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耶穌的受難」

2021-03-01 天風

      普世教會紀念耶穌基督受難的日子,被稱為「受難日」或「耶穌受難節」。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的教會、信徒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紀念耶穌的受難,體驗耶穌基督為救贖世人所經歷的痛苦。例如在有些地區,信徒通過背十字架的方式親身體會耶穌所受的十字架之苦;有的教會或基督教團體,以走苦路的方式,嘗試還原耶穌走向各各他的十四站,以此來默想耶穌所走的十字架之路;有的信徒以禁食、禱告等方式來紀念耶穌的受難;也有的信徒會重複觀看《耶穌受難記》等電影,直觀地感受主耶穌如何為罪人承受世上最殘酷、最羞辱的刑罰之一。

      記得我還在神學院讀書時,第一次觀看《耶穌受難記》,我邊看邊流淚,心仿佛被擰起來,又像被重錘敲打,疼卻無法出聲。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二年再看,第三年再看……我發現自己對耶穌的受難變得越來越冷淡,越來越習以為常,越來越形式化了。因此,重思「耶穌的受難」,對我以及與我有同樣感受的基督徒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往,我們往往更多注重耶穌所經歷的身體上的痛苦,強調並且渲染的也大多是耶穌被鞭打、被釘的身體上的痛苦。然而,默想耶穌受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吶喊更深入我心。那麼,耶穌究竟經歷了哪些痛苦,它們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提醒呢?

      1.與神隔絕之痛

      經上記載:從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三點,遍地都黑暗了,約在下午三點,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大聲呼喊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參太27∶46)

      耶穌的呼喊透露出什麼信息?耶穌那時正經歷什麼樣的痛苦?神學家莫特曼說,那是一種被神捨棄、與神分離的痛苦。

      實際上,耶穌面對十字架的掙扎,不只是因為十字架酷刑的痛楚,更是因為當全人類的罪惡都背負在他一個人的身上時,他感到被聖父棄絕,與父分離。當他大聲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時,耶穌並不是在發問,乃是在痛苦中哀鳴。人在罪惡中與上帝隔絕的經歷,耶穌親自體嘗了。換句話說,耶穌出於對人的愛,甘願與神隔離、忍受苦難;耶穌出於對人的愛,甘願捨棄神性的尊榮,徹底地與罪人認同,通過聖靈而經歷罪人被神疏離的經驗。這種經驗,耶穌本不需要經歷。

      此時此刻,對耶穌而言,「深愛他的父神是沉默的,是視而不見的」,那種父與子一直以來的合而為一、彼此相通,卻因為罪而被阻斷(隔絕)。這種阻斷就仿佛彼此對著極厚的玻璃互相觀看,但是卻斷了一切的聯繫。耶穌的這種痛苦,也許連失去至愛的痛苦之人都無法理解和體會。然而,面對耶穌的痛,神卻選擇了沉默。無辜的神子替罪人受羞辱、受死,父神卻眼睜睜地看著而不採取任何行動,因為這一切的發生本是出於他的旨意。

      實際上,在十字架上,不但耶穌受苦,父神也成為受苦的神(神學家巴特的觀點)。為了愛世人,拯救本該死的我們,父神故意捨棄自己的兒子,與耶穌分離,甘願忍受喪子之痛(參加2∶20)。

      父與子所忍受的痛苦,該如何形容呢?此時,我感覺自己的語言實在極其有限和匱乏,所以,我願借著分享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橋Most》,與大家一同來感受父與子忍受痛苦背後的「犧牲的愛」。

      《橋Most》講述了一對親密無間、彼此深愛著對方的父子的故事。父親是橋上的工作人員,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當輪船要經過索橋時,他拉上閘,讓橋被吊高,使輪船順利通過;而當火車要經過橋時,則拉下閘,讓橋恢復原狀,使火車順利通過。有一天,兒子強烈要求父親帶他去工作地點玩耍,故事開始了。當輪船將要駛過索橋,父親拉起了閘,當輪船通過之後,一輛滿載乘客的火車(其中載有吸毒女、冷漠的人們、歡笑的人們)卻提前到達了,而父親對此一無所知。兒子看見了,大聲地呼喊父親,但是父親卻沒有聽見。如果吊橋不立刻被放下來,滿車的人就會有生命危險。此時,善良的兒子想要去做些什麼,卻意外地掉到了斷橋的縫隙裡。父親看見了,他如何選擇呢?他痛苦地掙扎著、撕心裂肺地呼喊著兒子的名字。最後的那一刻,他還是選擇拉下閘門,確保火車順利地通過,但這卻導致了兒子的犧牲。在這個故事中,彼此深愛著對方的父子為火車提前到達的過失付上了他們本不該承受的代價,為拯救他人而經歷了生離死別的痛苦。這就是被釘十字架的耶穌與同受苦難的天父。

      我們才是那本應承受罪刑的人,但是神卻讓他的獨生子成為替罪的羔羊,為你我而死。耶穌和父神甘願受苦,是為了拯救罪人!

      2.死亡痛苦

      耶穌不但經歷了與神隔絕的痛苦,而且也經歷了面對死亡的痛苦。「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太27∶50)在這節經文中,聖經並沒有用過多的語言表達耶穌的痛苦。但是,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我們可以窺見耶穌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所表現出的恐懼和掙扎。

      有關客西馬尼園的記述,真實呈現出我們的主耶穌受難的開始(參可14∶33-34)。主對門徒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意思是「我裡面充滿了極大的痛苦,甚至可能會痛苦而死。」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痛苦,竟可能導致一個人死亡?

      我們必須先思考一個問題:「罪惡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痛苦?」馬丁·路德說:「罪在心裡攪動到一種地步,以至於可憐的人為了能迅速逃脫良心的拷問而自毀生命。這就是明證,表明我們良心的折磨比身體的死亡更加痛苦和難以忍受,儘管我們的本性強烈抗拒身體的死亡。」

      良心尚未麻木的人心中明白,面對未來神公義的審判、神對罪的盛怒,他也許會像《路加福音》23章30節所記載的那樣——「向大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向小山說:『遮蓋我們!』」以逃避耶和華的憤怒。弟兄姊妹,你經歷過為罪掙扎、為罪憂傷、為罪戰兢的痛苦嗎?或者說,在今年的大齋期中,你正在經歷「罪所帶來的痛苦」嗎?如果你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那麼,你就能略略地體會耶穌被全人類的罪壓傷的痛苦。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耶穌非常清楚這一切,他痛苦呻吟,連連祈求神:「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參可14∶35-36)這杯正是十字架上痛苦的死亡。這種痛苦是人的本性,甚至連天使的本性都無法承受的。然而,儘管要受人無法承受的、極度的痛苦,但耶穌還是選擇順服神的旨意,他向神禱告說:「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參可14∶36)

      耶穌基督做了贖罪祭,為我們承擔了神公義的憤怒和死亡的痛苦。因著相信耶穌基督,我們罪得赦免,與神和好,脫離死亡,得享永生。主,我們感謝你。願每一個基督徒都能淨化心靈,活出豐盛的生命,並以愛和犧牲來回報耶穌基督莫大的救恩!

相關焦點

  • 耶穌受難日 受難節講章:十字架上的耶穌
    受難節講章:十字架上的耶穌作者:果子園信實  路加福音23:33-49  33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
  • 耶穌受難日:默想主的傷口
    以賽亞是古代的希伯來先知,他似乎是預言了基督受難,天主教會稱這段文字為「受苦僕人」�  耶穌受難日是紀念耶穌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聖周」,又稱「受難周」)中最重大的日子。五旬節,住棚節和安息日,而受難日就是逾越節的後一天(無酵節),自從逾越節被廢止之後沒有人遵守正確的時間,到了公元4世紀,復活節之前一周的每一天都被定為聖日,其中包括耶穌受難日。許多基督徒都會覺得「Good Friday」(中文無法直譯,而是根據發生的事件直接譯為「耶穌受難日」或「受難日」)這個名稱不太合適。既然是耶穌釘十字架的日子,理應看作是「Bad Friday」。
  • 受難周默想(五):耶穌受難日
    今日經文:約18:1-19:42文字撰寫:張永勝朗讀者:張永勝希伯來人計算天數是從日落到第二天的日落為一天,所以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被捕和夜間的受審,都是發生在聖周(受難周)的第六天——受難日。 默想:今天我們默想的經文約翰福音第十八章1節到第十九章42節,記載了耶穌受難日發生的幾件令人大吃一驚的事,完全顛覆了平時人們的觀念,讓人看見事情的另一面。言之鑿鑿即使眾人都跌倒自己總不跌倒,哪怕與耶穌同死也不會不認耶穌的彼得,竟然在沒有人逼他的情況下三次不認耶穌。
  • 受難日特刊:耶穌受難真正的意義(基督徒都應當知道)
    受難日:耶穌受難真意   ——
  • 巴赫《馬太受難曲》 | 用音樂展示耶穌的神聖光輝
    錫安:.我們的罪;    (眾讚歌)    你背負了所有的罪惡,    不然我們就只能絕望。    錫安:看他,出於愛與恩慈,他自己背上製作十架的木頭。    (眾讚歌)    求你憐憫我們,哦耶穌。
  • 四旬期必看電影《耶穌受難記》+「耶穌受難」聖像合集
    一種能夠讓我們呈上所有信賴,完全的信賴……讓我們把自己交託給耶穌,讓我們向耶穌交出我們自身,因為祂絕不會讓任何人失望!
  • 2020受難周 | 線上觀影|《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受難記》《復活》
    /04 從最後的晚餐客西馬尼到耶穌受難至死裡復活|耶穌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2004)語言: 亞拉姆語 / 拉丁語 / 希伯來語上映日期: 2004-03-19(中國大陸) / 2004-02-25(美國)片長: 127分鐘 / 120分鐘(刪減版)又名: 受難曲(港) / 受難記
  • 重走耶穌受難路:「聖城耶路撒冷實拍」+「耶穌受難記的故事」
    耶路撒冷,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升天之地。被稱為聖城的耶路撒冷,同時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三教聖地。為了這次旅行,小甜鴨可是狠狠惡補了不少知識才出發的,連大部頭的《聖經》都讀完啦!以下不僅有古老聖城的實拍美照,小甜鴨還要走在耶穌受難之路上,實地聊聊耶穌背負十字架的故事。懶得讀《聖經》?
  • 【好戲來了】《耶穌受難記》迎來續集 《耶穌復活》
  • 耶穌受難日經文
    亞孟。 念畢、親念珠十字架、如親聖右手之傷。O恭向敬拜吾主肋旁之聖傷、念天主經五遍。 吾力不克尋思聖肋旁苦難、為吾主絕世後復被此傷。我當竭情罄慮、思念吾主耶穌於吾罪人、重愛如是。願死後更受此傷、全傾聖血、涓滴不存於聖躬。明示其盡贖我人特意。尋思既畢、向聖肋旁恭誦雲。吾真主、吾大恩主、我今盡心讚美主情。
  • 影片:耶穌受難記
    初信的第四年看到這部電影,一切恍如夢中,似乎這個故事久已駐留在我的記憶當中,那些對話那些場面是那樣熟悉,仿佛在久遠的以前就在哪裡看過一樣……這位愛我的救主,無罪的救主,竟是這樣背負我的罪孽走上十字架,為我受難
  • 【受難周】主耶穌最後一周的行程簡介
    耶穌受難周第三日是禮拜二,稱為「教誨日」。這一天耶穌用許多話教訓人。耶穌受難周第四日是禮拜三,稱為「靜修日」,或稱為「沉默日」。聖經中沒有記載耶穌的言行。一般認為耶穌在靈修支取能力。【事件】耶穌與門徒在一起,舉行逾越節的筵席,並設立聖餐。耶穌受難周第五日是禮拜四,稱為「團契日」,又稱為「聖餐日」。
  • 為什麼說耶穌的復活比受難意義更大?
    與耶穌的復活相比,在傳統教會的生活中,耶穌的受難可能更受信徒和教會的重視。但事實恰恰相反,在早期教會的信徒之中,耶穌的復活才是基督信仰的中心。正是因為耶穌的復活才讓大家聚到一起,才讓大家看到了希望。耶穌的門徒相信耶穌的復活,也有一個過程。並不是一開始就相信的,因為在猶太傳統中是沒有復活觀念的。
  • 耶穌受難日——令人吃驚的現象
    長按綠色字體「以便以謝ZHANG」可以關注微信你公眾號                 聖周第六日——耶穌受難日
  • 受難的耶穌和十二天使
    聖天使橋是羅馬城中最美的橋梁,橋上有十二尊天使的雕像,其中的10個天使,每個天使手上都拿著一樣耶穌受刑的刑具。這十二尊天使都出自貝爾尼尼和他的工作室。據說只有兩座由貝爾尼尼親手雕成,現在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內妥為保存,現在佇立在大橋兩側是複製品。
  • 背負著歷史與傳說的耶穌受難(4)
    背負著歷史與傳說的耶穌受難(4) 2013-05-02 11:35 作者:魯伊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受難節故事】耶穌受難的故事
    這樣幾次之後,耶穌就猜想猶大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與撒都該派接觸了。猶大本來是相信武力救國的,功利之心頗重,很有點政治抱負,又愛走極端,他的思想發生變化是完全可能的。    撒都該派與法利賽派原來是有矛盾的,但在共同對付耶穌的問題上他們竟然合作了。形勢急轉直下,對耶穌越來越不利。
  • 假如耶穌這樣受難——電影《沉默》
    對於耶穌受難,他絕不是在褻瀆,而是想詮釋。而這部《沉默》,正是他在感悟多年以後,再度提出自己對耶穌受難的更深層的個人解讀。17世紀的日本,天主教信仰在傳教士的努力下發展迅猛,信徒很快發展到30多萬人,這引起了幕府統治者們的極大擔憂。長崎奉行(政府官職)井上遂大肆搜捕屠殺神父跟基督徒,強迫他們公開棄教,然而他們把受難當成信仰的考驗,慷慨赴義。
  • 梅爾·吉勃遜《耶穌受難記》續集選角 男主或回歸
    梅爾·吉勃遜《耶穌受難記》續集選角 男主或回歸 時間:2018.02.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吉姆卡維澤透露"耶穌受難記"將拍續集
    梅爾吉布森和吉姆卡維澤在《耶穌受難記》片場時光網訊梅爾·吉勃遜導演《耶穌受難記》不僅是他票房最高的電影近日該片主演吉姆·卡維澤接受外媒Breitbart News採訪時透露,梅爾·吉勃遜計劃拍攝該片續集,取名叫《耶穌受難記:復活》(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Resurrection)。「我已經讀了他給我的第三稿劇本,這將是影史最大規模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