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斯根據祖父的真實經歷,親自撰寫的劇本並自導的一部影片。此片獲得了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混音和視覺效果三項殊榮。
一 故事內容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17年4月6日,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的第三年。兩個年僅16歲的士兵接到任務,要穿過危險的無人區和德軍原防線,到德文郡兵團告知他們取消進攻,從而挽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兩個年輕的士兵出發時彈藥糧食不足,前方敵情不明,而且他們只有八小時的時間。
男主斯哥菲爾德在電影的開始是一個仇恨戰爭的人,他曾經把自己的軍功章去換了酒來喝,因為他當時非常渴。他和布雷克接受任務匆匆出發,在德軍的地道中差點被壓死,他被布雷克救出來後抱怨布雷克,為什麼莫名其妙把他拉來,執行這種掉腦袋的任務。但當他的朋友布雷剋死後,他極度悲傷,對朋友的承諾變成了激發他前進的動力,他一定要排除萬難到達目的地,兌現對朋友臨死時他許下的諾言。所以影片表現的不是假大空的民族主義或者英雄主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年輕士兵的人性,他不是英雄,他只是履行職責。
同樣表現人性的是布雷克的死亡。他們去救被擊落的德軍飛機上的飛行員,布雷克卻被德軍飛行員一刀捅死了。影片在這裡表現了英軍的善良和德軍的殘暴,但戰爭就是這麼無情,互為敵對的雙方永遠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善良只會把自己陷入險境,甚至丟了性命。戰爭使人性變殘酷,戰爭沒有人性,人是戰爭的奴隸。
二影片特效技術
影片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影片的偽一鏡到底,意為採用後期剪輯方式,使數個鏡頭處理成看上去只有一個鏡頭,使影片獲得了「一鏡到底」的觀感,從而讓觀眾如參與角色遊戲般參與進真實的影片環境中,跟著主人公穿過戰壕、廢墟、河流、死屍、泥濘等近六七個主要場景,據幕後解釋,劇組演員編排的時間達到半年之久。
有文章稱,布雷克的死亡是因為技術原因特意為之,因為一鏡到底對兩個人的運鏡的難度要遠遠大於一個人的。雖無實據,但看這樣的後期剪輯,確實有這樣的可能。
如果說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對戰爭殘酷的寫實性描寫,那麼後半部分就是對戰爭的寫意攝影。
後半部分從照出巨大陰影的照明彈和恍如地獄般的廢墟城市開始,斯科菲爾德奪路狂奔,最後漂在河流中,河裡漂滿了和布雷克故鄉一樣的如雪的白色櫻花,這裡的櫻花和前情呼應,也許是他的戰友布雷克在冥冥中守護著他,守護著他終於完成了任務。這樣的攝影獲得奧斯卡獎實至名歸。
三結語
這部電影內容非常簡單,這樣的戰爭題材也並不新鮮。它沒有表現一戰的戰鬥的大場面,沒有大戰役,也沒有有名的人物,那麼它特別的地方就是用小人物來表現戰爭的一個側面。
片子內容簡單,它所用的形式確實是此部片子的亮點。導演拿到了金球獎最佳導演,也是因為導演的技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