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2020年8月7日,經歷漫長的等待,《1917》終於在影院上映了。關於《1917》的一鏡到底的攝影技術已經有許多解析,星期五也曾經寫過一篇《<1917>一鏡到底的功勞該算誰的?》,詳細地分析了電影的鏡頭設計。可是當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大熒幕前的《1917》放大了電影人物所有的微表情,沒想到第一次觀看感嘆於攝影技術,第二次觀看卻折服於細節的處理。
這部電影斬獲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第77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等等,眾多重量級的大獎加持這部片子,讓更多觀眾去思考戰爭片的價值。
下面跟著星期五文藝再一次重溫這部被譽為「奧斯卡遺珠」的戰爭片,分析它簡單的故事為何能夠打動眾人?
一、故事主題:「愛與生命」貫穿始終
其實《1917》打動人心的不是技術,而是整個故事的內核:愛與生命。
它要講述的不是戰爭場面,而是在戰爭的殘酷下,人類是如何保有善良的。整個故事的情節雖然簡單,但是這個古老的命題卻能在殘酷的環境中更加撥弄觀影者柔軟的內心。
我們來簡單概括一下故事情節:
接到任務——挽救哥哥——二人上路——一人犧牲——獨自上路——拯救他人——任務完成
這個故事的脈絡十分簡單,但卻從開始埋下了「愛」的信息,這個愛從親兄弟之愛逐步升級,直到大愛的升華,震撼了每個人的心靈。
1.情緒開端
布雷克帶著好友斯科菲爾德前去領任務,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任務,要在24小時之內穿越敵區傳達給麥肯錫上校制止他停止進攻。而且只允許兩人前去,沒有援兵。可是為什麼要派布雷克去?因為上校告訴布雷克這次進攻的前線有他的哥哥。如果不去,他的哥哥就要犧牲。
這個開端和我們看的很多戰爭片有何不同?
從情感價值來說,如果是普通戰爭片應該是果斷接受任務,為了拯救大家犧牲自己。人物出場就會選擇甘願犧牲自己拯救他人。
而這部電影不是。他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布雷克之所以要接受這個任務,願意冒險是因為前線有他的哥哥。他愛他的哥哥,為了哥哥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也就是他願意拿自己的命換來哥哥的命。
再看布雷克的好友斯科菲爾德,他一開始就很不情願跟著去。他要求天黑再行動,這樣比較好掩護,但是布雷克心急如火要挽救哥哥,冒著風險白天穿越敵區。
2.情緒變化
接下來,我們再看故事的進展,看兩個人物立場的變化:
當他們進入德軍的防禦區,不小心進入敵人精心設計的圈套。地雷爆炸,斯科菲爾德被活埋在地洞之中。這個時候,布雷克沒有自己走掉,他愛著他的朋友,他的戰友,他此時忘記了去挽救哥哥的緊急任務,他徒手扒開石塊,救出好友。帶著看不見的好友衝出地道,躲過危險。
這一次,布雷克冒死救了斯科菲爾德。斯科菲爾德從憤怒為何選他一起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到默認接受這次任務。為何默認接受?因為他感動於友情。
3.情緒轉折
再看,下面這個重要的情緒轉折,就是布雷克的犧牲。
他們找到一片廢墟的房子,那裡有一片櫻花園,布雷克講述著櫻花知識。他想家了。可是這個時候,德軍飛行員被盟軍打掉,落在了這個院子裡。布雷克憑著善良的本能拯救敵軍飛行員。斯科菲爾德建議結束飛行員的痛苦,因為他的雙腿燒傷嚴重,可是布雷克堅持要救他。這個時候,飛行員慌張之中用刀捅死了布雷克。
斯科菲爾德的好友,戰友布雷克犧牲了。他跪在地上,神情茫然。就像是一部分靈魂被抽取,他當時拿下了信件,拿下了布雷克的遺物,要接著上路,他要替好友挽救哥哥,挽救1600人生命。那些人同樣有兄弟,有朋友……
這個轉折在於主題的升華,在於驚醒,在於主人公的意識覺醒。他不再被動,開始變得主動積極甚至願意犧牲自己,拯救大家。
我們下面可以看到他為了趕時間,乞求整個車子的士兵幫他推車;他為了趕時間跨越危橋,差點被放哨的敵人擊中;他為了趕時間,放棄了停留在法國女人和孩子那裡,冒著炮火跳進冰冷的河水裡;他為了趕時間,決定跳出防禦隧道,跑在最前沿到達麥肯錫上校的指揮所……
整個故事情緒的醞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步,憑藉著故事的情節徐徐展開。主人公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大公無私的英雄,而是一步步從自我到愛他人,到愛生命的升華。
正是這樣情緒的醞釀,才讓這個故事更加豐滿,感人。觀眾的情緒跟著主人公的情緒一步步被調動起來。
二、遊戲闖關模式:緊湊的情節讓故事充滿節奏感
在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更加明白,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個闖關的遊戲。很多戰爭場景的設置就如遊戲道具的再現,甚至讓人想進入「遊戲現場」身臨其境一番。
為什麼說是遊戲闖關模式?我們看看兩位英國士兵接到任務後的「難關」。
第一關,找到萊斯利中尉
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要在迷宮一樣的戰壕裡找到萊斯利中尉,問他德軍是否真退了,他們如何通過德軍防禦區。萊斯利中尉一身厭倦戰爭的口氣,給他們一個不小的打擊,然後丟給他們一個信號彈,告訴他們如何進入德軍戰區。如果被打死了,儘量死在我方陣地,因為死過了線,他們無法拉回屍體。
得到中尉的指導,拿著信號彈繼續上路。
第二關,穿越德軍防禦區
扒開鐵絲網,進入德軍防禦區,這是比較緊張的部分。兩個人走過大大小小的彈坑,越過蒼蠅亂飛的屍體,跳進了德軍隧道。如果是遊戲的話,這一關應該比較緊張刺激。他們要進入敵軍的圈套,最後在坍塌的地洞裡找到生路。
第三關,穿過廢棄院落
這一關看似簡單,但是卻異常兇險。因為戰爭沒有結束,敵人偵察機在天上飛,敵人陸軍也隨地都可能埋雷。布雷克在這一關犧牲,只剩下斯科菲爾德。
第四關,穿過炸毀的橋梁
斯科菲爾德還在悲傷之中,被其它營的士兵安慰,搭乘便車繼續上路。可是到達橋梁時,發現橋梁被炸毀。他必須離開車子,要單打獨鬥穿過橋梁。暗槍不斷,但他必須闖過這一關。
第五關,穿越埃克斯特鎮
小鎮裡埋伏了德軍,還有照明彈,偵察機等。斯科菲爾德需要在天黑的時候穿過小鎮,可是此時他被發現了,躲藏到法國女人和一個孩子那裡。法國女人告訴他外面都是德軍,天要亮了,如果出去就是死。可是他必須繼續上路。剛出門便遇到敵人,為了節省時間,跳入河中,順著水流到達了克魯瓦西耶森林。
第六關,找到麥肯錫上校
這是最後一關,也是最關鍵的一關。進攻的命令馬上發出,他必須阻止這次進攻,挽救這些戰士的生命。此時,斯科菲爾德決定犧牲自己,衝出前線,橫穿戰場,直接跑到上校營地。在第二波開始之前,他成功了阻止了這次進攻。
以上六個重要關口讓電影情節跌宕起伏,觀眾在一波刺激之下還未平復又去迎接另一波。緊湊的劇情,流暢的拍攝,吸引著觀眾沉浸在電影之中。一旦沉浸其中,就能被故事打動,一旦沉浸其中,就能夠與主人公產生共情;而一旦產生的共情,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便是觀眾的喜怒哀樂。
三、日常化的敘述:從普通人的角度切入
這部電影雖然是戰爭片,但是我們在人物的對話中聽到的則是日常生活,看到的普通的兩個士兵。先看角色性格的設定:
布雷克角色的設定是活潑、幽默、外向。他喜歡講故事,喜歡分享自己的感受。
斯科菲爾德角色的設定是冷靜、內斂,憂鬱。他不愛講話卻願意幫助別人。
兩個士兵在這次任務之中,沒有談到戰爭的殘酷,沒有談到大愛和犧牲,沒有談到責任和使命,大多談著日常生活。
比如布雷克一直嚷著自己餓了,兩個人首先談論著吃的,又商量著怎麼完成任務。當穿越地區,氣氛輕鬆起來後開始聊頭油和老鼠的故事,講述了自己媽媽在後院栽種的櫻花……這些都是「人性化」的展現。
電影越是凸顯出士兵的人性化,就越能展現戰爭的殘酷,越能讓觀眾與士兵共情。試想,誰不願意在家中吃飽穿暖看著櫻花落地呢?
當布雷克犧牲後,斯科菲爾德獨自前行。
為了繼續展現日常,影片設置了讓他偶遇一個法國女人和一個孤兒。
地下室的相遇就像是遇到了天使一樣,那是家的味道,那是舒適,是溫暖。溫柔的女人、柔軟的孩子和房子無情的槍枝,冰冷的戰壕形成鮮明的對比。
電影沒有直接控訴戰爭的殘酷,卻通過對話,通過場景的對比,通過蒙太奇的剪輯,來讓觀眾自己去發現。當觀眾自己發現了這一切,他們就會在心中深深記住:是戰爭破壞了美好一切。
總結
《1917》是一部藝術性很高的電影,又是一部容易讓人看懂的電影。很多電影無法兼備藝術性和故事性,但是這部電影不同。它用一種最簡單的講故事方式吸引了觀眾,又用「一鏡到底」的高超拍攝手法展現了藝術的追求。這部電影能夠打動人心,在於創作者們對戰爭的深刻反思,他們希望每個人觀眾也能夠從中得到警醒。
關注【星期五文藝】,解析經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