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稱呼的變化,詮釋了師生關係的微妙變化,有些稱呼會笑死人

2020-12-24 墨染閱讀室

時下的中小學生對老師的稱呼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老師」這種稱呼已經不再一統天下,而出現了很多另類稱呼。學生對老師稱呼的變化,客觀上往往折射出師生關係的變化,反映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角色地位,教師與學生情感程度的變化。

受封建社會師道尊嚴的影響,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老師」這個稱呼是帶著很強的敬畏感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導致師生之間的稱呼也在悄悄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看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正在悄然形成。

學生對老師的稱呼

我讀小學那會,老師在學生心目中

還是絕對的權威,學生見到老師像貓見了老鼠,遠遠看到老師就繞道而走,極少有敢於主動打招呼的,對老師的稱呼是發自內心的敬畏。誰也不敢對老師有另類稱呼。

八十年代初,我上了中學,學生和老師的關係親近了不少,遇到平易近人的老師也敢跟他聊聊聽,背地裡也敢取老師的外號。那時的學生很愛結合老師的外形特徵和他所教的科目給他取外號,這些外號從表面看去似乎帶點不恭,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惡意。比如當時教我們初二的數學老師有點矮,不知誰在暗地裡給他取了個「根號二」的外號。有個地理老師頭頂有點禿,他喜歡用一部分頭髮蓋住頭頂,大家背地裡戲稱他「地中海」。也有用老師的口頭禪給老師取外號的,有個生物老師上課,三句不離「細胞」,於是大家背地裡都叫他「細胞」,英語這個單詞讀起來很像「英國老鼠」,大家叫英語老師都叫「英國老鼠」。

90年代,我從師範畢業,在中學當老師,我經常聽到學生在我面前稱呼其他的科任老師都是直呼其名,我猜,學生在其他老師面前肯定也是直呼我的名字,雖然聽去有點不禮貌,甚至有點刺耳,但當面學生還是對老師很尊敬的。直呼其名慣了,有時就難免遇尷尬,有一次有個學生上數學課,不小心直接叫了數學老師的大名,數學老師非常生氣,結果這個學生被叫了家長。

2000年以後,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見到老師不再像貓見了老鼠,而會主動向前打招呼,跟老師交流的時候也不再拘謹,而是大大方方,從學生對老師的稱呼上,可以看出師生關係更加和諧了。學生對老師的另類稱呼不再躲躲藏藏,而是公然的叫,比如學生叫班主任幾乎不叫「老師」,而是叫「老班」或者「班頭」。學生甚至跟老師稱兄道弟。稱呼比較年輕的老師,學生喜歡用老師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在加上「哥」「姐」來叫老師,比如濤哥,麗姐之類,也有學生取老師的姓稱呼老師,比如老師姓伊,就叫他「伊兄」,一些調皮的學生有時也借一些戲謔的稱呼找點樂子,我們學校有個老師叫張豐強,有的學生叫他強哥,也有一部分沒正形的學生叫他豐兄(胸)。

學生稱呼年紀比較大的老師很流行一種稱呼,喜歡在姓氏前或後加一「老」字,比較隨和一點的老師,叫「老劉」、「老王」之類;比較嚴格的,不苟言笑的老師就叫他「劉老」,「王老」這類。這樣叫有時候也會鬧笑話,我女兒讀高中的時候有個化學老師姓「饒」,學生就叫她「饒老」,因為有點拗口,學生們乾脆叫她「姥姥」,有天,女兒做作業的時候,突然說了句:「早知道這題做不來,在學校裡問「姥姥」就好了。」我半天沒反應過來,問她道:「你說啥?」女兒聽了哈哈大笑,聽了女兒的解釋,我也忍不住大笑起來。這種稱呼沒有犯上之行,沒有踐踏尊嚴之意,有的是自然親切,有的是民主平等,有的是和諧溫馨,有的是心無隔閡,讓教育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

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再説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剛當老師那會,老師都是正兒八經的稱全班同學為「同學們」,稱個別同學為「」某某同學」,不知什麼時候起,「同學們」不知不覺被「孩子們」所取代,老師除了一上課,用一句「同學們好」向同學問好,上課極少再稱「同學們」,有時稱「大家」,有時稱「你們」,更多時候稱「孩子們」,語氣明顯親切了不少。對於個別同學的稱呼,也發生了很奇妙的變化,比如老師看到那些上課沒有認真聽講的學生會很鄭重的走過去,拉長聲音叫一聲「同學……」言猶未盡,彼此心知肚明,被叫的同學識趣住嘴,一切恢復正常教學秩序,這一聲「同學」既給了學生面子,又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當老師對學生極為不滿時,老師會帶著恨鐵不成鋼的語氣叫一聲「哥」,這個哥完全就顛倒了輩分,常常把學生叫得心驚肉跳。隨意的時候,老師也偶爾會稱呼某個學生為「帥哥」或者「小寶貝」。

應該說師生稱呼的變化反映了師生關係的微妙變化,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更像是學生的朋友,這種和諧的師生關係,詮釋了教師和學生人格上的平等,學生和老師的相互尊重,這是一種教育的進步,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相關焦點

  • 張繼科與金晨正式約會,稱呼的變化暴露了情感,喜歡是裝不出來的
    最開始兩人的相處方式笑翻觀眾,那麼在這一次正式的約會中,張繼科跟金晨兩人,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會不會擦出愛的火花呢?很顯然,張繼科就跟我們看到的那樣,有種「陷進去」的感覺啦。,那麼這個男孩對這個女生,必定也會有一點點的小心思。
  • 陳思誠為佟麗婭慶生,稱呼變化關係成疑,是否也逃不過七年之癢?
    陳思誠為佟麗婭慶生稱呼發生了變化過去陳思誠給佟麗婭慶生,一般都稱呼為老婆,而這一次陳思誠發文稱:「朵朵媽,生日快樂」並附上了佟麗婭的單人照。顯得兩人關係格外生疏。而這次佟麗婭生日,陳思誠的稱呼明顯發生了變化,老婆與朵朵媽之間明顯拉開了許多距離,雖然佟麗婭在事後回復了一個「俏皮可愛」的表情,但依然顯得非常例行公事,絲毫感覺不出他們有愛情需要秀出來,反而是冷冰冰的你來我往。
  •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到滔滔不絕,從步履蹣跚到健步如飛,他們對你的稱呼也從「媽媽」變成了「媽」。這個變化雖然看似簡單,但在它的背後,其實暗含了孩子心理的4點變化,家長們可不能忽視。分析孩子在牙牙學語的過程中很喜歡用疊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吃飯飯、睡覺覺等等,而在稱呼父母時,自然也會選擇叫爸爸媽媽。這是因為寶寶年紀比較小,發出單音節相對來說更困難,所以會採用這種說話方式,但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大,他們說這種疊詞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
  • 吳謹言上跑男時,有誰注意宋小寶對她的稱呼,簡直笑死人了
    所以觀眾也會在不忙的時候,來看看跑男讓自己放鬆放鬆,畢竟有這些人的綜藝,不用猜也一定是能帶給大家很多的歡樂,就像在上上期播出的跑男,因為因為昨晚剛看完上上期的節目,在上上期的節目中,有誰注意到在吳謹言和宋小寶傳送花蜜時,宋小寶對吳謹言的稱呼,簡直笑死人不償命啊!因為要傳送花蜜,節目組就給他們設置了阻礙,因此吳謹言只能在轉動的轉盤上站著,而宋小寶也只能在類似跑步機的機子上站著。
  • 「老師」這個稱呼(原創)
    幾年前看到一個綜藝節目裡參賽者稱呼評委叫「老師」,覺得有些彆扭。在我印象中,「老師」這個稱呼就是叫學校的老師的,不過想到韓愈說的道之所存就是師之所存,也就勉強看下去了。但接著發現那個評委只是認知度高,在節目裡並沒有展現出來什麼高水平,稱呼他為老師有點言過其實,可他自己倒是一副當仁不讓的樣子。不禁有些感慨,想不到「老師」這個稱呼淪落到這個地步。之後,我又留意其它綜藝節目,發現很多節目裡沒啥名氣的新人或者選手對那些稍有點名氣的演員、主持人、歌星都稱老師,顯然這已經是個行規了。
  • 夫妻之間的稱呼,「老公老婆」成經典,幾類詞語暗示不一樣的感情
    我問,聽了嬸母的話,我們撲哧一聲笑了出來,嬸母歪著頭說:狗不見了還在笑,我幫你找,芊芊捂著肚子說不用找阿姨了,第二隻狗就是我老公,阿姨生氣地笑著說:現在的年輕人真多,讀《白蛇傳》時,許仙和白素貞互相稱對方為「女子」和「官人」,這樣的稱呼在身邊並不常見,丈夫和妻子似乎也成了「經典」一樣的稱呼,如果是祖父母那一代,即使結婚了,也會稱呼對方的名字中的一兩個字,生硬地表達親切感,不怎麼「膩」,樸素而持久。
  • 孩子對你的稱呼,由「媽媽」變為「媽」,暗藏幾種心理變化
    母親們知道這是孩子長大的一種側面表現,但心底難免有些失落。前兩天和同事彤彤聊天時,她就提到了這件事情,她說總覺得孩子和自己不親了。他們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獨立,就比如改變對家人的稱呼。3)親子關係的細微轉變養育孩子就是一場目送他漸漸遠行的過程,因此孩子長大後,親子關係很難再像從前那樣親密是很正常的。
  • 有人注意楊穎對黃曉明的稱呼嗎?夫妻關係微妙,為離婚又添一錘?
    李菲兒喊曉明哥,這樣的稱呼讓全場人跟著尖叫、跺腳。可能有些人還在疑惑,不就是個同臺嗎?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那就是你們不懂了,這兩人早年間談過戀愛,但網上爆料並不是和平分手,有人說是楊穎的出現,才致使兩人關係破裂,楊穎是第三者,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真真假假誰又清楚呢?
  • 異性之間,這樣稱呼對方,關係就不單純了
    文/墨然其實,很多事情,要想判斷一個人的心意,從他稱呼你的方式上可以大致的看出一點端倪。一般來說,對什麼樣的人,稱呼的方式都不一樣。怎麼稱呼對方,那種關係都是不同的。人們對於自己比較親密的人,都會表現的比較親暱,自然在稱呼上會有所不同。
  • 張丹峰為洪欣慶生,四字稱呼很微妙,令人想起當年的劉愷威
    這短短幾個字引起了網友的猜測,用「孩兒她媽」來稱呼洪欣不得不說,這四個字稱呼真的是太微妙了。兩人當初被網友發現疑似婚變就是因為劉愷威在為楊冪慶生時的稱呼的變化而開始的。在此之前,劉愷威一直稱呼楊冪為老婆,還經常在社交平臺上秀恩愛。
  • 探討LGBT師生關係,《我裙子去哪兒了?》讓我笑著流淚
    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分享一部探討師生關係,如何在和諧社會構建出良好的師生關係的日劇——《我裙子去哪兒了?》海報上C位,這位衣著華麗的人就是本劇的男主角。哦,不,應該稱呼為女主角才能貼切。今年剛當上老師的 原田 ,之前有過其他職業,但都和老師沒有絲毫關係,但也不妨礙他的新嘗試。
  • 有人注意到楊穎對黃曉明的稱呼嗎?夫妻關係很微妙,為離婚又添一錘?
    李菲兒喊曉明哥,這樣的稱呼讓全場人跟著尖叫、跺腳。 可能有些人還在疑惑,不就是個同臺嗎?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 楊紫為李現卡點慶生顯用心,李現稱呼變化引猜測,這才是模範CP
    楊紫為李現卡點慶生顯用心,李現稱呼變化引猜測,這才是模範CP?而李現的回覆中對楊紫的稱呼也有了新的變化,惹得很多網友紛紛猜測兩人的關係是否有新的進展呢?不過在《親愛的,熱愛的》播出後這麼長時間,這兩位主演CP還有售後,是不是可以說最和諧的模範CP呢?
  • 鹿晗為關曉彤慶生,戀愛三年,誰注意他們稱呼的變化?太真實了
    鹿晗為關曉彤慶生,戀愛三年,誰注意他們稱呼的變化?太真實了!說到關曉彤和鹿晗,大家都不陌生了,他們兩個人在娛樂圈當中是非常讓大家羨慕的一對情侶,鹿晗在自己事業發展的上升期,突然官宣了和關曉彤的戀情,當時在娛樂圈中掀起了很大的風浪,因為大家都沒想到這兩位頂流的偶像和女神竟然會走在一起了
  • 日語中關於稱呼的禮節,以及親屬關係對應稱呼表
    1.稱呼自己或己方人員時:在稱呼自己家人、親戚、所屬公司或組織時,不要使用「○○さん」、「○○くん」等敬稱。說到自己時,請使用「わたし」或「わたくし」等常用的稱謂。2.稱呼對方時: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姓的後面加上「さん」字,用「○○さん」來稱呼對方。如果是初次見面且非常正式的場合,最好用「○○様」。
  • 張繼科對金晨的稱呼改了,前後差距變化太大,還會有感情火花嗎?
    其實在之前的精彩看點當中可以感受到金晨對張繼科的稱呼像「大舅」這樣看似像家人親近,但是總歸會讓人覺得還是不夠來電,和張繼科之間的相處一直都是大大咧咧的,並且也是不像情侶般的那種心動約會。所以大家都認為金晨姐姐對張繼科的喜愛程度其實也還不夠高,畢竟相處模式就處成了哥們,怎麼發展感情線呢?
  • 趣說古往今來稱呼的變遷,雜談口語書面稱呼的轉換
    稱呼一詞,便是人情的產物,也蘊含著無窮的學問和智慧。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尚面貌。稱呼也是一面神奇的鏡子,稱呼的變化也意味著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明的折射。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恰當的稱呼,不僅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還體現著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
  •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做好以下幾點,師生互動學拼音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師生互動學拼音「愛」,是一種情感,是豐富的情感,濃厚的興趣,也是讓小學生活潑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應把對小學生的愛帶進課堂,創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處於愉快、輕鬆的心境之中。
  • 【師生情】世上最美的緣(1)
    浙江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肖丹想回母校看看高中的地理老師沈宇清,「我們都稱呼沈老師為『清哥』,在課堂上,他經常把他生活中的親身經歷與教學結合,很有趣,也讓我們明白『地理教學應該走向田野』。是他讓我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標。」肖丹希望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能像「清哥」一樣,站在講臺上,成為一個受學生喜愛的老師。  不僅是在浙高校的學子,還有不少省外高校的學子也積極響應。
  • 聚焦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教授不能讓學生幹私事
    師生,特別是導師和研究生,應該是一種互信、傳承、教學相長的關係。但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師生關係扭曲蒙垢的現象。美國高校師生關係也存在灰色地帶和諸多問題,但總體而言,講求公私分明、人格平等。這種師生關係不僅約定俗成,而且受到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