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跟多爾袞有過節,為什麼卻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2021-01-11 有內涵的我呀

豪格跟多爾袞有過節,為什麼卻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文/有內涵的我呀 圖/網絡

皇太極因為突然去世,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所以導致長子豪格和十四弟多爾袞爭奪皇位,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誰也沒有登上皇位,在妥協下,讓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即順治帝,但爭奪皇位的戰爭結束以後,有一個細節比較耐人尋味,那就是多爾袞雖然沒有成為皇帝,但也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從此開始壟斷權力。

另外,豪格卻是原地踏步,沒有成為攝政王,卻也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就這樣看著敵人一步步變得強大,豪格為什麼不爭不搶呢,其實從福臨成為皇帝那一刻起,豪格就是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和其他勢力的一個棄子了,沒有了這些支持,他就沒有資格成為攝政王,更沒有資格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

福臨雖然是因為豪格跟多爾袞的妥協才能夠繼位,但這也意味著以前忠於皇太極的勢力,開始支持福臨了,不再支持豪格了,而且不光是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輔助皇上處理政務,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成為了攝政王,那豪格為什麼能和多爾袞爭奪皇位呢?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因為他是皇太極的長子,所以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勢力會忠於他,所以掌握兩紅旗禮親王代善和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才會支持他。

等到確定皇九子福臨繼位,效忠和支持皇太極的軍隊自然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福臨身上,可就是說,福臨已經是自己一個人了,這時的豪格手中只有自己掌握的正藍旗,肯定是沒有能力與擁有兩白旗和其他大臣支持的多爾袞相抗衡的,而且多爾袞是見勢頭不好,立刻就改變了策略,與濟爾哈朗商議以後,提議支持皇帝九子為皇帝,兩個人可以說是擁有擁立之功,福臨當時還小,還沒有管理朝政能力,因此這二人就被封為了攝政王,也是名正言順的,所以豪格自然是無奈的看著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自己則是原地踏步。

當然,關鍵在於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支持皇太極子嗣繼位的,說白了,他屬於一個忠於皇太極勢力的政黨,以鄭親王的界爾汗為攝政王也是遏制多爾袞的一種平衡行為,這樣多爾袞就不能自己一個人獨攬朝政了,因此,豪格自然也沒有必要去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了。當然,雖然濟爾哈朗跟多爾袞都是攝政王,但很明顯前者遠不如後者,至少在政治上是如此。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后,他開始分而治之,首先,用謀逆的罪名把代善的孫子阿達禮給殺了,原因是阿達參與了擁立多爾袞為帝的陰謀,最主要的是藉此機會,奪取了由代善掌握的兩紅旗,多爾袞隨後聲稱,豪格曾陷害自己有稱帝的野心,革去了他親王的爵位,並藉此機會將兩黃旗也置放在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多爾袞帶領清軍頂著壓力入關後,可以說是大清入關的第一大功臣,從此他的權利開始變得極為強大,從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是真正的獨攬大權,清廷大臣的奏摺都要交給他批閱,他還把順治帝的玉璽放在自己的府中,以方便處理政務。

順治五年,多爾袞更進一步,他找了一個對豪格謀逆行為知情不報的理由,把濟爾哈朗降為郡王,雖然後來又恢復為親王爵位,但濟爾哈朗被派去打仗,顯然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而豪格則是被多爾袞囚禁,不久莫名其妙的死去,豪格死後,福晉被多爾袞所納,同年,66歲德高望重的代善也病而死,這樣多爾袞就一步步權勢越來越大,跟他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反倒顯得默默無名,存在感特別低。

所以現在大家說起清初攝政王的時候,很多人只知道多爾袞,卻不知道濟爾哈朗,而濟爾哈朗身為支持福臨這方的攝政王,最初試圖遏制多爾袞並平衡局勢,這也是豪格不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原因之一,結果,由於就是豪格是典型的有勇無謀,並沒有什麼政治能力,所以當時並沒有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否則,他就不會被多爾袞陷害致死,他的妻子也不會被多爾袞搶走。

相關焦點

  • 皇太極死後,為什麼豪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自己卻不爭不搶?
    在皇太極死後,皇位繼承人的最熱門人選是皇長子豪格和多爾袞,但最後的結果是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當了攝政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局,其實是當時清朝內部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對此豪格是無能為力的。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八旗的所屬分布如下:皇太極擁有兩黃旗,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擁有兩白旗,代善以及他的兒子嶽託、碩託擁有兩紅旗,豪格擁有正藍旗,濟爾哈朗擁有鑲藍旗。在皇太極死後,八旗基本分成了三個派別:一派明確支持豪格,一派明確支持多爾袞,以及沒有明確表態的中間派。其中豪格領正藍旗,這是他的基本盤;多爾袞三兄弟領兩白旗,這是多爾袞的基本盤。
  • 多爾袞與豪格的權力之爭,豪橫的真的是多爾袞嗎?
    黃臺吉死後,戰功彪炳的皇長子豪格沒有繼位,反而只有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做了皇帝。此事,我們很多人按照漢人的習慣,想當然的認為是因為,多爾袞想要奪權繼位,阻止了豪格的繼位,最後兩派相持不下,所以找了一個六歲小孩繼位。
  • 豪格妥協成就了順治的皇位,也讓多爾袞步步緊逼,導致豪格的悲劇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不過在分析問題之前,我們似乎就已經可以得出結論,在豪格被收拾的過程中,至少孝莊是沒有直接參與的,至於私底下有沒有參與,我們不得而知。單純從雙方的實力來說,明顯豪格一方的實力是要強一些的,可是多爾袞也不甘示弱,因此雙方陷入僵持,最後豪格一方為了大局著想,只能接受代善以及濟爾哈朗的建議,讓年僅6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成為皇帝,濟爾哈朗和多爾袞當攝政王輔佐福臨。
  • 皇太極死後,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卻不爭不搶呢?
    在清朝親王當中,最著名的要屬多爾袞了,多爾袞一生戰功赫赫,權傾朝野,從當時的親王一路坐上攝政王的位置。多爾袞在權力的道路上並不是一路的順風順水,中間也有著很多競爭對手在權力的道路上給多爾袞使絆子,不過就不一一列舉了。
  • 多爾袞擁立順治繼位,除掉豪格、建立大清,死後為何被挖墳鞭屍?
    按理來說,多爾袞是功臣,但在他死後,順治帝為什麼還要將他的墓給挖出來,對其鞭屍,有什麼深仇大恨嗎?皇太極的死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皇太極的弟弟,他的母親是阿巴亥,多爾袞從小就非常聰穎,習得一身武藝,極具軍事才華。
  • 孝莊文皇后和多爾袞是如何消滅豪格的?
    孝莊和多爾袞在大清開國歷史上都是留下濃重色彩的重要歷史人物,一個是美麗聰慧的傳奇太后,一個是果斷狠辣的攝政王,兩人即是叔嫂,又是政治盟友,他們一起合力把對手——皇太極長子豪格排擠出政治權力中心,取得了自己利益最大化。
  • 好叔叔多爾袞和好侄子豪格共爭大統,信心滿滿,為何福臨成贏家?
    多爾袞看到弟弟實在是太不像話了,還算有大局觀念的他趕忙阻止弟弟說:要說到太祖爺爺的遺詔,那就是你的不對了,因為除了你有資格之外,還有很多人有資格呢,那你比如說肅親王豪格,難道他就沒資格嗎?此時的豪格微微一笑,心裡暗想:你這叔叔到底還是沒有把事情做絕,你還想到有我這麼一個人啊!
  • 豪格死後,大權獨攬的多爾袞遲遲不肯篡位,真的是因為孝莊嗎?
    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再一次將目光投入皇位上面,但是此時又出現一個豪格,而且豪格的實力也不弱,幾乎掌握了八旗中一半的軍事力量,就連禮親王代善都隱約向著他。雖說在軍事上多爾袞弱於豪格,但是在政治輿論上多爾袞的名聲卻要好得多。就這樣雙方僵持不下,最終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就是讓年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這個方案得到了四大親王和三大郡王的同意,避免了一場內訌。
  • 豪格為何不與多爾袞爭奪攝政王:不是豪格不想爭,而是真的爭不過
    可就是有著如此強勁實力以及皇太極長子身份的豪格,卻也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後的那場皇位爭奪戰中敗下陣來,不僅沒有能夠登上大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就連被委以輔政王、與多爾袞平起平坐的資格都沒有獲得,以至於在此之後豪格不斷遭到了多爾袞的排擠與打壓,並最終在順治五年(1648年)的時候含恨而終。
  • 多爾袞與豪格是叔侄,為何豪格死後,多爾袞將其福晉納入王府
    多爾袞是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對於清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順治元年,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清朝至此開始入主中原。因此後來乾隆評價他:「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不過多爾袞這一生,樹敵太多,其中就包括皇太極的兩個兒子,順治和豪格。當初皇太極突然駕崩,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多爾袞就和侄兒豪格展開皇位之爭。
  • 多爾袞與豪格的叔侄鬥法,卻順水推舟幫助順治帝登上皇位
    多爾袞將福臨迎至紫禁城後,被加封為叔父攝政王,賜貂蟒朝衣,並且命禮部建碑以紀念其功績。據《清史稿》記載,多爾袞攝政後位崇功高,時時告誡諸臣要尊事主上,說:「等皇上春秋鼎盛,我就要歸政於他。"皇太極有一個弟弟,叫做多爾袞,是個很厲害的人物,有著赫赫戰功,在軍中的威望很高。皇太極有一個嫡系長子,叫豪格,在當時是皇位的順位繼承人,也是皇太子。當然皇太極還有一個小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那麼為什麼豪格最後沒有繼承皇位,年僅六歲的福臨順利登基了呢?
  • 多爾袞為何要害死侄兒豪格,除了權力爭奪,這才是主要原因
    害死豪格的自然就是多爾袞了,那麼多爾袞為何要害死自己的侄子呢。實際上多爾袞和豪格的恩怨可以追溯到1643年。那時候皇太極突然暴斃,生前也沒有聲明到底要讓誰繼承皇位。按照漢朝傳統來說,豪格是長子,應該繼承。但是偏偏他生在清朝,清朝並沒有訂下皇位繼承的順序,所以自然是能者居之。豪格為清朝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掌管兩黃旗和鑲藍旗。
  • 豪格實力不輸多爾袞,為何最後還是奪位失敗了?
    但皇太極一死,以多爾袞與豪格為首的2個派系就開始為爭王位而互不相讓,整個局勢非常混亂。按著古時的大位繼承原則,通常都是嫡長子優先;若先皇無子的話,則由親兄弟繼承。本來依照這套規則來算的話,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就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了。不過滿清那會兒卻根本不按這個規矩來立新君,所以多、豪之爭在所難免。
  • 多爾袞為什麼要剃髮易服?
    隨著多爾袞權勢的膨脹,順治帝對他的稱呼從「叔父攝政王」提高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以後,多爾袞始稱「皇父攝政王」,這是明確建於官方記載的,如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順治年間檔案的封皮上,就多有「皇父攝政王旨」的批紅字樣,從「皇叔父」到「皇父」,或許跟生母改嫁有關。其二,張煌言的詩集中有《建夷宮詞》十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 豪格實力最強,為何皇位爭奪還是敗了?多爾袞:該強硬時他軟弱了
    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圍繞皇位的爭奪很快展開了。當時最有實力爭得皇位的有兩個人: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努爾哈赤兒子、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作為皇太極長子,豪格戰功赫赫,八旗中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支持,外加一幫皇太極的重臣。更重要的是,漢族皇權「嫡長子繼承制」的觀念已經逐漸影響滿清八旗,而且威望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也支持豪格。
  • 歷史上孝莊與多爾袞的真實關係
    有一天皇太極看到大玉兒的模樣,被她的美貌傾倒,利用部落之間的關係搶先一步娶了她。可是大玉兒跟皇太極並沒有感情,她還是深愛多爾袞,所以就有了後續的情感糾葛。但歷史的真相是,孝莊原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的女兒,她的姑姑哲哲在很早之前就嫁給了皇太極,因為一直沒有兒子,所以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作為代孕替補嫁給了皇太極。
  • 多爾袞和豪格在進行皇位之爭時,為何多爾袞主動放棄爭奪?
    也正是因為皇太極逝世的非常突然,並沒有對外指定皇位的繼承人,於是接下來由誰坐上皇帝這個寶座就成為了清朝所面臨的重大危機。因為誰來成為繼承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人選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讓國家產生嚴重的分裂,從而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皇室子弟中,擁護者最多也是最有可能繼位的人選最終落在了豪格和多爾袞身上。
  • 為何福臨能順利登位,而極具競爭力的多爾袞與豪格只能靠邊站?
    選擇福臨,是坐擁兩白旗的多爾袞,與坐擁兩黃旗、正藍旗的豪格博弈的結果。皇太極死因1643年(崇德八年),《清史稿》記載:「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無疾,恐怕不是事實。
  • 她是豪格的女人,卻生下了多爾袞唯一的兒子,還將其送給吳三桂撫養
    只是他的運氣總是差那麼一丟丟,他空有帝王之才卻連續兩次錯失帝位,後一心輔佐順治帝,卻遭到順治帝怨恨,雖然妻妾成群,子女卻少得可憐,僅有的一兒一女最終都下落不明……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生母是努爾哈赤最後一任大妃阿巴亥。努爾哈赤生前十分寵愛阿巴亥,也對多爾袞十分疼愛,大有將汗位傳給他的意思,可惜,努爾哈赤在一次戰爭中身負重傷,不久於人世,也沒來得及宣布汗位的繼承人。
  • 孝莊和多爾袞究竟有沒有過愛情?
    當時皇太極在積極地謀奪汗位,和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勢成水火中。儘管兩人年紀差不多,估計多爾袞也不會沒事跑到皇太極的內帳去跟他的小妾培養青梅竹馬。此後,盛京新宮殿蓋起,皇太極稱帝,后妃們住進深宮內院,多爾袞帶著兵馬南徵北戰,也沒機會碰面。直到皇太極去世,哲哲和孝莊成為皇太后,和多爾袞在皇權上產生了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算計的關係。哲哲身為正宮皇后,又是長輩,她的面子不能駁;多爾袞是手握天下的攝政王,他的勢力步步擴張也是不容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