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戰爭才是它的主角

2021-01-18 鹹魚娛噠楽

《1917》這部電影得了好多大獎,唯獨沒有最佳主角獎,因為戰爭才是它的主角。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三階段,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協約國意圖給敵人致命一擊。這就是電影的歷史背景,很簡單。

但是,更加簡單的是電影的情節: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個下午至第二天白天的時間段內,兩個英國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傳送重要的作戰命令。希望你不要去責備編劇選擇這種俗套的「送信」故事,因為看過電影後你就會明白編劇以及導演的意圖不在故事情節上,也不在表現人物上。戰爭本身才是這部電影濃墨重彩的主角。

時光網這樣評價《1917》:影片沒有給觀眾深入了解角色所面臨的困境和這個極度困難、近乎自殺的任務的危險性的機會,這使得影片看上去像在把一些碎片勉強湊成了整體。《1917》沉陷在戰爭電影的戰壕中——就像奪去了許多生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濘戰壕一樣。

這樣的評價只站在「電影應該有複雜的情節與深刻的內涵」這個角度來論述,有失公允。《拯救大兵瑞恩》用戰爭來表現「人性和人類的感情」(湯姆·漢克斯語),《漫長的婚約》用戰爭來表現「愛、希望與堅持」,這兩部電影都有複雜的情節與深刻的內涵。但並不能只用這一個角度去評判一部戰爭片,這也不能說明一部只為了表現戰爭本身的電影就「沉陷在了電影的戰壕」中了。對於只在歷史書上聽說過戰爭的九零後、零零後、一零後,一部讓人對戰爭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的電影,意義非凡。這也是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使命之一。

電影用客觀的態度,簡單的人物設定和氣勢恢宏的配樂來還原真實恐怖的戰爭場景,觀影過程中,你的注意力全被泥濘的戰壕、可怖的屍體、噁心的老鼠、危險的槍戰所吸引,根本無暇顧及情節的發展,也會不由自主地忽略情節的發展。

你仿佛化身為一名戰士,行走在危機重重、詭異萬分的戰場上,當你的手被戰壕上的鐵絲割破時,你來不及包紮;當你的手不小心滑入被老鼠咬空的屍體中時,你無暇噁心;當你的夥伴被你們拯救的敵軍飛行員刺死時,你也顧不上痛哭;你不知道下一步會踩上屍體還是地雷;你不知道下一步你會踏上斷橋還是河流;你也不知道洶湧湍急的河水會把你衝向懸崖還是岸邊;但是,你知道,像雪花一樣飄落的櫻花象徵著希望,也可能象徵著已經犧牲的戰友的囑託和鼓勵,最終,你得以戰勝兇險的河流和沉淪的意志,振作起來,不辱使命。

不管是「一鏡到底」的宣傳噱頭,還是眾星雲集的演員陣容,都沒有掩蓋主角「戰爭」的風頭兒。讓我們牢記戰爭的殘酷與毀滅,珍惜和平的繁榮與幸福。願山河無恙,愛永駐人間。

相關焦點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1917》其實可以有另外一個片名,《把信送到德文郡團》,英軍德文郡團第二營的1600人,正在等待第二天清晨對撤退的德軍發起攻擊,但情報顯示德軍的撤離是為了製造陷阱,必須終止進攻,年輕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臨危受命,要穿越火線把命令送到前方。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送信到目的地,距離並不算遠,也許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並沒有更多令人震撼的細節,如何把這個不具備戲劇衝突的故事拍得盪氣迴腸,《1917》最大膽的做法是採取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拍攝方式,這已經成為它被談論最多的話題。反覆的排練,高明的剪輯手段,後期特效,《1917》把技術與藝術追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為戰爭片拍攝最新的教科書般精彩的一部。
  • 《1917》:一鏡到底下的戰爭與人性
    文/夢裡詩書一鏡到底的藝術表達,成為了《1917》最為讓人側目的所在。然而這種將技術與藝術形成高度統一的技法,在電影中實則也是一把雙刃劍,一面電影即藉此將戰爭的殘酷與無奈以淋漓盡致的展露,但另一面這種手法也使電影在劇情層面上稍顯簡單。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獲獎情況的話,今年它拿了三項奧斯卡,主要是視覺效果方面,金球獎獲得了最佳劇情片。《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
  • 《1917》它的技術是高仿的價值觀是陳舊的
    應該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1917》都是所有奧斯卡提名影片當中最為保守的那個:它是一個「院線/英語/戰爭片」,唯一可能給人帶來新鮮感的可能是它超乎尋常的攝影技術。「超級英雄」是對戰爭反思的不足當然,說到底,影片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它缺乏對戰爭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基本將戰爭反思導向了一個非常保守的方向。似乎對編導來說,影片想要呈現的就是一場個人英雄主義歷險,其間主人公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最終抵達了終點。在這裡,戰爭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場構圖秀、燈光秀。
  • 1917:戰爭片中的佼佼者,為何這麼與眾不同?
    近日,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電影《1917》在國內影院上映,其中最大的看點莫過於超高難度的一鏡到底。該片算得上是戰爭片中的佼佼者,拍出氣勢,拍得真實。鏡頭隨著主角的行進軌跡不斷向前推進,話題度頗高的一鏡到底雖然已經無甚印象,但回憶起來影片的拍攝總體還是十分流暢的。
  • 「請回答」《1917》:永遠不要對士兵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
    最後在過去的2019年還有著這樣的一部電影,其導演為先前執導著名的《007》系列大片的山姆·曼德斯,即便在好片如雲的奧斯卡上它也憑藉著自己獨特的拍攝風格與敘事收穫了不少喜愛,並最終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獎項,同時也斬獲了金球獎的最佳戲劇類影片與最佳導演等獎項,它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影片——《1917》。
  • 讀書種子 | 戰爭的殘缺之美——《1917》影評
    在冰冷無情的戰爭中,或許性格的差異早已預示了兩人不同的結局。1917日本地區海報/圖源網絡除了兩位主人公,影片中的無數配角都是這一戰爭時代的縮影。戰爭對人的摧殘不止與肉體,更深入心靈,軍隊秩序與戰場的不穩定性促使了厭戰情緒的瀰漫。
  • 電影《1917》觀後感,看戰場屍橫遍野,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
    1917到2020,一百多年過去,導演讓我來到一百年前,風景如畫,野花野草和人一樣鮮活,不再是黑白也不是冷色,是紀錄片一樣的真實。隨著鏡頭後移,戰爭的殘酷通過抽絲剝繭逐漸張牙舞爪起來,泥濘的坑道和老鼠像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 《1917》一鏡到底的戰爭大片
    《1917》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兩個英國傳令兵的視點,帶領觀眾橫穿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一場戰爭救贖。1917劇照故事的背景是1917年一戰西線,睡夢中的兩個年輕人接到了一個送信的任務1917劇照路途中遇到了戰友,遇到了躲避戰爭的女子與嬰兒,代表著想要放棄的心中的脆弱
  • 《1917》:一部"主角必定存活,因為必須存活"的電影
    《1917》是一部富有能量和隧道式狹長視野的影片,影片的素材與門德斯本人有著直接的關聯——它來源於門德斯祖父基於親身經歷的碎片化的故事。遺憾的是——儘管影片十分注重細節,敘述技巧也十分精湛——《1917》是一部"主角必定存活,因為必須存活"式的電影。在基礎層面上,該片缺乏持續有力的戲劇張力,這使得觀眾像是在觀看敘述性的電視遊戲。
  • 《1917》:從長鏡頭優劣,淺析薩姆·門德斯兩人戰爭的得與失
    所以,選擇了這種方式來拍攝電影,《1917》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比較明顯,對兩個主人公有了更深的代入感,但是對於戰爭的思考及深入則浮於表面了。不過綜合來看,則是利大於弊,終於成就了一部讓人能沉浸其中的戰爭大片。
  • 《1917》:被遺忘的戰爭,被當做代價的人
    講述 | 梁文道來源 | 看理想·八分(文字經刪減編輯)我一直很怕一種語言,就是認為在打好戰役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疏失,難免會有一些人被迫付出代價,甚至有一些人本身就成了代價。經歷過這麼多慘痛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學到任何教訓,那就是以後請不要再輕易將一個人當成一種「代價」了。
  • 來看看那場我們並不熟悉的那場戰爭--奧斯卡熱門影片《1917》
    其實它還是場莫名其妙發生的戰爭,一場德國沒有敗的戰爭,更是導致二戰的直接原因。導致大家不知道的主要原因,就是關於這場戰爭的電影太少了,沒有《珍珠港》,沒有《中途島》,沒有《拯救大兵瑞恩》,也沒有《兄弟連》。不過如今有了《他們已不再變老》和這部《1917》。關於《他們已經不再變老》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如果你是一戰迷,強烈推薦你去看。
  • 《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談起戰爭片,可能很多人會不自然地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敦刻爾克》、《珍珠港》等在戰爭影史上留名的優秀劇作。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部也有關於戰爭題材的最新電影——《1917》,那麼這部電影與以前的大作有什麼不同呢?
  • 高分電影:1917,戰爭題材中長鏡頭最多電影,斬獲各項提名大獎
    ,片名1917所指代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的如火如荼的1917年,正如戰爭在所有人心中的印象一樣,《1917》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慘烈的,所表達的情緒是沉重的。只不過《1917》中,任務更緊迫,主角更少,事實上,在《1917》的這場死亡之旅中,布雷克早早喪命,電影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只有史考菲一人奔赴在旅途中,電影的結局是預料之中的,史考菲完成使命,精疲力竭的癱坐在樹蔭下,如同電影開端。
  • 奧斯卡大熱門《1917》,整部電影「一鏡到底」開始戰爭直播
    《1917》是一部2019年的英美戰爭片,由山姆執導。曼德斯,主演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由羅傑拍攝。迪金斯,由李編輯。史密斯。如果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1917》,我會選擇「傑作」這個詞。這是一部開始吃熱爆米花,甚至在進入競技場後也開始吃的電影。
  • 1917:一戰下的普通一天
    在電影院復工後,《1917》和《八佰》同為戰爭類型的作品難免會被拿來比較,在這裡我更推薦大家去看1917。以下內容無劇透,請放心觀看。,它把觀眾從觀眾席上拉下來一同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一鏡到底作為影片最大的宣傳點絕不是炫技,這種跟隨式的拍攝類似一些電子遊戲的吃雞現場,鏡頭就是觀眾的主觀視角,觀眾就像主角們的隊友一樣,近距離地參與到了戰爭中。
  • 1917比八佰好在哪裡
    在電影院復工後,《1917》和《八佰》同為戰爭類型的作品難免會被拿來比較,在這裡我更推薦大家去看1917。以下內容無劇透,請放心觀看。同樣是在描述戰爭,相比於其他歷史題材的電影,《1917》摒棄了用宏偉的大戰面等視覺衝擊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它把觀眾從觀眾席上拉下來一同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
  • 電影推薦 | 《1917》:一場殘酷的戰爭遊戲
    "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叫囂、謊言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