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利的危機 |新約聖經故事 047

2021-02-06 幸福美滿家庭

加利利的危機

  

  當基督不答應眾人宣布他為王時,他知道他一生的轉折點到了。許多人今日願意擁戴他作王,明天就會離他而去。他們自私的野心既落了空,就會變愛戴為仇恨,變頌揚為咒罵。耶穌雖然知道這一切,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避免這個危機。他從來不曾向跟從他的人提出獲得屬世報酬的希望。有一個人要求作他的門徒時,他回答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20)倘若世人能得著基督,同時也能獲得世界的富貴,那麼無數的人都會向他效忠;但這樣的侍奉是耶穌不能接受的。當時跟從他的人中,有許多是抱著屬世之國的希望而來的。耶穌必須使這些人從迷夢中醒悟過來。分餅的神跡所包含的深奧屬靈教訓,他們沒有領會。這一點也必須向他們講解清楚。而且這新的啟迪,行將引起更切身的試驗。

  分餅的神跡傳遍了遠近各地。第二天清早,眾人就湧到伯賽大來見耶穌,水陸兩路都有成群的人。頭一天晚上離開他的人又回來了。因為那裡沒有船可以渡耶穌過海,所以眾人希望在原來的地方找到他。既沒找到,就往迦百農去找他。

  耶穌到了革尼撒勒,他離開這裡只有一天。這裡的人一知道他回來,「就跑遍那一帶地方,聽見他在何處,便將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裡。」(可6:55)

  後來耶穌往會堂裡去,那些從伯賽大來的人就在那裡找到了他。他們從門徒口中得知耶穌是怎樣渡海的。門徒向那屏息傾聽的人群詳細述說他們遇到狂風大浪,如何徒勞地逆風搖櫓達數小時之久,又如何看見基督在海面上行走。他們如何驚慌,耶穌如何安慰他們。彼得如何冒險,以及結果如何。後來海浪如何突然平靜,小船靠岸等等。眾人還沒聽夠,便聚集在耶穌四周,問他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裡來的?」他們希望再從耶穌自己口中聽一次這件神跡的詳細經過。

  耶穌沒有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只是憂傷地說:「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跡,乃是因吃餅得飽。」他們尋找耶穌,不是出於什麼高尚的動機,而是希望跟在他身邊,再得些物質的好處,像前一天吃的餅一樣。於是救主勸他們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不要單求物質上的好處,不要專為今生打算,而要追求屬靈的食糧,就是那永存不壞的智慧。惟有上帝的兒子能將這種智慧賜給人,「因為人子是父上帝所印證的。」

  當時聽眾的興趣鼓舞起來了,他們說:「我們當行什麼,才算作上帝的工呢?」他們曾做過許多艱苦的修行,為要在上帝面前顯明自己的義,現在又準備聽一聽有什麼新的條例,可以讓他們積更大的功德。他們的意思是問:我們該作什麼事,才配進天國?為要獲得將來的永生,我們應付什麼代價?

  「耶穌回答說:『信上帝所差來的,這就是作上帝的工。』」天國的代價就是信主耶穌。信賴「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就是進天國的途徑。

  但眾人不願接受他講的這一神聖真理。耶穌已經作了先知預言中彌賽亞所要作的事,但他們要看見耶穌作他們私心所希望他作的事。基督固然曾用大麥餅給眾人吃飽一次,但在摩西時代,上帝曾用嗎哪讓以色列人生活了四十年。如今眾人希望從彌賽亞得到的福惠還遠過於此呢!他們不知足的心發疑問說:耶穌既能行他們所見過的這許多奇事,豈不也能把健康、能力和財富賜給他一切的子民,解救他們脫離壓迫者的手,以權柄、尊榮使他們升高嗎?他自稱是上帝差來的,而又拒絕作以色列的王,這是他們百思不解的。他拒絕作王,被他們誤解了。多人以為他不敢公開稱王,是因為懷疑自己使命的神聖性。於是他們生了疑心,撒但所撒的種子結出了惡果,就是誤會和背道。

  這時有一個拉比帶著輕慢的口吻問耶穌:「你行什麼神跡,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作什麼事呢?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

  猶太人尊摩西為嗎哪的施予者,是把頌讚歸與上天使用的器皿,而忽視了那實際成就這事的主。他們的祖宗曾向摩西發怨言,懷疑他,否認他神聖的使命。現在作子孫的,也抱著同樣的態度,拒絕傳上帝福音給他們的這一位。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那賜嗎哪的,如今正站在他們中間。那領希伯來人過曠野,天天降糧食給他們吃的,就是基督。那嗎哪是從天上降下的真糧的象徵。從上帝無窮的豐盛所流出的賜生命的糧才是真嗎哪。耶穌說:「上帝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

  聽眾中有些人以為他所講的指的是肉體的食糧,就喊著說:「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於是耶穌明明地說:「我就是生命的糧。」

  耶穌用的象徵是猶太人所熟悉的。摩西受聖靈感動時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3) 先知耶利米也曾寫道:「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耶15:16)拉比們自己也有一種說法:吃餅的屬靈意義,就是研究律法和躬身行善。而且還常說,在彌賽亞來的時候,全以色列必得吃飽。眾先知的言論說明了分餅的神跡所含的深奧的屬靈教訓。這教訓也就是基督在會堂裡所要向他的聽眾闡明的。他們若明白聖經,就必明白基督所說:「我就是生命的糧,」這句話的意義。就在前一天,眾人精疲力盡時,曾吃過基督所賜給他們的餅。他們從餅得到了體力的恢復,現在照樣能從基督獲得屬靈的力量和永生。基督說:「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但他又加上一句說:「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信。」

  他們因聖靈的見證和上帝給他們心靈的啟示,已經看見了基督。基督權能的活見證,天天顯明在他們面前,但他們還要看一個神跡。即使耶穌答應了這要求,他們還是不會信的。耳聞目睹的事既不相信,那麼將再多的奇事給他們看,也是枉然。人存心不信,總是可以找到懷疑的藉口來反駁最確切的證據的。

  基督再向那些頑固的人提出邀請說:「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他說,凡憑信心接受他的,都必得著永生,連一個也不至失落。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無需為未來的生命爭論。人也不必為死人悲傷絕望,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但耶穌的話得罪了民眾的領袖,他們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他們輕蔑地提到耶穌卑微的出身,想要引起眾人的偏見。他們看不起他,嘲諷他是加利利的苦工,笑他家境貧寒卑微。又說,這個沒有受過教育的木匠對自己所作的種種聲明,不值得注意。談到他那神秘的出生,他們就暗示,他的身世不清不白,就此把他出生的情形看為他歷史上的汙點。

  耶穌不試圖解釋他誕生的奧秘,也不回答關於他自天降生的疑問,正如他對履海的問題不作解釋一樣。他不叫人注意他那些生活特徵的神跡。他甘心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然而他的言行已顯明他真實的身份。凡敞開心門領受上帝光照的人,就必承認在他裡面「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

  法利賽人提出的疑問,遠遠沒有暴露他們成見的根源。他們的偏見實際紮根於他們邪惡的心裡。耶穌的一言一行無不激起他們的仇恨,因他們所懷的精神不能在耶穌心裡引起共鳴。

  「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到我這裡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在先知書上寫著說:『他們都要蒙上帝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除了那些被天父之愛吸引的人,不會有人願意到基督面前來。但上帝是在吸引所有人都來歸向他,惟有那拒絕他的引導的人,才不肯到基督這裡來。

  「他們都要蒙上帝的教訓,」耶穌這句話引用的是先知以賽亞的預言,就是:「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賽54:13)猶太人把這節聖經專用在自己身上。他們以有上帝為他們的教師而自豪。但是耶穌指出這種說法過於自負,因為他說:「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只有藉著基督,他們才能認識上帝。血肉之體經不起上帝榮耀的顯現。凡領受了上帝教訓的人都聽過他兒子的聲音,便能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認出那藉著自然和啟示來彰顯天父的那一位。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聖靈藉親自聽見這些話的蒙愛的約翰,向眾教會說:「這見證,就是上帝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裡面。人有了上帝的兒子就有生命。」(約壹5:11,12)耶穌說:「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基督與我們同得一個肉身,為的是要我們與他共為一個靈。憑著這種聯合,我們從墳墓裡出來不僅是把耶穌的權能顯明出來,也是藉著信心顯明他的生命已經成了我們的生命。那些認識基督的真身份,接受他到心裡的人,就有永生。基督藉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上帝的靈因信而被接到心中,這就是永生的開始。

  眾人向基督提到他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表明那一樁神跡比耶穌所行的還要偉大,但耶穌指出:那一恩賜若同他現在來賜的福惠比較起來,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嗎哪只能維持屬世的生存,既不能讓人不死,又不能使人得永生。但是天上的糧食,必滋養心靈,直到永生。救主說:「我就是生命的糧。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基督現在又加上了一個象徵。因為只有藉著自己的死,他才能將生命賜給世人。所以他用以下的話,指明他的死乃是救世的方法,說:「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

  猶太人將在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記念古時行毀滅的天使降災給埃及人,拯救以色列人的那一夜。上帝要他們從逾越節的羔羊上看出上帝的羔羊藉著這個表號來接受那為世人生命而舍己的主。但猶太人把表號看得過重,而忽略了它的寓義。他們沒有「分辨是主的身體。」逾越節的儀式所象徵的真理和基督所講的真理是相同的,但他們沒有領悟這一點。

  於是拉比們發怒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他們故意照字面解釋他的話,像尼哥底母所問的一樣:「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約3:4)有些人領悟了耶穌的意思,只是不願意承認。他們故意曲解他的話,想引起民眾來反對他。

  基督沒有在象徵自己的表號上軟下來,反而更有力地重述這一真理。他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

  吃基督的肉喝基督的血,就是接受他為個人的救主,相信他赦免我們的罪,並相信我們在他裡面得以完全。只有仰望、默想、談論、吸收他的愛,我們才能與他的性情有份。基督與心靈的關係必須像食物與身體的關係一樣。不吃食物,不將食物的營養化為身體的一部分,食物對我們就沒有益處;照樣,我們若不認基督為我們個人的救主,則他對我們是沒有什麼幫助的。徒具理論的知識與我們並沒有益處,我們必須「吃他的肉」,接受他進入心中,使他的生命成為我們的生命。我們必須被他的愛和他的恩典所同化。

  然而這些比喻,還不足以充分表明信徒在與基督的關係之中所有的特權,耶穌說:「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著;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上帝的兒子怎樣因信在父裡面活著,我們也當怎樣因信在基督裡活著。耶穌是那麼完全地服從上帝的旨意,以致他的生活所表現的就是天父。耶穌雖然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但他毫不為周圍的邪惡所玷汙。所以我們也當得勝,像基督得勝一樣。

  你是跟從基督的嗎?那麼,聖經上所記一切有關靈性生活的話都是為你寫的,並能使你因與耶穌聯合而有所體驗。你的熱心消沉了嗎?你起初的愛心漸漸冷淡了嗎?務要重新接受基督所賜的愛;務要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你就必與父與子都合而為一了。

  那些沒有信心的猶太人,對救主的話,除了拘泥於字面的解釋之外,竟閉眼不顧深一層的意義。按照儀文律法,他們是不可吃血的,因此,他們就議論紛紛,認為基督是說了褻瀆的話。連門徒中也有不少人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

  救主回答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厭棄嗎?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那賜世人生命的就是基督的生命,基督的生命在他的話中。耶穌藉著他的話醫病、趕鬼,藉著他的話平靜風浪,使死人復活。眾人也見證他的話是帶有能力的。他說的是上帝的話,正如他在舊約時代藉眾先知和教師說話一樣。全部聖經都展示了基督,救主要跟從他的人把信仰建立在上帝的話上。及至他本人離開他們之後,上帝的話必須作為他們能力的泉源。他們要像他們的夫子一樣,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而活(太4:4)。

  肉體的生命怎樣靠食物來維持,屬靈的生命也當怎樣靠上帝的話來維持。各人必須親自從上帝的話中領受生命。我們要得營養,就須親自吃喝。照樣,我們也必須親自領受上帝的話。我們不可單以別人的思想為媒介,把上帝的話傳給我們。我們應當細心研究聖經,求上帝賜下聖靈的幫助,使我們能明白他的話。我們最好是每讀一節聖經,就專心尋求上帝在這一節經文中所傳給我們的旨意。我們要反覆思考,直到其中的意旨成為我們自己的意旨,我們就知道「耶和華說什麼。」

  耶穌的應許和警告都是對我說的。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下,叫我信了他,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上帝所提到的一切應有的經歷,我都要經過。主的祈禱和應許,教訓和警告,都是為我說的。「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舍己。」(加2:20)當信心這樣領受、吸收真理原則的時候,這些原則就必化為我們的一部分,成為我們人生的原動力。人的心靈一經領受上帝的話,這話就能鑄造人的思想,建造他的品格了。

  我們若用信心的眼睛不住地仰望耶穌,就必得著能力,上帝必將最寶貴的啟示賜給他饑渴慕義的子民。他們將體會到基督是自己的救主。當他們把基督的話當作食物吃的時候,就會體驗他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這話能消滅自然、屬世的本性,並在基督耶穌裡又授予新生命。於是聖靈就要來到人心中,作他的保惠師。由於基督恩典改變人心的能力,上帝的形象就在門徒身上得以恢復,他就成了一個新造的人。於是愛代替了恨,人心裡也領受了上帝的榮耀。這就是所謂「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活著的意義。這就是吃那從天上降下來的糧的意思。

  論到基督和信他的人之間的關係,他說了一個神聖而永恆的真理。他知道那些自命為他門徒之人的本質,所以他的話就要試驗他們的信心。他聲明他們必須相信並實行他的教訓。凡接受他的,就必與他的性情有份,與他的品德相似,必令他們放棄自私的野心,完全獻身給耶穌。耶穌吩咐他們要犧牲自我,心裡柔和謙卑。如果他們要分享生命的恩賜和天國的榮耀,就必須走「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的主所走過的窄路。

  這個考驗實在太大了。那些想要強逼他作王的人的滿腔熱忱一時都冷下去了。他們說耶穌在會堂裡的這番講論已被他們看穿了;他們不再受騙了。在他們看來,耶穌的話簡直是承認自己不是彌賽亞,而且說明跟從他是得不到什麼物質上的利益的。他們曾欣然接受他行奇事的權柄,極願脫離疾病和痛苦,但不肯同情他克己犧牲的生活。他們根本不重視他所講的神秘的屬靈之國。那些自私自利、無誠意要尋找他的人,這時再也不要他了。他既不願用他的權柄為他們從羅馬人鐵蹄之下爭取自由,他們就不願與他發生任何關係。

  耶穌明明對他們說:「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又說:「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他極願他們明白,他們之所以不被吸引到他面前來,乃是因為他們沒有敞開心門迎接聖靈。「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林前2:14)由於信,人的心靈才能看見耶穌的榮耀。若不是聖靈在人心裡燃起信心的火焰,這榮耀是永遠看不見的。

  耶穌公開責備這些門徒的不信,他們就更要疏遠他了。他們心中非常不滿,於是為要使救主難堪,並迎合法利賽人的惡意,他們就輕蔑地轉身背離了他。他們已經選定了所要走的路要形式不要靈意,要糟粕不要精華。他們的決定後來一直沒有改變,因為他們不再和耶穌同行了。

  「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太3:12)這就是一次揚淨禾場的工作。耶穌用真理的話,把糠秕從麥子裡分出來。許多人因為太重視虛榮,太自以為義,就不願領受責備。太愛世界,就不肯度謙卑的生活,所以他們離棄耶穌。如今有許多人正在蹈他們的覆撤。他們也在受試探,像從前迦百農會堂裡的門徒一樣。當真理透入心中時,他們就看出自己的生活不符合上帝的旨意。他們看出自己有洗心革面的必要,但是不願意下克己的工夫。所以在他們的罪被揭發時,就惱羞成怒,變了臉,轉身而去。正像從前許多門徒一樣離開耶穌,口中還振振有詞地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

  稱讚和諂媚,他們聽著很悅耳,但真理不受歡迎,很難聽得進。當跟從的人成群吃餅得飽時,無不歡呼相慶,高聲讚美;但上帝鑑察人心的靈一暴露他們的罪,並勸他們離開罪惡時,他們就背棄真理,不再與耶穌同行了。

  當那些背道的門徒離開耶穌時,就有另一個靈來控制他們。他們曾一度對耶穌極感興趣,但如今卻看不出他有什麼可羨慕的地方。於是他們反而投奔耶穌的敵人,因在精神上和工作上他們是投契的。他們強解主的話語,歪曲他的言論,指責他的動機。他們收集一切能用以反對他的材料來維護自己的行動,他們散布的謠言引起普遍的憤恨,甚至耶穌的性命也有危險了。

  謠言很快傳到各處,說拿撒勒人耶穌已親口承認自己不是彌賽亞。於是加利利的輿論改變了方向,像一年前在猶太地一樣,也來反對耶穌。哀哉,以色列啊!竟拒絕了自己的救主。他們渴望一位徵服列國的雄主來給他們屬世的威權;他們要那能壞的食物,不要那存到永遠的生命之糧。

  耶穌依依不捨地望著那些曾作過他門徒的人離開他,離開人的生命、人的光。他懷著不可言喻的憂傷,深深地意識到:他的慈悲,人不感激;他的愛心,人不領謝;他的憐憫被人輕視;他的救恩遭人拒絕;他之所以常經憂患,多受痛苦,就是由此產生的。

  耶穌並不設法攔阻那些離開他的人,卻轉身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

  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又說:「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聖者。」

  「我們還歸從誰呢?」以色列的教師們已成為形式主義的奴隸。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天天為私見爭論不休。離開耶穌,勢必墮入拘泥儀式,恪守禮節,專求自己榮耀的野心家的行列。門徒自從接受基督以來,得到的平安喜樂,遠勝於過去任何時期的生活。他們怎能回到那些曾藐視並逼迫「罪人的朋友」的人中去呢?他們曾長久仰望彌賽亞,現在他已經來了;他們決不能離開他去歸向那些尋索他的性命,見他們跟從耶穌就逼迫他們的人。

  「我們還歸從誰呢?」他們不能離開基督的教導,不能離開他仁愛和恩慈的訓誨而到不信的黑暗和世界的邪惡中去。當救主被許多曾經目睹他奇妙神跡的人所離棄時,彼得卻聲明十二門徒的信心「你是上帝的聖者。」人離開了救主,正如孤舟飄蕩在狂風暴雨之夜的汪洋之中。

  耶穌的許多言論和作為,確是世人有限的智力所不能測透的。但他的一言一行,在救贖我們的工作上都有明確的宗旨,都有其特定的效果。我們若能明白他的宗旨,就必看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重要的、完全的,是與他的使命恰好相符的。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明了上帝的工作和方法,但我們卻能認識到他的大愛,就是他對待世人的基本原則。與耶穌親近的人,必能多多明白敬虔的奧秘,並辨認上帝在施行責罰、試驗品格和坦露人的思想動機時所顯的憐愛。

  當耶穌提出具有試驗性的真理,使許多門徒轉身離開他時,他明知自己的話所必有的結果,其實他另有個憐愛的目的。因他已預見:在將來的大試探中,每一個蒙愛的門徒都要受到嚴峻的考驗。他在客西馬尼園的痛苦掙扎,他的被賣和被釘,對他們將是最難忍的磨鍊。若不先進行預測,許多專求利己之徒,就必混在門徒中。及至他們的主在審判廳上被定罪,而許多先前擁護他作王的人反過來譏誚他、辱罵他,同嘲笑他的人群齊聲喊:「釘他十字架!」時當他們屬世的野心落了空,而這些專求利己之徒背棄耶穌時,他們必給這些夢想幻滅、憂傷失望的門徒加上極沉重而痛苦的擔子。在那黑暗的時辰,叛離主的人,難免會帶更多人揚長而去。故此,耶穌趁著還能親自堅固他忠實門徒的信心時,就促成了這次危機。

  慈悲的救主明知自己所面臨的患難,還要親切地為他的門徒鋪平道路,預備他們應付最大的試煉,鞏固他們的信心,去迎接最後的考驗!

 

(本章根據: 約6:22-71)

相關焦點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作者為什麼寫耶穌回到加利利去
    後面馬可福音給約翰被處死編了一個故事,或者是按民間傳說寫的,跟猶太古史記載的也能扯上一點點關係,這個我們到時候再細講。他說的以賽亞的話是指以賽亞書9:1-2: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性,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以賽亞書寫的加利利地,其實不是指新約中寫的加利利海西邊的部分,而是指加利利海東岸的一片區域,因為東岸才是外邦人的加利利地,西岸是以色列人的地。
  • 以色列北部地區,在《聖經》時代,被稱為「加利利」
    以色列北部地區,在《聖經》時代,被稱為「加利利」在《聖經》時代,以色列地的北部地區就已經被稱為「加利利」了,不過,當時該名稱所指的地區比我們今天所說的加利利地要大得多。加利利的自然邊界南至伊茨埃勒谷地,西至地中海,東至北約旦谷地,北至利塔尼河(即希臘語所說的萊昂蒂)。
  • 【新約聖經概論】綜覽
    【正文】【新約聖經概論】綜覽3《新約聖經>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明白神自己的故事:神通過耶穌基督完成拯救「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沒有初稿→手抄本的數量對於決定它的真實性起到關鍵的作用   ■ 新約聖經的手抄本保存下來的超過5700冊   ■荷馬的《伊利亞特》保存下來的只有643冊(這是最接近新約聖經的書)   ■大多數古時代的書能夠保存下來的只有
  • 《聖經》為什麼會分為「舊約」和「新約」?
    自中世紀以來,《聖經》有「唯一的書」和「書中之書」之稱。作為基督教的經典,它是一部偉大的巨著。《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共66卷。所謂的「約」就是「誓約」,指上帝和他的百姓之間的約定。其中《舊約全書》是猶太人的經書,共39卷。
  • 基督教刊|聖經中舊約與新約的關係?
    作者的目的有兩方面: 1.將舊約中大祭司在地上聖所的事奉與新約中基督在天上的聖所作大祭司的職任相對比。 2.表明舊約中敬拜、獻祭等禮儀如何預表基督在他設立的新約中的事奉。 本文把新舊兩約的關係進行了總結。 1.在舊約關係下,人藉著遵守律法和獻祭制度中表現出來的信心得到救恩,並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參基督教刊|聖經中神與以色列人之約「神與以色列人之約」一文)。
  • 牧童約翰‧布朗買希臘文新約聖經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要引用約翰‧布朗(John Brown)的故事,那是由著名的希臘文語法學者羅伯遜(A. T. Robertson)講述的:在十六歲那年,哈丁頓(Haddington)的約翰‧布朗令一個售書人相當吃驚,因為他竟然要買一本希臘文新約聖經。他光著腳板,穿著手織的襤褸衣衫。他是來自蘇格蘭山地的一個牧童。一個教授嘲諷地問他:「你要那本書幹嘛?」
  • 新約聖經的希臘文古卷
    一、引論我們現在所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在1800餘年中《新約》流傳至今日的歷史。在前一篇當中,曾將這原初的歷史,和《新約》原著本的樣式說了一個大概的情形。就是說《新約聖經》乃是用希臘文寫成,最初是寫在草紙卷上,每卷各自獨立,而並不彙集成本。
  • 聖經舊約與新約有衝突嗎?
    最近有讀者在我的文章中吐槽稱:舊約與新約是有衝突的,也就是說,聖經前後是有矛盾的。介於這個問題,小編特詳細寫一篇文章予以辯駁,同時也歡迎弟兄姊妹一起來查考聖經。我們讀經不是讀字句,乃是讀精意。看經文,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或譯:聖靈)是叫人活。 (哥林多後書 3:6 和合本)大家注意看括號裡的字聖靈,精意是指聖靈,也就是說,讀經當在聖靈裡讀,在聖靈裡解經,就是以經解經。
  • 1月26日【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十八章
    【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一章【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二章【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三章【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四章【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五章【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六章【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七章【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八章
  • 【主的日子】閱讀聖經·認識天主:《新約總論》第1-8問
    音頻主播 / 安妮1新約全書是什麼時候,由哪些人寫成的?
  • 《聖經》新約舊約的矛盾
    (創33;18-19)新約說:約瑟就打發弟兄請父親雅各和全家【七十五】個人都來。又被帶到示劍,葬於【亞伯拉罕】在示劍用銀子從哈抹子孫買來的墳墓裡。(徒7;14-16)(到底是七十人還是七十五人?)(利20;9)新約說:因為【不是你們自己】說的,乃是【你們父的靈】在你們裡頭說的。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女兒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太10;20,21)(老耶要人家庭合睦,小耶你是來搗亂離間家庭的嗎?)
  • 《加利利陌生人》——耶穌基督是萬民的救主
    馬可福音是最早收錄在聖經裡的福音書。有一位穆斯林醫生說:「耶穌沒有自稱他是神,所以他始終不信。」後來他的基督徒朋友幫助他了解,福音書要從舊約的角度去看。他發現馬可福音14章61-62節,當大祭司問耶穌:「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說:「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
  • 漫畫聖經故事│彼得三次不認主
    本段摘自ECPA金獎圖書《漫畫聖經故事:新約》(2013年中國大陸出版)。
  • 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耶利米購置田地 以色列人希望另立新約
    這句話在聖經裡找不到任何可以合理解釋的翻譯,應該只是一句畫蛇添足的廢話。這個故事繼續說,耶和華的話臨到被囚的耶利米,說你叔叔沙龍的兒子哈拿篾正趕來見你,希望你買下他在亞拿突的一塊地,因為你是他至親的親屬,有贖買這塊地的權利。耶利米睡醒起來,果然見到他侄子趕到護衛兵的院子裡,說的也果然是夢中耶和華告訴他的話。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究竟在加利利升天還是在伯大尼升天
    這段話就相當於現在的打疫苗,如果一個人看到過這段話,之前聽到或者以後聽到「他的門徒來把他偷去了」這樣的話,就會不相信、將那些話當作謊言,這就是作者編這個故事的最終用意。這個作者說,這些話傳說到今日,正是證明我們前面所說的,他就是因為聽很多人質疑耶穌復活的話所以才編了這樣的故事放在馬太福音裡。
  • 新約聖經巡航 | 第七講 耶穌第一個神跡
    今天晚上我們繼續《新約巡航》,進入第7講——「耶穌第一個神跡」。這件神跡只記載在《約翰福音》的第二章。特別提醒:因為微信公眾號平臺修改了文章排序規則,如果未將本公眾號星標可能會導致您無法及時收到文章推送。敬請您在公眾號界面的右上角中將本平臺設為星標,謝謝。
  • 耶穌誕生的故事(聖經路加福音簡版)
    各位看官,昨天我們講述了新約馬太福音之中關於耶穌誕生的記載,除了馬太福音,
  • 迦百農,這個聖經中的地名,現在竟然是這個樣子
    迦百農這個名字之所以響亮,因為它還是聖經中的地名,也就是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現在的門匾上掛著「耶穌之城」。信教的人,一般都了解,舊約聖經上是沒有迦百農的,但是在新約聖經上,迦百農卻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但是經過考古學研究,大家都一致認為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湖西北岸,約旦河西五公裡。1968年至1986年,兩位法國考古學家Virgilio Corbo和Stanislao Loffreda發現一座猶太會堂的遺蹟,證實是第一世紀的建築,他們相信這是當年主耶穌在迦百農教訓人的那座會堂。
  • 迦百農,這個聖經中的地名,現在竟然是這個樣子!
    迦百農這個名字之所以響亮,因為它還是聖經中的地名,也就是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信教的人,一般都了解,舊約聖經上是沒有迦百農的,但是在新約聖經上,迦百農卻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但是經過考古學研究,大家都一致認為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湖西北岸,約旦河西五公裡。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約翰福音00導論
    比如頭一段「太初有道」1:1-18話語風格很特別;接下來的故事就是施洗約翰的事工,與馬可福音很接近。  又在第5章描述耶穌在耶路撒冷行了一些神跡和辯論後,並沒有交代說耶穌回到加利利,6:1卻突然說「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又如11:2說:「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可是香膏抹主是在第12章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