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生命之光讀書匯
耶穌在名聲越發傳揚、福音工作順利開展時,卻退到曠野去禱告。他「在敬虔的禱告中獨處,與天父享有甜蜜的交通」。耶穌禱告的榜樣,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啟示?隱秘的禱告和公開的事奉之間有何關係呢?
但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路5:15-16)在約旦河受洗後,耶穌被聖靈充滿。聖靈將他引到曠野,要受魔鬼的試探(路4:1)。四十天之久,他在那可怕的環境裡「被領著四處走,受魔鬼試探」。但是,撒但的每一個試探都敗給了我們主的無罪和他對父神的忠實。撒但吃了敗仗「暫時」(13節)離開後,我們的主「滿有聖靈的能力」(14節),回到加利利。
在接下來的經文裡,我們讀到,人們從迦百農和周圍的城鎮湧來,為了「聽他講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我們可以給這些段落加上「加利利的復興」這一標題!許多人,包括一些當時的神學家,甚至從距離幾天路程的猶太和耶路撒冷來到這裡(路5:17),來聽這位來自拿撒勒的傳道者的教導,看他所行的神跡。
群眾的反應非常熱烈。主的話語和他所行神跡的大能傳遍了四方。福音的大門——今天人們會這麼說——大大地打開了。也許,主耶穌那些興奮的門徒中,有人已摩拳擦掌,建議說:「何不趁熱打鐵!」從策略上講,傳福音的時機沒有比這個時候更好的了。
但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讀到,主耶穌沒有利用這「有利的時機」。他不願乘坐「大好機會」和「廣受歡迎」的順風舟。他退到安靜、孤獨的曠野,在那裡禱告。
1912年版的聖經路德譯本,把此處翻譯為「他卻退避」。這顯明,耶穌是有意、卻不引人注目地從人群的吵鬧和擁擠中抽身離開,前去禱告。他並不刻意展示他對禱告的忠誠持守,也不用此激起人們的某種反應,而是「悄悄地離開」。
這種態度在《馬可福音》1章35節中也很明顯。在那裡,馬可寫到:「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在這個時候,他也離開那尋找他的人群。在天還很黑,門徒還在睡覺的時候,耶穌就「悄悄」地離開他們,去向父神禱告,直到清晨來臨。
這裡當然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主耶穌有必要這樣做嗎?難道他不是一直和父神有相交,一直持有禱告的態度嗎?難道他不能自稱「我總專心祈禱」(詩109:4)嗎?
事實是,作為真正的上帝和完全的人,我們的主特地尋求安靜和孤寂,為了能夠不受打擾地、安心地向父神禱告。主的這榜樣是多麼讓那時和今天的門徒羞愧啊!
我們這些軟弱和有罪的跟隨者,更是多麼需要特地尋求和持守在禱告中與上帝相交的時間啊!
耶穌在孤獨中的禱告有何結果?
在描寫了耶穌的禱告之後,路加緊接著記載,法利賽人和教法師「從加利利各鄉村和猶太並耶路撒冷來」,要聽耶穌的教導。他們懷著批評的態度仔細聽,坐在他面前,親眼見證了「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使他能醫治病人」(路5:17)。
這裡再次顯明了隱秘處的深入禱告和公開的屬靈能力之間的關係。
有恩賜也全力投入事工的弟兄們會「耗盡心力」。這種現象現在多得引人注目。不得不問,這是否要歸因於,他們沒有堅持每天預留一些時間,導致常常沒能安靜在上帝面前呢?
登山寶訓 by Carl Bloch
我們能從我們主的禱告實踐中學到什麼?
❶ 為上帝做許多事工,不應成為放棄或減少禱告的理由。相反:有越多的任務和工作,就需要越多的安靜和鑄告!
被問到如何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時,馬丁·路德這麼回答:「工作,從早到晚工作。我確實有如此多的工作要做,以至於我將把一天的前三個小時花在禱告上。」
對路德而言,太多工作並不是減少禱告時間的理由——正相反!
作為年輕的布道家,23歲的喬治·懷特菲爾德在倫敦如此受歡迎和喜愛,以至於他「不能像往常那樣步行」,而是不得不乘坐馬車到一個又一個地方,「為了避開人群的歡呼聲」。
為他書寫傳記的一位作家這樣描寫他:「他的名字盡人皆知。成千上萬的人探詢他的消息。他的知名度很危險,深受如此龐大的人群的愛戴,這能毀了他。但上主的恩典保護著他。」
1738的年1月8日,喬治·懷特非爾德離開倫敦的人群,登上一艘帆船,越過海洋,前往美國的喬治亞州。這位傳道者充分利用了這次耗時數月、不無危險的航行。他把一天的時間嚴格地分配安排,留出幾個小時,在禱告和讀經中和上帝交往——他畢生跪著讀聖經。
在他出發的那天,他在日記中寫道:「誰若不願意按照上帝的命令隱藏自己,如同他先前按照上帝的命令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他就不配稱為基督徒。」
很遺憾,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不得不說,正是在「為著主」有特別多的活動和壓力的時候,比如舉行培靈會、研討會、開展宣教事工等等期間,禱告的時間會被削減。有時,甚至完全沒有禱告。
也正是那些需要許多屬靈力量的事工,常常因為在預備時缺乏在主面前深入的靜默,而失去神能力同在的烙印。飢腸轆轆、睡眼惺忪地走向起跑線——競技運動員絕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我們作為上帝僕人卻常常允許它。而後,我們又驚訝於沒有得到祝福和成功,並因此抱怨。很矛盾,但可惜這就是事實!
陶恕說:「你要注意,要讓你的禱告比講道更多!花更多的時間在隱秘處與上帝相交,而非和人們在公共場所。讓你的心向上帝的靈敞開,讓他能影響你。多和上帝保持交往而非和人們維持交情。這樣,你才能一直有足夠的糧食去分給飢餓者!」
耶穌在客西馬尼禱告 by Heinrich Hofmann
❷ 選擇一個地點和一天中的一個特定的時間,使你能不受幹擾地禱告,這是有益的。
如果問基督徒,哪些原因導致他們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禱告,多數人會回答:「沒有內心或外在的安息!」
我們的主選擇了孤寂的地方,比如曠野、一個「偏僻的地方」或橄欖山,去那裡獨自禱告。並且,他通常選擇在清晨,在「天未亮的時候」。總之,選擇一個儘可能沒有外部環境幹擾的地點和時間。這也為靈裡的安息創造了最好的條件。
聖經中和教會歷史中許多人都一致同意:早起,在一天的工作開始前先安靜地禱告,是特別蒙福的。這也能證明,諺語「一日之計在於晨」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這方面,我們的主給我們作了很大的榜樣。但是,看看哪些聖經人物同樣有著在清晨「靜默」的經驗,也很有意思。關於亞伯拉罕、摩西、基甸和撒母耳,我們總是讀到,他們清早起來,在禱告中尋求上帝或向上帝聽命。在《撒母耳記》裡,也有幾處經文論到大衛的禱告生活。他在詩篇中描述了他清晨禱告的習慣和經驗,令人印象深刻:
我趁天未亮呼求,我仰望了你的言語;我趁夜更未換將眼睜開,為要思想你的話語。(詩119:147-148)
耶和華啊,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心意,並要警醒。(詩5:4)
一位中國基督徒的評論比較尖銳:「現今在上帝的兒女中極其普遍的、病怏怏的基督徒生活,無需歸因於什麼重大的問題,而是應追溯到這一事實:早上起得太晚了……與主相近卻晚起的人,我一個都不認識。」
當然,我們不願也不應從這些觀察和經驗中,總結出什麼教條,或向基督徒的良心施壓。對某些基督徒而言,因為職業、健康狀況或一些特別的生活境況,的確很難在清早尋求在上帝面前的靜默。
當我們的七個孩子還小的時候,對我妻子烏拉來說,在持續的日常生活忙碌中得空去讀聖經並禱告,實在不容易。一天中的某個時刻,當她把頭埋在一塊布或床單下時,孩子們便知道,現在媽媽在她的「禱告室」裡了。所有孩子都明白,她現在有一段時間不能被打擾。所以,他們努力配合,在那段時間裡少一些喧鬧,或把大聲的吵鬧推遲一會兒。
有些母親在守「上帝面前的靜默」前,會給孩子們準備一個特別吸引人的玩具,或讓他們聽一張喜愛的唱片。有些則退到臥室,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避入衛生間。有些媽媽大聲朗讀聖經,這樣,孩子們也能同時得到益處。
由於孩子的年齡、特性和環境等條件的不同,這些做法的效果也不同,可能在開始時也很難讓孩子們習慣。但只要養成了習慣,這些做法就非常有幫助。對孩子們來說,當然也是一個好榜樣。
但是,所有能正常安排自己日常作息的人,應該聽聽約翰·派博的建議。他在他那部傑出的《當喜樂不再時》裡,提出了以下值得思考的問題:
早起的自律不像按時就寢的自律那麼難。但也不總是如此。在有電力、廣播、電視和網絡之前,天黑後不久便上床,並不困難。那時沒有太多事可以做。而今天,我們必須抵擋熬夜娛樂的強大誘惑。因此,為了戰勝清晨一打開聖經便襲來的睡意,我們必須在前一天晚上打個勝仗。
如果你決定何時讓鬧鐘叫醒你起床禱告,那麼,你也該決何時必須上床睡覺,讓你不至於在鬧鐘響的時候還太睏倦。如果你需要咖啡因讓你早晨保持清醒,那就讓你自己的良心決定。也許這就是上帝創造咖啡因的原因。無論如何,把咖啡因用在為禱告而保持清醒上,都比用在其他目的上更有意義。
❸ 不讓「靜默時間」成為展示你敬虔的工具,不讓它成為你驕傲的原因!
讓我們記得:主耶穌「退避」或「悄悄離開」,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去禱告。他實踐了他在《馬太福音》6:5-6裡向門徒所作的關於禱告的教導。他不像那些假冒為善的人,在廣場上禱告,好被別人看見和稱讚,而是在關上門的內室裡——在「隱秘處」!
這意味著,打個比方,你不必在宣教事工、研討會或培靈會期間,在早晨五點鐘,讓最大的鬧鈴聲叫醒你,飛快地下床,嗶啦啦打開聖經,然後撲通一聲跪下,用你所表現出來的敬虔,讓此時已被吵醒的「不夠屬靈」的室友良心不安。
用這種或類似的方法向眾人顯示自己「敬虔」的人,不必奇怪,有一天他的敬虔會被「偷走」。
❹ 儘可能尋找或創造一個熟悉的地方,讓你可以經常在那裡禱告。
我們讀到,我們的主耶穌有退到橄欖山的習慣。有時,在那裡過夜(路21:37)。那裡也有一個地方,他常常在那兒禱告(路22:39-40)。
當然,我們的禱告生活不應該依賴於環境。但一個熟悉的地方,儘可能沒有手機、網絡、電話或其他工具或事務的幹擾,可以幫助你內心和外在都達到安靜,好在上帝面前傾心吐意或敬拜他。
黃昏的橄欖山 來源:wikipedia
就我而言,在我的書房裡,嶽父留下的一張舊沙發椅默默地見證了我一切的憂愁、喜樂和禱告。別人則在起居室、廚房、地下室、閣樓或戶外有一個熟悉的角落,能在那裡守他們的「靜默時間」。
關於這點,約翰·派博的書裡也有幾個有效的建議:「不要想,那個地方必須是舒適的。因為舒適的地方很可能會讓你入睡。那地方必須是一個隔絕的空間,沒有什麼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你可以在那裡大聲禱告、歌唱和哭泣。你遲早會哭的——當你為你年少的孩子的靈魂,或為保全你的婚姻,或為竭力克服你生命中的驕傲禱告時。你必須獨處。」
宣教先鋒耶德遜(Adoniram Judson,1813-1873)在緬甸遭遇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抵擋、敵對和仇恨。人們用酷刑折磨他,用鞭子把他抽得遍體鱗傷,想把他餓死,還把他像野獸一樣關在鐵籠子裡,並且已經定下了處死他的具體時間。他在叢林裡也曾有一間小茅屋。有時,他會在那裡退修幾天,在上帝面前靜默,從而獲得新的信靠之心、新的喜樂與力量。
這位久經考驗、歷盡磨難的宣教士給了宣教工場上的戰友幾個忠告:「若有可能,儘量這樣安排你的工作,使你每天可以輕易留出兩到三個小時,不只用來守你的靈修,更是要保障個人禱告和與神的相交……在關係到上帝的事情上,要堅定。為了保障你的禱告時間,要付出一切可能的代價。要想到,你的時間短暫,不能讓工作和環境把你的上帝奪去。」
在著名的布道家和作家陶恕的傳記裡,我們讀到,他的長時間禱告——以聖經和詩歌本為伴——大部分是在教會的一間辦公室裡進行的:
他總是小心地把他的西褲掛起,穿上他的套頭毛衣和他那條破舊的「禱告專用褲」,在他那張老式的辦公椅上坐一會兒……慢慢地,他離開椅子,跪下,把臉伏在地上,向猶大支派的獅子唱起讚美的詩歌。
沒有人敢打擾陶恕這段和他靈魂的愛慕者之間的親密時光。有時,會有一個他最親近的人走上通向他辦公室的臺階,看到他坐在椅子上或伏在地上——此時,他對外面的世界渾然不覺……他們中不止一人可以做見證說,陶恕把臉伏在舊地毯上哭泣或呻吟。
也許人們會對這樣的「怪癖」付之一笑或搖搖頭。但是,這些是陶恕與上帝親密以及他渴慕與主相交的見證。可惜,這樣的親密和渴慕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變得非常陌生。
▵長按關注生命之光讀書匯
本文來源
沃爾夫岡·畢納:《耶穌的禱告生活:鼓勵與挑戰》,浙江省基督教兩會,2017.12
紮根聖經,建造生命。
你可能還喜歡
基督:破碎心靈的喜樂與甘甜
主啊,我有乞丐心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