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耶穌要在客西馬尼園禱告?(聖經植物故事)

2021-12-29 哈利路亞假期A

  為何耶穌要在客西馬尼園禱告?

刻苦耐勞的橄欖樹

在新標點和合本《聖經》裡被譯為橄欖樹的植物,是指以色列的油橄欖(Olea curopeal),與中國橄欖(Canurium album)不同。油橄欖石唇形目,木犀科、木犀欖植物;中國橄欖是無患子目、橄欖科、橄欖屬植物。

在《聖經》裡,橄欖樹往往象徵「榮耀與美麗。」「他的榮華如橄欖樹」、

從前耶和華給你起名叫青橄欖樹,又華美又結好果子,這些如詩般的表達中,

也溫含了其象徵意義。若說獅子是動物之王,橄欖樹可謂樹木之王。

 

詩篇23篇與橄欖樹

 

    杖和竿不是反覆的同義詞

詩篇第二十三篇與第一篇相同,都是人們熟知並常常誦讀的詩篇之一。

這首詩歌是由在猶大曠野牧羊、伯利恆出身的牧羊人大衛宣告耶和華是牧羊人,而頌讚的美麗詩歌。許多基督徒在背誦詩篇二十三篇時,常常會因為不熟悉猶大曠野和牧羊人生活,而對其中的比喻產生疑惑,「你的杖,你竿,都安慰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

竿,都安慰我。《詩篇》23:4

 

 

 

 

 47

以色列經過曠野後,在迦南定居下來,隨著轉型為農耕社會,他們忘記在曠野中侍奉的神,開始拜迦南人所侍奉的繁殖神明,那就是巴力和亞舍拉。

但是大衛卻宣告,惟有那位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侍奉的耶和華神是真正的牧者。因為對羊群來說,牧羊人的杖和竿就是在充滿危險的曠野中保護它們生命的重要工具,所以羊群才會借著牧羊人的杖和竿得著安慰。

一般來說,人們常因為不明白杖和竿的差別,才會單純地把他們想成是反覆的同義詞。雖然杖和竿都是來自橄欖樹樹枝,但是它們的用途卻不同,只有了解牧羊人生活的人才會理解。

 

從樹幹長出來的樹枝和從樹根長出來的樹枝

    橄欖樹有從樹幹長出來的樹枝和從樹根長出來的樹枝。在《聖經》中,這兩種橄欖樹枝都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對於從未見過橄欖樹的人,絕對難以想像或甚至無法了解其意。

從樹幹長出來的樹枝,希伯來文為(hoter).它與一般樹枝連接的部位較粗,所以被牧羊人當作杖來使用。牧羊人在牧羊時,會拋杖來指示方向。此時,因為杖較粗的部位比較重,所以那個部位就會先著地。

而且,杖對牧羊人來說,也是一種非常強而有力的武器。所以牧羊人會把杖插在腰上到處走動,每當遇到獅子或猛獸攻擊羊群時,就會使用杖較粗的部位來擊打猛獸的頭部,進而擊斃。

 

 

 48

 

 

49

大衛在牧羊時,為了保護羊群,經常用杖來對抗獅子或熊攻擊,堪稱經驗豐富。甚至在與非利士勇士歌利亞打仗時,他也隨身攜帶這根杖。

 

他手中拿杖,又在溪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石子,放在袋裡,就是牧羊人帶的蘘裡;手中拿著甩石的機弦,就去迎接那非利士人。

《撒目耳記》17:40

 

從樹根長出來的樹枝,稱為(netzer).它是以圓形圍繞著橄欖樹樹根長出來的樹幹,而且除了一兩根主要樹幹以外,其餘都會被修剪掉。至於剩下來的一兩根樹幹,則會被當作樹苗來栽種。《聖經》中有些地方把他翻譯成「橄欖栽子」。

 

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詩篇》128:3

 

因為聖經時代沒有生育計劃,所以父母膝下一定會有很多子女。在吃飯時,子女圍繞在飯桌前的樣子,就好像圍繞著樹根長出來的樹幹一樣。

「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

對於未曾見過橄欖樹樹幹的人,很難靠著想像力來描繪這句話呈現的畫面。

除了留下一兩根樹幹當作樹苗來使用以外,被剪掉的樹幹通

 

50

51

好牧人的竿

      

從思想《聖經》話語而衍生創作的許多聖畫作品中可以窺見,誕生於巴勒斯坦地區希伯來文化中的《聖經》在傳向世界過程中的本土化傾向。

在基督徒喜好的聖畫中,「好牧人」大概排行在前三名之內。但是我們在這幅畫中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聖畫是基於畫家的想像力,同時也反應出畫家當時的生活文化。但是在曲成為圓形。這種竿雖然能作為老人的拐杖,卻不可能成為牧人的竿,因為用從橄欖樹樹根長出來的樹枝作成的牧羊人的竿,竿頭絕對不可能如畫家所想的一樣是彎曲的。

 

52

常會被牧羊人當作竿,這是聖經時代以色列人的一種風俗,而且這個幹比喻插在腰上的杖還要長。一般來說,牧羊人在牧羊時,都會把這個竿握在手。而且,當牧羊人把羊群從危險之地帶到安全的地方時,也都會使用這個竿。另外,如同盲人使用拐杖來尋路一樣,牧羊人也會使用這個竿來測量水喝泥土的深度。

 

代表彌賽亞的杖和竿

    若在腦海裡想像著牧羊人的杖和竿的畫面,以此來閱讀以下的經文,就會體會到另外一種意境。

 

摩西就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叫他們騎上驢,回埃及地去。摩西手裡拿著神的杖。《出埃及記》4:20

你們吃羊羔當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趕緊地吃;這是耶和華的逾越節。《出埃及記》12:11

求耶和華在迦密山的樹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獨居的民,就是你產業的羊群。求你容他們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時一樣。《彌迦書》7:14

 

在以色列,用杖引導、管理羊群的牧養人形象,就是理想領袖的形象。

這種模式後來逐漸成為象徵君王的「圭」。

 

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就是「賜平安者」)

來到,萬民都必歸順。《創世記》49:10

 

 53

從橄欖樹的樹幹和樹根長出來的樹枝是象徵彌賽亞

 

從耶西的本(原文是不)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

《以賽亞書》11:1

 

從樹幹長出來的「杖」象徵引導與保護羊群的牧羊熱彌賽亞;從樹根長出來的「竿」象徵不死的幼苗,即猶大指派出身,為後代長存下來的大衛王朝,也就是彌賽亞王朝。

 

拿撒勒與彌賽亞

馬太說明耶穌來到拿撒勒度過童年,就是先知預言成就的一個過程。

 

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裡。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他將稱為拿撒勒人的話了。《馬太福音》2:23

 

在四福音中,只有馬太福音有提到過這件事情。可是在舊約《聖經》裡,沒有一位先知曾說過預言,所以《聖經》評論家主張《聖經》有誤,時常以這句話來潮弄《聖經》。原因就在於舊約裡沒有一位先知曾預言說,將要來的彌賽亞會「被稱為拿撒勒人」。

但有趣的是,知道這件事的基督徒並不多。雖然這是人們在攻擊《聖經》有誤時經常使用的主張,但是對應該為這件事辯護的基督徒來說,卻根本不明白這句話錯在哪裡。

但有趣的是,知道這件事的基督徒並不多。雖然這是人們在攻擊《聖經有誤時經常使用的主張,但是對應該為這件事辯護的基督徒來說,卻根本不明白這句話錯在哪裡。

55

 

那麼,難道是馬太記錯了嗎?還是馬太的記載中,有我們不知道的隱藏意圖嗎?我們絕不能再犯史懷哲博士在「無花果樹被詛詛咒事件」中所犯過的錯誤。在《聖經》的一些比喻和描述中會出現我們無法理解的地方,只是因為我們的理解力不夠,而不是《聖經》有誤。

這句話的核心在於「拿撒勒」一詞的原文。拿撒勒的希伯來文是(natzar),這個字源自從橄欖樹樹根長出來的枝子(netazer).猶太人很喜歡引用希伯來文的字音來玩猜字遊戲,因為希伯來文本來就沒有母音,而只有字音。

對猶太人來說,就是意味著彌賽亞。因此在「他被稱為拿撒勒人」這種猶太人的表達方式中,我們很容易明白馬太的意圖,即說明「在拿撒勒長大的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馬太福音的寫作對象不是外邦人,而是猶太人,所以這樣表達,但是對於不了解猶太文化的外邦人來說,這種表達方式反而成為一種陷阱和絆腳石。

 

 

 

                               

 

真橄欖核和野橄欖

 

保羅把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關係,比喻成真橄欖樹和野橄欖樹。也就是說,將野橄欖樹接到以色列人這真橄欖樹上,

 

 

 

56

 

 

 

一同得著橄欖樹根的肥汁。如此看來,今天猶太教與基督腳分離,彼此以不同的橄欖樹存在的現實,絕不是神起初的計劃。猶太人雖然自限於選民思想而跌到,但外幫人教會自視為真橄欖樹,替代了以色列,也並不完全。因此保羅也勸勉外邦人你不要自我滿足和驕傲。

 

 

 

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你就不可向舊枝子誇口;若是誇口,當知道不是你託著根,乃是根託著你。《羅馬書》11:17-18

因為我們兩下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以弗所樹》2:18

57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與橄欖油

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前一晚所作的通宵禱告,也是讓基督徒深受感動的禱告。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有照你的意思。」

單憑這句禱告文,就可能讓我們感動不已。但是作者馬太詳細地描寫耶穌禱告的場所與其禱告神情和內容,旨在向我們傳達一份強大的恩典。但由於我們無法理解馬太的意圖,使得屬靈恩典沒有像炸藥一樣爆發出來。

 

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二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尚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26:36-39

 

一如單單靠著主角的臺詞無法完成劇本一樣,若想了解在《聖經》上出現的所有事件,尤其是四福音書上的內容,就必須先了解當時的場所和時間背景。

 

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地點—客西馬尼中,就隱藏著強烈的

 

 

58

暗示和諮詢。若果你是猶太人,就會很容易發現其中的秘密。客西馬尼園原文之意為壓榨橄欖油的地方,是由為「模具」(frame)」的(gat),與意為橄欖油的(shumanim)兩個字合成的複合單字。由此可知,耶穌是在放有橄欖油模具的客西馬尼園裡,如同壓榨橄欖油一樣地壓榨心靈,向神獻上禱告。

 

 

每一滴油都要榨取的橄欖油

從聖經時代開始到現在,橄欖油一直都是聖地以色列的代表性產品,且維持著長期暢銷品的名聲。以色列位於土壤和氣候不適合栽培橄欖的埃及與每索不達米亞中間,即所謂的「中間徒地」(The hand between)地帶,卻出產品質量好的橄欖油。因此,橄欖油自古以來就是支撐以色列經濟的重要支柱。

 

所羅門給希蘭麥子二萬歌珥,清油二十歌珥,作他家的食物。所羅門每年都是這樣給希蘭。《列王紀上》5:11

以法蓮吃風,且追趕東風,時常增添虛謊和強暴,與亞述立約,把油送到埃及。《何西阿書》12:1

 

所羅門作王以後,用七年的時間建設聖殿,十三年的時間建設王宮,前後佔了他在位期間一半的時間。這二十年以來,他從泰爾(今黎巴嫩)的希蘭王那裡進口木材,而費用就是以品質良好的橄欖油和在以色列平原收割的麥子支付。

以色列與日本是以人均壽命最高而聞名的國家。以色列的長

59

 

壽秘訣之一,就是食用橄欖油。地中海沿岸地區以橄欖油為主要食用油的國家的人口特徵,就是罹患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比列明顯偏低。以色列人在調製沙拉醬時,一般都會使用一點擰檬汁和橄欖油,甚至在早晨空腹時吃一兩勺橄欖油的人很多。

橄欖油在以色列是喜悅和祝福的象徵。

 

    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詩篇》45:7

禾場必滿了麥子,酒榨和油榨必有新酒和油盈溢。《約珥書》2:24

 

以色列人會在八月過重要的傳統節日—「rub` av」,從這個時候開始以色列的白天會變短,相當於我國的夏至。這個節日對栽培橄欖的人來說特別重要,因為過了這個節日以後,橄欖果實就會開始飽滿油脂,所以在這之前,即使壓榨橄欖果實也不會出來油脂。

因此他們會在九月、十月收割橄欖果,把它醃製保存起來。等到十一月初,綠色的橄欖果外表變黑,果實裡就會充滿油脂。

把橄欖榨油使用,比直接食用的附加價值更高。在桶裡裝滿的油,象徵神滿溢的祝福和喜悅。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詩篇裡所說的喜樂油。「喜樂油」用希伯來語叫做(shemen ssasson), 這也是目前在耶路撒冷猶太人教會中最復興的教會之名。換言之,在那裡有神喜樂的油,表示在每周安息日的敬拜中會有聖靈的恩膏,而出現各種恩賜、醫治及神跡奇事。

660

61

聖地以色列榨取橄欖油時,大體上分為兩個步驟。先將橄欖果磨碎,之後把磨碎的橄欖果裝進框子裡,然後使用「榨橄欖油井」或是「螺旋攪拌機」來榨油(olive press),幾乎都是由位於加利利湖西北部的迦百農生產並供給全以色列,因為那裡是硬度很高的石頭—玄武巖的產地。

以拉吉為中心的以色列南部地區,大部分會使用「榨橄欖油井」。但是以耶斯列為中心的以色列北部地方,卻大部分使用「螺旋攪拌機」。以色列在壓榨橄欖油時,總共會壓榨四次,並且每一次壓榨的油之用途不同。

 

就把膏油倒在他頭上膏他。《出埃及記》29:7

    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他產業的君嗎」《撒母耳記上》10:1

 

 

    在每一次榨取過程中,掛在油井的石頭重量都會不同。一開始會使用最輕的石頭來壓榨;第一次壓出來的油(初榨橄欖油)要現給神,作為聖潔之油在聖殿使用。初榨橄欖油膏立君王和大祭司。

希伯來文「彌賽亞」翻譯作希臘文就是「基督」,而彌賽亞的正確希伯來發音是(mash』iach),這個字源自膏君王和大祭司時所使用的動詞,意味「油膏」之意的。因此,耶穌不僅是我們的(maashiach),也是神親自「膏立的君王和大祭司」。

 

 62

     

            壓橄欖油的「螺旋攪拌機」

63

壓橄欖油的「榨橄欖油井」

 

 

 

 

 

 

 

 

 

664

第一次壓榨後剩下來的渣滓,則會使用更重的石頭來再次壓榨,所出來的油(第二道油)是拿來食用的。再用更重的石頭壓榨剩下來的渣滓,所出來的油有細小雜質,這第三道油用途很廣,不僅用來點家庭的油燈,也用來做女人的化妝品和藥品。

 

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傳道書》9:8

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pu oil on  your head)洗臉。

《馬太福音》6:17

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

《馬太福音》25:8

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的病人,治好他們。《馬可福音》6:13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

帶到店裡去照應他。《路加福音》10:34

 

最後,再用更重的石頭壓榨。雖然看似不會再有油流出來,但其實還可以榨出一筐子的油。這第四道油加入鹼,就可以製作成肥皂。

在聖經時代的以色列,樹木非常珍貴,因此橄欖樹是重要的柴火來源,所以甚至連一點渣滓都不會浪費。而且,只有富人才會擁有壓榨橄欖油的器具,所以村民必須支付工價給富人。才能使用壓榨橄欖油的工具。當時給付的代價是1%的油和剩下來的渣滓,由此可知,連橄欖果的渣滓都有價值。

 

 

665

66

耶穌如同壓榨橄欖油般悽慘的禱告

描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聖畫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幅是確切了解《聖經》話語的含義而繪製的作品。雖然紐約協和神學院以客西馬尼園禱告的聖畫而聞名,但畢竟還是沒能確切描繪出經文的含義,因為畫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必須要呈現出猶如壓榨橄欖油般的氛圍。

如同榨橄欖油井用重石下壓時,油才會流進側邊的凹槽裡;耶穌也因著背負全人類的罪。而被罪的重擔壓倒在地上,他的面孔緊貼地上,從他被壓在地上的肋旁,汗水有如血水般流出來,就像油被壓榨流進凹槽裡。如果把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畫成安靜地跪在那裡默默禱告,其實根本就是不了解當時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情況。

如同在榨橄欖油井逐漸加重石頭的重量,而壓榨取得四次的橄欖油一樣。耶穌一直禱告到連最後一滴油榨乾,變成渣滓的地步,況且還是在一個安放榨取橄欖油磨具,而被稱作客西馬尼園的地方禱告。路加把耶穌的禱告描寫為「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44)。當變成不再有油而完全是渣滓的狀態時,背叛者猶大連同大祭司的部下一起出現了。這時耶穌終於結束走向各個他十字架的長徵,當時他的身體狀態猶如榨乾的橄欖渣滓一樣。

如同把橄欖渣滓當作柴火使用,耶穌也同樣在十字架上完全燃燒了自己的身體。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刑罰,我們得到了救恩,怎能不算是重價買來的恩典?

 

 

 

 

667

 

 

客西馬尼園禱告給我們的教訓

 

耶穌在接受十字架刑罰的前一天,在這世上的最後一個晚上,在客西馬尼園進行通宵禱告。耶穌一向會在黎明是禱告,而且也是一位時常禱告的人。既然如此,何必還要在受到十字架刑罰的前一天,作如此悽慘的禱告呢?這個禱告給我們的教訓,到底是什麼?

 

1、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不是日常的禱告

        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與耶穌平常的清晨禱告屬於不同層次,

    是一種特別的禱告。這是耶穌在受到十字架刑罰之前,為了獲得最後的勝利,而在客西展開有如榨橄欖油般悽慘又激烈的屬靈爭戰。若把這種禱告比擬為我們的禱告生活,應該是屬於四十天的禁食禱告吧?

 

2、客西馬尼園禱告是要將自己100%獻給神時,所作的禱告

像耶穌一樣作過這種悽慘禱告而通過考驗的基督徒並不多。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把自己當作活祭獻給神時所作的禱告。因此未曾作過禱告的人,就是在信仰生活中,未曾思想要將自己獻給神的人。

 

  68

 

我們雖然口裡說要求神的旨意,但更多時候想靠著神來成就自己的心意和願望。雖然口裡說90%在尋求神的旨意,只有10%尋求自己的心意,但其實正好相反,90%是自己的心意,10%才是神旨意的時候比較多吧?客西馬尼的禱告不是90%,而是100%要獻給神時所作的禱告,甚至要把自己剩下來的那1%的心意也榨乾丟失,只想100%成就神的旨意和願望時,才會作這種悽慘的禱告。

 

約坦的橄欖樹比喻

 

從士師記九章約坦的比喻中可知,橄欖樹在聖經時代的象徵意涵。

 

    有一時,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管理他們,就去對橄欖樹說:「請你作我們的王。」橄欖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供奉神和尊重人的油,飄搖在眾樹之上呢?」《士師記》9:8-9

 

約坦是基甸七十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兒子。以色列在基甸的

 

 

 

 

 

 

 69

統治下得到安全保障,藉此機會想一舉推薦基甸成為他們的王,但是基甸卻說惟有耶和華才是以色列的王而拒絕了他們。但是到了他兒子的時代,卻發生悲慘的事件。由示劍出身的妾所生的兒子亞比米勒到示劍,煽動當地的百姓而自立為王。

「亞比米勒」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我父是王」。亞比米勒到了他的家鄉示劍以後,說「我們不是弟兄嗎?」以此煽惑人心,輕易地就作了王。

他雖然在一塊磐石上將基甸的眾子趕盡殺絕,但是最小的兒子約坦經過千辛萬苦,最後終於成功地逃出來。後來約坦爬到位子士劍南方的基利心山頂上,提到有關樹木的比喻,以嘲弄立亞比勒為王的士劍居民。

在樹木決定膏一樹為王之後,首先去找的樹,就是橄欖樹。那麼到底樹木為何要首先去找橄欖樹呢?

橄欖樹說:「我豈肯止住供奉神明和尊重人的油,飄搖在眾樹之上呢?」從而拒絕了樹木立它為王的請求。

無花果樹和葡萄樹葉拒絕了這個請求,最後只有荊棘答應樹木的請求。但是,這卻導致火從荊棘裡出來,甚至把黎巴嫩的香柏樹也全都燒滅。這是預言立錯王的士劍居民將遭遇悲劇的比喻和諷刺。

 

 

 

 

 

 

 

 

 

70

        

71

橄欖樹的特徵

 

壽命很長,忍耐到底

橄欖樹在別的樹木無法生存的環境下,仍然能夠很好地生長。有一位植物學家說加利利有一棵橄欖樹,早在亞歷山大大帝徵服戰爭時期的主前三百三十一年前就已存在。由此可知,它的壽命已超過兩千三百年。位於耶路撒冷東邊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的橄欖樹,壽命也都超過一千年。

橄欖樹能夠長壽,是在於它驚人的免疫系統。

當橄欖樹受到蝗蟲攻擊啃噬時,就會自動合成含有獨特化學成分的氣味,隨風飄送到臨近地區,而臨近的橄欖樹就會開始合成防止蝗蟲攻擊的化學物質。換句話說,最先受到攻擊的橄欖樹會把救生的秘訣告訴臨近的樹木,自己則慘烈地犧牲。

在其他樹木無法生存的環境下,橄欖樹依然可以忍耐到底而生存數千年,它同時也像徵著其他國家無法生存的環境下,依然可以生存到底的以色列。

在兩千年的流亡歷史中,以色列沒有被其他民族同化,仍然堅守猶太人的民族性,確實可與橄欖樹相媲美。德國希特勒曾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一度幾乎要被滅絕,卻在二戰結束的三年後,獨立成為一個新生國家。因此,把以色列比擬為經過痛苦歲月仍然忍耐到底並生存的橄欖樹,可謂實至名歸。

 

 

 

 

772

 

 

橄欖樹的花

五月綻放的橄欖花是白色的美麗花朵,但其榮美卻維持不到一個禮拜。約伯的朋友以利法,曾經把惡人將要遭遇且難以逃避的命運,比喻為橄欖樹的花,一開就謝。

 

他必像葡萄樹的葡萄,未熟二落;又像橄欖樹的花,一開而謝。

《約伯記》15:33

   

73

橄欖樹的果子

摘橄欖果是在將近住棚節的十月

神說要打橄欖樹來摘它的果子,還說打過之後,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當時沒有一家之主保護的孤兒寡婦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並且因婦女沒有賺錢謀生的機會,而他們的處境非常悽涼,需要社會的保護和照顧。

 

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

《申命記》24:20

 

 

774

橄欖樹的葉子

橄欖葉的葉面,上面是淡綠色,下面是銀色。所以在微風徐徐而美麗的陽光下,會顯得銀光閃閃。

位於耶路撒冷東邊的橄欖山,因著山上有很多橄欖樹,才被取名為橄欖山。夕陽西下時,東邊的橄欖山展現出惟有耶路撒冷才能呈現的美麗景致。搭配著淡綠色和銀色色彩,在空中飄舞的橄欖樹葉顏色,不管看多久,眼睛都不會疲倦,最具自然親和力。

在《米示大》書上有一個關於橄欖樹樹葉非常有趣的描述

 

當天使對撒拉說她會懷孕生子時,撒拉的面孔有如橄欖樹的葉子一樣明亮。

 

對猶太人來說,橄欖樹的葉子象徵和平與和諧。諾亞將鴿子放出去後叼回來的,也是橄欖樹的葉子。由此可知,橄欖樹在挪亞的洪水時期,也照樣活在水中,迎接從方舟裡出來的挪亞一家。

 

到了晚上,鴿子回到他那裡,嘴裡叼著一個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挪亞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創世記》8:11

 

 

 

 

 

 

775

願天耀中華!

       轉發只需1秒呦!您的每一次轉發都在影響更多人有機會認識真理!得蒙神的賜福!讓我們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相關焦點

  • 【小燕姐姐講故事】客西馬尼園(上)
    這時,耶穌和十一個門徒並沒有休息,他們來到客西馬尼園。客西馬尼園是什麼地方呢?客西馬尼園是橄欖山腳下的一個園子,意思是「油榨」,也就是壓榨出油的地方。之前耶穌也經常來客西馬尼園默想和禱告,但是這次完全不同,耶穌的心中充滿了憂傷,全世界的罪孽都壓在祂的身上!耶穌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門徒注意到耶穌的改變,門徒也從來沒有見過耶穌這樣的憂傷和沉默,耶穌的身體毫無氣力,搖擺不定,好像要跌倒似的。
  • 分享|| 客西馬尼園
    從眾門徒看主要表現在:猶大出賣主;彼得否認主;門徒離開主。從中讓我們看到主的全然得勝,以及人的軟弱失敗。       親愛弟兄姊妹,在昔日這個特殊的時刻裡,門徒的四散逃離,是最令主痛心的一件事。然而,當我們留意思想的時候,就會發現昔日門徒的軟弱失敗也正是今日我們的真實寫照。
  • 考古學家發掘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的禱告之地,充分印證聖經的真實
    客西馬尼園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位於耶路撒冷東、汲淪溪旁、靠近橄欖山。據說是耶穌基督經常禱告與默想之處。根據新約聖經和基督教記載,在被他的門徒猶大出賣並在被釘十字架的前夜,耶穌和他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前往此處禱告。
  • 【講章】客西馬尼園裡的耶穌
    客西馬尼園裡的耶穌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他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道成肉身的耶穌,具有完全的神性,亦有完全的人性。他一方面要向人們見證他是上帝的兒子,同時也要向人見證他是真實的人。客西馬尼園裡,耶穌的行為充分證明了他的真實人性,而且似乎比其他地方的記述更為真切。
  • 客西馬尼園:小園香徑獨徘徊
    被出賣的前一日,他在這裡憂傷滿懷,警醒祈禱,通宵達旦,他就是耶穌。這個小園就是著名的客西馬尼園。 客西馬尼原是榨橄欖油之地,坐落在耶路撒冷以東、汲淪溪谷旁、橄欖山西坡上。 為了紀念祂,小園裡建起了一座教堂,用金黃色的石頭建造,沒有鑲金戴銀,沒有華麗的雕塑,卻很獨特。教堂正面是人字型,臉上是彩色的圖畫,畫著耶穌和門徒,穿著長袍馬褂。
  • 英文聖經: 「力不從心」用英文怎麼說?耶穌說——心靈雖願意,肉體卻軟弱.
    :據《聖經》記載:耶 穌· 基督(Jesus Christ)在與 12 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之後,他們唱了詩,往橄欖山(the Mount of Olives)去,來到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禱告。」
  • 從聖經學習 基督徒如何正確的禱告
    新約教會建立兩千多年以來,留下許多關於禱告的屬靈遺產,但是要學禱告,首先應當向主耶穌學,這是最穩妥,也是一個必要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去跟其他人學禱告,恐怕徒勞無益,甚至是弊多於利!正如門徒向耶穌提出的請求,禱告必須首先從耶穌那裡學。路加記載這事件的背景:「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祂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
  • 聖經中可為你的一生祈禱的十個禱告
    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聖經中的一些關鍵禱告,最著名的是主禱文。但是,上帝還給了我們一些舊約和新約中英雄和聖徒的祈禱,我們今天也可以用它們來祈禱。作家布蘭達.羅潔絲(Brenda Rodgers)提供以下十則聖經中適合為你的一生祈禱的禱告,你可以將其中的人名改成你的名字來做禱告(祂:他,拼音為tā,基督教中對上帝、耶穌或神的第三人稱代名詞。)
  • 耶穌被釘十字架與復活
    接下來,耶穌來到客西馬尼園中。【太26:36-46】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懇切禱告,痛苦地掙扎時,門徒們都睡著了,耶穌多麼希望門徒能夠安慰他一下,耶穌的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園中的一棵棵柏樹、棕樹似乎立在那裡沉默地望著耶穌受苦,從那多葉的樹上,一滴滴露水落在他憔悴的身上,好像自然界也在為那單獨與黑暗勢力鬥爭的創造主灑同情之淚。
  • 恩典之聲:一切的禱告都要由心發出(2016-6-16)
    雖然聖經裡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什麼,我必成就……(約14:13)」。然而也當知道,基督徒在禱告上,要有一定的姿態。什麼樣的禱告神不喜悅,怎樣的禱告又蒙神的喜悅呢?
  • 重思「耶穌的受難」
    《橋Most》講述了一對親密無間、彼此深愛著對方的父子的故事。父親是橋上的工作人員,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當輪船要經過索橋時,他拉上閘,讓橋被吊高,使輪船順利通過;而當火車要經過橋時,則拉下閘,讓橋恢復原狀,使火車順利通過。有一天,兒子強烈要求父親帶他去工作地點玩耍,故事開始了。
  • 為什麼要「奉耶穌的名」禱告呢?
    如果不「奉耶穌的名」禱告,我們的祈禱就無法升到天父面前。這我們也都知道。但為什麼必須要這樣呢? 首先,因為這是上帝說的。 作為基督徒,我們所持有的價值觀,採取的生活方式,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因為天父上帝這樣說了,所以才這樣做。我們相信《聖經》是上帝通過聖靈而賜下的啟示。
  • (真實照片)耐心看完下面的圖你就會明白耶穌的一生.
    ↓主耶穌出生時,安放馬槽的地方。↓聖經裡多次提到的約旦河:,如今在此地修建了主禱文教堂,它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山頂:↓主被鋪的最後那天晚上禱告的客西馬尼園,這是客西馬尼園裡生長的橄欖樹:↓主就是這樣在客西馬尼園裡,他的門徒都累了,都睡著了,他獨自面臨生死的抉擇,獨自擔當痛苦,汗珠像大血滴一樣掉下來:
  • 為什麼耶穌要釘十字架?
    我們要時刻默想耶穌的十字架,這樣我們就會非常感謝耶穌所作的犧牲,我們的心就會逐漸變得非常聖潔。大家要特別著重閱讀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和釘十字架的內容。如果我們靜靜地默想耶穌的十字架,我們心裡的罪就會一點一點地被清除。每當我們默想耶穌的十字架時,我們的罪病就會逐漸得到醫治。我們因仰望而得到改變。上帝是以他的愛來感化我們,上帝通過感化我們的內心來拯救我們,他並非採用威脅或逼迫的手段,使我們接受他的拯救。
  • 基督耶穌的禱告否定了人假冒偽善的禱告
    為什麼回教禱告這麼特殊呢?有些回教徒會去禱告,一直把教堂都佔滿了,而且只能在路邊禱告了,行人無法通過,真是讓人佩服,但也氣得半死。有人會反問:為什麼基督徒沒有這樣的禱告?他們禱告為什麼不跪下來?為何回教徒會半邊屁股在路上,而基督徒坐在沙發上就能禱告?你們基督徒不感到內疚嗎?但後來,完全覺得這些回教徒沒什麼可佩服之處。因為,我們去深思:他們在禱告什麼?
  • 耶穌為何在逾越節的晚餐上,親自為門徒洗腳?
    耶穌為何在逾越節的晚餐上,親自為門徒洗腳?經文:約13:15  主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就在逾越節的晚餐上,親自為門徒洗腳,並教導門徒照著他所作的去作。當時主看見門徒之間彼此爭大,心存驕傲自大,就立時用自己的行動樹立謙卑的榜樣。
  • 禮拜五:《請成為警醒禱告的人》3.18
    Look, the hour is near, and the Son of Man is betrayed into the hands of sinners.Rise, let us go! Here comes my betrayer!'馬太福音二十六章四十四至四十五節|人活著都會面對與耶穌在客西馬尼遭受的哀痛、孤獨與患難相似的情境。
  • 像耶穌那樣,在孤獨中禱告
    他「在敬虔的禱告中獨處,與天父享有甜蜜的交通」。耶穌禱告的榜樣,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啟示?隱秘的禱告和公開的事奉之間有何關係呢?但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路5:15-16)在約旦河受洗後,耶穌被聖靈充滿。聖靈將他引到曠野,要受魔鬼的試探(路4:1)。四十天之久,他在那可怕的環境裡「被領著四處走,受魔鬼試探」。
  • 《耶穌受難記》:耶穌生命最後12小時,到底經歷了哪些苦難
    《耶穌受難記》是一部2004年公映的美國電影,導演為著名硬派影星梅爾·吉勃遜。這部電影講述了耶穌基督受難前十二小時的痛苦經歷。耶穌與十二門徒吃完最後的晚餐後,門徒彼得、雅各、約翰三人跟隨耶穌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
  • 在禱告中與主耶穌相遇
    主耶穌喜歡讓我們經歷他,讓我們做到那些又美又善的事。 當我們願意在禱告中與主耶穌相遇,我們就來到施恩座前,神的使者就從天上運送屬天的恩典能力到我們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