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開頭,就在傳達一個明確的觀點——想贏就要永遠比對手快一步。
影片講述了呼風喚雨的政治說客斯隆女士,在美國槍擊案接連發生的情況下,不惜犧牲自己的職業生涯,以督促政府實施更嚴格的聯邦法律規範槍枝。
斯隆有一個助手,跟了她蠻久了,叫簡,她們兩人觀念上有很大的差異。簡時不時透露出自己愛的是學術研究,最欣賞的是蘇格拉底,而斯隆很直接的表示蘇格拉底只是在逃避現實。
事實上,影片所呈現的是,斯隆用狠辣的手段,在道德上蘇格拉底所不能忍受的手段,做成了「蘇格拉底們」不能做成的事情。這裡沒有任何偏向,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選擇,沒有優劣,他們都是希望社會變得更好。
當然簡顯然不太同意斯隆的意見,她對蘇格拉底有自己的看法。
然後這個話題不了了之,直到後來斯隆因理念和前任金主不和,被對手公司招募,猶豫的斯隆半夜三點打電話給簡,問她如果蘇格拉底什麼都沒寫,別人是怎麼知道這個人的。話題又沒有繼續下去。
剛剛和上司鬧翻的斯隆就遇到了對頭公司的遊說。
接著就到第二天開會的場景,斯隆親自填寫了表格還和簡確認一番,被之前挨罵的富蘭克林質疑了,富蘭克林告訴我們這麼做是不妥的,斯隆在日後的對頭康納斯進來前制止住了富蘭克林,至此,「王牌」的設計完成。
倒回「那夜三點」,簡的回答的內容很容易得知——蘇格拉底的書是柏拉圖寫的。
蘇格拉底和孔子一樣,都是述而不作的人,他們的思想言行都由弟子們記錄。羅素講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是一個始終一貫而又極其有趣的人物,遠非大多數人能創作出來的人物,但他認為柏拉圖是有能力創作出蘇格拉底的。總之,我們知道的蘇格拉底幾乎出自柏拉圖筆下。
暫且拋開影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個隱喻,留給各位慢慢去品味。
隨後斯隆帶著自己的團隊跳槽,但她的助手簡拒絕跟她繼續同行,留在原公司和她做對手。
她們之間展開了一場強者之間的較量,斯隆擅長出其不意,簡按部就班但也不失犀利,兩人配合極其默契……較量過程中又突然出現了一位不速之客,極其精彩,你來我往,但斯隆女士早就埋下了自己的王牌,註定了她不會輸的結局。
中間過程不多贅述。
提一點,國會上,斯隆受審,涉及到她個人道德的私生活涉及違紀,她之前的一個性交易對象被挖出來上庭,被問及他和斯隆的關係的時候,他否認了。
這個小情節的設置很有意思,相較於那些虛假做作,為了私利不擇手段的政客們,顯然是赤裸裸的諷刺,男妓的良知完勝。
國會上,斯隆毫不掩飾的表達了自己對美國制度的不滿,事實上,斯隆多次公開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很大程度上,是腐敗的體制逼她用了那些她自己並不喜歡的手段。
最終她贏了,但贏的並不痛快,並不光彩,但她問心無愧。
監獄中,斯隆被問到,為何不惜毀掉自己的事業,她這樣回答「相較於讓事業毀了自己,自毀事業這件事也就沒那麼糟了」。
不少人說編劇可能是索爾金的腦殘粉,本索爾金腦殘粉看完以後蓋章認證了該同好身份。非線性敘事、快剪、集中精英群體和刻薄的幽默感,的確很有索爾金的味道,而且把控得相當不錯。戲劇衝突環環相扣,緊張刺激,且充滿驚喜。你可以說一連串的驚喜之後的結尾大反轉已經不能算出乎意料了,但你不能說你全程都沒有被驚喜過。
本片的政治題材,必然導致很多人從政治角度來分析這部影片的政治傾向,
「那些很懂政治的人」評論這部電影說這是在美化白左,譁眾取寵,毫不現實。大概這些人是多慮了,就本片來講,斯隆只不過是為了自己堅信的正確政策,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一切。至於是不是真的正確,不管「左派」還是「右派」,誰敢保證自己完全的正確?誰敢保證他們能平衡所有的利弊?
而任何的醜化,都是針對影片張力的需要。
本片的藝術價值要遠遠高於它所展現的政治理念價值。
但斯隆認為控槍正確,於她而言,便是正確,她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維護這一信念,即便是昧著良心做了一些事,並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很大程度上,斯隆是一個殉道者,本片所展現的藝術價值要遠遠高於它的政治理念價值,過分看重這片政治傾向的人著眼點可能放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