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馬上就要迎來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了。
我根據我了解的情況,我的感受,很想聊聊關於傳統節日的話題。
畢竟我是一個日常涉獵非常多傳統文化的人,比如中醫、易經、風水、五行命理等等等等。
在我心裡一年中最大的兩個節就是中秋和過年。
而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也是古往今來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個節日,流傳著許多美好的傳說。但最讓我們上頭的是,這是一個代表著全家團圓的節日。到了中秋節,跟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話家常,很平常也很奢侈。
我的記憶裡我小時候那時,快到中秋節的時候,媽媽就會趕集提前買好月餅,自家留兩斤,然後給姥姥送去一斤,再給舅舅姨家送去。還沒到中秋節,我就會忍不住央求媽媽掰塊月餅解饞,那個時候月餅只有五仁味的,至今我都覺得五仁味月餅才是中秋的味道。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於傳統節日越來越過不出來味道。取而代之的是洋節以及商家製造的節日,大家都在熱熱鬧鬧的追著過。
雖然說心中有愛,每天都是節日,但我覺得終究有一些節日不一樣。比如除夕, 比如中秋,這兩個跟親情跟團圓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節日。
以前覺得跟父母一起過節很平常很平常
今年,我體會到了告別的酸楚。
有些東西真正的失去後, 才更深刻意識到
那些平常才最珍貴
百善孝為先,我呼籲中秋節這樣的節日,不管多忙,停下來,陪陪父母,不會耽誤你的宏圖偉業的。
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一個獨特的命題,那就是「緣」,他國語言中很難有一個對應的譯詞能與之匹配。我想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緣字:相互關聯的人們,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共同祭祀。
多少年過去,我們現代人,也許早已不再記得傳統節日各自崇拜的對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種共同的血脈的感覺還在,一種「我們感」在這些日子裡顯得格外強烈: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我今天過節。
明天也許我們又要各奔東西了,但至少今天,藉助傳統節日,我們可以溫暖自己,溫暖對方。
一個一個充滿智慧和儀式感的傳統節日,讓我們一代一代人,凝聚在一起,溫習、積累和增加著彼此之間的緣分。
我們的傳統節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勻稱,大小交替,大致一兩個月必然有一節。仿佛在說有段日子了,我們該停下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了。
在一個個自古及今的傳統節日裡,我們善解天意,善解人意。
中國人向來有「天下一家」的概念,這種古典的世界主義與今天的全球意識不同,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傳統節日中尤其有這樣的感覺。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節日的那些儀式感仿佛在說,我們要將自己的快樂帶給普天之下的人民。
比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比如 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嬋娟
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上都象徵著對古人的緬懷,對家人團圓的寄託。
慶祝傳統節日,往小了說,有利於加強親人們之間的溝通與情感的共鳴;
從國家宏觀層面講,慶祝傳統節日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認同感。
傳統節日,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象徵著團圓、和諧,蘊含著一種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
但是對於現代的年輕人, 甚至是我們,我們缺少太多對傳統節日的了解,被花樣繁多、活動豐富、禮品多多的洋節吸引,對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感覺越來越淡。
當2005年11月,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時,許多國人每到端午節,都會心中有一絲隱痛。
這個事件讓我們意識到,所謂國家意識,絕不僅僅指空間上的領土
今天 ,我們說中國夢強國夢,我們說大國氣度,除了經濟,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這裡甚至可以打個 跟我們網際網路創業領域很近的類比
很多人來做副業,覺得自己吸引不到別人的原因是自己沒拿到結果。
但影響力與結果這道題,如果你這麼解,那就是「先有雞 還是先有蛋」的題型了,基本上你陷入鬼打牆了。
沒有影響力的核心是你不自信,你沒有呈現一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能量狀態,你在別人看來「缺少未來無限可能感」。
同理,如果每個公民都覺得月亮都是外國的圓 ,啥都是外國的好, 談什麼國強民富?
我們想把事業做好,就需要正心正念,需要對社會對他人有價值。而國家安定,是我們安居樂業的大前提。
一周前,我曾在社群和朋友圈轉發,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紀念日。有一句話,我超級認同:不忘記 是一種銘記 更是一種宣示。
同樣,我想說,文化自信先從記住我們的傳統節日,好好按照我們的傳統方式過傳統節日開始。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在家裡的氛圍和父母的言行裡。把傳統節日背後的故事由來,講給孩子們聽的同時,我們也一起強化感受這份文化自信。
這幾天 我問了身邊不少人,你們中秋節吃月餅嗎?
竟然差不多有一半的人說「不吃」
我其實是個不怎麼愛吃點心的人,但是我每年中秋都會買月餅,給父母買,也給我的員工發月餅。
在我心裡,風俗節物是文化的載體。
相當於用我們彼此熟悉的古老的傳承方式,關心對方,表達情感,這是我們共同的記憶和語言。
當互相送起來月餅的時候,當大大小小的烘焙品牌開始月餅預熱的時候,我知道,象徵著團圓的中秋節要來了。
中秋節的節物美食是月餅,不是零食,不是水果,不是其他所有,就是月餅,只能是月餅。這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共同語言。
特定的傳統節物,繁冗的儀式,內核都是文化,蘊含著一種血脈認同感。約定的時間,固定的流程 ,一遍遍強化我們的記憶,提醒我們不要忘記。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淡化這些傳統的儀式,擯棄這些傳統節物,誰敢說中秋節不會是下一個被某些國家拿走的端午節?時代在發展,經濟在提速,在物慾橫流的長河裡,我們也可能會被衝散,漸漸忘記了我們的來處和歸途。
當我問了很多人,大家都說不想吃月餅不想買月餅的時候,我就有了說這些話的衝動。我不知道我能影響幾個人,反正總要有人做不是嗎?
認真過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從器物,從飲食。為此,我跟我的小助理也一起拍了月餅圖。
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非常強調節物的。
比如:新年的餃子年糕,元宵的湯圓,清明的青團,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餅桂花酒,九月九的重陽糕,臘月初八的臘八粥,凡此種種,都是節物。
你說我過自己國家的傳統的節日,我不吃節物,那總是缺少了一點什麼不是嗎?人家老外過感恩節,還一定要吃火雞呢
我們的歷史多麼源遠流長,我們的老祖宗多麼有文化內涵啊!
蘇東坡通宵飲酒,李清照半夜划船
家家戶戶設宴賞月,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裡共嬋娟」
如今,我們的物質異常的豐富,確實不再像小時候,一年就期盼著吃這點節物。但這樣浮躁的時代,我們的精神更需要節物做載體,去感受這種來自遙遠的血脈記憶,去帶著孩子們構建強大的文化自信。
停一下,跟家人過個節吧
今年這個團圓的節日於我來說是有一點點悲傷的節日。
我更加祝福我的每一個朋友,要好好的過呀
過節無需攀比,不必奢華,家人在一起,分吃月餅賞月,就是極好的了。回不了家的,給自己的父母郵寄一份月餅, 中秋的晚上,打開手機視頻,大家一起雲吃月餅雲賞月, 一樣的幸福。
月餅不貴,父母也可以自己買 ,但是我們買給他們的和他們自己買的, 不一樣。錢不多,心意深。
我自己今年的月餅全部買華美的,推薦親朋好友也是推薦華美的,不是因為他是做糕點做了30年的老牌企業,也不是因為代言人是白玦真神,
而是我看到這家企業連續七年,通過公安部、外交部贈送月餅慰問中國駐外維和部隊,以及連續多年向福利院捐款捐物,向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西南乾旱災區捐款等等。
這讓我想起,前一陣子河南水災,我們老牌企業們的野性捐款。所以我就想用自己的鈔票對這樣的品牌投票
過好每一個烙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印記的節日,是我心中的一份「文化自信」,是我珍惜此生彼此互為家人的緣分的方式。
這個中秋,跨越時間空間
我們一起相約喝桂花酒、吃月餅、賞月,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