有多麼美好的一面。每當鏡頭離開逼仄的戰壕,外部的環境總是能令人長舒一口氣,久久的緊張與短暫的放鬆,共同構成了《1917》的節奏。

最具史詩感的一個鏡頭,發生自斯科菲爾德奔出戰壕狂奔300米之後,在他背後,無比開闊的場景中,士兵們端著槍衝向前方、衝向死亡,而跌跌撞撞奔跑的斯科菲爾德,要憑藉自己的勇敢,暫時給這場死亡按下暫停鍵,儘管這場殘酷的戰爭必須要「戰至只剩一兵一卒也不能停止」,可當有生的希望時,無論是銀幕裡的士兵,還是銀幕外的觀眾,都會由衷地覺得「停戰真好」。

《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斯獻給爺爺的一部電影,他的爺爺就是當年的送信人,爺爺給他講述了這個故事,而他將它拍了出來。當他在片尾字幕講述該片拍攝的淵源時,明明字句很簡單,但很是讓人感動——那幾句話,起到了點睛的作用,把人從沉浸的氛圍裡拉了出來,歷史的悲傷與陰冷,有了現實溫度的融入,也如同片中的櫻花一樣,有了質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1917》其實可以有另外一個片名,《把信送到德文郡團》,英軍德文郡團第二營的1600人,正在等待第二天清晨對撤退的德軍發起攻擊,但情報顯示德軍的撤離是為了製造陷阱,必須終止進攻,年輕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臨危受命,要穿越火線把命令送到前方。
  • 《1917》:戰爭才是它的主角
    《1917》這部電影得了好多大獎,唯獨沒有最佳主角獎,因為戰爭才是它的主角。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三階段,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協約國意圖給敵人致命一擊。這就是電影的歷史背景,很簡單。但是,更加簡單的是電影的情節: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個下午至第二天白天的時間段內,兩個英國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傳送重要的作戰命令。希望你不要去責備編劇選擇這種俗套的「送信」故事,因為看過電影後你就會明白編劇以及導演的意圖不在故事情節上,也不在表現人物上。戰爭本身才是這部電影濃墨重彩的主角。
  • 《1917》:一部"主角必定存活,因為必須存活"的電影
    《1917》是一部製作精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電影,但影片沉醉於浮華無用的敘事技巧,反而削弱了角色為本的戲劇張力。然而,這部兩小時長的"任務電影"自身是否經得住批評的審視呢?《1917》是一部富有能量和隧道式狹長視野的影片,影片的素材與門德斯本人有著直接的關聯——它來源於門德斯祖父基於親身經歷的碎片化的故事。
  • 高分電影:1917,戰爭題材中長鏡頭最多電影,斬獲各項提名大獎
    ,片名1917所指代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的如火如荼的1917年,正如戰爭在所有人心中的印象一樣,《1917》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慘烈的,所表達的情緒是沉重的。8小時,他們需要穿越死亡寂靜之地以及面臨隨時出沒的敵軍。
  • 大屏幕必看電影《1917》今天上映
    我不知道最新的預告片「 1917」是否讓您感動?戰爭電影並沒有盲目地展現戰場上的鮮血和殘酷,而是反戰和對背後人類的讚美。主角的驚人勇氣和毅力或多或少會激發2020年陷入困境的人們。《 1917年》中的豪華演員陣容也引起了關注和熱烈討論。近年來,喬治·麥凱(George McKay)飾演的電影和電視界引起了很多關注。他在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歐洲流星獎」。
  • 斬獲奧斯卡的《1917》讓電影更像遊戲了嗎?
    因其技術難度之高前所未有,達到了電影拍攝的新高度。又因影片所營造出來的沉浸體驗「酷似」遊戲,人們也習慣將它和第三人稱射擊類型戰爭遊戲做比較。《1917》能重新定義了電影和遊戲的邊界嗎?相似的「主角視角」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電影鏡頭,其實都是攝像機「幫」觀眾看到的。觀眾的視角其實就是攝像機視角。
  • 《1917》:你以為的主角,沒走到一半就領了便當
    淺評2020年美國電影《1917》《1917》是由薩姆·門德斯,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的戰爭片。電影《1917》是2020年截至目前最讓人意外的「爆款」,在年初獲金球獎最佳影片之前,慄子木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曾幾何時,看到關於「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出演戰爭片」的短消息。
  • 電影《1917》
    第77屆金球獎最大的黑馬毫無疑問就是最終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的電影《1917》。該電影擊敗了一度處於熱門的電影《小丑》,獲得兩項重要榮譽,而在獲得金球獎之後的北美票房成績更是不斷翻高。除金球獎以外,該電影還獲得第20屆美國電影學會獎、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等多種獎項與提名成績。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甚至可以說,相比電影,1917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首詩,但它恰恰是以人類歷史中最荒誕醜陋的東西為題材創作的。
  • 《1917》發布「希望版」預告 主角橫跨整個戰場
    8月7日,備受內地影迷期待的奧斯卡獲獎佳作《1917》,正式登陸全國院線,同時發布希望版預告,展現主角在奔赴終點的過程中,與不同人相遇並發生交集,從中感悟到情感的力量,萌生了新的希望。坐擁豪華班底,《1917》必定將帶給內地觀眾一次驚喜。
  • 奧斯卡最佳電影《1917》「一鏡到底」直播戰爭!
    北美票房口碑雙贏引期待  電影《1917》講述兩名士兵堅守一個信念,奔赴死亡前線,生死傳訊的故事。早在今年1月初,影片曾率先登陸北美市場,一經上映即迅速成為「票房爆款」,首周狂攬3700萬美元票房,力壓一眾佳片,「仿佛重回現場,見證落英繽紛之處屍橫遍野」「引人入勝又令人感動」等好評比比皆是。
  • 《1917》電影上映海內外受熱捧
    「一個屹立不倒的人,才是勝利者!」奧斯卡獲獎佳作《1917》曝光主演陣容劇照,主要角色全部亮相。
  • 這不是看電影,這是親歷戰場,大銀幕看#1917,身臨其境
    大家好,今天分享電影《1917》。《1917年》由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主演為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等,於8月7日正式上映。1917的最大賣點是電影很大膽地用上一鏡到底的鏡頭,去敘述這個傳訊兵直闖戰爭前線的故事。因此,整部電影都跟隨兩位士兵,從第一個角度帶領觀眾進入真實而殘酷的戰場。從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的方法,「讓觀眾一起踏上旅途,與角色同步呼吸」。
  • 《1917》:打破常規的「視覺盛宴」
    在最新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電影《1917》憑藉著「偽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一舉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的稱號,攝影師羅傑·迪金斯也因此獲得了「最佳攝影」的獎項。1917年,這是一戰進行的第四年。在八小時之內,他們需要穿過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躲避突如其來的敵軍……途中,Blake因為一時的仁慈而被敵方飛行員反殺,傳達命令的任務落到了Schofield一人身上。同伴Blake的死亡堅定了Schofield前行的信念,他帶著對Blake的承諾孤身踏上了徵程。
  • 楓哥電影進化論:《1917》電影本體實驗
    今天我們聊一聊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拿下了最佳攝影獎的《1917》。通過這個電影我們也聊一下電影的一些本質的觀念,比如說時間與空間,內容與形式。《1917》是由這個美國夢工廠出品,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導演。薩姆·門德斯同時在戲劇舞臺和電影兩個領域獲得了非常成功的導演。
  • 薩姆·門德斯今年的衝奧新作《1917》,終於在近日登陸內地院線
    本片原定於 2 月 10 日上映,因疫情影響撤檔,半年之後才重新定檔,可謂是姍姍來遲。好戲不怕晚,何況這種量級的大片,在影院看IMAX 版本和在電腦或者電視上看藍光資源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1917》或許是本年度「讓電影回歸電影院」的最佳註解。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 口碑爆炸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1917》已上線
    高清看有線 今天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藥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
  • 2020年必看電影:《1917》
    ,因此,在得知《1917:逆戰救兵》(英文片名:1917,以下簡稱《1917》)獲得劇情組最佳電影時,加上「一鏡到底」的「魔咒」(好多藝術爛片),本來對此片沒有抱太大期望,但結果是出乎意外的。 《1917》香港海報《1917》是一部難得的既富藝術感亦很寫實的電影,精採至極。
  • 《1917》:和平年代最好的反戰電影
    電影《1917》在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了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攝影,另外在金球獎上也打敗了《小丑》和《愛爾蘭人》奪得了「最佳導演」和「劇情類最佳影片」兩項大獎。這部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電影,看完後果然沒有令我失望,非常驚豔。雖說是戰爭題材,但影片卻沒有過多的呈現戰爭中的硝煙瀰漫,也沒有各種血肉模糊的殺場場景,而是通過一種克制又冷靜的敘事方式,比如通過櫻花與炮火,死亡和新生以及善良和邪惡的對比,用極大的反差給觀眾一種視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