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雅歌愛之旅"↑關注我們
關注以色列,關注雅歌愛之旅,關注心靈之旅!
以色列的復國並屹立不搖雖堪稱奇蹟,然而奇蹟背後有個不可否認的原因,就是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產生出來的卓越的領導核心。他們在復國、建國和議題上堅定不移,審時度勢的結合了國內外各方面的力量,最終為以色列復國取得了國際支持。一、希歐多爾·赫茲爾(Theodor Herzel)
希歐多爾·赫茲爾(1860-1904),生於匈牙利,曾任律師、記者和作家,是錫安主義創建人。完成劇作《新隔都》:【猶太人啊,我的弟兄們,你們為什麼緊緊抓住我?我想出去!出去!出去!逃離隔都去!】1896年,出版《猶太國》:【我在這個冊子裡所要發揮的是一個古老的思想:即猶太國家的重建。世界迴響著反有太多呼聲,同時也喚醒了這一沉睡的理念。】他提出猶太國家是猶太民族的最終歸宿,就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自己的國家,因而點起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星星之火。
二、哈依姆·魏茲曼(Claim Weizmann)
哈依姆·魏茲曼(1874-1952),曾任世界錫安主義組織會長,以色列第一任總統,且是魏茲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創建人。生於俄羅斯的小村莊,畢業於瑞士弗萊堡大學化學系,後執教於日內瓦大學和英國皇家海軍的實驗室,成功用丙酮製造的無煙炸藥對協約國方面取得大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1917年,他協助貝爾福勳爵草擬《貝爾福宣言》,通過外交成功獲得英國支持以色列建國。二次大戰期間,他會見美國總統杜魯門,並幫助取得了美國對以色列建國的支持。1948年建國後,魏茲曼稱為第一任以色列總統。
三、本·古裡安(Ben Gurion)
本·古裡安(1886-1973),現代以色列之國父。生于波蘭,二十歲移居巴勒斯坦,很快稱為猶太勞工運動領袖,堅信猶太人要建國,【無須空談,唯有實幹】,並於1933年促成巴勒斯坦工人黨。1948年建國後出任首任總理和國防部長,其聯合政府在建國後頭十年堅持【國家主義】的核心理念——實行軍隊國家化,高度重視教育,積極參與和促進經濟發展;打破了社會藩籬,積極融合不同背景的以色列人,奠定了以色列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基礎。
四、梅爾夫人
梅爾夫人(1898-1978),現代以色列開國元勳,歷任勞工部長、外交部長和總理。婚後與丈夫從美國移居巴勒斯坦,成為早期生活在【基布茲】的拓荒者。獨立戰爭期間,成為以色列復國事業的發言人,爭取了巨額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她從不計個人名利,反將全部的愛和經歷奉獻給以色列的復國事業;以堅毅和剛強的政治風格著稱。在贖罪日戰爭初期的不利情境下,最終領導以色列國防軍,扭轉乾坤取得勝利。
梅爾夫人卸任後後,全力撰寫感人至深的《我的生活》,意圖讓人們通過的她的經歷更多了解猶太民族和猶太復國主義。書的結尾寫著:【對於那些詢問「前途在哪裡」的人,我依然只有一個答案:我相信我們會與我們的鄰國締結和平。但是,我相信沒有人願意與微弱不堪的以色列講和。以色列不強大,那將沒有和平。】
五、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
伊扎克·拉賓(1922-1995),贖罪日戰爭中的英雄,歷任國防部長和兩任以色列總理。1993年他與阿拉法特籤訂了《奧斯陸協議》,確立了巴以和平的原則和開拓了周邊阿以關係的新局面。然後卻為了以色列的和平獻出了生命。1995年11月4日,他帶著【要和平不要暴力】的口號,在國王廣場發表特請洋溢的演講:【我當了27年的軍人,只要和平沒有來到,我就會矢志不渝地鬥爭下去。我相信現在有一個機會……一個爭取和平的機會,為了站在這裡的人,為了更多不在這裡的人,我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機會……這次集會必將給以色列公眾,全世界所有的猶太社團,阿拉伯世界大多數的人們,而且確實給全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以色列人們要的是和平,支援和平。為此,我感謝你們。】拉賓演講後與全場群眾高唱:
讓太陽升起,讓清晨充滿光明。
最聖潔的祈禱也無法使我們復生。
生命之火被熄滅的人,
血肉之體被埋入黃土的人,
悲痛的淚水無法將他喚醒,
再也無法使他重獲生命。
無論什麼人,
無論是勝利的歡樂,
還是光榮的讚歌,
都不能使他從黑暗的深淵中,
回到世上與我們重逢。
所有,請唱一首和平之歌。
不要小聲地祈求神靈。
引吭高唱和平之歌,
這是吾等忠心所願。
只是,這也成為拉賓的絕唱,當晚集會後被以色列極左分子暗殺。鮮血染紅了拉賓胸前未了的《和平之歌》,悲劇式的英雄最終為以色列的和平大業獻上生命。
六、梅納赫姆·比金(MenachemBegin)
梅納赫姆·比金(1913-1992),生于波蘭,二十六歲成為波蘭以色列復國主義運動的領袖,曾被蘇俄流放西伯利亞。1977-1983年擔任首位由利庫德集團出任的以色列總理。1977年與埃及總統沙達特達成《大衛營協定》,將西奈半島交還埃及。在其任內與埃及關係的正常化打破阿以衝突的僵局,開闢了實現中東和平的唯一道路。比金與沙達特同獲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
七、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
西蒙·佩雷斯(1923-),以色列【政壇常青樹】,雖未贏得一次大選,卻曾三次短暫出任以色列總理;他帶領以色列經濟復甦,以充沛的精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各方各樣的矛盾;1994年與拉賓和阿拉法特同獲諾貝爾和平獎。他24歲時受命於古裡安總統,負責以色列人事和武器裝備事物,時至今日,以90歲高齡身居總統職位,仍為以色列和平發展事業日夜奔波斡旋。
八、艾裡爾·夏隆(Ariel Sharon)
艾裡爾·夏隆(1926-),鷹派人物,利庫德集團創立人之一,2001-2006年任以色列總理。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扭轉戰局,解以色列倒懸之危。1982年以軍入侵黎巴嫩清除巴解前夕,夏隆身為以色列國防部長,親自潛入貝魯特街頭的制高點指揮。任總理期間,與巴勒斯坦達成【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為巴以和平帶來新曙光;後與佩雷斯組成聯合政府,執行隔離牆加薩地帶計劃,修建隔離牆,雖遭致極大爭議,但有效減少哈馬斯的恐怖襲擊。
九、摩西·達揚(Moshe Dayan)
摩西·達揚(1915-1981)以色列獨眼將軍,著名軍事家。第一次中東戰爭時,達揚身先士卒,提出口號【隨我動】,成為以色列最年輕少將;第二次中東戰爭,主動向古裡安請纓,以傷亡800人代價,重創敵軍9000人,六天佔領整個西奈半島。六日戰爭時,對埃及進行堪稱經典的【現代閃電戰】,奇襲敵方空軍和防空基地,四天拿下西奈。後出任比金內閣的外交部長,參與大衛英協議和促成埃以和平條約的籤訂。
十、班傑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atanyahu)
班傑明·內塔尼亞胡(1949-),利庫德集團的鷹派人物,現任也是首位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1976年內塔尼亞胡的哥哥在恩德培機場營救行動中陣亡後,他棄商從政,對恐怖主義有深入研究。1996年【內塔尼亞胡—要安全的和平】的口號和政壇黑馬姿態,一躍成為以色列總理。後任財政部長時力主自由市場經濟改革,有效提高以色列經濟實力,2009年復出組建新一任右翼聯合政府,2013年聯合中間黨派成功組閣,為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來源:《認識以色列》
雅歌愛之旅訂閱號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