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和大家分享佛家六度之一的「持戒」。
現在受佛法的感召,有不少人都在親近佛法、學習佛法,其中絕大部分是希望能夠得到心靈上的寧靜。能夠尊佛敬佛學佛本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事,但仔細觀察卻能發現,其實很多人並不真正了解佛法。
話說從前有個人開了一家砂糖店,每天都用糖漿熬製砂糖。有一天,店裡來了一個富翁,店主想巴結這個富翁,便請富翁吃一杯糖漿。
他舀了一些砂糖汁放到小鍋裡,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
鍋子很小,爐火又很猛,不一會糖漿就沸滾起來。他想把糖漿降低溫度,於是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漿上用力扇。
可是由於小鍋子一直在火爐上沒有拿下來,所以他滿頭大汗地扇了很久,糖漿依然滾沸。旁邊的人看了覺得很好笑,對他說:「你不把鍋子從爐子上拿開,下面還一個勁地燒,用扇子扇上面管用嗎?這不是白費力氣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從根本上去除貪、嗔、痴這三毒烈火,只是做一些表面功夫,是不可能得到清涼解脫的。即使你長期篤守苦行,也徒勞無功,於事無補。
有些人以為學到了佛法,便得到了寧靜,其實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佛法不是寧靜,佛法只不過是人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指引你到達寧靜彼岸的工具而已。佛法不是月亮,而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要得到心靈的寧靜,你必須得到月亮,而不是手指。
心不得寧靜,根源是六根不淨,以至於三毒趁機作祟,若不設法清淨三毒,那麼即便你誦經千遍,也只是揚湯止沸,寧靜一時而已。若要得長久的身心寧靜,就得釜底抽薪,去除貪心、嗔心和痴心。
有句俗語說:「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念佛千遍,不如心頭清淨。若心頭清淨,行動自然不急不躁、規規矩矩,做事情自然水到渠成;若心頭不淨,人必然慾念叢生、浮躁不已。
所以,持戒不能做表面功夫,有的人認為只要不做壞事,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佛家認為,人不僅不能做壞事,還要時刻檢查自己的內心,連一絲一毫的壞心、壞念頭也不能起。因為思想控制行為,內在有什麼想法,總會表現出來。
內心清淨了,才能感到快樂。內心不淨,便不能自在。有的人口中念佛,要還利益於眾生,可心裡卻斤斤計較,挖空心思去算計別人;有的人一邊做著傷天害理的事情,一邊到寺廟裡拜佛祈求佛祖保佑。當高僧指點他們要改惡從善、心懷善念時,他們又以"人生在世身不由己「作為藉口來為自己的行為作辯解。
這樣的人,就算天天懺悔,日日念佛,也不能得到身心的清淨。佛經不是清淨,佛像也不是清淨,甚至佛法都不是清淨。什麼是清淨?你的本心才是清淨。什麼是本心?就是純淨、善良之心。
這顆心,你本來就有,只需要拂去心上的塵埃,你就能看到清淨光明。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不能或不願拂去那塵埃,就只能煩惱叢生了。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心靈的寧靜和清涼將自然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