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之前,提起寶萊塢電影,很多人的印象裡都還是粗製濫造,情節荒誕,「話沒說完就唱歌」,「一言不合就跳舞」,我們有「手撕鬼子」,他們就有「香蕉殺人」,總之就是風格單一且程式化,帶著一股濃濃的「咖喱味」。以至於當時還有個順口溜叫「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印度電影又唱又跳」。然而在2011年,一部《三傻大鬧寶萊塢》橫空出世,成為當年的網絡爆款,人們開始對印度電影刮目相看,這部電影至今在豆瓣頁面上還保持著9.2的高分,有二百多萬人標記看過。也是從這之後,一部部質量上乘的寶萊塢製作開始逐漸進入我們的視線。這裡有一張圖,我簡單的統計了一下(未完全統計,僅做參考)在2011年之後國內引進的印度電影,明顯可以看到速度是加快了的,基本上每一年都會引進好幾部印度電影。所以你可能也有一種感覺就是近兩年在影院看到印度片的頻率變得很高。而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17年,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國拿到了13億票房和豆瓣9.1的高分。也是由此開始,寶萊塢電影進入的中國的速度變得更快,即使在引進片配額有限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每月一到兩部的節奏。光是2018年一年,就引進了10部印度片,份額僅次於好萊塢。
從槽點滿滿的阿三電影到印度神片、寶萊塢真牛,這中間不過短短十幾年時間,印度電影已經在中國完成了華麗轉身。而不只是在中國,在北美市場,印度電影的影響力也高居進口片第一。以2016年為例,我們可以看下這張圖。在票房超過100萬美元的TOP 10的榜單上,印度電影一舉佔據了6席,而當年在國內票房第一的美人魚僅在第七位。
以前我們總說韓國電影走在了中國前面,可如今連「隔壁的窮小子」印度電影都走在了我們前面,所以每每有人大讚印度電影之餘,也都會反問中國電影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走出去,這也讓品牌哥我想到今年網絡上的那個段子: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倒退了30年,然後下面有人回覆說還有這種好事?
雖然提起印度電影我們總會想到寶萊塢,但其實寶萊塢並不是印度電影的全部,它只是建立在印度孟買的一個電影基地,在印度,還有其他四大電影基地,分別是託萊塢、考萊塢、莫萊塢和桑達塢。因為印度語言豐富,所以這五個電影基地,都分屬於不同的語言派系,而其中又以寶萊塢所屬的印地語最為流行,所以寶萊塢擁有最多的觀眾,名氣最響,票房也最多。
寶萊塢始建於1995年的印度孟買,因為期許於可以和美國的好萊塢並駕齊驅,所以印度人把好萊塢(Hollywood)首字母「H」,換成了印度孟買(舊稱Bombay)的首字母「B」,Bollywood由此而來。不過雖然寶萊塢在1995年才正式建立,但印度電影早在19世紀末,就拉開了帷幕。1896年,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的拍攝者盧米埃爾兄弟攜帶其影片到孟買播放,激起了一些印度製片人的興趣,隨後印度電影開始零零散散出現。被譽為印度電影之父的巴爾吉(音譯)在受到一部西方電影《基督傳》的影響後,創立了艾爾芬斯坦影片公司,該公司幾乎壟斷了當時印度所有的短片製作和生產。當時這些短片主要以紀錄片為主,內容大多是反映印度人民日常生活、自然風景、政治事件或舞臺劇等。1913年,巴爾吉推出一部《哈裡什昌德拉國王》,該片沿用西方神話故事片的拍攝手法,講述印度的歷史傳說,一上映就受到了觀眾熱烈歡迎。《哈裡什昌德拉國王》成功後,嗅到資本味道的孟買資本家開始投資拍攝電影,有了資本的後盾,印度電影迎來了一個爆發期,產量和題材都日漸豐富,到1920年前後,已經逐漸了形成了以印地語為主的孟買,以孟加拉語為主的加爾各答,以泰米語為主的馬德拉斯三大製片中心。這一時期的印度電影,也開始逐漸由無聲轉向有聲,因為對歌舞的天然情感,在轉向有聲電影的年代裡,印度導演們都不由自主的在電影中加入了歌舞元素,在1932年上映的影片《因陀羅的宮殿》,就曾直接被填進了70首歌曲,可以說是在歌舞的夾縫裡偶爾推進一下劇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儘管獨立後的印度被動亂的政局和複雜的宗教矛盾,搞得雞犬不寧,但相對寬鬆的環境,還是讓印度的電影行業迎來了發展,他們摸索出了一套「三三三」的製作標準。所謂「三三三」,即三小時的電影時長、電影中穿插三首歌曲、三段舞蹈。至此,印度電影進入了特徵鮮明的產業化時代。他們延用了殖民時期相對自由的電影審核體系,確立了較為完善的電影分級制度。並結合西方電影經驗,對國產電影進行革新,縮短電影時長,減少影片中的歌舞片段。此時,也有不少印度電影走出國門,在國際上屢獲大獎,而除了傳統的歌舞片外,電影也開始趨向於現實主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的《大地之歌》,薩蒂亞吉特雷伊開啟了印度電影的現實主義浪潮,其本人也早在1992年就被奧斯卡授予終生成就獎。只是此時的印度電影儘管掀起了一定的熱潮,但遠沒有今日寶萊塢的成就,今天的寶萊塢電影是在將這些成就歸零後的產物。
在20世紀90年代時,印度政府放開了對進口片的限制,好萊塢電影隨之大量湧入市場,印度本土的電影市場受到擠壓。都說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在激烈的電影市場競爭中,印度電影人也開始在拍攝技術、敘事技巧等方面不斷模仿好萊塢,再融入印度特有的民族、宗教等文化,獨具特色的masala「寶萊塢電影」就這樣形成了。因為印度人民沒有蹦迪、唱k這樣的娛樂活動,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看電影,電影院不僅能讓他們享受到夢幻般的三四個小時,還能蹭到免費空調,所以他們對電影的要求就是,花樣更多一點,時間再長一點,這樣才能盡興。為了讓印度人民在勞苦的生活中也能得到精神生活的享受,印度政府也在積極推進影視產業的發展,他們最先做的就是維持電影票價,在印度,電影票價格普遍約合人民幣5、6元,首都新德裡最豪華的電影院看一次電影大概也就在16元人民幣,這與國內動輒五六十的電影票價相比簡直就是白菜價。其次最大的變革就是在1999年,印度政府不僅把電影產業納入官方認可的產業範圍,還頒布一系列法規批准外商可直接投資印度電影產業,並規定出資比例可為100%。電影業成為印度政府官方認可的產業,這意味著電影從業者可以合法獲得銀行貸款。而在此之前,印度的銀行是不被允許向電影行業提供貸款的,所以那時電影出品方的資金大多都是來自非法渠道,比如黑幫或者地下錢莊。這些規定出臺後,伴隨著大量外資的湧入,也帶來了國外更加先進的電影製作技術和理念。曾經一舉拿下奧斯卡八項大獎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就是英國與印度合作拍攝發行的產物。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好的產品想要被大眾認可,也需要不停的吆喝。對影視產業來說也是如此,好的影片想要迅速提高知名度,就離開獎項的加持。為此,印度政府十分重視電影節的舉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度國際電影節,它與我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和日本的東京國際電影節是亞洲僅有的三個A類國際電影節。從2000年開始,印度國際電影節開始把頒獎禮放在海外舉行,這樣做一來可以提高寶萊塢電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二來也為印度電影進軍海外市場提供了渠道上的便利。
數據顯示,從2001年開始,印度電影的出口已經佔據世界的第二位了,2002年,寶萊塢的全球營業額為13億美元,雖然還不能和好萊塢幾百億美元的巨額數字相比,但相對於好萊塢橫掃世界的電影產業格局來說,夾縫中求生存的寶萊塢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容易了。從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當中,寶萊塢開始向商業電影轉化,以喬普拉獲獎影片《時尚》為例,中國的聯想、世界知名運動品牌銳步等企業都在這部電影中加入了隱形廣告營銷,這使得電影尚未上映就已經收回了一半的製作成本。此外,寶萊塢還通過積極改編好萊塢電影,積累電影創作經驗,比如《殺手》《未知死亡》等電影均是翻拍自好萊塢。將近10年的時間,寶萊塢電影從默默無名到聲名鵲起,也帶動了印度電影產業高歌猛進的發展。
從印度電影在海外主要市場的票房增長上來看,2014年總票房還只有1.13,到了2017年就增長到了3.12,相較於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推進緩慢,印度電影在海外市場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哪怕在邊界上兄弟鬩牆的巴基斯坦人民,碰上熱情奔放的寶萊塢電影也是毫無抵抗力。
近幾年,在慣常的感嘆韓國電影強大到可以改變國家的同時,也多出了一種聲音就是連印度電影都崛起了,而中國電影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走出去」。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曾經的香港電影是可以和寶萊塢相抗衡的。上世紀70年代以李小龍為代表的香港武術片,和80年代,在動作的基礎上融入更多搞笑風格的成龍、洪金寶系列電影,以及到了90年代,王家衛的愛情片,周星馳的喜劇片等,這些在高度繁榮化、商業化、工業化的發展模式下產出的高質量電影,為當時的香港電影贏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但在進入20世紀後,隨著好萊塢電影的衝擊,盜版的猖獗以及人才的青黃不接等原因,香港電影開始偃旗息鼓,寶萊塢電影卻開始悄然崛起。
寶萊塢電影能夠快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類型電影的高度發達與成熟。所謂類型電影,就是不依賴導演和演員,單靠規範化的製作流程就能夠順利產出的電影。像《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都屬於這個範疇,表面上看,這兩部電影分別講了兩件毫不相干的故事,但故事架構其實如出一轍:都是在印度男權社會的背景下,主人公在父親/朋友的鼓勵下,挑戰自我和社會,最終實現夢想取得認同的故事,不同的只是角色和故事內容的填充。這樣的電影大大節省了電影製作成本,同時也提高了電影生產效率。在國內電影市場,我們最熟悉的一個操作就是請水軍,刷好評,而寶萊塢電影能夠火遍全球,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印度水軍多,作為最大的移民來源國,印度人民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僅有基層勞動者,還有很多的行業精英,而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美國,印度高管的數量遠超中國高管,比如谷歌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就全是印度裔,僅在全球科技三大巨頭(谷歌、蘋果、微軟)中,就有兩家企業的CEO由印度裔擔任,因此甚至有美國媒體說,10個印度裔CEO正在統治世界。所以他們就成為了印度電影最忠實的自來水,在國家情懷的加持下,開始了一場印度電影刷分行動,並因此波及全球,聲勢浩大的印度移民一度成為IMDB上最多的水軍。不過
水軍再多,也還是要靠內容說話,否則也只是自娛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