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極死後,皇位繼承人的最熱門人選是皇長子豪格和多爾袞,但最後的結果是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當了攝政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局,其實是當時清朝內部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對此豪格是無能為力的。
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八旗的所屬分布如下:
皇太極擁有兩黃旗,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擁有兩白旗,代善以及他的兒子嶽託、碩託擁有兩紅旗,豪格擁有正藍旗,濟爾哈朗擁有鑲藍旗。
在皇太極死後,八旗基本分成了三個派別:一派明確支持豪格,一派明確支持多爾袞,以及沒有明確表態的中間派。其中豪格領正藍旗,這是他的基本盤;多爾袞三兄弟領兩白旗,這是多爾袞的基本盤。剩下兩黃旗、兩紅旗和鑲藍旗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這是豪格和多爾袞都要爭取的。說白了,他們誰能爭到皇位,就看誰的拳頭大了。
從名義上來說,豪格佔了極大的優勢,他是皇太極的長子,從皇統上來說他更有資格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只是他的基本盤明顯不如多爾袞,他只有正藍旗一旗是基本盤,而多爾袞擁有兩白旗為基本盤。
兩黃旗來說,絕大多數都支持皇子繼位,畢竟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受皇太極的領導,皇太極也應該是非常照顧他們的,皇子繼承對他們來說是最為有利的;兩紅旗來說,實際是掌握在了代善的手裡,代善的態度非常曖昧,但很可能支持皇子繼承;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態度不明,一方面表示贊成皇子繼位,另一方面也表示要跟多爾袞商量。
按照當時的形勢來說,如果多爾袞和豪格都不想讓,都鐵了心要爭奪皇位的話,那麼清朝內部就肯定會有一場大規模的內訌。如果雙方真打起來的話雖說鹿死誰手很難說,但清朝的實力會因此大受打擊,剛剛崛起的清朝很有可能會因為這場內訌而走向衰亡。幸運的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在正式決定皇位繼承人之前,清朝內部所有的大佬都有自己的心思,這一切都在決定皇位繼承人的會議上定出了結果。
1643年8月14日,也就是在皇太極死後五天,在瀋陽故宮崇政殿舉行了會議,諸大臣齊聚一堂,共同決定皇位繼承人。會議剛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鰲拜和索尼就首先提出要由皇子繼承,多爾袞以他們兩人沒有說話的資格為由勒令退出了會場。之後阿濟格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默不語,不置可否。其實對於這個時候的多爾袞來說雖然他想繼承皇位,但是他不知道其他大佬們的態度,在形勢不明的情況下如果贊同了自己繼位就等於翻開了自己的底牌,而翻開底牌是要在確定能贏的情況下才翻是最好的策略,在輸贏不定的情況下,多爾袞是不會翻開底牌的。
多鐸隨機說道,既然多爾袞不願意,那麼就由自己來繼承皇位,畢竟太祖遺詔中有他的名字。隨機多爾袞反駁道,太祖的遺詔中也有豪格的名字,不止你多鐸一人。這種情況就說明,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應該是有過口頭上的遺詔,而多爾袞反駁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在排除了多鐸的同時,把豪格也排除在外了。
接著多鐸提議,既然自己不行,那就立長,由代善繼位(代善是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則馬上表示自己不行,既然多爾袞不願意,就應該立皇長子豪格。代善的話就表明了他的態度,他支持豪格,至少是支持皇子繼位。
這個時候豪格就表示自己不配擔當大任,隨機離開了會場。見豪格離開會場,兩黃旗的大臣們便激動地佩劍上前,表示如果不讓皇子繼位,他們寧願跟隨死去的皇帝於地下。兩黃旗的這個表態,就明確了他們是支持皇子繼位的鐵桿。
見到這種劍拔弩張的情形,代善表示自己不想過問皇位繼承大事,也離開了會場。其實到了這一步,情況就非常明顯了,清廷內部的絕大多數都是支持皇子繼位。首先是豪格的基本盤正藍旗以及兩黃旗的鐵桿盤,而代善的兩紅旗也表示傾向於皇子繼位,這樣一來支持皇子繼位的勢力就有五旗,五旗對多爾袞的基本盤兩白旗,是佔了絕對優勢了,剩下的鑲藍旗無論是否支持皇子繼位都不太重要了,畢竟之前鑲藍旗的濟爾哈朗本身就態度不明,見到支持皇子是一邊倒的局勢,他應該會加入支持皇子一派。
到了這個時候形勢對多爾袞是非常不利的,他繼承皇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除非他橫下一條心拿著兩白旗去跟五旗兵馬火拼,但這種火拼他的勝算很小。於是他就退而求其次,這個退而求其次的決定使他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多爾袞表示他也贊同皇子繼位,此言一出會場上劍拔弩張的局勢就瞬間緩解了下來,然後多爾袞又說,既然豪格不願意繼承皇位,那麼就讓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繼位,只是福臨年紀還小,暫時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等到福臨成年後在還政於福臨。
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一下子就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擁護,雖然皇位的繼承非常重要,但是當時清朝內部還是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最好不能因為皇位繼承而產生內訌,畢竟當時清朝的家底也不多,一旦真的內訌起來,這點家底一下子就打沒了,到時候大家都會玩完。既然多爾袞贊同了皇子繼位,其他人也沒有什麼反駁的理由了,於是接下來所有人便按照慣例盟誓,表示效忠皇帝云云。
以上會議內容,來自於一位朝鮮人質寫下的秘密報告,這位人質是朝鮮國王的世子,他在瀋陽期間得到了清朝王公貝勒們的禮遇,結交非常廣泛,了解大多清朝高層的秘密,這份會議記錄就來自於他寫給本國的一份秘密報告中,相當於今天的密級很高的內參,他也曾經參加過皇太極的葬禮,他的內容記載在《沈館錄》一書中,應該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根據以上會議內容的記載,多爾袞實際上是在一個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實現了翻盤,表面上他沒有繼承皇位,但在後來的攝政王生涯中,他卻是實際上皇帝。雖然濟爾哈朗與他共同輔政,但濟爾哈朗明顯就是個擺設,真正發話決定朝政大權的還是多爾袞,在他當上攝政王到他死為止,他等於做了6年實際上的皇帝。
而對於豪格來說,雖然自己沒有繼承到皇位,不過他對繼承皇位的決定並不大,不然他也不會在會議期間退出會場,明確表示不會繼承皇位。最終的結果是他弟弟福臨繼位,這點來說也是他能夠接受的結果。
對於其他大佬來說,多爾袞的決定直接就避免了一場大規模內訌的可能,只要是皇子繼位即便是福臨他們也完全能接受。後來的事情也證明了福臨繼位是當時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比如在這次會議後不久,代善的兒子碩託和他的一個孫子阿達禮就跳出來反對會議結果,表示要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想到最後竟然是代善出面處死了兩人,穩定了局面。這也說明在當時清廷內部,幾乎所有人的共識就是,穩定大於一切,誰想出來破壞這種穩定,誰就會成為所有人的敵人。
這或許就是剛剛興起的清朝的幸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