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新片1917,直播的戰爭,總能出乎意料,一鏡到底的得失

2020-10-23 高原看雲

奧斯卡新片1917,直播的戰爭,總能出乎意料,一鏡到底的得失

一、我看《1917》這部電影的印象,就像是看一場直播。

二、故事背後的那點事。

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拍攝手法,一鏡到底的得失。

四、精妙的情節設計,總能出乎意料,處處都有驚奇。

夜間的小鎮,斷壁殘垣的背後,暗藏殺機。

一、我看《1917》這部電影的印象,就像是看一場直播: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看《1917》。

我是攝影師羅傑·狄金斯,旁邊這位是導演薩姆·門德斯

今天我倆來到英德戰場前線,和大家一起看看,今天有什麼新的戰況。


哦,有網友問了,為什麼叫《1917》?

就因為這裡說的是1917年的事兒。這裡正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家有問題可以在後邊留言。

我們還是回到電影現場來。


這裡的草上掛滿水珠,兩個士兵坐在溼漉漉的草地上。

又有一個士兵,從旁邊走過來了。來,咱們往後退一下,把他的臉也拍進來。

算是帥氣的吧,他才16歲。你可別小看這個兵。他可不是普通的士兵乙。他有名有姓,叫布雷克。

飾演布雷克的演員查普曼還有個故事。你知道這個電影是美國拍的,但是飾演布雷克的演員查普曼是個英國人,他在為角色做準備時,讀了一本書,是關於一戰時期記錄士兵日記的合集。查普曼驚奇地發現,他曾祖父的日記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一戰時期是一名騎兵,在戰爭中受到過槍傷。

你看是不是很巧啊?

布雷克和斯特菲爾德

布雷克走過來了。咱們也往後退。

他走進了戰壕。我們看到戰壕裡滿地泥濘,到處是彈藥箱。士兵們東一個西一個地在戰壕裡。看這些士兵,真不容易!

布雷克一直往前走,我們一直往後退著拍。

一定要小心,別被什麼絆倒了。導演你拉著我點。

布雷克在曲曲彎彎的戰壕裡,一直往前走,我們就一直往後退,再退,再退。

這坑坑窪窪、七彎八拐的,退著拍,還要穩得住,不搖晃,我太難啦!


我說導演,咱們不能總是後退著拍啊!太反人性了!

好了,戰壕到這裡有個三岔口,咱們讓布雷克走前面,咱們跟在後面拍。

朝前走,這才是正常的行進方式啊!


現在布雷克走進一個黑洞,然後,前面有一點亮,有很多人。過去看看。

這是一個地下指揮所。這個是將軍。他給布雷克下命令,讓他帶個人,去給另一個地方的部隊送個信兒,告訴他們:別進攻了,那邊德國人設好了圈套,就等著伏擊他們呢。要是掉進那個埋伏圈裡,1600個軍人就全完了。


給自己人送信,卻要經過德國人的陣地,為啥?

因為戰場形勢複雜,犬牙交錯呀。

打手機說一聲不就行了?這個主意太好了!那誰,把你手機給我用一下。

沒有?是啊,1917年還沒有手機。

那位說發電報,說《列寧在十月》就發電報了,用穿孔紙帶那種,也是1917年。

還可以打電話。

跟你說吧,通訊被德國人幹擾了,電話線斷了,電報機壞了,穿孔紙帶被水泡爛了,電子管燒了,漏氣了。

所以,送信非得真人出鏡不可。要不然,今天也沒有我和導演啥事兒了。

將軍給布雷克下達命令,「順便」告訴布雷克一個消息

現在我們來看將軍。

下達了命令,還不忘恩威並施,鼓勵一番。然後,「順便」告訴布雷克,你哥也在那個營,你的信要是及時送到了,你哥也可以活下來。

要不人家怎麼能當將軍,「順便」一句話,就能讓士兵拼了命地往絕境裡衝。


穿越德國人的陣地!虧他想得出來!德國人是吃素的?!

此去往前,黑洞洞,是那賊巢穴,一不小心就會被德軍殺個片甲不留。

讓兩個16歲的小兵,單槍匹馬去挑戰不可能,既沒有長官跟著,也沒有督戰隊拿機槍逼著,千難萬險,不定哪一關就掛了,憑什麼去拼命?

憑軍令如山?對!

憑為了國家利益?其實這個有點扯,地球人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是胡搞,為了爭奪那點並不光彩的利益,不惜造成3000萬人傷亡。只是,小兵有什麼辦法?

憑救他哥,憑救1600個戰友的生命。太對啦!這一下子就讓接下來的拼命有了價值。


現在,布雷克找到了一個助手,名字叫斯特菲爾德。跟他一樣,也是16歲。

他們是怎麼混進隊伍的?不是規定滿了19歲才可以當兵嗎?

這個,管得不那麼嚴吧。當時社會上,視當兵為走上英雄之路,小夥要是不去當兵在大街上閒逛,女孩子都看不起他。

到這會兒,戰爭已經打了三年了,戰鬥減員厲害,國家也需要更多的人上戰場。既然兩廂情願,中間的徵兵官睜隻眼閉隻眼不就得了。


現在布雷克他倆回到了前沿陣地,找到一個軍官,軍官告訴他們,從哪裡走才有可能通過封鎖線。 末了給了他一把信號槍,說如果他能活著穿過德軍陣地,就打一發信號彈,那意思就是不用派別人了。

要是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倒下之前記得把信號槍扔回來。這是啥意思?

面對粗魯的長官

現在大家看陣地前面,陣亡的軍人左一個右一個,橫七豎八地躺著,炮彈坑裡,鐵絲網上,到處都是,身上裹滿了泥巴,血水泥水混在一起。這該死的戰爭!

都準備好了,他倆就要爬出戰壕了。

此一去真是槍如林來彈如雨,此一去還能不能回來沒人知道。

什麼叫英雄氣概?他們就是。明知道千難萬險,明知道生死難料,為了光榮使命,依然勇往直前。


《1917》的開場就是這樣了。

今天的戰鬥馬上就要開始。

導演說了,我們還會跟著他倆拍攝,要一鏡到底地拍攝他們送信的全過程,直播給大家。這次就先到這裡啦」。

通過封鎖區。前面是被炮火打成枯樁的樹林。

二、故事背後的那點事。

《1917》是美國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羅傑·狄金斯攝影,由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

今年,也就是2020年1月,《1917》這部電影在奧斯卡得到了10項提名,拿到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 3項大獎。導演還獲得了金球獎。獲得其它獎項林林總總幾十項。

電影《1917》故事源於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對於一戰的記憶。雖說不是老爺子的親身經歷,但是士兵那種犧牲精神正是那時候具有的。只可惜,用在了一戰那樣的戰場上。

導演薩姆·門德斯領到了金球獎

看到這個用年份起的片名,就想起以前有個電影,也是用年份,1918,有列寧在。

這回的是1917,早一年。沒提俄國,但是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是參加了的。他們是在東線。只是俄國打著打著不打了,因為自己國內發生了十月革命。

《1917》這個電影,說的就是英法聯軍跟德國人打仗的事兒,這裡叫西線戰場。

兩軍對壘,壕塹戰是常見的打法,所以雙方都非常重視戰壕的修建,就像電影裡看到的那樣。這個電影特別注重還原當年的戰場樣貌。


電影《1917》裡的故事開始之前,剛剛在索姆河區域打過一仗,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最慘烈的一仗,雙方共傷亡130多萬人。有史料記載,索姆河戰役英軍投入作戰有 54 個師,法軍 32 個師,德軍為 67 個師。

英、法聯軍傷亡 79 萬 4 千人,也未能突破敵方防禦,僅推進 5~12 公裡。但是奪回了戰場的主動權。

德軍損失 53 萬 8 千人,失去 240 平方公裡的壕溝陣地,終於還是攔住了聯軍的攻勢。

德國人招架不住,就收縮戰線,打算在興登堡防線阻擊英法聯軍。而英法軍隊的麥肯齊上校正打算率領兩個營乘勝攻擊,把德國人幹掉。

兩個營就有1600人!英國軍隊是什麼編制啊?

這時候突然發現,這是德國人布下的一個圈套,他們想要引誘英法聯軍進入伏擊圈,一舉殲滅。於是將軍決定派人傳達命令,撤銷進攻行動。這就有了這個電影裡面的故事。

只剩菲斯特爾德一個人了。他不知道斷橋對面是什麼在等著他?

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拍攝手法,一鏡到底的得失。

《1917》從頭到尾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鏡頭不間斷地拍下來的。

事實上,拍一部119分鐘的片子,想要不間斷地一個鏡頭拍下來,顯然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拍得最長的一個鏡頭據說也只有8分鐘。

但是人家就是整得像是一口氣拍下來的似的。


為了達到一鏡到底的效果,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電影裡的故事發生在陰雨連綿的季節,為了顯得真實,他們就都在陰天拍。如果出太陽了,必然會有硬投影,不像是陰雨天,於是馬上停止拍攝,改為排練。等太陽被雲遮著了,馬上再拍。

對於技術上的用心,他們還特別炫耀。

就說開頭走的那段吧。你覺得可以看出些門道,他就故意要打破你的認知。

本來大多數鏡頭都手持拍攝,已經夠辛苦了,可他們還要倒退著拍。你以為這太反人性長不了,可是他一退再退,退到不可思議。

你以為這鏡頭得是直線後退著拍時,他馬上拐彎。

你以為這得擱在軌道上拍,他馬上擴大視角,給你看戰壕底下,滿地泥濘,彎彎拐拐,根本無法放軌道,也沒有放軌道的印跡。

你想著用搖臂用升降機的時候,他馬上來個鑽門洞、過橋,讓搖臂、升降機立馬歇菜。

在你還沒來得及感到一直退著拍會沉悶的時候,他馬上轉到後面,跟著拍,拍背影,然後兩眼一黑,進洞了。

不同戰場環境的轉換,也是極其精心地處理。

要麼通過黑暗場景進行轉換,要麼進行數字處理,做得天衣無縫,讓你想找個接頭都找不到。


一鏡到底,他們算是做到極致了。以後誰要是學學還可以,想要超越?太難啦!另闢蹊徑吧。


然而,這種力求極致的運用一鏡到底手法,也是有得有失

電影攝影表現手法非常多,長鏡頭不過是其中的一種。一鏡到底可以看做是長鏡頭的極品。但是,採用一鏡到底,也意味著捨棄了其它一些不可兼得的表現手法。

當他們把所炫耀的一鏡到底手法作為一種風格的時候,必定也是做好了思想準備,要有所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電影裡許多屢試不爽的表現手法,一鏡到底就用不了。

想要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弄個平行蒙太奇,弄個特寫表達內心啥的,需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另一頭製造點懸念吊觀眾的胃口......,是沒有多少機會了。

一鏡到底,單純至極,就這一根線,牽著觀眾的注意力,讓你跟著鏡頭,心無旁騖地往前走。

看起來近乎偏執。然而,他們成功了。奧斯卡把最佳攝影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都給了他們,這就是證明。

真是應了一句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跳入激流險川,又一次死裡逃生。還贏得了時間。

四、精妙的情節設計,總能出乎意料,處處都有驚奇。

精心構築的戰壕,劍拔弩張的氛圍,你看了一定會以為接下來免不了慘烈的攻防廝殺了。可是他偏不打。

除了傳令兵參與的放冷槍似的作戰以外,《1917》從頭到尾都沒有兩軍大規模面對面交戰的場面。就算是班、排規模的廝殺也沒有。

開場時,慘烈的索姆河之戰不僅連一個德國兵都沒有出場,連槍炮聲也沒有。就用視覺語言說了句「屍橫遍野」。

即使後來那場浩浩蕩蕩的進攻,也只展現到衝入瀰漫的硝煙中而已,並沒有讓人看到什麼對手,所以也就看不到實際的交鋒。

但是仍然讓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全場戰鬥像是只有兩個傳令兵在打。別的人,將軍、上校、中校、上尉、上士、飛行員、德國兵、躲藏著的女人,甚至布雷克他哥等等,全是一晃而過的陪襯。簡直就不夠一個配角的戲份。

然而,又讓你覺得,這一切都那麼合情合理。本來,說的就是兩個傳令兵的故事,如果千軍萬馬來廝殺,豈不喧賓奪主?

所以,大家別的誰也別惦記,就直勾勾地看他倆折騰,免得走神兒。

再說,選擇了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也沒法給那些角色足夠多的戲份。連閃回都給不了


對於德軍人性的描寫也另闢蹊徑。當你豎起汗毛,準備面對以往影片裡常見的血腥場面時,《1917》把這些過程也省略了。只是平靜地把結果展現出來:暗設的絆發地雷,炸開口的炮管、大堆的炮彈殼、砍倒的櫻桃花。甚至那些詭異的食物、吊著的醃肉,也能讓人感到裡面也必定暗藏玄機。即便是不見一人,也能淋漓盡致。

德軍陣地上成堆的炮彈殼。

在你高度緊張地看著兩個年輕人,小心翼翼地靠近危機四伏、暗藏殺機的敵方陣地,準備迎來一場惡戰的時候,那裡卻空空如也。當你確信德軍已經撤離,不會再有德國兵的時候,冷槍卻貼著耳朵打了過來。


戲沒完,主角不會死。這似乎成了許多電影的鐵律,否則下面沒戲了。

《1917》與眾不同,居然戲沒有過半就讓主角犧牲了。然後就像是蜂群重新再造了一個蜂王那樣,再造一個主角,而且還那麼順理成章。

你不情願也得換。戰爭本來就是這樣,不按人的意志走。

作為後半場主角的菲斯特爾德,本來只是個配角,是被布雷克喊來配合的。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搏鬥,主角犧牲,改變了他的地位,配角成了主角。


送信途中,看到遠處發生空戰。一架飛機被擊中墜落,從視野裡消失。當你就等著聽遠方飛機墜地那最後一聲爆炸的時候,爆炸聲並沒有傳來。你以為歸於平靜了,那飛機突然像從地平線下面鑽出來一樣,裹著一團大火從坡後面徑直衝過來,讓觀眾和影片主人公一樣猝不及防、大驚失色。

意料之外,又無懈可擊。你不得不佩服導演講故事的能力。


然而,出乎意料的事還沒有完。

躲過這一劫、救出飛行員之後,菲斯特爾德去取水準備給受傷的飛行員喝。現場安靜下來,讓人覺得接下來就該是司空見慣的、溫情洋溢的、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救助的時候,飛行員突然拔刀刺向布雷克,把從火海裡救了他命的人置於死地。

期待中的跨國界友誼沒有出現,戰爭的殘酷本性卻展露到極致。

被擊中的飛機,從坡後面徑直衝過來。

躲在象牙塔裡的文人墨客,常常會別出心裁地炮製情節,營造超越國界、超越陣線的友情、愛情。讓交戰的雙方突然變得情意綿綿。

《1917》裡,布雷克似乎也想博愛一下,想按照戰俘條約救治德軍飛行員。但是卻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好心連驢肝肺都換不來,被他自己救下來傷兵要了命。知恩圖報、善有善報等等更不用提了。

這樣的展現,肯定跟一戰的親歷者、導演的爺爺有關。經歷過那次戰爭的殘酷,絕不會允許自己的孫子閉著眼睛瞎編蒙人。應該把戰爭的殘酷如實地展現出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們未必知道中國的這句名言,但是人性是相通的在實施戰俘救護之前,搜身、繳械總可以吧?也許是被德軍飛行員那張燒黑的臉騙了,惻隱之心取代了自身防護。代價卻是太大,後果無法挽回。


一場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空戰,卻給地面上遠觀的陸軍士兵造成了嚴重後果,也讓劇情驟然逆轉。原本執行送信任務的主角布雷克犧牲,配角斯科菲爾德擔負起送信的任務,成為唯一的主角。千斤重擔壓在了他一個人身上。

布雷克勇往直前的背後,除了軍人的使命,還有要拯救哥哥的巨大動力。而到了現在,斯科菲爾德並沒有哥哥在那裡需要自己去拯救了,自己還要不要冒著生命危險去送信呢?

如果為了自己的生死,他可以聽那個法國美女的勸,留下來養傷,躲在溫柔鄉裡,一直到戰爭結束。

法國美女勸他留下來養傷

對於一個已經經歷過生死的戰士來說,因受傷退出戰鬥,完不成任務別人也無可厚非。

然而,他選擇了提著腦袋往前走,拼了老命也要把信送到。就為了履行對犧牲的戰友的承諾,為了拯救那1600個戰友的生命。

一連串 出其不意的情節設計,打破了電影敘述的沉悶,讓人總是能夠得到新奇的體驗。既讓人感到意料之外,細品又信服其仍在情理之中。這也是《1917》獲得成功的一個方面。

無容置疑,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是一場應該受到譴責的不義之戰。

但是在電影《1917》裡,同樣作為這場戰爭受害者的傳令兵身上,仍不乏人性的光輝,和值得讚揚的英雄氣概。他們置一己於險境,而能制止一場惡戰、救千餘人的性命,他們的戰鬥和犧牲是有價值的,因而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在部隊發動攻擊之前,終於找到部隊。他能阻止嗎?

(配圖來自影片截圖)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電影《1917》「一鏡到底」直播戰爭!
    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大放異彩的熱門佳作《1917》曝光「爭分奪秒」版預告片和海報,正式宣布定檔8月7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成為復工後又一部電影院大片。
  • 《1917》一鏡到底的戰爭大片
    《1917》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兩個英國傳令兵的視點,帶領觀眾橫穿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一場戰爭救贖。1917影片最大的噱頭就是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手法,代入感極強,雖然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製造出來的偽一鏡
  • 奧斯卡大片《1917》7日上映,去影院看看什麼是真正的一鏡到底
    半島記者 黃靖斐 實習生 梅韋8月7日,《1917》《極速車王》《初戀這首情歌》《旺扎的雨靴》等一波新片上映,其中最重磅的自然是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和最佳混音的大片《1917》。110分鐘一鏡到底、無縫銜接的長鏡頭,恰到好處的光線,三項奧斯卡技術獎項實至名歸。
  • 槍響之後,沒有贏家,《1917》一鏡到底還原真實的戰爭
    意味著那些準備復映及醞釀著上映的新片又要遙遙無期了。今天分享的影響是今年奧斯卡最大遺珠《1917》,十提三中,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3項技術大獎。本片已確認引進內地,但想要在影院一睹風採,可能還需等待。
  • 《1917》:「一鏡到底」的野心和魄力
    作者:劉雨涵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第一部上映的重量級新片,《1917》自8月7日開畫以來,前3日票房已經突破3300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一鏡到底」是《1917》全片的最大亮點,在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中,讓人獲得了奢侈Vlog跟拍或是大成本VR遊戲的既視感。但同時,《1917》也陷入了「技術大於內容」的質疑。
  • 全片「一鏡到底」,《1917》活該封神!
    奧斯卡頒獎禮過去半年之後,因為疫情延期的奧斯卡獲獎影片《1917》終於上映了,首周票房就達到3686萬元,成為影院復工後首周票房最高的新片。布雷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和斯科菲爾德(喬治·麥凱飾)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奉命去前線傳達命令,與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要求停止襲擊德軍,這不僅僅是為了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而且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前線……與其他戰爭片不同,《1917》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讓我們仿佛置身戰場,與片中角色一同經歷槍林彈雨。
  • 全片「一鏡到底」,《1917》活該封神
    奧斯卡頒獎禮過去半年之後,因為疫情延期的奧斯卡獲獎影片《1917》終於上映了,首周票房就達到3686萬元,成為影院復工後首周票房最高的新片。,《1917》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讓我們仿佛置身戰場,與片中角色一同經歷槍林彈雨。
  • 一鏡到底、身臨其境,體驗戰爭殘酷 賞析奧斯卡戰爭大片《1917》
    榮獲2019年金球獎最佳電影獎及奧斯卡多項大獎的戰爭大片《1917》將在8月4號在國內影院播放。影片以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進行拍攝這是一種全新的拍攝戰爭大片的方式。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全片視角如同戰爭遊戲的畫面。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有一種「直播戰爭」般的視角奇觀,除了這種全新的感官體驗。還有眾多細節讓人不得不有感而發。影片開始就以一段戰壕裡的步行展現了英軍戰壕全景,以簡潔而有趣的對話,介紹了主角曾經榮獲戰鬥勳章。這為主角後來的神勇表現提供了可信的依據。
  •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在《1917》中,門德斯與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勇於嘗試突破,他們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這也是該拍攝手法首次完整運用到戰爭片中,360度的還原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而面對某些對於該片「炫技」「激戰場面不過癮」的評論,門德斯曾表示本片的主題「角色的目標不是屠殺儘可能多的敵人,而是要回家。」
  • 「一鏡到底」的《1917》三天收穫超3000萬票房
    過去的這個周末,新片中,曾獲奧斯卡三項大獎的戰爭片《1917》表現亮眼,三天收穫超3000萬票房,終於撼動了此前一直盤踞票房大盤前幾位的《星際穿越》《真正的「一鏡到底」是不剪輯的該片上映前,就透露了其一大亮點是「110分鐘一鏡到底」,很多影迷網友看完後也表示,有點像在看「現場直播」,或者又仿佛自己在大銀幕上打了一場VR遊戲。
  • 《1917》一鏡到底的極致戰爭體驗
    一鏡到底,是指在拍攝過程中不暫停,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尾,完整的記錄一個故事的發生。如果你去過鬼屋,一定忘不了這種感覺——最可怕的東西,如影隨形般圍繞著你,你不能像看電影那樣暫停播放,只能強迫自己忍受著,繼續前行。這部電影,也給了我一種這樣的感覺。
  • 一鏡到底的戰爭片《1917》,不一樣的視聽盛宴
    13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是攝影界的「無冕之王」。憑藉《銀翼殺手2049》和《1917》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是當今最優秀、最勤奮的攝影師之一!從影片開始拍攝到正式上映,最吸引觀眾的無疑就是影片長達119分鐘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什麼是一鏡到底?一鏡到底是指拍攝中的鏡頭連續無間斷,運用一定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
  • 《1917》獲得奧斯卡三好大獎,從幕後解開「一鏡到底」之謎
    在入圍的所有影片中,呼聲最高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主題的《1917》,雖然錯過了最佳影片,但他仍然獲得了奧斯卡中的三個最佳大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效,這些都能體現影片的高內容。「一鏡到底」的「狠話」早在電影宣傳片發布時就已經發布,所謂「一鏡到底」是指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拍攝中沒有重複,最直觀的視覺體驗是觀眾本身和鏡頭的統一,觀眾成為主角的隨從,與上路一起完成艱巨的任務。
  • 「一鏡到底」的《1917》
    截至8月9日,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在中國內地電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觀眾已經在IMAX中體驗過了其聲名在外的「一鏡到底」。在豆瓣,已經有超過24萬觀眾,為該片打出了8.5的高分。無論你對電影的長鏡頭是否滿意,金球獎最佳劇情長片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這兩項極具分量的大獎認證,也說明《1917》的精彩遠不止於此。
  • 《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止戰」的命令本身富有人道主義意味,二人攜此命令前往前線阻止戰爭,拯救同伴,帶有救贖色彩。前進是為了止戈,也許真能阻止更多人死去。因此無論遭遇什麼危險,斯科菲爾德從不言棄,從不退縮。《1917》中,斯科菲爾德拯救1600條性命,也沒能成為英雄。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
    「一鏡到底」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1917》到底是一部出神入化的高沉浸感電影?還是一個狡猾的RPG遊戲?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1917》的「偽一鏡到底」,究竟是虛擬的遊戲還是浸入式真實?
  • 《1917》:提前鎖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一鏡到底」有多厲害
    》就要說它的「偽一鏡到底」,在一鏡到底前面加上「偽」字說明它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經過剪輯加工的。,走出戰壕進入敵方陣地開始,他們的生命就和一鏡到底一樣,不容有誤,一旦有誤失去性命事小,危機整個戰役事大,還要平白無故犧牲額外的1600個人,包括布雷克的親哥哥。
  • 「奧斯卡探秘」透過「一鏡到底」優與劣,評說《1917》的優與劣
    其後來到「奧斯卡」雖然稍有不振,但該拿的獎(最佳攝影)卻終究沒有旁落,而什麼是「一鏡到底」?」分為「真」一鏡到底和「偽」一鏡到底,而怎麼區分真、偽,有一個最為簡單的判斷標準(不是絕對的),即:時間跨度!
  • 中國無人敢拍,「一鏡到底」的《1917》,卻連獲2項奧斯卡獎
    《鳥人》同樣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2020年,第一部敢於拍攝戰爭實景的「一鏡到底」作品《1917》,連獲10項奧斯卡提名,並最終拿下最佳攝影獎和最佳剪輯獎。這種拍攝手法最早出現在紀錄片中,它能更真實地表達人物的情感和動機。此後就不斷有電影導演嘗試把「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運用到故事影片中來增加真實感。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相信今年看過奧斯卡最熱門的幾部電影的朋友們,都會對有一部電影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攝影與最佳視覺、音響獎的《1917》。而且本片在之前也是被認為最有希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之一,只可惜惜敗於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影片《寄生蟲》。但儘管如此,《1917》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比如,在劇情上,它以兩個普通士兵的視角來為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