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分享電影《1917》。
《1917年》由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主演為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等,於8月7日正式上映。
這部電影2020年2月10日,斬獲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大獎。
那麼這部電影有什麼特點才能吸引廣泛的觀眾呢?
這部將近兩個小時的戰爭電影採用了一個視覺上的長鏡頭的方式。之所以這樣做,與影片故事有關。
這部電影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的時候,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臨危受命,必須在一天之內穿越敵人的隊伍,孤軍突破炮火的阻攔,並將命令傳達給前線以終止進攻的命令。如果這項任務失敗,英軍將被困在敵人鋪設的天羅地網中。我們的兩名主角,兩名年輕的英軍士兵,將在短短8小時內冒險進入敵軍地區,傳達停戰令,以挽救1600名戰友的生命。
為了挽救戰友,他們兩個能否完成這場與時間賽跑和威脅生命的任務? 1917的最大賣點是電影很大膽地用上一鏡到底的鏡頭,去敘述這個傳訊兵直闖戰爭前線的故事。因此,整部電影都跟隨兩位士兵,從第一個角度帶領觀眾進入真實而殘酷的戰場。
從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的方法,「讓觀眾一起踏上旅途,與角色同步呼吸」。
「一鏡到底」的主要優點是可以給電影帶來非常強烈的身臨其境的感覺。「一鏡到底」的運用,做到了非常穩定和流暢的既視感,同時兼顧了畫面的美感。我們的視野也會變得跟主角一樣,在惡劣的戰壕環境中穿梭,隨處可見的屍體和彈坑,撤退時炸毀的火炮,德軍坑道裡的絆雷,還有前線士兵空洞絕望的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一鏡到底」不僅僅由一個鏡頭完成。攝影師迪金斯之前曾透露,在拍攝過程中,最長的拍攝時間可能是8分半鐘。因此,該電影採用類似於《鳥人》一樣的「偽長鏡頭」拍攝手法,該方法由多個鏡頭組成,但是為了最終在電影中達到「一鏡到底」的效果,在正式開機拍攝前,整個劇組花了6個月的時間進行彩排。
《1917》是具有高度統一的形式和主題的作品。 「一鏡到底」只是它的噱頭,它不會通過編輯切換場景,這反映了當今電影技術的最高水平。
《1917》故事的靈感源於參加過一戰的導演的祖父。雖然這並不是他祖父的故事,但電影中傳達的犧牲精神是相似的。
1917裡有很多長鏡頭都持續至少十分鐘以上,當中拍攝的難度是非常高的。很多場面布置細節都是難以控制的變數,但凡有什麼差錯、甚至讀錯了一句對白、感情未到位等等都可能影響拍攝的難度。所以可想而知這種拍攝手法是多麼有挑戰性,能夠去的如此成績,不可缺少演員們在拍攝前進行的高強度訓練和六個月的排練,也不可缺少整個團隊零瑕疵的配合。
同時,影片還融合了浪漫主義。從瀑布上掉下來後,主人公看見花瓣漂浮在河上,轉眼間他看到了屍體。前一瞬看到農舍後院的花草樹木時,而後他的戰友就死了。
在這些片段的表達中,影片超越了技術,達到了「末日美學」的高度。
這也表明,面對戰爭,死亡是如此不可控。
到了影片結尾,休戰後,主角遇到了他的戰友哥哥。主角除了勇氣和信念外,他需要冒著死亡的危險完成任務,而且還有情感上幫助戰友拯救哥哥的責任。
電影向觀眾展示了對於經歷過戰爭和死亡的人們,痛苦實際上是永恆的。在電影史上,有許多出色的二戰電影,但幾乎沒有一戰電影。一方面,經歷過殘酷戰爭的倖存者很少,可以驗證的數據有限;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一場正義戰爭,更像是一場災難。
「今天派士兵來讓我們停止攻勢,很快又會再派來一個告訴我們黎明發起進攻,這場戰爭結束的唯一方式,就是最後一個人死掉。」這是影片結尾時麥肯錫將軍所說。從這個角度看,直視這場殘酷,毫無人性的戰爭,也是對逝去的人們和歷史的痛苦的敬意吧。
點擊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