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裡人生,生活的樸素記錄者
· 如水流年 經典奉獻 ·
他是一位富有才情的音樂人。
他也是人類學作家和電影導演。
他是一位牙醫。
他被人們稱為「牙醫歌手」。
他是一位執著追求創新理想,不斷尋求人生突破的音樂人。
他,就是來自臺灣的創作型歌手張洪量。
經典裡人生 1 lifebymusic
張洪量,1959年出生於臺灣新竹,從小和音樂就有著不解之緣。在專輯發行時,張洪量在和家人溝通後達成一致,允諾宣傳期間一個星期最少在牙醫診所看診一天。
在父輩的期望與自己的任性和理想的兩頭來回擺渡,找到一個最好的折衷方式,這是華語樂壇中絕無僅有的一個特例。
張洪量對於音樂的初衷源於興趣,也源於自己對於華語樂壇的不滿意。他對當時的臺灣歌壇以日本風當作中國風的現實非常不滿,希望自己能夠創造屬於中國自己的流行音樂風格。
1987年,張洪量發行處女作唱片《祭文》。這張唱片的內容如哲學書般枯寂高深,編曲、歌詞以及演唱都顯得離經叛道,迥異於臺灣當時流行的風格。
結果顯而易見,《祭文》銷量很慘,只賣出了一千多張。而同一時期,王傑在臺灣推出的首張唱片《一場遊戲一場夢》,銷量達20多萬張。
張洪量初次嘗試的失利甚至引起家人的不滿:「那時候當牙醫一個月大概掙15萬到20多萬臺幣,而我選擇去滾石唱片當製作人,一個月的薪水才15000塊,這麼大的差距,當然會引起家人的反對。」
然而,這個對於理想偏執的青年,在音樂市場的現實面前沒有屈服而甘心放棄,他開始潛心研究流行曲式,希望在自己音樂理念與現實碰撞中找到共鳴與妥協的可以流行的東西。
經過兩年的打磨,1989年張洪量發行第二張專輯《心愛妹妹的眼睛》,其中《心愛妹妹的眼睛》和《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兩首歌曲迅速走紅,尤其是《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從臺灣火到大陸。
還有後來與莫文蔚對唱的《廣島之戀》也廣受歡迎,迅速成為唱片市場最受矚目的超級情歌。
與其他歌手不同,張洪量的每一首歌基本都是自己作詞作曲。對張洪量這樣頗富才情的創作者而言,寫幾首很暢銷的通俗歌曲很簡單,但如何在市場中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卻很困難,尤其當發現自己的通俗歌曲很熱賣很賺錢的時候。流行音樂的世界繁花似錦,縱然是天才般的張洪量,在面對市場和個人音樂理想的博弈時,依然如履鋼絲:「有些東西還是要堅持一點,有些東西就不要太堅持。」個人的力量太過單薄,儘管其間起起伏伏,但張洪量對華語流行音樂的走向和構成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應對方式。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遊移,糾結可能更甚於在牙醫和歌手之間的擺動,但根植於心的個性與理想,始終不曾抹煞執著不屈的他。張洪量一直希望華語樂壇能夠創造屬於中國自己的流行音樂風格,擁有真正自己的音樂,能走向世界,被世界認可:「有幾首經典的走紅歌曲不是我人生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希望中國的音樂能在全世界普及。」這一想法源自於他素來已久的內心責任感,「我們的流行音樂在歐美若干年前的音樂中都找得到類似的,周杰倫的音樂類型也並不新鮮,中文流行歌曲對世界音樂的貢獻是零。我把《廣島之戀》唱給外國朋友聽,發現這樣的情歌打動不了他們,我想做真正能外銷的音樂,擺在國外絕找不到相似的」。渴望拓展音樂創作的視野,以及對電影與生俱來的獨特情感,1990年已經31歲的張洪量毅然割捨了在臺灣發展勢頭良好的音樂事業,帶著一隻簡便的皮箱直奔所有藝術工作者心目中的聖殿---紐約。經過種種激烈篩選,順利進入許多國外知名導演修習電影的母校---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開始了自己新的藝術生涯。這一決定,在他的身後,不知留下多少音樂人的驚嘆和樂迷的惆悵。在學習期間,張洪量遍訪全球頂尖錄音師,試圖在不斷的接觸和學習中打開音樂創作思路。於是,1992年他在紐約完成了一張歌詠黃種人命運的專輯---《有種》的錄製,主題高冷,推出後自然沒有獲得市場多大反響,但這張專輯卻對張洪量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此後,他便萌生了要撰寫有關黃種人文明的書籍的想法。
但張洪量沒有料到,為了寫這本書足足花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2013年才正式面世,在臺灣首發。
這20年裡,張洪量在不斷翻閱各種書籍,歷史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宗教學……有時候為了某一個歷史問題,會熬夜到凌晨五六點。
張洪量為了寫這本《黃書》,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實地考證。
從搜集資料,大量研讀各類世界通史,驗證自己的思路觀點,實地考察,再到執筆成文,都由他一個人獨立完成。
通過遊歷世界、實地考察,了解黃種人遷徙歷程,研究黃種人行為文化的一部作品,這已經是人類學、文化研究、哲學思考範疇。
張洪量認為,他其實是在以一個非學者的身份在做一個學者應該做的事情。「如果你想要得到學界的認可,重點不在於你再多拿一個歷史學的博士,而是你寫的東西有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可,所以我一開始就抱著這樣的想法去寫這個東西,挑戰他們。讀一個博士5年,我花20年的時間翻這些歷史書也跟念一個歷史學博士差不多,而且是自願的,不是為了得到老師成績。」
從這本《黃書》開始,他已經是華語音樂圈中從歌手變成學者的第一人。
張洪量說,其實他想做的事情很多,只要活得夠久就可以做完。
長期的研究生活已經融入了他的血液,習慣於不停地在探索中思考來路與歸途。學習期間交出了一張優異的成績單後,沉澱了三年積累了許多音樂作品的他,又回到臺灣開始了音樂創作。往期經典推薦
點擊藍字,即可閱讀
經典裡人生,經典與你同行
lifeby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