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宿夜花
隨著電影《奪冠》的大熱,影片的導演陳可辛,成了這個國慶檔備受矚目的電影人。
對於內地觀眾來講,陳可辛的名字並不陌生,因為眾多明星經常用他的電影拿到最佳男女主角獎(所謂的「影帝」、「影后」),也被影迷稱為「影帝影后製造機」。例如,《甜蜜蜜》的張曼玉、《如果·愛》的周迅、《投名狀》的李連杰、《中國合伙人》的黃曉明、《親愛的》趙薇等。
熟悉陳可辛電影特點的觀眾會發現,其電影的「作者性」(即個人風格)不似王家衛、徐克、杜琪峯等人那般鮮明,但尤為擅長在「大眾性」(故事的通俗化與煽情性)與作品風格調性之間保持不錯的平衡,在兼顧不同觀眾觀影口味時做到了「好看」。與此同時,給了演員很多施展拳腳的空間。
陳可辛的「影帝影后製造機」之路,始於他的處女作《雙城故事》。在第11屆金像獎上,曾志偉憑藉《雙城故事》擊敗《跛豪》中為角色增肥的呂良偉拿到最佳男主角,令很多觀眾感到意外。
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曾志偉《雙城故事》(獲獎)
呂良偉《跛豪》
周星馳《逃學威龍》
周潤發《縱橫四海》
劉德華《五億探長雷洛傳》
與此同時,周星馳、劉德華也輸給了曾志偉,也令很多觀眾不明所以。
事實上,了解早期金像獎審美取向的觀眾會清楚:相較於周星馳、周潤發的「個人魅力主導角色」,劉德華、呂良偉的「梟雄」角色有現實中原型作為評價標準,將「最佳男主角」授予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未嘗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01
《雙城故事》是陳可辛導演的處女作,是由譚詠麟、曾志偉、張曼玉聯合主演的愛情片。故事本身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三角戀」故事——亞倫(譚詠麟飾)與志偉(曾志偉飾)同時愛上Olive(張曼玉飾),三人陷入了愛情、友情互相糾葛的兩難局面。
真正讓影片從通俗情節劇中脫穎而出的地方,在於那種清雅的基調與充斥全片的淡淡愁緒。事實上,在《甜蜜蜜》這部成功完整的「命題作文」問世之前,陳可辛的作品大多類似抒情小品。例如,在梁朝偉梁家輝主演的《新難兄難弟》中,同樣顯眼的,仍是那種淡淡的懷舊氣氛、洋溢著脈脈溫情的人情味、普通人在風雨飄搖時代變遷中的辛酸與歡樂。
片名中的「雙城」是指「香港」與「舊金山」,這種跨越地域的敘事空間,是90年代初期最為流行的模式。例如,羅卓瑤的《愛在別鄉的季節》、許鞍華的《極道追蹤》,都是在講述小人物在海外漂泊輾轉的故事。
對於很多廣東籍的香港電影人來講,此類題材電影的背後是廣府、客家、潮汕等華南地區的先輩在近代化過程中用辛勤與闖勁開創出生存空間,自然是港片取之不盡的素材。
志偉與亞倫,從小便談著「海盜與辛巴達」的故事,相約出海。多年後的故地重逢,彼此都處於人生低谷。志偉與躲債的父親淪落舊金山後,卻發現眼前一切並非憧憬的那般美好,只得返鄉創辦養雞場;亞倫作為酒店駐唱歌手,也鬱郁不得志。
直到Olive的出現,使得互幫互助、互相勉勵的兄弟情誼發生微妙的變化。
02
曾志偉塑造的志偉一角,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
他以歡笑示人,卻總是無法避免地陷入尷尬的局面。友情中,他甘於平庸,卻不斷以樂觀鼓舞著亞倫的夢想,在亞倫事業逐漸步入輝煌的同時,他一如既往地在底層為生計奔波。
愛情中,他同樣是三個人中的配角,在亞倫與Olive柔情蜜意之時,他似乎是個可有可無的開心果。
對於志偉來講,嬌俏、清麗的Olive,就像是瑣碎現實、貧瘠生命中的一束光,讓他的生活開始有了盼頭;對於Olive來講,志偉是個無話不談、值得信賴的朋友,和志偉在一起時,她輕鬆愉快、放下戒備、毫無拘束。
但是,其貌不揚的志偉,內心清楚,Olive對他的感情不是愛。更為辛酸的是,Olive卻與他的朋友亞倫一見鍾情,一時間百感交集、尷尬又無奈。作為男人,志偉因無法吸引心上人產生挫敗感,作為朋友,他縱使心生芥蒂,卻又壓抑著自我,盡其全力成人之美。
曾志偉把握住了志偉一角作為三人友情、愛情中「邊緣化」的那種尷尬與無奈,用幽默詮釋苦澀,用自嘲化解辛酸。更是用了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使得人物具象、生動,看到餐桌旁兩人糖甘蜜甜之時,獨自一人與狗對話,氣憤地「吃」掉輪船模型。
透過這些細節,曾志偉獲得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實至名歸。用表演詮釋一個特色鮮明、性格完整的人物形象,正是表演最初的審美價值。
03
正如電影《甜蜜蜜》中貫穿全片的鄧麗君的歌曲,電影《雙城故事》中起到串聯情緒作用的是歌曲《Moon River》(「月亮河」是奧黛麗·赫本《蒂凡尼的早餐》插曲)。
陳可辛的電影,有著完整、通俗的情節,但也不止於情節表面的東西。志偉在「雙城」之間的輾轉,背後是無數小人物為生計四處漂泊的辛酸;亞倫成長為光芒萬丈的歌星後,卻與最初的本心,漸行漸遠。
《雙城故事》作為陳可辛的處女作,自然是凝結了很多個人感情。眾所周知,陳可辛現實中與曾志偉是幾十年的朋友,電影中兩位男主人公的感情,或許可以視作是兩人友情的藝術化再現。
而其情感內核,與90年代香港電影中的那股情懷,是完全接軌的。
90年代初的幾年,懷舊風盛行,觀眾沉醉於街頭巷尾那充滿煙火氣的人情味中,《92黑玫瑰對黑玫瑰》致敬了五六十年代「粵語長片」的老明星,《新不了情》更是用一個通俗劇的模式,將愛情、友情、人生這些普世主題與幾代人共同的集體記憶聯結起來。
《雙城故事》的結尾,如今看來,略顯俗套:志偉身患絕症離去,亞倫與Olive帶著他的夢想繼續前行。但志偉的角色仍舊是細緻動人的,就像是香港電影「庶民情結」的一種顯現,是一個又一個的「普通人」寫照——縱使一無所有,也永遠帶給他人溫暖與正能量。逆境中的風雨同舟、困窘時的樂天知命、拼搏時的無懼無畏,這正是香港電影中小人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