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店版抗戰神劇橫行的今天,良心的寫實抗戰電影已成鳳毛麟角,之前上映的電影《八佰》雖然在細節上有很多失誤,但整體戰爭的營造上卻較好地還原了戰爭場景。電影昏黃的畫面,以及在這些湖北補充兵們油頭垢面的形象確實也是當時我軍在戰場環境下的形象,同樣的抗戰軍隊的形象可以參考《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炮灰團。
電影《八佰》中底層的士兵寫照
很多人受到抗戰神劇的影響,都會誤以為當時我軍在髮型上會和裡面的主角那樣打著髮蠟,梳著一個大背頭和三七的中分,甚至還有時髦的榛子頭。戰鬥打下來,不僅衣服乾淨整潔不說,甚至連頭上髮型還是渾然不動,儼然一副「血可流,髮型不可亂」的既視感。
抗戰神劇中髮蠟量很足的我軍士兵
但神劇終歸是神劇,在戰爭年代為了作戰需求和戰場環境,很多軍人對於髮型都是從簡。那麼在抗戰乃至二戰中,各國軍人對於的髮型的要求是什麼樣的?
抗戰中日軍的日軍多數信仰武士精神,在他們先祖還是武士的時候就喜歡剪月代頭,沒錯……就是那種中間剃掉一塊,有點像地中海的那種髮型。不過到了明治維新後,很多日本是士兵都學西方,軍隊的髮型也變成西式的短髮,但這個時候軍隊對髮型的管理不是很嚴,基本上不是長劉海和長發就行,平頭短髮隨便選。
身處太平洋沒空理髮日軍(大多是平頭)
而到了抗戰時期,隨著鋼盔的普及,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日本陸軍率先對軍隊進行了改革,對入伍的軍隊中在一線作戰的士兵、士官和尉佐軍官都進行了規範,統一剪成接近於現在光頭的小平頭。一方面這種髮型可以是為了適應戰場環境,便於在戰場環境中頭部受傷救治和包紮,另一方面當時髒亂差的戰場環境,避免長蝨子和衛生要求。而到了二戰後期,為了向前線的軍隊看齊,很多日軍的士官學校都紛紛剃頭,甚至這個風潮都蔓延到社會中,學校讀書的中小學生都紛紛效仿、
一時間40年代的日本成為了「全民光頭」的社會。
被俘日軍,可以看出髮型多是平頭和光頭
但出了名和陸軍對著幹的海軍可不會乖乖就範,學習西方的日本海軍,還是要保留自己的西式血統,因此對於一些普通的海兵,為了作戰要求還是選擇剃了平頭。但他們卻對於士官以上的官員不做任何強制要求,甚至還鼓勵保留西方的中分或者三七分,比如日本海軍中的「和平將軍」——米內光政,此人就是三七分的忠實擁躉。當然在戰時陸軍頭已經風靡全日本,海軍中的高級將領們為了趕時髦,也選擇剃髮,山本五十六和永野修身就是光頭的代表。
髮型時髦的海軍大臣米內光政
日本的「全民光頭」沒能維繫多久,到了二戰後隨著經濟的復甦,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最發達的國家,加上二次元和時尚的發展,適合於亞洲人的短髮已經被日本拋到角落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厚劉海,女性化的非主流的髮型。
昭和末年日本男兒(陸軍:你要知恥啊)
說完日本,再來說說我軍,在北洋軍閥的年代,雖然裝備著各式的萬國牌武器,但軍隊中的髮型多數為平頭,原因基本也是為了戰場要求。不過隨著戰事的擴大,很多被抓壯丁的士兵們很多都來不及理髮就上戰場。而到了抗戰中我軍的士兵們基本上都是剪了小平頭,那個時候軍隊還有在專門的理髮師隨軍。不過我軍的髮型和日軍那種無限接近於光頭相比,還是有點頭髮的。
我軍駐印軍訓練照,多為平頭
而和日本海軍一樣,我軍的空軍和海軍也是對髮型很隨意,特別是空軍,在那個年代空軍可是高級知識分子和海歸留學生組成,在對自己外貌打理上,也有自己的審美觀,因此髮型也多是歐美國家當時流行的滿滿髮膠的榛子頭和中分頭。比如國軍中的戰鬥英雄、曾經擊落過日軍先進零式戰機的戰鬥英雄毛昭品就是剪了個中分頭(髮膠量很足)。
國軍空軍隊員照片,一水的榛子頭帥哥
總之,在東亞戰場上,無論中日兩軍基本上都是剪容易打理,經濟適用的小平頭和光頭。這樣方便衛生的同時,還便於戰場救護,同時小平頭和光頭板正肅穆,也適合於嚴謹和板正的東亞人。
抗戰中的日本和國軍中的海空軍都喜歡模仿西方的頭型,主要還是的偷學德軍的「普魯士軍頭」,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並流行於今天的榛子頭。這種頭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耳朵一下全部剃短,僅留不到一寸,而頭上頭髮會是中長發,一般情況下德軍會對髮型進行兩種整理,第一種如果是在前線作戰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將頭髮簡單地往後梳(便於打理)。而第二種則是在後方或者沒有戰鬥任務的時候,則是將其進行精細打理,梳成中分。
德軍中的普魯士軍頭
那德國軍官和士兵們對於「普魯士軍頭」痴迷到什麼程度?
首先是每個德國步兵連中有專職理髮師一名,被編制在第二糧秣隊後面和卡車司機、馬具師、以及書記員被編成非戰鬥人員,除了增加理髮師,對於定型的髮膠或者凡士林,在當時的也是僅次於香菸的存在可謂是軍隊中的奢侈品。士兵們寧願自己髒點或者臭點,都要保持自己的完美的頭型。當然的德軍的髮型不僅在本國受歡迎,因為30年代中德合作,國軍除了模仿和引進德國裝備,甚至在髮型上也是稍加模仿。在抗戰中不僅軍人們喜歡這麼打理髮型,在亞洲的一些偽軍中的政府人員(翻譯官)也是很喜歡這個髮型,因而在上個世紀末當中分頭再次興起的時候,很多老一輩的人喜歡叫其「漢奸頭」。
盛世美顏賈隊長沒有抹髮蠟,一個月沒洗
德軍如此時髦和費髮膠,那最有錢的美軍是怎麼樣的呢?
在二戰的時候美軍對於士兵頭髮的標準並不是很在意,但是也是規定頭髮不得超過耳眉,因此並非像今天一樣必須要剪「鍋蓋頭」。很多士兵會按照他們入伍前的標準簡單修理一下頭型,而有的美軍為了標榜自己的勇敢,是不是會修剪類似莫西幹髮型之類的,整體而言美軍在髮型上管理不是很嚴格,只要不違反大綱就行。
《兄弟連》中剪了莫西幹髮型的空降兵
和美德的隨意相反,蘇軍的髮型則是更像亞洲的,除了當新兵的時候是光頭之外,都是剃短髮,不過這種短髮類似於我們現在毛寸。原因可能也和亞洲士兵一樣——簡單清爽,便於救護。
在戰爭中,軍容軍紀代表的是一支軍隊的形象,而二戰中一直標榜為職業軍人典範的德國軍隊在髮型上也是領先於其他國家,以至於「普魯士軍頭」在現在成為了很多時尚人士的髮型寵兒,特別是近幾年來更是代表著型男和硬漢。
不過在那個艱難的抗日歲月中,我軍可沒有西方那種條件,在物資緊缺沒有髮蠟和凡士林的年代,留著這種時尚的頭型很難有時間打理衛生,搞不好甚至會長蝨子。因而短髮和寸頭才是那個時代我軍的主流髮型,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神劇中那種多耍帥和抹了背膠的現代髮型,用在德國軍隊身上還行,在亞洲這種髮型妥妥的是違反當時的時代背景。
所以現在的抗戰神劇,切莫因為收視率,而忘卻老一輩人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