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推薦 | 《1917》:一場殘酷的戰爭遊戲

2021-02-15 從烏金山到好萊塢

"

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叫囂、謊言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 

——喬治·歐威爾

"

8月7日,獲得奧斯卡十項提名並同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的史詩級戰爭電影《1917》在全國上映。電影院裡,尤其是在IMAX銀幕看《1917》這樣的電影,所獲得的空前「沉浸感」,誇張一點說,一定是你今年年度最重要的銀幕體驗之一。而在看畢你會發現,《1917》並非只是一部打著炫酷「一鏡到底」噱頭的戰爭電影,而是一部足以讓觀眾產生思考並收穫感動的震撼佳作。

這是一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故事,1917年正值一戰進入最激烈的時刻,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突然接到一項任務,要求立刻前往死亡前線,向那裡即將對德軍發起進攻的軍隊將領傳達「立刻停止進攻」的指令。如果指令無法及時傳遞,那麼前方部隊兩個營1600人的性命,可能將全部犧牲。

於是這兩個背負無數生命的年輕士兵,越過積水的炮彈深坑,巨大枯瘦的馬的屍體,布滿腐爛腫脹屍體的戰壕,踏上了一條前路漫漫,生死未卜的旅程。

整部電影情節緊湊張弛有度,讓人為之緊張。當Schofield從子彈擊中的昏迷中醒來,他眼中看到的拔地而起的光明,正映在本來是優美小鎮、但如今變成斷壁殘垣的焦土上,不斷移動的光明和黑暗仿佛是他頭腦中的幻象,耳邊是炮彈巨大的爆炸聲和子彈的呼嘯,以及最後他在破曉之前映著炮火的橋上的一跳,幾乎是末日美學的教科書演繹。花瓣從空中飄落,和即刻間死亡的到來,而這之間,宗教的意味顯露其中。《1917》有突破觀者認知的展現,《血戰鋼鋸嶺》殘酷的毀滅、《拯救大兵瑞恩》永恆的戰爭影像的寫實,《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慘痛影像。《1917》無疑是美的。櫻花飄飛陣地。暗夜燃燒的末日教堂,給予人美的享受。

薩姆·門德斯無意用一個複雜的故事、深刻的人性來反思戰爭,他對戰爭的態度,在具體事件中,只是不經意地一筆帶過。比如斯科菲爾德說他拿自己的勳章換了一瓶酒,只因為那個時刻很渴。布雷克責備:你應該把勳章帶回家,這是榮譽。

斯科菲爾德回答,這只是一小塊錫而已,什麼也代表不了。又或者是偶遇的軍官告訴斯科菲爾德,一定要當著其他人的面傳達放棄進攻這一命令,因為「有人就是想打這一仗」。這些不動聲色的諷刺雖然不是辭嚴義正,但足以表現薩姆·門德斯對於戰爭的態度。

這部電影最吸引人們眼球的,無非是「一鏡到底」的頭銜,它讓鏡頭前的空間、時間以及人物,完完整整真實地傳達出來。這種長鏡頭思維的冒險之處在於,細節乍一看是瑣碎的,攝影機跟隨人物的運動而運動會消解戰爭的真實、可怖性,以及給予人心靈的壓迫感。但在薩姆·門德斯的調度下,那些細節的瑣碎,都被注入了如生命禮讚一般的儀式感,給我們以心靈的震顫。

相關焦點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1917這是一部關於滅亡與拯救的電影,這類題材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在競爭激烈的頒獎季裡,這部《1917》無疑是除去《寄生蟲》外的最大黑馬:不僅在多個獎項評選中飽受影評人的青睞,更是在第七十七屆金球獎上爆冷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並收穫10項奧斯卡提名。
  • 影評《1917》,看著熒幕裡面殘酷的戰爭,感慨尤甚
    2020年的第1場電影,直接就貢獻給了一部戰爭大片《1917》,看著熒幕裡面殘酷的戰爭局面,到現在還有感慨,原來看起來如此平淡的生活,也隱含了無盡的幸福。對於這一部電影的評價,大家都在稱讚導演,用幾乎完美的方法,做了一鏡到底的處理。但是這樣的技術過於優秀,反而衝淡人們對於整部劇情的熱情。
  • 《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談起戰爭片,可能很多人會不自然地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敦刻爾克》、《珍珠港》等在戰爭影史上留名的優秀劇作。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部也有關於戰爭題材的最新電影——《1917》,那麼這部電影與以前的大作有什麼不同呢?
  • 《1917》&《喬喬的異想世界》:不同的戰爭電影,同一種戰爭凝視
    儘管在2020年初時就已經可以通過某些渠道看到《1917》與《喬喬的異想世界》兩部電影,但仍然不妨礙此時去電影院,在大銀幕上感受電影更多的細節。尤其是《1917》,如果不在儘可能大的屏幕上觀看的話,在視覺上必然是一種損失。
  • 斬獲奧斯卡的《1917》讓電影更像遊戲了嗎?
    因其技術難度之高前所未有,達到了電影拍攝的新高度。又因影片所營造出來的沉浸體驗「酷似」遊戲,人們也習慣將它和第三人稱射擊類型戰爭遊戲做比較。《1917》能重新定義了電影和遊戲的邊界嗎?相似的「主角視角」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電影鏡頭,其實都是攝像機「幫」觀眾看到的。觀眾的視角其實就是攝像機視角。
  • 《1917》:無意義的戰爭 ,沉浸式角色遊戲般的電影
    電影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斯根據祖父的真實經歷,親自撰寫的劇本並自導的一部影片。此片獲得了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混音和視覺效果三項殊榮。一 故事內容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17年4月6日,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的第三年。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具有鮮明的反法西斯性質,因此往往能夠拍出價值觀鮮明的主旋律電影,各國電影歷史上這類充滿著愛國情懷和英雄主義的經典二戰電影不勝枚舉。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完全是一場歐洲列強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參戰各方完全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有的只是帝國之間利益的衝突。這也使得一戰電影總是給人以殘酷和悲壯的印象,電影更多的是關注戰爭中個人的遭遇,而不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甚至可以說,相比電影,1917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首詩,但它恰恰是以人類歷史中最荒誕醜陋的東西為題材創作的。
  • 《1917》殘酷戰爭裡的黑色幽默
    這類戰爭表現手法,戰爭的殘酷淋漓盡致,卻沒有血脈噴張的戰爭場面來宣洩情緒,格外的壓抑和沉重。似乎是為了疏緩一下,影片中穿插不少黑色幽默和不宜察覺的小關心,來捋一下!結束這場戰爭的唯一辦法就是戰死至最後一人!麥肯齊上校:找人去看看你的傷口,現在滾出去把,下士!
  • 高分電影:1917,戰爭題材中長鏡頭最多電影,斬獲各項提名大獎
    ,片名1917所指代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的如火如荼的1917年,正如戰爭在所有人心中的印象一樣,《1917》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慘烈的,所表達的情緒是沉重的。只不過《1917》中,任務更緊迫,主角更少,事實上,在《1917》的這場死亡之旅中,布雷克早早喪命,電影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只有史考菲一人奔赴在旅途中,電影的結局是預料之中的,史考菲完成使命,精疲力竭的癱坐在樹蔭下,如同電影開端。
  • 《1917》沉浸式體驗戰爭的殘酷
    《1917》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故事背景,以兩位英國先驅的視角,帶領觀眾回到1917年的西線戰場。該片在第92屆奧斯卡獎提名名單中獲得10項提名。最終,他只獲得了三項技術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獎和最佳混音獎。
  • 《1917》,遊戲OR奇蹟?
    《1917》是一部電影,一部收穫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10項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的電影,而其在奧斯卡得到和錯失的獎項,在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導演工會獎、金衛星獎等一長串獎項的榜單中似乎都拿回來了。這應該算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1917》像個遊戲。
  • 電影《1917》:一鏡到底的「開掛」橫穿戰場,我像打了一場遊戲
    如果不是眾所周知的特殊原因,大概《1917》早在今年年初就會和觀眾們見面了,但儘管已經有許多中國觀眾通過其他渠道觀看過了這部電影,但仍不影響它成為今年院線當中的「一大殺器」,某種程度上講,《1917》就是為電影院而生的電影,「一鏡到底」的噱頭讓IMAX成為了它的標配。
  • 戰爭電影《1917》,暗夜、亮光中的那扇窗
    戰爭電影《1917》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聚焦兩名年輕的英軍士兵,講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這兩名英軍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 《1917》是醜陋的美,也是殘酷的詩意
    為了達到真實,《1917》甚至採用了極端的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長鏡頭最大的功效就是強調真實,物理時間與電影時間,可以人為地疊加在一起。不但如此,長鏡頭移動時,幾處無法避免的眩暈感和大角度挪移的滯重感,也令《1917》近乎於完美的技術實現漏了底。它所追求的真實感,只是達到了遊戲的真實感。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1917》的人物感情始終是稀薄的,比起夥伴布雷克,斯科菲爾德更像是一個戰場的漫遊者而不是參與者,他的行為基本上由動作主導,整部電影都在不停地奔跑。這個人物的主體性幾乎被我們的「沉侵式」參與所代替,但這恰恰是主創有意為之的。作為一部高度模仿遊戲的作品,《1917》實際上延續了一個經典的遊戲敘事:一個懵懂的人進入到遊戲世界,通過升級打怪來獲得經驗值,從而完成任務。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在近期上映的一系列電影裡,《1917》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1917》以其精湛的攝影和剪輯製造了「一鏡到底」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事實上是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由無數個鏡頭構成的效果),為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一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視覺奇觀。
  • 《1917》:一鏡到底的戰爭圖景,殘酷異常也美到窒息
    意外摘得金球獎最佳影片,還成為2020年奧斯卡最佳大熱,都讓一戰題材巨製《1917》備受關注。全片以兩位士兵在旅途中經歷各種驚險坎坷為視角,利用場景暗部或數位技術的銜接與處理,給人以「一鏡到底」沉浸式超酷觀影感受,所以我認為本片不亞於《西線無戰事》《現代啟示錄》等戰爭片經典。
  • 【專輯】熱播的《1917》,是電影向遊戲沉浸式體驗的嘗試,未來電影的方向
    根據電影的內容、場景設計,拍攝手法、視覺藝術呈現,觀影時總有一種正在玩遊戲的感覺,不知道影迷們有沒有這種沉浸其中的感覺。我認為《1917》是向遊戲沉浸式體驗的嘗試,也是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拍攝現場一鏡到底的秘密,這部電影從頭至尾好像看起來是一鏡到底,這就是導演視覺語言創作的核心。
  • 《1917》:被遺忘的戰爭,被當做代價的人
    把一個人當成代價,那就相當於把他當成工具。我信奉康德的倫理學學說,所有倫理道德的目標,都不應該是以他人為工具,以他人為代價。人,就是目的。關於上面的觀點,其實也與今天想和你分享的一部電影有關。那就是在今年年初的奧斯卡頒獎禮上,一部獲得多項提名、本被視作黑馬,結果卻錯失「最佳影片」的電影——《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