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站在多爾袞立場的人認為,他權勢滔天,卻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說明他的人品還是不錯的。其實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從他本人內心深處來說,絕對有著想當皇帝的心思。否則的話,在努爾哈赤駕崩後,他的那些兄弟包括皇太極、代善等人,就不會逼著阿巴亥(多爾袞生母)去殉葬了。
從中不難發現,早在那個時候,他的野心早就暴露在諸位兄弟面前。然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當時坐上龍椅的卻是能力明顯勝出一籌的皇太極。好不容易熬到皇太極也駕崩了,這時多爾袞已經手握重兵,更是為了爭奪皇位和豪格徹底撕逼,說他不想當皇帝,估計誰都不相信。然而他為何沒有走出這一步呢?其實原因還是挺複雜的。
首先,當時的八旗制度,對於多爾袞造成了很大的制約。在當時確定繼承人的時候,他也是因為得不到支持,這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把福臨給抬了出來。其實他當時的想法,就是覺得這是個小孩子、好操控,自己可以憑此掌控朝政大權。然而事情卻並沒有像他設想的那般美好。
因為他權利最巔峰的時期,也只不過是掌控了兩旗(正白、鑲白)的話語權。儘管他想方設法提高了白旗的地位,但從數量上來說,2:6也是絕對的弱勢,根本不足以掌控大局。當然他如果強行篡位也不是不可以,但他勢必要承擔可能會發生的分裂與內訌,這些都是他不願意面對的,否則當初就不會讓順治登基了。
其次,孝莊的作用不可低估。不管有多少關於她的野史或者傳聞,但客觀公正地說,她對於清初政權的順利過渡與延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管她是否下嫁多爾袞,其實這些傳聞裡,體現更多的,是她對局勢的全面掌控和對事務的靈活處理。也因為她的存在,多爾袞很是投鼠忌器。
再次,多爾袞身上的性格,使得他最終沒有稱帝,具備了相應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先來看一下必然性,在當年打天下的那些人中,他的性格算是比較隱忍柔和的,否則當初他的生母被迫殉葬,他早就造反了,根本不會等到皇太極稱帝,順治就更沒有機會了。
從偶然性來看,其實當時的多爾袞,名義上是攝政王,但他的權勢卻是越來越大,史書中有很多記載,都表明他確實有著想要稱帝的野心,很多規則都已經向皇帝看齊。如果不是墜馬身亡這個突發事件,也許終有一天,他會把順治趕下臺,畢竟他當時想篡位,機會還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