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時代是以色列由部落聯盟走向統一的王國時代的過渡時期。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帶領下走出埃及,又在約書亞的帶領下進入迦南地。當年上帝呼召亞伯蘭,指示他離開本地、父族遷移到應許的迦南地,如今歷盡艱辛終於到達。
但是,以色列人很健忘。約書亞等一批老人死後,他們選擇遺忘先人們的創業理念。正如《舊約聖經士師記》中多次強調一句話:「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這句話準確地概括出了那個時代的黑暗以及以色列人混亂的生活。在這種混亂的社會環境下,上帝興起了士師這個職業來管理和拯救以色列人。
01士師的職責:以色列無政府狀態下的軍事及行政領袖
《周禮》中士師的記載:士師的希伯來文是 shophetim ,和合本《聖經》把它譯名為 「士師」。士師這個中文翻譯的名詞來源於周朝官制中「士師」這個官職。《周禮》(秋官司寇·士師)記載:
「士師掌國之五禁之法,左右刑罰,一曰宮禁,二曰官禁,三曰國禁,四曰野禁,五曰軍禁,皆以木鐸徇之於朝,書而縣於門閭。」
《周禮》中記載的「士師」這個職位很顯然是承擔行政、軍事及司法職責的。
《舊約聖經》中有關士師職責的記載《舊約聖經》士師記中共記載了13位士師,除了女士師底波拉特別代表婦女外,其他的12位士師分別為各族的領袖。他們是在以色列人內部混亂、受外族壓迫時,被上帝興起使用人。
如:俄陀聶出自猶大族;以笏出於便雅憫族;基甸代表瑪拿西支派西支;睚珥代表瑪拿西族支派東支;陀拉代表以薩迦族;以倫代表西布倫族;巴拉代表拿弗他利族;押頓代表以法蓮族;耶弗他代表迦得族;參孫代表但族;珊迦代表流便族;以比贊代表西緬族;其中《舊約聖經》士師記重點記載的是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等士師。
《舊約聖經》士師記二章16節說:
「耶和華興起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人的手」。
所以,士師是領導以色列人作戰並拯救他們免受外族的欺壓,是以色列各支派的政治、軍事領袖。
02黑暗、混亂的士師時代
約書亞時代,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帶領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當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開始背道而馳,接連戰敗。士師時代,以色列大致上是一種鬆散的支派同盟的狀態,以色列民處處受著外族的侵擾和壓逼。
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營寨。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對著他們安營,毀壞土產,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因為那些人帶著牲畜帳棚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國內,毀壞全地。 —— 士師記6章:2~5節 (和合本)
同時,戰爭的失敗又使他們離棄上帝,敬拜偶像。
米迦將銀子還他母親,他母親將二百舍客勒銀子交給銀匠,雕刻一個像,鑄成一個像,安置在米迦的屋內。這米迦有了神堂,又製造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分派他一個兒子作祭司。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 士師記17章:4~6 節(和合本)
於是,耶和華(Jehovah的音譯,希伯來文的意思是「自有永有的」,代表與以色列立約的神)借外邦人的手攻擊他們,懲罰他們,希望他們悔改,然後又興起士師,將悔改的以色列民從仇敵手中拯救出來。
03士師時代吹響了以色列君王時代的前奏
士師時代是整個以色列百姓歷史中最慘痛的一頁。那時以色列人備受外邦人的欺壓,在壓迫中他們沒有反思,反而與祖宗的道路背道而馳。他們道德敗壞,當初基比亞的便雅憫人曾對利未人做出了十分可憎的醜事,以至於便雅憫人差點亡族。
當時以色列人缺少像摩西、約書亞那樣的偉大領導人物,每當一個士師興起,只帶來極短暫的悔改,好像在一片黑暗中閃過的短暫火光,曇花一現,以色列人仍然淪落在無邊的黑暗中。到了士師時代後期,連短暫的火花都沒有了,所以士師記最後又重發了那一句話,「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士師時代與君王時代不同。在古希伯來文化中,神就是他們的君王,並通過士師來處理政務與軍事。這種本來極富理想的制度,因以色列人屢屢背叛,離經叛道,以致多次陷全民於無政府狀態中,再加上各支派屢受外族侵犯,痛苦不堪。以色列人雖不喜歡君王體制,為取得統一團結,共抗外敵,開始走上建立強大王朝之途,以求自保。
總結:士師時代是以色列走向統一,建立王國時代的過渡階段。以色列人背棄他們祖宗曾經立下的約,開始墮落敗壞。從此生活變得混亂,社會也開始動亂,不斷被周圍的外族人壓迫。他們迫切希望有一個人能統一以色列各支派,帶領他們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