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這部電影得了好多大獎,唯獨沒有最佳主角獎,因為戰爭才是它的主角。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三階段,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協約國意圖給敵人致命一擊。這就是電影的歷史背景,很簡單。
但是,更加簡單的是電影的情節: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個下午至第二天白天的時間段內,兩個英國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傳送重要的作戰命令。希望你不要去責備編劇選擇這種俗套的「送信」故事,因為看過電影後你就會明白編劇以及導演的意圖不在故事情節上,也不在表現人物上。戰爭本身才是這部電影濃墨重彩的主角。
時光網這樣評價《1917》:影片沒有給觀眾深入了解角色所面臨的困境和這個極度困難、近乎自殺的任務的危險性的機會,這使得影片看上去像在把一些碎片勉強湊成了整體。《1917》沉陷在戰爭電影的戰壕中——就像奪去了許多生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濘戰壕一樣。
這樣的評價只站在「電影應該有複雜的情節與深刻的內涵」這個角度來論述,有失公允。《拯救大兵瑞恩》用戰爭來表現「人性和人類的感情」(湯姆·漢克斯語),《漫長的婚約》用戰爭來表現「愛、希望與堅持」,這兩部電影都有複雜的情節與深刻的內涵。但並不能只用這一個角度去評判一部戰爭片,這也不能說明一部只為了表現戰爭本身的電影就「沉陷在了電影的戰壕」中了。對於只在歷史書上聽說過戰爭的九零後、零零後、一零後,一部讓人對戰爭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的電影,意義非凡。這也是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使命之一。
電影用客觀的態度,簡單的人物設定和氣勢恢宏的配樂來還原真實恐怖的戰爭場景,觀影過程中,你的注意力全被泥濘的戰壕、可怖的屍體、噁心的老鼠、危險的槍戰所吸引,根本無暇顧及情節的發展,也會不由自主地忽略情節的發展。
你仿佛化身為一名戰士,行走在危機重重、詭異萬分的戰場上,當你的手被戰壕上的鐵絲割破時,你來不及包紮;當你的手不小心滑入被老鼠咬空的屍體中時,你無暇噁心;當你的夥伴被你們拯救的敵軍飛行員刺死時,你也顧不上痛哭;你不知道下一步會踩上屍體還是地雷;你不知道下一步你會踏上斷橋還是河流;你也不知道洶湧湍急的河水會把你衝向懸崖還是岸邊;但是,你知道,像雪花一樣飄落的櫻花象徵著希望,也可能象徵著已經犧牲的戰友的囑託和鼓勵,最終,你得以戰勝兇險的河流和沉淪的意志,振作起來,不辱使命。
不管是「一鏡到底」的宣傳噱頭,還是眾星雲集的演員陣容,都沒有掩蓋主角「戰爭」的風頭兒。讓我們牢記戰爭的殘酷與毀滅,珍惜和平的繁榮與幸福。願山河無恙,愛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