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2020-12-28 閒娛快播

談起戰爭片,可能很多人會不自然地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敦刻爾克》、《珍珠港》等在戰爭影史上留名的優秀劇作。

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部也有關於戰爭題材的最新電影——《1917》,那麼這部電影與以前的大作有什麼不同呢?它又到底講述看什麼呢?何以被許多觀眾奉為本年度最具奧斯卡奪冠熱門的潛力之作呢?

從技術上來看,這部影片採用了一鏡式的拍攝技法,可以讓觀眾得以在觀影的同時獲得最逼真的沉浸式的體驗,無論是劇情故事的推進,還是在講述人物的心理變化,可以說這部影片都相當精緻地把握住了人物的肢體語言以及心理旁白的變化,仿佛讓人可以不自覺地忽視自身是處於觀影的外部世界中,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影片的故事講述之中,身臨其境式地感受裡面人物情感的變化。而這部電影不僅在技法上獨具匠心,在劇情的講述上,同樣也可以說能夠給人以「大道至簡」的感覺。

《1917》所要講述的故事正如片名一樣,讓人簡單明了地就知道它所要講述的故事是什麼,同樣都是戰爭題材,一些國產戰爭片大多著眼於片名的噱頭上,什麼五花八門的都有,直教人從名字上覺得這部影片很高大上,然而真正看了以後,才讓人大呼上當,劇名與內容看似很高端,實則給觀眾的體驗卻是相當慘不忍睹的,與此類作品相比,國外的一些戰爭題材,就不可謂非常精良了,而《1917》就是這樣一部佳作。

在影片中,這部作品主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1917這一年的春天裡,英德戰場上,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演的布雷克和喬治·麥凱飾的斯科菲爾德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接受上級指令執行奔往前線傳達命令的故事。

故事雖然簡單,但是這部影片所要講述的時間卻有些像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一樣,略帶一些意識流的色彩在其間,故事時間也不過24小時而已,而作為文本時間的電影而已,要在2小時的時間裡講述一天的故事,不僅對於內容的講述要能夠在保證情節的完整同時,還要突出劇作的衝突的一系列精準操作,難度不可謂非常之高,然而《1917》做到了,而且還做得非常出色。

在影片中,鏡頭始終集中在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兩個小人物的身上,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對於兩個初生牛犢,年僅16歲左右的年輕人而言,戰爭早已將他們的童真與稚嫩完全掠奪,取之而來的是他們要像叢林的野獸一樣不僅要適應戰爭的殘酷,更要學會在殘酷的戰爭之中掙扎求生,在他們制定好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完成使命的時候,戰爭的現實給了他們一記重擊,因為嚴峻的現實遠比他們計劃中的路線要更為強烈,死亡氣息也異常濃烈。

但是在戰爭面前,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勇往直前,不幸的是,在遇到空軍作戰擊敗德國戰機時,被擊垮的德國飛行員卻將善良的布雷克殺死,留下斯科菲爾德一個人。而即便如此,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斯科菲爾德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選擇了一個人孤軍深入,對於他來說,這完全不是一個人的戰鬥,不僅是為了死去的布雷克,更是為了與他們命運相連的1600多條鮮活的生命,在一個人的孤軍深入中,尤其是在24小時以內不斷的奔襲中,斯科菲爾德卻依舊保存著作為人的善良,在行路已經艱難無比,乾糧所剩無幾的情況下,斯科菲爾德還將自己身上的全部補給全然給了一個貧苦的婦女及嬰兒,這對於物資極度匱乏的戰場來說,尤其是正在執行重要軍事任務的斯科菲爾德來說,無異於已經一隻腳踏進了死亡之門裡。索性,故事的最後,斯科菲爾德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成功阻止了戰爭的進一步惡化。

雖然故事平平,然而在講述手法上的創新,卻使人能夠身臨其境,深刻地體會到劇情中人物的細膩情感以及變化。

有時候越是平凡的故事,往往越能夠讓人觸景生情。

對於16歲而言,無論之於現在的我,還是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而言,我們都不曾有過關於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這樣的經歷,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有這樣的經歷。

然而歷史所書寫的戰爭我們自然不希望它重演,但是此間的故事,卻不能夠因為無法體驗,而將它消弭於歷史長河之間;相反,透過影視作品,尤其是《1917》這部大作,沉浸式的觀影更能夠讓我們直面戰爭的殘酷。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已,戰爭是無法想像的,但並能因此而遺忘戰爭所帶給人的肉體與精神上的摧殘。

因為遺忘歷史,就等同於在背叛自己的良心。

(文字由閒娛快播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影視熱評,品讀人性,盡在閒娛快播)

相關焦點

  • 《1917》:一鏡到底下的戰爭與人性
    文/夢裡詩書一鏡到底的藝術表達,成為了《1917》最為讓人側目的所在。然而這種將技術與藝術形成高度統一的技法,在電影中實則也是一把雙刃劍,一面電影即藉此將戰爭的殘酷與無奈以淋漓盡致的展露,但另一面這種手法也使電影在劇情層面上稍顯簡單。
  • 電影推薦 | 《1917》:一場殘酷的戰爭遊戲
    ——喬治·歐威爾"8月7日,獲得奧斯卡十項提名並同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的史詩級戰爭電影《1917》在全國上映。電影院裡,尤其是在IMAX銀幕看《1917》這樣的電影,所獲得的空前「沉浸感」,誇張一點說,一定是你今年年度最重要的銀幕體驗之一。
  • 影視《1917》:戰爭與和平,只有奔跑才能活下去
    電影《1917》講述了一個與《拯救大兵瑞恩》與人性考驗、與《血戰鋼鋸嶺》聖人傳記都不同,本片用一個長鏡頭(即使不是真的長鏡頭)的戰爭藝術片,想像一下你只有一次機會去參與一個大逃亡遊戲,遊戲中有各種關卡、敵人、陷阱,一次機會無法重來,唯一的優勢就是兩條命(兩個士兵)。
  • 《1917》:被遺忘的戰爭,被當做代價的人
    終於,《1917》能在銀幕上與我們見面。我們也終於能在IMAX放映中真正感受這部影片——不僅是更廣闊的畫面空間、更沉浸的視效體驗,也不僅是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在影片中進行的前所未有的藝術嘗試,還有一場戰爭中的士兵們,一段真實又殘忍的生命體驗。錯失奧斯卡最佳影片後,伴隨《1917》的諸多爭議,直到此次上映也未曾停止。
  • 讀書種子 | 戰爭的殘缺之美——《1917》影評
    這是一場洗禮,更是一次蛻變。兩人的性格如冰與火般一冷一熱,形成了強烈反差。正是這一對比使兩人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在冰冷無情的戰爭中,或許性格的差異早已預示了兩人不同的結局。1917日本地區海報/圖源網絡除了兩位主人公,影片中的無數配角都是這一戰爭時代的縮影。
  • 電影《1917》觀後感,看戰場屍橫遍野,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
    1917到2020,一百多年過去,導演讓我來到一百年前,風景如畫,野花野草和人一樣鮮活,不再是黑白也不是冷色,是紀錄片一樣的真實。隨著鏡頭後移,戰爭的殘酷通過抽絲剝繭逐漸張牙舞爪起來,泥濘的坑道和老鼠像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 《1917》與《八佰》:數字背後的血肉與人性
    《1917》與《八佰》在畫面呈現上,都保持了克制,並沒出現讓人覺得特別難以接受的鏡頭。呈現出人在戰爭中的精神狀態,會比血肉橫飛的畫面,更能令觀眾感同身受,身不由己地進入故事情境。《1917》中的戰壕也好,《八佰》中的倉庫也好,其實都是一個密閉空間,這意味著觀眾會集中注意力,觀察到畫面中的細節,於是,戰壕裡健康士兵與受傷士兵的不同肢體語言與情緒對比,倉庫裡士兵的膽怯恐懼與同歸於盡的英勇,都因為密閉空間的放大效用,擁有了比血肉橫飛更強的感染力。戰士們都是血肉之軀,因此他們在戰爭中的情感體現,直接影響著戰爭片的質量。
  • 《1917》一鏡到底的戰爭大片
    《1917》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兩個英國傳令兵的視點,帶領觀眾橫穿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一場戰爭救贖。1917影片最大的噱頭就是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手法,代入感極強,雖然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製造出來的偽一鏡
  • 《1917》:戰爭才是它的主角
    《1917》這部電影得了好多大獎,唯獨沒有最佳主角獎,因為戰爭才是它的主角。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三階段,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協約國意圖給敵人致命一擊。這就是電影的歷史背景,很簡單。戰爭本身才是這部電影濃墨重彩的主角。時光網這樣評價《1917》:影片沒有給觀眾深入了解角色所面臨的困境和這個極度困難、近乎自殺的任務的危險性的機會,這使得影片看上去像在把一些碎片勉強湊成了整體。《1917》沉陷在戰爭電影的戰壕中——就像奪去了許多生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濘戰壕一樣。這樣的評價只站在「電影應該有複雜的情節與深刻的內涵」這個角度來論述,有失公允。
  • 《1917》曝最新特輯 一鏡到底點亮人性之美
    尤其是影片中「一鏡到底」的手法,不僅給人身臨其戰之感,更烘託了絕境中人性之美,令不少觀眾動容,為此,片方曝光全新製作特輯,帶觀眾一起體會生死間的人性與希望。一鏡到底被贊「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隨著《1917》的全國熱映,社交平臺上頻繁出現與電影相關的熱議話題。
  • 高分電影:1917,戰爭題材中長鏡頭最多電影,斬獲各項提名大獎
    ,片名1917所指代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的如火如荼的1917年,正如戰爭在所有人心中的印象一樣,《1917》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慘烈的,所表達的情緒是沉重的。許多人評價《1917》形式大於內容,關於電影《1917》的諸多討論也集中於片子的技術手段,但在我看來,技術是服務於內容的,《1917》之所於區隔於過往的許多戰爭片,在於其臨場感
  • 《1917》最新特輯走進幕後 一鏡到底點亮人性之美
    ,令不少觀眾動容,為此,片方曝光全新製作特輯,帶觀眾一起體會生死間的人性與希望。有觀眾觀影后表示「在一個長鏡頭裡,見證了一場最美的救贖」,也有影迷讚嘆「一次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正如媒體人所言——在大銀幕上看《1917》,才能真正領略一鏡到底的魅力。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完全是一場歐洲列強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參戰各方完全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有的只是帝國之間利益的衝突。這也使得一戰電影總是給人以殘酷和悲壯的印象,電影更多的是關注戰爭中個人的遭遇,而不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 佳攝影奧斯卡佳攝影《1917》:一部新鮮的非主流戰爭電影
    其實,《1917》就是巧妙地運用偽長鏡頭——採用後期特效,隱藏編輯加工成只有「一個鏡頭」的高科技內容直播——給觀眾營造「一鏡到底」流暢的連續性,緊張刺激屏住呼吸。這把劍走偏鋒是由著名的攝影師羅傑·迪和著名的奧斯卡「無冕之王」連續13次被提名卻。
  • 不要戰爭——2020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1917》
    電影《1917》,講述了兩位年輕的英國士兵在一戰期間,為拯救1600名士兵性命,穿越敵境至前線,傳達停止進攻消息的故事。影片已獲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獎,同時也獲得了頒獎季多個獎項和提名,是即將到來的奧斯卡頒獎禮中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 奧斯卡新片1917,直播的戰爭,總能出乎意料,一鏡到底的得失
    奧斯卡新片1917,直播的戰爭,總能出乎意料,一鏡到底的得失一、我看《1917》這部電影的印象,就像是看一場直播。二、故事背後的那點事。一、我看《1917》這部電影的印象,就像是看一場直播:「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看《1917》。
  • 《1917》&《喬喬的異想世界》:不同的戰爭電影,同一種戰爭凝視
    儘管在2020年初時就已經可以通過某些渠道看到《1917》與《喬喬的異想世界》兩部電影,但仍然不妨礙此時去電影院,在大銀幕上感受電影更多的細節。尤其是《1917》,如果不在儘可能大的屏幕上觀看的話,在視覺上必然是一種損失。
  • 戰爭的本相——《1917》《喬喬兔》《八佰》觀影后記
    雖然這三部電影,地點南轅北轍,主角各色各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這也是他們都高分的原因——他們關注的都是普通人,一場戰爭中的普通人。而真實的戰爭正是如此。對於任何一個軍人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服從。無論是赴死還是撤離,皆是如此。而所有英勇背後的目的,卻並不由自己控制。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技術與藝術孰高孰低或許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多年來好萊塢電影所做的就是在彌合技術和藝術之間的裂縫,而當下流行的「漫威」電影卻在讓這種裂縫變大。具體到《1917》這部電影,門德斯極力為這部充滿奇觀的電影注入人文關懷,卻展現出一種令人遺憾的空洞。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遺憾的是,在經歷了這樣一場改變世界格局的戰爭,經歷了毫無人性的死亡後,電影的最後卻定格在一場寫著「come back to us(回到我們身邊)」的照片上,這表明本來和家人頗為疏離的斯科菲爾德開始重新思考家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