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稱呼,百度百科中解釋道: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
近期,湖南衛視大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邀請了30位30+的女星作為節目對象,策劃了一場選秀成團綜藝。她們在參加節目前分別有著屬於自己的女演員或女歌手的稱呼,也有著製作人或影后的稱呼,但在這個節目裡,她們的稱呼都被姐姐一詞所取代。可以預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姐姐這個稱呼將要被重新定義和傳播。
稱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小嬰兒學會說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對母親的稱呼。稱呼是一種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將語言作為載體,以稱呼作為媒介,便打開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契機和通道。曹雪芹先生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稱呼一詞,便是人情的產物,也蘊含著無窮的學問和智慧。
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尚面貌。稱呼也是一面神奇的鏡子,稱呼的變化也意味著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明的折射。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恰當的稱呼,不僅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還體現著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文明古國。其實早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對稱呼的探索和使用。接下來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淺析稱呼的發展變遷歷程,探尋稱呼的前世今生。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孝經》中說道:人之行,莫大於孝。因此,中國古代為了充分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敬愛之情,對長輩的尊稱便應運而生,且伴隨著歷代封建王朝對儒家文化的的推崇,在對長輩的尊稱便歷久彌新且一直推陳出新。
可是推陳出新過了,也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果不小心穿越了古代,對於稱呼不甚了解的話,可是要鬧出很多笑話的。比如唐代時流行將公公婆婆叫做舅姑,有唐詩為證:「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接著到了宋朝,媳婦間又開始流行將婆婆稱作大姐姐。聽起來是不是很時髦啊。還有更加令人迷惑的叫法,比如宋朝盛行將長子叫做鼻子,這裡的「子」不能讀輕聲,而要讀第三聲。有宋朝王應麟的《漢制考》和梁章鉅的《稱謂錄》中為證。
雖然歷代古人對長輩的稱呼龐雜而紛亂,但是這其中亙古不變的是古人對長輩的敬愛之情。從稱呼中可以窺見古代孝文化的發揚和盛行。水有源,木有本,對長輩的尊稱便是人類對飲水思源最樸素的見證。
話說以前有一戶人家,父子下人都愛說大話,經常用朝廷的稱呼自稱。一日,友人來拜訪,父親有事不在家,遇到了長子,回答說:「父王駕出了。」友人再問母親情況,次子又說:「娘娘在後花園飲宴。」友人見他們說話僭分,含怒而去。途中遇其父,便向其陳述了他們的言行。父親說:「是誰說的?」下人在後面回答:「這是太子與庶子說的。」友人聽後更加鬱悶了,想要教訓下人,其父趕緊相勸道:「看在寡人面上,卿家莫惱。
其實自古以來,世人皆對位高權重者懷有尊重、敬畏等情愫。在古代還有專門的諱稱一說,避諱之俗,最早見於春秋時的魯國,但在整個先秦時期發展很慢。直到秦始皇大一統後被逐步推廣,到宋代達成鼎盛。元代大幅度降溫,明清也講究避諱,但總體寬鬆。
古代避諱的形式有很多,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改用它字,漏字缺字和縮減筆畫。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為了體現皇家天子威嚴,連神仙都要給他讓道,南海觀世音菩薩就因此改為了觀音菩薩。所以上述的笑話在古代社會中是不可能輕易發生的。
古代封建社會中等級森嚴,所以在口頭稱呼上也需要體現出階級地位的差別。因為避諱一事,不僅僅發生了很多笑話,甚至還有很多人因此受到責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所幸這樣霸道的事情已經成為了歷史。如果位高者在其位而謀其事,世人自然會愛戴敬重他們,用避諱的方式實在是有失仁者之心。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歷史雖然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共同創造的,但是書寫和傳承我們中華美德,弘揚中華文化的卻只有文人士大夫一族。他們為君為官,掌握了最大的話語權,且他們個人的文採風流也極大豐富了我們的歷史文化,推動了風尚的進步,
一般文人之間不會直呼其名,古人的名一般是父母所起,男子到了弱冠之年(20歲),女子到了及笄之年(15歲),是代表長大成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家人這時便會給到了這個年齡的孩子取一個字方便家人以外的人稱呼,並且字的意義一般是對名的解釋。如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等。
此外,文人一般還會給自己取號,號是他們個人風格和志趣的體現,類似於今天的筆名,微博名稱一樣,比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有名氣的文人,還會被大家以其齋名相稱,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啓超為飲冰室主人等。
古代最長的自號以及最誇張的號,應該是清代一位法號叫做成果的和尚,他的自號是「萬裡行腳僧小浮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這個號將近三十個字,仿的是宋元以來官銜職事分離,諷的是世俗之事冗漫繁複,喻的是佛門淡薄超脫。
從文人之間的稱呼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古時文人的情趣和謙遜。對對方的恭維和禮貌,對自己的調侃和寄託。他們的名字和雅號隨著朝代的更迭,時光的推移已經成為了我們古代文化史上一個個不可替代的瑰寶,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古代庶民對起名這個事遠遠沒有現在這麼慎重,他們的名字往往只是一個代號,為了區別和登記人口所用。這是因為古人只有等到上了學,才會有學名,同樣等你做了官,才會有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能夠上學或當官的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機會的。
元朝時,開始流行將行輩或者父母年齡合算一個數目作為普通民眾的稱呼。例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曾祖父叫「四九」,父親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
雖然庶民沒有響亮的名字,但是隨著古代經濟的發展,庶民階層的壯大和實際需要,很多職業稱呼卻應運而生,在《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
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兒子,皆通謂之「大伯」。更有街坊婦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綰危髻,為酒客換湯斟酒,俗謂之「焌糟」。又有賣藥或果實、蘿蔔之類,不問酒客買與不買,散與坐客,然後得錢,謂之「撒暫」。
當下古裝影視劇裡,我們還可以看到大多叫喚服務員的說法是「店小二」。根據《水滸傳》中描繪,「店小二」其實是一大類酒鋪飯店客店的服務人員的統稱。除了「店小二」之外,還出現了同類的其他稱呼,比如「酒生兒」、「酒保」、「過賣」等等,並且在書中大量混用。
其實最開始在宋元話本戲劇中,「店小二」的全稱是「店小二哥」,這正是尊稱店主人為大哥、尊稱夥計為二哥的一個例證。只不過後來,四個字的稱呼不如三個字順口,因此「店小二哥」逐步演變成了「店小二」。
古代庶民的稱呼隨意而簡單,雖然有很多職業稱呼,卻是出自文人對他們職業的區別。然而他們雖如螻蟻,卻一步一個腳印見證了各個朝代的風雲變幻,他們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功不可沒。
自民國至今,由於西方文化的傳播引進,加之新文化運動的推廣,很多事物都經歷了失去與重建的過程。稱呼,在這樣的歷史洪波中,也在一直與時俱進,有的淹沒在了浩瀚歷史長河中,有的被重新包裝綻放了新的活力,有的還被創新發明沿用至今。
特定歷史時期,有幾個特殊的大眾稱呼滿載了我們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鏗鏘的時代之音。
先生一詞,在民國時期特指愛國文人,例如魯迅先生,朱自清先生,他們是走出國門留學的代表。他們以一根筆桿書寫滿腔愛國熱情,在黨派軍閥的鬥爭夾縫中頑強生存,因此對他們稱呼一聲先生,是世人對他們的尊敬和愛戴。
同志一詞,是共產黨成立以後出現的新興詞彙,一開始用來在共產黨人之間作為同屬黨派的稱呼,表達共同的志向。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同志一詞風靡全國,各行各業,大家都時興用這個稱呼表達出蓬勃朝氣和友好的情感。
親這個詞,源於淘寶賣家客服的用語,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而應運而生。淘寶成立於2003年,當時的國人還遠遠不好意思將陌生人叫做親愛的,親這樣看似有些過分親暱和輕浮的用語,但是這樣一個詞卻在短時間內被迅速傳播,一如淘寶電商品牌的崛起和壯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下很多新興事物都時興建立自己的圈子。粉絲現象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各路粉絲會借用愛豆的名字,多為諧音或者根據愛豆的特點創造一個屬於這個小團體的愛稱。比如大家將喜劇明星嶽雲鵬叫做小嶽嶽,雷佳音叫做大頭哥。
近現代百餘年的時間裡,大眾稱呼歷經了翻天覆地的情感變化,從拘謹到隨和,從繁瑣到簡易,從普通到個性,從文藝到庸俗,雖然當下的大眾稱呼種類越發複雜和多樣,但是總體趨勢卻是越來越簡單而親暱,也從側面體現出了人們對平等和自由的追求。
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騰飛。稱呼,這個文化屬性的名詞也一直在與時俱進。在經濟活動中,一個禮貌的稱呼能夠令商業夥伴的印象良好,隨著合作的深入,稱呼也會由官方客氣變成老友般親密熟絡。
銷售人員作為經濟活動中的先鋒,他們對客戶的稱呼往往引領者時尚潮流。對於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層的客戶,他們往往可以輕鬆地做到「看人下菜碟兒」。而對於他們自己的自我介紹時的稱呼,則十分謙遜而低調。
當下服務業的比重越來越高,服務人員對消費者的稱呼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場合也會各有不同。稱呼是服務人員為消費者打開的第一扇門,禮貌的稱呼會讓消費者感到備受尊重,而消費者對於服務人員的肯定也會令對方感到得到鼓舞和尊重。
這其中,由於受歐美企業的影響,很多外企白領時興給自己取英文名,這樣的稱呼大大省去了別人稱呼時尷尬糾結的可能,還可以很容易令彼此感到平等和隨和。只是很多人在取英文名時強行注入了中文情感,比如用季節的英語單詞(April, May),還有用水果名(Apple, Orange),或者英譯名的(詩婷-Shiting,),還有很多腦洞大開的稱呼如Duang, daddy, whatever,遇到這樣的英文名,想必對方肯定很憂傷吧。
雖然手寫書信已經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實在千禧年之前,書信交流依然是人們遠程溝通的主流形式。而在傳統書信中,不管是一封家書,或是宴請喜帖以及寄託相思的情書,開頭一句都是稱呼的主場,這一句稱呼,便成為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紐帶。
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一位美國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在上世紀70年代發明的,現在已然成為了當下書面表達最主流的形式。當初次寫郵件給到對方時,稱呼往往會偏商務和正式,還會加上寒暄和問候。比如日本人發郵件時,會在人名稱呼時加上尊稱(桑),第一句話往往是感謝長久以來您一直的關照,然後才會闡述正事。只有等到關係慢慢熟悉後,大家才會省去很多客套,開門見山而直奔主題了。
此外,隨著微信等即時通訊軟體的普及,簡訊也慢慢變得雞肋,語音,視頻通話極大取代了書面溝通的頻率,也大大降低了溝通的成本。溝通越來越方便後,對對方的稱呼也就朝著親密邁進,所以很多好友間的特定個性稱呼也就隨之出現了。
但是不管通訊軟體多麼發達,文字的魅力和作用依然無法取代,所以書面表達仍然有著獨特的地位和意義。而且很多稱呼,一旦落實到文字層面,可能就要變得端莊而慎重了。口語中輕易脫口而出的稱呼,換成書面表達的話,可能還要好好斟酌一番呢。
一句得體的稱呼,可以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加強彼此的關係。但是在不同場合,有時也可以用來強調保彼此的距離和身份地位差別。縱觀整個人類文明進步史,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稱呼這件事也漸漸從正式正經,繁瑣複雜,高雅文藝發展為簡單化,大眾化,通俗化。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社會越來越民主,民眾越來越自由以及教育識字的普及。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涵蓋了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多個領域的反映,長輩、後生、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在古代這些稱呼不能輕易逾越,當下的我們雖然已經沒有了這些繁文縟節的桎梏,但是對於其中傳達的孝悌精神,傳統美德,禮儀文明卻是我們萬萬不能丟失的根本。
每一個流傳至今的稱呼,都有些它自身的起源與特定出處,往往還會有一段故事,佳話,典故,傳說,充滿了人文色彩。它們可能出自於文人騷客的書信詩詞裡,可能來自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的規章典籍,又或許出自古人在觥籌交錯間的即興表達,還有出自對先人的懷念和追憶中。
稱呼,它既可以大雅也可以大俗,它變化多端卻又平易近人,因為稱呼是人類語言和情感的表達。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稱呼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滿載著各個時代的文化底蘊和社會風尚。稱呼是記錄人類文明的代碼,是禮儀習俗的見證者,也是人類情感的敲門磚。在不同的時代裡,稱呼必將滿載各個時代的特色,作為文明的領路人,發光發熱。
實用稱呼科普:
在歐美國家旅行,如何召喚服務員?不是叫人家Waiter 哈,只需要一句「Hello」或者「Excuse me」。
在日本,如何優雅的召喚服務員?只需要說一聲:すみません(音譯為四密碼森恩)。
在中國,如果你糾結怎麼開口叫服務員過來的話,只需要說一聲「你好」。
作者簡介:
墨齋心語,專注於在歲月的細節裡打撈溫暖的情愫,用文字記錄漫漫時光的創作者。春觀山花,夏望繁星,秋賞滿月,冬會初雪,優雅地與你訴說溫暖明亮,獨立堅強。
一個內心常常端著一碗水,出門去捉一碗月亮的菇娘。如果喜歡我的文字,就輕輕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