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跟多爾袞有過節,為什麼卻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文/有內涵的我呀 圖/網絡
皇太極因為突然去世,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所以導致長子豪格和十四弟多爾袞爭奪皇位,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誰也沒有登上皇位,在妥協下,讓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即順治帝,但爭奪皇位的戰爭結束以後,有一個細節比較耐人尋味,那就是多爾袞雖然沒有成為皇帝,但也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從此開始壟斷權力。
另外,豪格卻是原地踏步,沒有成為攝政王,卻也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就這樣看著敵人一步步變得強大,豪格為什麼不爭不搶呢,其實從福臨成為皇帝那一刻起,豪格就是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和其他勢力的一個棄子了,沒有了這些支持,他就沒有資格成為攝政王,更沒有資格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
福臨雖然是因為豪格跟多爾袞的妥協才能夠繼位,但這也意味著以前忠於皇太極的勢力,開始支持福臨了,不再支持豪格了,而且不光是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輔助皇上處理政務,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成為了攝政王,那豪格為什麼能和多爾袞爭奪皇位呢?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因為他是皇太極的長子,所以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勢力會忠於他,所以掌握兩紅旗禮親王代善和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才會支持他。
等到確定皇九子福臨繼位,效忠和支持皇太極的軍隊自然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福臨身上,可就是說,福臨已經是自己一個人了,這時的豪格手中只有自己掌握的正藍旗,肯定是沒有能力與擁有兩白旗和其他大臣支持的多爾袞相抗衡的,而且多爾袞是見勢頭不好,立刻就改變了策略,與濟爾哈朗商議以後,提議支持皇帝九子為皇帝,兩個人可以說是擁有擁立之功,福臨當時還小,還沒有管理朝政能力,因此這二人就被封為了攝政王,也是名正言順的,所以豪格自然是無奈的看著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自己則是原地踏步。
當然,關鍵在於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支持皇太極子嗣繼位的,說白了,他屬於一個忠於皇太極勢力的政黨,以鄭親王的界爾汗為攝政王也是遏制多爾袞的一種平衡行為,這樣多爾袞就不能自己一個人獨攬朝政了,因此,豪格自然也沒有必要去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了。當然,雖然濟爾哈朗跟多爾袞都是攝政王,但很明顯前者遠不如後者,至少在政治上是如此。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后,他開始分而治之,首先,用謀逆的罪名把代善的孫子阿達禮給殺了,原因是阿達參與了擁立多爾袞為帝的陰謀,最主要的是藉此機會,奪取了由代善掌握的兩紅旗,多爾袞隨後聲稱,豪格曾陷害自己有稱帝的野心,革去了他親王的爵位,並藉此機會將兩黃旗也置放在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多爾袞帶領清軍頂著壓力入關後,可以說是大清入關的第一大功臣,從此他的權利開始變得極為強大,從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是真正的獨攬大權,清廷大臣的奏摺都要交給他批閱,他還把順治帝的玉璽放在自己的府中,以方便處理政務。
順治五年,多爾袞更進一步,他找了一個對豪格謀逆行為知情不報的理由,把濟爾哈朗降為郡王,雖然後來又恢復為親王爵位,但濟爾哈朗被派去打仗,顯然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而豪格則是被多爾袞囚禁,不久莫名其妙的死去,豪格死後,福晉被多爾袞所納,同年,66歲德高望重的代善也病而死,這樣多爾袞就一步步權勢越來越大,跟他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反倒顯得默默無名,存在感特別低。
所以現在大家說起清初攝政王的時候,很多人只知道多爾袞,卻不知道濟爾哈朗,而濟爾哈朗身為支持福臨這方的攝政王,最初試圖遏制多爾袞並平衡局勢,這也是豪格不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原因之一,結果,由於就是豪格是典型的有勇無謀,並沒有什麼政治能力,所以當時並沒有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否則,他就不會被多爾袞陷害致死,他的妻子也不會被多爾袞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