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無意義的戰爭 ,沉浸式角色遊戲般的電影

2020-09-13 吳語語

電影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斯根據祖父的真實經歷,親自撰寫的劇本並自導的一部影片。此片獲得了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混音和視覺效果三項殊榮。

一 故事內容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17年4月6日,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的第三年。兩個年僅16歲的士兵接到任務,要穿過危險的無人區和德軍原防線,到德文郡兵團告知他們取消進攻,從而挽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兩個年輕的士兵出發時彈藥糧食不足,前方敵情不明,而且他們只有八小時的時間。

男主斯哥菲爾德在電影的開始是一個仇恨戰爭的人,他曾經把自己的軍功章去換了酒來喝,因為他當時非常渴。他和布雷克接受任務匆匆出發,在德軍的地道中差點被壓死,他被布雷克救出來後抱怨布雷克,為什麼莫名其妙把他拉來,執行這種掉腦袋的任務。但當他的朋友布雷剋死後,他極度悲傷,對朋友的承諾變成了激發他前進的動力,他一定要排除萬難到達目的地,兌現對朋友臨死時他許下的諾言。所以影片表現的不是假大空的民族主義或者英雄主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年輕士兵的人性,他不是英雄,他只是履行職責。

同樣表現人性的是布雷克的死亡。他們去救被擊落的德軍飛機上的飛行員,布雷克卻被德軍飛行員一刀捅死了。影片在這裡表現了英軍的善良和德軍的殘暴,但戰爭就是這麼無情,互為敵對的雙方永遠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善良只會把自己陷入險境,甚至丟了性命。戰爭使人性變殘酷,戰爭沒有人性,人是戰爭的奴隸。

二影片特效技術

影片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影片的偽一鏡到底,意為採用後期剪輯方式,使數個鏡頭處理成看上去只有一個鏡頭,使影片獲得了「一鏡到底」的觀感,從而讓觀眾如參與角色遊戲般參與進真實的影片環境中,跟著主人公穿過戰壕、廢墟、河流、死屍、泥濘等近六七個主要場景,據幕後解釋,劇組演員編排的時間達到半年之久。

有文章稱,布雷克的死亡是因為技術原因特意為之,因為一鏡到底對兩個人的運鏡的難度要遠遠大於一個人的。雖無實據,但看這樣的後期剪輯,確實有這樣的可能。

如果說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對戰爭殘酷的寫實性描寫,那麼後半部分就是對戰爭的寫意攝影。

後半部分從照出巨大陰影的照明彈和恍如地獄般的廢墟城市開始,斯科菲爾德奪路狂奔,最後漂在河流中,河裡漂滿了和布雷克故鄉一樣的如雪的白色櫻花,這裡的櫻花和前情呼應,也許是他的戰友布雷克在冥冥中守護著他,守護著他終於完成了任務。這樣的攝影獲得奧斯卡獎實至名歸。

三結語

這部電影內容非常簡單,這樣的戰爭題材也並不新鮮。它沒有表現一戰的戰鬥的大場面,沒有大戰役,也沒有有名的人物,那麼它特別的地方就是用小人物來表現戰爭的一個側面。

片子內容簡單,它所用的形式確實是此部片子的亮點。導演拿到了金球獎最佳導演,也是因為導演的技術手法。

  • 或許我們再刷三刷此片的時候可以仔細研究「一鏡到底」的22個剪輯點。

相關焦點

  • 【專輯】熱播的《1917》,是電影向遊戲沉浸式體驗的嘗試,未來電影的方向
    ▲沉浸式體驗的現場沉浸式體驗的場景故事:有故事才有意義,出品方提供一個消費者發揮的舞臺。什麼樣的舞臺決定著受眾群體的定位,目前來說沉浸式體驗的場景故事可以分為三類:感官刺激類(迪士尼的《沉沒寶藏之戰》與《飛躍長城》)、故事敘述類(《知音號》、《不眠之夜》)、IP內容類(國內的《鬼吹燈》系列、國外的《星戰》系列)。
  • 1917影評 | 光影碰撞,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戰爭體驗
    並且伴隨不停的動態鏡頭轉換,給人一種沉浸式的「戰爭體驗」,同樣將人們的心緒拽入到了當時緊張或沉寂的環境中,令人感嘆不已。無人區內各種被戰爭遺棄的東西或建築丶德軍休整洞裡床上遺落家人的照片和突然出現的老鼠丶漂浮在河裡無人打撈的屍體與四月初春盛開飄落的花朵和盎漾的綠色丶,甚至是男二在被刺傷後的一段畫面也處理的極其細緻……像是一個第三人稱視角遊戲,從沒有讓眼睛停過跟著畫面移動,到只讓人盯著一個地方深思,何不為妙?
  • 《1917》沉浸式體驗戰爭的殘酷
    《1917》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故事背景,以兩位英國先驅的視角,帶領觀眾回到1917年的西線戰場。該片在第92屆奧斯卡獎提名名單中獲得10項提名。最終,他只獲得了三項技術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獎和最佳混音獎。
  • 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今日上映!大銀幕必看,「一鏡到底」沉浸式...
    「主角被戰爭『摧殘』成英雄,你我亦是如此,在生活的磨難中勇敢成長。」只要堅持下來,迎接你的,都是美好的人生。《1917》正飽含著這樣的力量,激勵那些正在絕境中逆行的人,帶來希望。「《1917》是詩,也是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恰如豆瓣上這條影評所說,這不是通俗意義上的戰爭片。
  • 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今日上映!大銀幕必看,「一鏡到底」沉浸式體驗
    「主角被戰爭『摧殘』成英雄,你我亦是如此,在生活的磨難中勇敢成長。」只要堅持下來,迎接你的,都是美好的人生。《1917》正飽含著這樣的力量,激勵那些正在絕境中逆行的人,帶來希望。「《1917》是詩,也是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恰如豆瓣上這條影評所說,這不是通俗意義上的戰爭片。
  • 《1917》:一鏡到底下的戰爭與人性
    文/夢裡詩書一鏡到底的藝術表達,成為了《1917》最為讓人側目的所在。然而這種將技術與藝術形成高度統一的技法,在電影中實則也是一把雙刃劍,一面電影即藉此將戰爭的殘酷與無奈以淋漓盡致的展露,但另一面這種手法也使電影在劇情層面上稍顯簡單。
  • 奧斯卡最佳電影《1917》「一鏡到底」直播戰爭!
    北美票房口碑雙贏引期待  電影《1917》講述兩名士兵堅守一個信念,奔赴死亡前線,生死傳訊的故事。早在今年1月初,影片曾率先登陸北美市場,一經上映即迅速成為「票房爆款」,首周狂攬3700萬美元票房,力壓一眾佳片,「仿佛重回現場,見證落英繽紛之處屍橫遍野」「引人入勝又令人感動」等好評比比皆是。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在近期上映的一系列電影裡,《1917》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1917》以其精湛的攝影和剪輯製造了「一鏡到底」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事實上是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由無數個鏡頭構成的效果),為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一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視覺奇觀。它再次證明了電影和影院的共生關係——觀眾只有在電影院IMAX銀幕前才能真正領略「一鏡到底」的美感;這也表明,電影院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在近期上映的一系列電影裡,《1917》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1917》以其精湛的攝影和剪輯製造了「一鏡到底」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事實上是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由無數個鏡頭構成的效果),為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一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視覺奇觀。
  • 奧斯卡大熱門《1917》,整部電影「一鏡到底」開始戰爭直播
    《1917》是一部2019年的英美戰爭片,由山姆執導。曼德斯,主演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由羅傑拍攝。迪金斯,由李編輯。史密斯。如果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1917》,我會選擇「傑作」這個詞。這是一部開始吃熱爆米花,甚至在進入競技場後也開始吃的電影。
  • 《1917》「無意義」的主題讓電影有意義,而不再是「英國大兵勇闖戰壕無人區」
    所以這個電影的長鏡頭運用不僅很自然,而且目的很明確。就是讓觀眾能像一個「第三角色」一樣參與到故事裡。除了視角的連續場景的穩定外,還不得不提一點「時間線」。在電影世界裡有電影的的時間線,比如1917故事就是一天,或者其他電影的幾個月或者幾年。而觀影的觀眾有自己的時間線,往往是「90分鐘」或者「兩小時」。
  • 斬獲奧斯卡的《1917》讓電影更像遊戲了嗎?
    因其技術難度之高前所未有,達到了電影拍攝的新高度。又因影片所營造出來的沉浸體驗「酷似」遊戲,人們也習慣將它和第三人稱射擊類型戰爭遊戲做比較。《1917》能重新定義了電影和遊戲的邊界嗎?相似的「主角視角」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電影鏡頭,其實都是攝像機「幫」觀眾看到的。觀眾的視角其實就是攝像機視角。
  • 大銀幕沉浸觀影首選影片《1917》正式定檔
    作為備受矚目頭部影片,此番定檔,在網絡上掀起廣泛熱議,觀眾期待值爆表,紛紛提前為該片打call「這種電影最適合大銀幕觀看,震撼感無可比擬」「這些場景,必須得在影院看才過癮啊」,助力影片映前預熱。復工後首部奧斯卡大片定檔8月7日 北美票房口碑雙贏引期待電影《1917》講述兩名士兵堅守一個信念,奔赴死亡前線,生死傳訊的故事。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甚至可以說,相比電影,1917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首詩,但它恰恰是以人類歷史中最荒誕醜陋的東西為題材創作的。
  • 《1917》沒有英雄  戰爭沒有意義
    隨著電影院的解禁,不少大片陸續排片,好萊塢熱門戰爭片《1917》也終於在國內上映。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技術帶來的代入沉浸式體驗感前所未有,在視覺效果 、氛圍營造上讓人身臨其境,驚心動魄導演沒有以宏大的敘事講述戰爭的殘酷和荒誕,而是以底層士兵的經歷切入,展現了戰爭親歷者鮮活真實的個體感受,反思戰爭的意義。在執行任務的開始,兩位士兵閒聊中,男主斯科菲爾德說出勳章只不過是塊錫鐵,已經用它換酒喝了,足以看出他對戰爭的態度。途中搭上行軍部隊的卡車時,士兵們吐槽打仗是為了這片德國的土地嗎?大家都很茫然,顯然戰爭對他們毫無意義!
  • 《1917》:戰爭才是它的主角
    《1917》這部電影得了好多大獎,唯獨沒有最佳主角獎,因為戰爭才是它的主角。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三階段,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協約國意圖給敵人致命一擊。這就是電影的歷史背景,很簡單。但是,更加簡單的是電影的情節: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個下午至第二天白天的時間段內,兩個英國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傳送重要的作戰命令。希望你不要去責備編劇選擇這種俗套的「送信」故事,因為看過電影後你就會明白編劇以及導演的意圖不在故事情節上,也不在表現人物上。戰爭本身才是這部電影濃墨重彩的主角。
  • 高分電影:1917,戰爭題材中長鏡頭最多電影,斬獲各項提名大獎
    ,片名1917所指代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的如火如荼的1917年,正如戰爭在所有人心中的印象一樣,《1917》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慘烈的,所表達的情緒是沉重的。看《1917》這部片子,相信所有人都會被電影「偽一鏡到底」鏡頭所震驚,全片時長119分鐘,呈現在觀眾眼前只有一個長鏡頭,導演薩姆·門德斯通過技術手段所達到的鏡頭效果,將觀眾置於戰場之上,如臨其境。從電影本身的製作角度來看,我們能夠輕易分辨出導演在什麼時刻使用了剪輯,畫面黑屏時刻,鏡頭快速搖晃時刻,但沉浸在電影裡,這些技術手段都是無形的。
  • 電影推薦 | 《1917》:一場殘酷的戰爭遊戲
    ——喬治·歐威爾"8月7日,獲得奧斯卡十項提名並同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的史詩級戰爭電影《1917》在全國上映。電影院裡,尤其是在IMAX銀幕看《1917》這樣的電影,所獲得的空前「沉浸感」,誇張一點說,一定是你今年年度最重要的銀幕體驗之一。
  • 《1917》:被遺忘的戰爭,被當做代價的人
    1917年正值一戰進入最激烈的時刻,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突然接到一項任務,要求立刻前往死亡前線,向那裡即將對德軍發起進攻的軍隊將領傳達「立刻停止進攻」的指令。如果指令無法及時傳遞,那麼前方部隊兩個營1600人的性命,可能將全部犧牲。兩個少年需要穿過橫屍遍野的無人區,在武器有限、糧草有限的情況下,儘快將指令送達,期間要經過德軍前線,還要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危險境遇。
  • 高分電影《1917》8月7日登陸院線 一鏡到底沉浸式觀影
    原標題:《1917》將成大銀幕沉浸觀影首選 復工後的首部電影院大片來了。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戰爭片《1917》將於8月7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該片採用一鏡到底手法表現殘酷的一戰戰場,曾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