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中小學生對老師的稱呼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老師」這種稱呼已經不再一統天下,而出現了很多另類稱呼。學生對老師稱呼的變化,客觀上往往折射出師生關係的變化,反映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角色地位,教師與學生情感程度的變化。
受封建社會師道尊嚴的影響,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老師」這個稱呼是帶著很強的敬畏感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導致師生之間的稱呼也在悄悄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看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正在悄然形成。
學生對老師的稱呼
我讀小學那會,老師在學生心目中
還是絕對的權威,學生見到老師像貓見了老鼠,遠遠看到老師就繞道而走,極少有敢於主動打招呼的,對老師的稱呼是發自內心的敬畏。誰也不敢對老師有另類稱呼。
八十年代初,我上了中學,學生和老師的關係親近了不少,遇到平易近人的老師也敢跟他聊聊聽,背地裡也敢取老師的外號。那時的學生很愛結合老師的外形特徵和他所教的科目給他取外號,這些外號從表面看去似乎帶點不恭,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惡意。比如當時教我們初二的數學老師有點矮,不知誰在暗地裡給他取了個「根號二」的外號。有個地理老師頭頂有點禿,他喜歡用一部分頭髮蓋住頭頂,大家背地裡戲稱他「地中海」。也有用老師的口頭禪給老師取外號的,有個生物老師上課,三句不離「細胞」,於是大家背地裡都叫他「細胞」,英語這個單詞讀起來很像「英國老鼠」,大家叫英語老師都叫「英國老鼠」。
90年代,我從師範畢業,在中學當老師,我經常聽到學生在我面前稱呼其他的科任老師都是直呼其名,我猜,學生在其他老師面前肯定也是直呼我的名字,雖然聽去有點不禮貌,甚至有點刺耳,但當面學生還是對老師很尊敬的。直呼其名慣了,有時就難免遇尷尬,有一次有個學生上數學課,不小心直接叫了數學老師的大名,數學老師非常生氣,結果這個學生被叫了家長。
2000年以後,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見到老師不再像貓見了老鼠,而會主動向前打招呼,跟老師交流的時候也不再拘謹,而是大大方方,從學生對老師的稱呼上,可以看出師生關係更加和諧了。學生對老師的另類稱呼不再躲躲藏藏,而是公然的叫,比如學生叫班主任幾乎不叫「老師」,而是叫「老班」或者「班頭」。學生甚至跟老師稱兄道弟。稱呼比較年輕的老師,學生喜歡用老師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在加上「哥」「姐」來叫老師,比如濤哥,麗姐之類,也有學生取老師的姓稱呼老師,比如老師姓伊,就叫他「伊兄」,一些調皮的學生有時也借一些戲謔的稱呼找點樂子,我們學校有個老師叫張豐強,有的學生叫他強哥,也有一部分沒正形的學生叫他豐兄(胸)。
學生稱呼年紀比較大的老師很流行一種稱呼,喜歡在姓氏前或後加一「老」字,比較隨和一點的老師,叫「老劉」、「老王」之類;比較嚴格的,不苟言笑的老師就叫他「劉老」,「王老」這類。這樣叫有時候也會鬧笑話,我女兒讀高中的時候有個化學老師姓「饒」,學生就叫她「饒老」,因為有點拗口,學生們乾脆叫她「姥姥」,有天,女兒做作業的時候,突然說了句:「早知道這題做不來,在學校裡問「姥姥」就好了。」我半天沒反應過來,問她道:「你說啥?」女兒聽了哈哈大笑,聽了女兒的解釋,我也忍不住大笑起來。這種稱呼沒有犯上之行,沒有踐踏尊嚴之意,有的是自然親切,有的是民主平等,有的是和諧溫馨,有的是心無隔閡,讓教育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
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再説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剛當老師那會,老師都是正兒八經的稱全班同學為「同學們」,稱個別同學為「」某某同學」,不知什麼時候起,「同學們」不知不覺被「孩子們」所取代,老師除了一上課,用一句「同學們好」向同學問好,上課極少再稱「同學們」,有時稱「大家」,有時稱「你們」,更多時候稱「孩子們」,語氣明顯親切了不少。對於個別同學的稱呼,也發生了很奇妙的變化,比如老師看到那些上課沒有認真聽講的學生會很鄭重的走過去,拉長聲音叫一聲「同學……」言猶未盡,彼此心知肚明,被叫的同學識趣住嘴,一切恢復正常教學秩序,這一聲「同學」既給了學生面子,又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當老師對學生極為不滿時,老師會帶著恨鐵不成鋼的語氣叫一聲「哥」,這個哥完全就顛倒了輩分,常常把學生叫得心驚肉跳。隨意的時候,老師也偶爾會稱呼某個學生為「帥哥」或者「小寶貝」。
應該說師生稱呼的變化反映了師生關係的微妙變化,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更像是學生的朋友,這種和諧的師生關係,詮釋了教師和學生人格上的平等,學生和老師的相互尊重,這是一種教育的進步,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