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從埃及出發、行走曠野四十年、進入迦南地,先後經歷了兩任領袖,摩西和約書亞的帶領。同時也經歷了上帝所行的大量神跡,以及大能之手奇妙的引領。
以色列人本可以在迦南這塊佳美之地,溫馨平安的幸福生活下去,但隨著歲月的流失,以色列人所經歷的苦難、艱辛、耶和華與之同在、以及數不盡的神跡,在世代更迭中被漸漸淡忘,與之同時被淡忘的還有耶和華的教誨與誡命。
以色列人越來越像迦南地的原住民,行他們所行的,拜他們所拜的,犯他們所犯的罪,完全忘記了當初耶和華的訓誨,忘記了耶和華為什麼將迦南地的人民趕出去,將這麼美好之地賜給他們。
犯罪的結果當然是苦難與煎熬,國泰民安的景象被打破,以色列人又一次陷入了被搶奪被欺凌的命運中。
痛苦中他們呼求上帝,上帝再一次用他的憐憫、慈愛、寬容,以及大能的手和完全的智慧,在以色列中實行拯救。上帝開始在以色列人中興起士師。
上帝與士師同在,藉助士師保護以色列,但士師一旦去世,以色列人馬上就去行惡。惡行慢慢帶他們進入苦難。
苦難中,他們就會想起並呼求曾經拯救、呵護他們的上帝,上帝就會心生憐憫,再興起一位士師拯救保護他們,在呵護、保佑中安穩度日的以色列人,很快就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所以,有一句話在《聖經》士師記中反覆出現,「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以色列人的命運就在這種平靜安穩與痛苦煎熬中輪迴著。
《聖經》士師記第五章的最後和第六章的開頭,這樣寫道「這樣,國中太平四十年」,「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這次的行惡結果,以色列人落到了米甸人之手,被米甸人壓制欺凌七年。《聖經》士師記第六章第六節寫到
「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及其窮乏,就呼求耶和華」。
耶和華就派一位先知到以色列人那裡去,先知對以色列人說: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曾領你們從埃及上來,出了為奴之家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並脫離一切欺壓你們之人的手,把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將他們的地賜給你們。又對你們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你們住在亞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們的神。你們竟不聽從我的話。
先知來到一個叫俄弗拉的地方,坐在一棵橡樹下。看見有一個叫基甸的人,正在酒榨裡打麥子。因為米甸人搶奪以色列人的糧食、牲畜,所以基甸躲在酒榨裡,偷偷的打一點麥子。
先知對基甸說,大能的勇士阿,耶和華與你同在。
基甸回答說:
主阿,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
耶和華借著先知的口說:
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
基甸說:
主阿,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
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
原本膽小自卑、沒有信心的基甸,在被耶和華選中後,心裡非常害怕,一次次的求耶和華給他證據,耶和華一次次地滿足了他,並鼓勵他說:
你放心,不要懼怕,你必不至死。
基甸終於有了信心和勇氣,帶領以色列人拆毀他們迷信敬拜的祭壇,回歸到耶和華面前,堅定仰賴耶和華,聽從耶和華的旨意。
在耶和華的指引與幫助下,基甸只帶領三百勇士,靠智謀和心理戰術,打敗了無以計數的敵人,《聖經》中描述說:
米甸人,亞瑪力人,和一切東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
基甸拯救了以色列人,士師記第八章二十八節說:
基甸還在的日子,國中太平四十年。
但歷史不斷的重演,士師記第八章三十三節說:
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去隨從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為他們的神。以色列人不記念耶和華他們的神,就是拯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之手的,也不照著基甸向他們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以色列的士師時代,就在這一代代士師興起、死去的過程中,交替著順服與悖逆,彰顯著他們的愚昧與罪性,同時也在國泰民安與悽苦窮困中跌宕起伏。
到最後一代赫赫有名的士師撒母耳,宣告士師時代結束,因為以色列人要撒母耳為他們立一個國王,從此以色列進入到國王統治時代。
以色列人的問題是,親身經歷上帝的大能拯救,享受上帝賜予的安泰祥和,但很快就會被欲望與罪性驅使,離開寬敞、平旦的大道,離開安穩平靜的環境,跑向旁門左道,跑向崎嶇坎坷的羊腸小路,去追逐那虛幻的美景,從而掉進獵人的陷阱,跌入苦難的深淵。
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