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北部地區,在《聖經》時代,被稱為「加利利」
在《聖經》時代,以色列地的北部地區就已經被稱為「加利利」了,不過,當時該名稱所指的地區比我們今天所說的加利利地要大得多。加利利的自然邊界南至伊茨埃勒谷地,西至地中海,東至北約旦谷地,北至利塔尼河(即希臘語所說的萊昂蒂)。如今加利利區域的絕大部分在以色列國的疆界內,只有北部的一部分,由於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被分割,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籤訂的政治條約,它被分割了出去。利塔尼河——亦被稱為阿爾一卡斯米亞河,有「分界」之意(位於加利利和黎巴嫩之間)——今日在黎巴嫩的疆界之內。
在以色列的自然景觀中,加利利是一塊獨特的地理構造。其中的兩大湖泊基尼烈湖(亦稱加利利海)和胡拉湖,以及從高山腳下流出的充沛泉水,使得該地區成為以色列境內最呈綠色的地區:一個因其多姿多彩而吸引眾多參觀者和旅遊者的地區這一北部地區被分為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上加利利是一片山地,高度達到海拔1208米。其高聳的山峰、眾多的溪流、以及叢生的植被構成了一個人類幾乎無法通行的地帶。
因此,在上古時期,人類大多生活在它的周圍,只有極少數人生活在該山地中間。今天,那些曾有人居住過的地方留有一座座臺爾(即被毀城鎮形成的土丘),其中埋沒著古代迦南人和以色列人建造的城池。下加利利與之形成鮮明對照,是由廣袤的谷地組成。這些谷地介於海拔為600米左右的小山之間。通過下加利利的道路相對舒坦,因此,該地區一直是一個布滿縱橫交錯商道的地區最主要的道路是所謂「海道」。它連結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通商大道。
該道路穿過包括在加利利範圍內的北約旦谷地。該地區的歷史不同於加利利其他地區的歷史,因為生活在那裡的人通常不同於生活在山區加利利的。「海道」的另一路線穿過伊茨雷埃勒谷地,沿著沿海平原延伸。正因如此,在這些地區生活的人群與生活在北約旦谷地的人群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習俗。基於同樣的原因,山區加利利周邊地區的歷史,總是與世界重大事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而山區本身則不是公眾注意的中心。因此,史學家對它的了解要少一些。《聖經》曾數次提及加利利。
那些描述在以色列各支派劃分聖地的章節。同時提及了對加利利的劃分,它的西面給了亞設支派,北面給了拿弗他利支派,西南部屬於西布倫支派,而東南則屬於以薩迦支派。在《聖經》的另一處,我們讀到了對坐落在可以俯視同樣包括在加利利地理範圍內的太巴列湖山脊上的逃城——卡疊什提及「卡疊什在加利利,位於拿弗他利支派屬地的山區」。《聖經》還提及位於西加利利的「卡布地」,並記述了在加利利地理範圍內那些所羅門王贈予推羅希蘭王的城池——所羅門王以此回報希蘭王在所羅門王聖殿建造過程中所提供的協助(今日,西加利利地區有一座村莊仍叫卡布)。
在大衛—所羅門王國分裂為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後,以色列王國的整個北部地區曾被統稱為「加利利」,但在亞述徵服以色列王國後,該名稱只被用來稱呼以色列王國的北方省。《聖經》對被亞述人徵服的領土有詳細的描述,其中包括「加利利,拿弗他利的全境」這樣的記載。拿弗他利是以色列所有支派中位於最北部的一個支派(除了來自但支派的一小部分,他們被趕出位於以色列中心地區的世襲領域,在加利利東北角的迦南人萊耶西鎮定居)的領地。在波斯和希臘化時期,有關猶太人加利利的情況鮮為人知。
只是到了哈斯蒙尼家族出現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哈斯蒙尼家族經過長期起義(公元前167年到公元前147年)戰勝了塞琉古希臘人,使得他們能夠在猶地亞建立一個小國,隨後又逐漸擴大了自己的疆界。在哈斯蒙尼王朝統治初期,新加入猶地亞的地區必須得到塞琉古的同意,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哈斯蒙尼王朝不再受此要求的束縛。在塞琉古希臘王國瓦解後,由於擔心阿拉伯部落向北部的外約旦地區移民對猶太人國家可能造成威脅,哈斯蒙尼王朝開始向加利利方向擴展。
之所以出現這種擔心,是因為當時加利利因外邦人在西部建造的愷撒利亞城,經過撒馬利亞到貝特謝安一帶,形成了一道屏障,使它與猶地亞分隔開來。只是到了阿里斯託布魯斯統治時期,哈斯蒙尼王朝才奪取了貝特謝安進入加利利,並使其成為猶大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哈斯蒙尼起義前,加利利的主要居民是猶太人,但在起義過程中,由但於生活在那裡的猶太人受到外邦人的襲擊,西門·哈斯蒙尼因此將他們撤出了該地區。阿里斯託布魯斯在徵服了加利利後,使生活在那裡的非猶太址人皈依了猶太教。
開創了加利利及生活在該地的猶太人的一個輝煌時期。該時期一直持續到十字軍時代。哈斯蒙尼王朝重新劃分了國家,並根據《聖經》中所描繪的歷史分界為各個省份命名,從那時起,「加利利」這一名稱開始指代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那地區。在哈斯莫尼時期,加利利還不是一個具有獨特創新精神的地方,而更多地是作為一個反叛之源,即使在龐培徵服以色列地以後它們也沒有改變。好了,以上就是今日小編的分享內容,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