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煽情的《1917》為什麼能夠打動你?

2020-12-22 百家號

星期五言:2020年8月7日,經歷漫長的等待,《1917》終於在影院上映了。關於《1917》的一鏡到底的攝影技術已經有許多解析,星期五也曾經寫過一篇《<1917>一鏡到底的功勞該算誰的?》,詳細地分析了電影的鏡頭設計。可是當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大熒幕前的《1917》放大了電影人物所有的微表情,沒想到第一次觀看感嘆於攝影技術,第二次觀看卻折服於細節的處理。

這部電影斬獲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第77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等等,眾多重量級的大獎加持這部片子,讓更多觀眾去思考戰爭片的價值。

下面跟著星期五文藝再一次重溫這部被譽為「奧斯卡遺珠」的戰爭片,分析它簡單的故事為何能夠打動眾人?

一、故事主題:「愛與生命」貫穿始終

其實《1917》打動人心的不是技術,而是整個故事的內核:愛與生命。

它要講述的不是戰爭場面,而是在戰爭的殘酷下,人類是如何保有善良的。整個故事的情節雖然簡單,但是這個古老的命題卻能在殘酷的環境中更加撥弄觀影者柔軟的內心。

我們來簡單概括一下故事情節:

接到任務——挽救哥哥——二人上路——一人犧牲——獨自上路——拯救他人——任務完成

這個故事的脈絡十分簡單,但卻從開始埋下了「愛」的信息,這個愛從親兄弟之愛逐步升級,直到大愛的升華,震撼了每個人的心靈。

1.情緒開端

布雷克帶著好友斯科菲爾德前去領任務,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任務,要在24小時之內穿越敵區傳達給麥肯錫上校制止他停止進攻。而且只允許兩人前去,沒有援兵。可是為什麼要派布雷克去?因為上校告訴布雷克這次進攻的前線有他的哥哥。如果不去,他的哥哥就要犧牲。

這個開端和我們看的很多戰爭片有何不同?

從情感價值來說,如果是普通戰爭片應該是果斷接受任務,為了拯救大家犧牲自己。人物出場就會選擇甘願犧牲自己拯救他人。

而這部電影不是。他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布雷克之所以要接受這個任務,願意冒險是因為前線有他的哥哥。他愛他的哥哥,為了哥哥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也就是他願意拿自己的命換來哥哥的命。

再看布雷克的好友斯科菲爾德,他一開始就很不情願跟著去。他要求天黑再行動,這樣比較好掩護,但是布雷克心急如火要挽救哥哥,冒著風險白天穿越敵區。

2.情緒變化

接下來,我們再看故事的進展,看兩個人物立場的變化:

當他們進入德軍的防禦區,不小心進入敵人精心設計的圈套。地雷爆炸,斯科菲爾德被活埋在地洞之中。這個時候,布雷克沒有自己走掉,他愛著他的朋友,他的戰友,他此時忘記了去挽救哥哥的緊急任務,他徒手扒開石塊,救出好友。帶著看不見的好友衝出地道,躲過危險。

這一次,布雷克冒死救了斯科菲爾德。斯科菲爾德從憤怒為何選他一起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到默認接受這次任務。為何默認接受?因為他感動於友情。

3.情緒轉折

再看,下面這個重要的情緒轉折,就是布雷克的犧牲。

他們找到一片廢墟的房子,那裡有一片櫻花園,布雷克講述著櫻花知識。他想家了。可是這個時候,德軍飛行員被盟軍打掉,落在了這個院子裡。布雷克憑著善良的本能拯救敵軍飛行員。斯科菲爾德建議結束飛行員的痛苦,因為他的雙腿燒傷嚴重,可是布雷克堅持要救他。這個時候,飛行員慌張之中用刀捅死了布雷克。

斯科菲爾德的好友,戰友布雷克犧牲了。他跪在地上,神情茫然。就像是一部分靈魂被抽取,他當時拿下了信件,拿下了布雷克的遺物,要接著上路,他要替好友挽救哥哥,挽救1600人生命。那些人同樣有兄弟,有朋友……

這個轉折在於主題的升華,在於驚醒,在於主人公的意識覺醒。他不再被動,開始變得主動積極甚至願意犧牲自己,拯救大家。

我們下面可以看到他為了趕時間,乞求整個車子的士兵幫他推車;他為了趕時間跨越危橋,差點被放哨的敵人擊中;他為了趕時間,放棄了停留在法國女人和孩子那裡,冒著炮火跳進冰冷的河水裡;他為了趕時間,決定跳出防禦隧道,跑在最前沿到達麥肯錫上校的指揮所……

整個故事情緒的醞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步,憑藉著故事的情節徐徐展開。主人公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大公無私的英雄,而是一步步從自我到愛他人,到愛生命的升華。

正是這樣情緒的醞釀,才讓這個故事更加豐滿,感人。觀眾的情緒跟著主人公的情緒一步步被調動起來。

二、遊戲闖關模式:緊湊的情節讓故事充滿節奏感

在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更加明白,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個闖關的遊戲。很多戰爭場景的設置就如遊戲道具的再現,甚至讓人想進入「遊戲現場」身臨其境一番。

為什麼說是遊戲闖關模式?我們看看兩位英國士兵接到任務後的「難關」。

第一關,找到萊斯利中尉

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要在迷宮一樣的戰壕裡找到萊斯利中尉,問他德軍是否真退了,他們如何通過德軍防禦區。萊斯利中尉一身厭倦戰爭的口氣,給他們一個不小的打擊,然後丟給他們一個信號彈,告訴他們如何進入德軍戰區。如果被打死了,儘量死在我方陣地,因為死過了線,他們無法拉回屍體。

得到中尉的指導,拿著信號彈繼續上路。

第二關,穿越德軍防禦區

扒開鐵絲網,進入德軍防禦區,這是比較緊張的部分。兩個人走過大大小小的彈坑,越過蒼蠅亂飛的屍體,跳進了德軍隧道。如果是遊戲的話,這一關應該比較緊張刺激。他們要進入敵軍的圈套,最後在坍塌的地洞裡找到生路。

第三關,穿過廢棄院落

這一關看似簡單,但是卻異常兇險。因為戰爭沒有結束,敵人偵察機在天上飛,敵人陸軍也隨地都可能埋雷。布雷克在這一關犧牲,只剩下斯科菲爾德。

第四關,穿過炸毀的橋梁

斯科菲爾德還在悲傷之中,被其它營的士兵安慰,搭乘便車繼續上路。可是到達橋梁時,發現橋梁被炸毀。他必須離開車子,要單打獨鬥穿過橋梁。暗槍不斷,但他必須闖過這一關。

第五關,穿越埃克斯特鎮

小鎮裡埋伏了德軍,還有照明彈,偵察機等。斯科菲爾德需要在天黑的時候穿過小鎮,可是此時他被發現了,躲藏到法國女人和一個孩子那裡。法國女人告訴他外面都是德軍,天要亮了,如果出去就是死。可是他必須繼續上路。剛出門便遇到敵人,為了節省時間,跳入河中,順著水流到達了克魯瓦西耶森林。

第六關,找到麥肯錫上校

這是最後一關,也是最關鍵的一關。進攻的命令馬上發出,他必須阻止這次進攻,挽救這些戰士的生命。此時,斯科菲爾德決定犧牲自己,衝出前線,橫穿戰場,直接跑到上校營地。在第二波開始之前,他成功了阻止了這次進攻。

以上六個重要關口讓電影情節跌宕起伏,觀眾在一波刺激之下還未平復又去迎接另一波。緊湊的劇情,流暢的拍攝,吸引著觀眾沉浸在電影之中。一旦沉浸其中,就能被故事打動,一旦沉浸其中,就能夠與主人公產生共情;而一旦產生的共情,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便是觀眾的喜怒哀樂。

三、日常化的敘述:從普通人的角度切入

這部電影雖然是戰爭片,但是我們在人物的對話中聽到的則是日常生活,看到的普通的兩個士兵。先看角色性格的設定:

布雷克角色的設定是活潑、幽默、外向。他喜歡講故事,喜歡分享自己的感受。

斯科菲爾德角色的設定是冷靜、內斂,憂鬱。他不愛講話卻願意幫助別人。

兩個士兵在這次任務之中,沒有談到戰爭的殘酷,沒有談到大愛和犧牲,沒有談到責任和使命,大多談著日常生活。

比如布雷克一直嚷著自己餓了,兩個人首先談論著吃的,又商量著怎麼完成任務。當穿越地區,氣氛輕鬆起來後開始聊頭油和老鼠的故事,講述了自己媽媽在後院栽種的櫻花……這些都是「人性化」的展現。

電影越是凸顯出士兵的人性化,就越能展現戰爭的殘酷,越能讓觀眾與士兵共情。試想,誰不願意在家中吃飽穿暖看著櫻花落地呢?

當布雷克犧牲後,斯科菲爾德獨自前行。

為了繼續展現日常,影片設置了讓他偶遇一個法國女人和一個孤兒。

地下室的相遇就像是遇到了天使一樣,那是家的味道,那是舒適,是溫暖。溫柔的女人、柔軟的孩子和房子無情的槍枝,冰冷的戰壕形成鮮明的對比。

電影沒有直接控訴戰爭的殘酷,卻通過對話,通過場景的對比,通過蒙太奇的剪輯,來讓觀眾自己去發現。當觀眾自己發現了這一切,他們就會在心中深深記住:是戰爭破壞了美好一切。

總結

《1917》是一部藝術性很高的電影,又是一部容易讓人看懂的電影。很多電影無法兼備藝術性和故事性,但是這部電影不同。它用一種最簡單的講故事方式吸引了觀眾,又用「一鏡到底」的高超拍攝手法展現了藝術的追求。這部電影能夠打動人心,在於創作者們對戰爭的深刻反思,他們希望每個人觀眾也能夠從中得到警醒。

關注【星期五文藝】,解析經典電影

相關焦點

  • 不煽情的《1917》為什麼能夠打動你?
    下面跟著星期五文藝再一次重溫這部被譽為「奧斯卡遺珠」的戰爭片,分析它簡單的故事為何能夠打動眾人?》打動人心的不是技術,而是整個故事的內核:愛與生命。可是為什麼要派布雷克去?因為上校告訴布雷克這次進攻的前線有他的哥哥。如果不去,他的哥哥就要犧牲。
  • 8月第一張電影票,為什麼要給《1917》?
    ​很顯然,《1917》在視覺風格上的突破,打動了頒獎季的不少評委。這個故事打動了我,讓我記在心裡,後來就變成了樹林裡的那首歌曲。​所以,你無法非常明確地去區分這些事,我自己就是沉浸在戰爭故事海洋當中,嘗試找到那些合理,完整的故事。就像所有我最喜歡的戰爭電影和書籍一樣,這是在真實基礎上虛構出來的東西。你故事裡的事實都是真的,但人物是創造出來的,就像《西線無戰事》《現代啟示錄》還有《拯救大兵瑞恩》一樣。
  • 1917,我們到底為什麼不稀罕你?
    —《1917》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個英軍下士布雷克(Blake)和斯科菲爾德(Schofield)通過送信報,成功營救了1600名士兵的故事。確切地說,此次行動的主要執行者是斯科菲爾德,他以接力的形式從布雷克手中接過信件,最終完成了一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跑馬任務。電影最大的看點是長達119分鐘的一鏡到底。
  • 這屆觀眾為什麼一看見煽情就尷尬?
    而根據」煽情恐懼症「患者的以往經驗——越是努力想激發你強烈的感情,力氣使不對,越容易適得其反。就像這些年的各路小品,越來越執著於結尾要走煽情流,比春晚的難忘今宵還準時。最誇張的是那種颱風很正的草根才藝節目,恨不得人均一個悲慘故事,一張嘴聲音已經顫抖了:「我想把這首歌獻給我的爺爺」……故事也未必不打動人,但觀眾不買帳主要是被嚇的——誰能想到你剛才還喜氣洋洋地唱著歌呢,一分鐘不到就開始哭了,我都來不及入戲。
  • 《1917》1917有感
    雖然是長鏡頭但一點也不覺得單調,畫面轉換等都很豐富,故事脈絡很清晰,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都處理的很生動,各種小細節都特別加分,所有要表達的想法都在行進的路上表達出來了。戰爭片竟然用個人視角,尤其是運用超長鏡頭的視角,仿佛把眼睛按在主角身上感受了一遍當時的戰爭,非常有代入感。整個電影的節奏也很好,沒有刻意煽情刻意英雄主義。
  • 抗疫劇《在一起》開播,沒有刻意煽情,這些細節很打動人
    張嘉益飾演的老院長,質問譚卓飾演的傳染科主任為什麼不讓醫護人員做好防護時,譚卓直接頂撞:「你是當領導太久了,醫院的規章制度規定但凡動用一級防護裝備都需要院一級領導籤字。」一個脾氣有點衝但又無奈的形象就立住了。
  • 豆瓣評分7.7,《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為什麼能夠打動你我?
    雖然國內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正在火熱上映中,上映7天斬獲近6億票房,票房大爆,從臺灣到內地,一直備受關注,票房也不負眾望,可是口碑卻慘遭撲街,豆瓣評分已經跌至4.9分,而反觀韓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上7萬多人打出了7.7分的不錯分數,更是感動了許多觀眾,這部2009年的影片,為什麼能夠打動你我呢?
  • 《1917》打動奧斯卡評委的絕不僅僅是長鏡頭
    一鏡到底是一個很炫酷的攝影技巧,但是,和所有攝影技巧一樣,就算能被攝影師們玩兒出花,也不可能成為影片的主要加分項。真正能讓影片出彩的永遠是影像和聲音背後所隱藏的情感、故事、思想和理念。《1917》中,這樣的轉換十分自然且流暢。)而就算所有這些人員和設備都能達到優秀以上的水準,還要考驗他們之間的配合默契度。全部因素都達到極高的標準之後,才是正式開始的時候。 說了這麼多一鏡到底,然而《1917》並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一鏡到底影片,主角在河邊的二樓中彈暈倒之後,有一個黑場,是很明顯的剪輯點。
  • 《1917》:「我們已經不知道為別人犧牲的意義了」
    在上周末舉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不久,時光網記者有機會請門德斯抽出一點時間接受了採訪,並向他提了幾個關於《1917》中非常個人化的內容的問題。本次採訪的精華內容見下:Mtime:你為什麼會認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方式要模仿一鏡到底的效果,營造連續不斷的感覺?
  • 《1917》——小人物的英雄路
    《1917》是講敘兩名年輕英國士兵穿過德軍戰區,告訴另一邊的英軍新的作戰計劃(撤退),免於陷入敵軍陷阱的故事。從影片的背景看,《1917》算不上什麼戰爭大片,她的敘事風格既沒有宏大敘事,也無震撼激烈戰爭場面。而是記錄了兩個小人物使命下的選擇:有抱怨和委屈,有恐懼和迷茫,各種的意志不堅定,但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在人性的考驗面前,他們依然執著,依然勇敢,這是很動人的。
  • 關於《1917》你不知道的8個細節
    憑藉十項奧斯卡提名,而且其中一項是最佳影片的提名,不難理解為什麼一戰電影《1917據傳言,劇組不知道最後一幕會用到這棵樹,所以他們在沒有廁所的情況下經常在樹下方便。甚至依然感覺很真實,因為演員知道,如果他不站起來趕上鏡頭,他將不得不從頭開始重新拍這場戲。 在同一場景中,背景中還有爆炸效果,這成了他們保留這個鏡頭的另一個原因,畢竟素材有限。
  • 賈冰為什麼不紅了?「煽情」或許是他最大的敗筆
    而且他自詡長相不比沈騰磕磣,演技也不比賈玲差,為什麼他就是不紅呢?有不少人表示,他幾乎永遠都是上半段搞笑,下半段煽情,動不動就上升到宇宙、地球、全世界。五大三粗的漢子動不動就煽情,看起來確實很違和,因為這一點也是讓很多人看到就想換臺。
  • 周末觀影 | 沉默中的《1917》
    1917年春,一戰法國戰場,德軍假意撤退,設下陷阱,等待英軍「乘勝追擊」而後一網打盡。兩名士兵被派遣傳遞這份情報,若成功穿越德國人的鋒線,就能拯救前線1600名英國士兵的性命。24小時的任務,被濃縮在2個小時的長鏡頭當中。電影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為觀眾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沉浸式體驗。無論是在電腦前,或是在電影院,我相信這部電影都能夠牢牢吸引你的目光和思緒。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兩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導致了人類社會對於一戰和二戰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印象。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具有鮮明的反法西斯性質,因此往往能夠拍出價值觀鮮明的主旋律電影,各國電影歷史上這類充滿著愛國情懷和英雄主義的經典二戰電影不勝枚舉。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完全是一場歐洲列強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參戰各方完全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有的只是帝國之間利益的衝突。
  • 《1917》「一鏡到底」震撼與感動齊飛
    尤其是主角絕境逆行的勇氣,更打動不少觀眾,引起社交平臺熱議,為此影片今日特別發布「致敬」版海報,用無聲的言語,鼓舞那些為生活艱難奮鬥的人們,要勇敢面對人生的挫折,始終對未來充滿希望。首周狂攬3686萬票房創新片最高記錄 被贊「大銀幕最好的禮物」在停擺的170多天裡,影院遭遇了至暗時刻,觀眾亦經歷了漫長等待。
  • 為什麼說《1917》是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今天我們來說說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電影,最終獲得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3項大獎的《1917》,為什麼是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1917》的故事發生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英德對抗前線上,兩名16歲的年輕英國士兵接到命令,他們需要徒步9英裡耗時8小時,穿過敵人的陣地,給另一支部隊的長官傳達 「立刻停止進攻」的訊息!因為,一旦進攻 這一支部隊將踏入敵軍的陷阱,兩個營1600名士兵將會犧牲!於是,為了挽救這些生命,兩名年輕士兵踏上了沒有回頭路的徵程!
  • 《1917》我喜歡1917的原因
    我為什麼喜歡1917,整部電影是使用很多運動長鏡頭拼接而成,雖然情感和劇情的表達寫得不是很突出,但是整部劇情流暢完整不拖沓,搭配拼接運動長鏡頭拍攝很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精美細節到位(畫面精美代表1917的色調掌握的很好)其實主要還是兩位主演讓我印象比較深刻😂一個是...喬治麥凱 還有就是迪恩查爾斯查普曼...呃 為什麼印象深刻? 他在這部影片裡演的是一個幽默,愛講笑話,重情義的人。
  • 1917年的法蒂瑪事件,為什麼會被稱為最為驚悚的UFO目擊事件?
    1917年的法蒂瑪事件,為什麼會被稱為最為驚悚的UFO目擊事件?
  • 《一點就到家》:濫俗的煽情,空洞的口號
    在沒有呈現出矛盾核心,沒有呈現出不破不立的境況下,便迅速進入了大肆抒情的階段,這就使得電影對矛盾和紛爭的描摹流於形式,人物形象的多面立體塑造也在濫俗的煽情橋段中化為烏有,與其說電影是建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升華,倒不如說是童話世界中的烏託邦。
  • 煽情,是一門學問
    節目沒有刻意煽情,明星沒有刻意煽情,大家都很克制。但這種克制之下的溫情,往往是最打動人的,是會讓大家不禁跟著落淚的。韓綜最巧妙的地方就是「不刻意」。不會刻意找話題,不會刻意煽情,一切都讓其自然發生。趙敏芬一臉寵溺,猶如對待自己孫女那樣安撫王豔的情緒「他們不讓我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