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印度總理莫迪和習大大共飲酸辣湯,印度這個神秘而古老的鄰居再次闖入我們的視野。而昨日上映的寶萊塢電影《我的個神啊》又讓中國觀眾們與久違的印度電影再次相會大銀幕。
如果印度電影只知道《大篷車》?只看過《三傻》?你out啦!現在神片才是主流,時光網這就帶大家領略開了掛的寶萊塢,神演員、神設定、神歌舞,各路神片樣樣都有!
說到寶萊塢,就不能不提到堪稱傳奇的「寶萊塢三汗」(三位姓氏為「Khan」的演員)。《我的個神啊》導演拉庫馬·希拉尼戲稱「幾乎每個周末的電影院裡,你至少能看到其中一位。」而相對於飽受爭議、放浪形骸的薩爾曼·汗,中國觀眾對阿米爾·汗和沙魯克·罕可能更加熟悉。
一部《三傻大鬧寶萊塢》讓觀眾認識了阿米爾·汗這個笑起來仿佛鄰家大男孩的男演員,而在即將於中國大陸上映的新片《我的個神啊》中他又亮出了光滑結實的一身腱子肉,看上去正值盛年。但事實上,這位生於1965年的男演員今年已經50歲「高齡」,早已是不折不扣的「怪蜀黍」。
阿米爾·汗與沙魯克·罕和薩爾曼·汗並稱「寶萊塢三汗」,三人都是印度國寶級的電影演員。不過與另兩位「汗」不同的是,這位在8歲時就因出演伯父的電影《Yaadon Ki Baaraat》成名的小童星阿米爾·汗一開始並不願意從影,而是執意要做網球運動員,並且真的獲得過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冠軍頭銜。
《地球上的星星》阿米爾·汗劇照
直到1988年,阿米爾·汗才通過出演他表兄曼蘇爾·汗執導的《冷暖人間》重返影壇。迄今為止,阿米爾·汗已參演過至少22部電影。霸道總裁、農村土著、肌肉怪咖、美術老師、苦B藝術家……儘管作為演員的阿米爾·汗算不上高產,但其挑戰的角色跨度之大還是令人驚嘆。1996年,已被提名七次的阿米爾·汗終於贏得了第一座Filmfare最佳男演員獎;10年後的《芭薩提的顏色》則讓他再獲此殊榮。
在演員之外,阿米爾·汗還曾嘗試做歌手、編劇、製片、導演等,可謂名副其實的「全才」。2002年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印度往事》製片人正是阿米爾·汗。2007年首執導筒的阿米爾·汗就憑《地球上的星星》奪得Filmfare最佳導演獎,並憑此片代表印度「申奧」。
《未知死亡》《幻影車神3》《我的個神啊》阿米爾·汗露肉狂人
好笑的是,早在「三傻」風靡之時,阿米爾·汗常就吐槽和美國說唱歌手艾米納姆(Eminem)「撞臉」,而這次的《我的個神啊》中一直大睜著無辜雙眼的阿米爾·汗又被人吐槽神似英國喜劇演員「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
《新年行動》《超世紀戰神》沙魯克·罕也是個露肉狂人啊
儘管同樣是具備強大國際影響力的「天王巨星」,沙魯克·汗和阿米爾·汗的個人奮鬥史卻大相逕庭,兩人的性格也頗為不同。沙魯克·汗出身普通家庭,完全沒有後臺。而且父母早逝,剛出道的時候還得供養自己的姐姐,剛來孟買發展的時候,甚至只能和老婆暫住在好朋友薩爾曼·汗的家裡。也因此,帶著底層氣息、毫無明星架子的沙魯克·汗成為了「印度夢」的代表。
《我的名字叫可汗》被譽為印度版的《阿甘正傳》
沙魯克·罕迄今已經出演超過70部影視作品,可謂作品頗豐。他曾獲Filmware Awards 30次提名14次獲獎,是該獎項得獎次數最多的演員(其中有8個「最佳男演員」獎盃),與此項紀錄另一位保持者,印度「悲劇帝」(Tragedy King)[迪利普·庫馬爾](Dilip Kumar)持平。
《阿育王》與《寶萊塢生死戀》劇照,英雄配美人的設定永遠流行
而本世紀初的經典電影《阿育王》和《寶萊塢生死戀》更是讓沙魯克·罕獲得了國際聲譽:2007年,沙魯克·罕蠟像入駐英國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和法國巴黎格雷萬蠟像館;2010年《時代周刊》評為「世界百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第13位;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不忘在今年年初訪印時用蹩腳的印地語引用了沙魯克·罕在電影《勇奪芳心》中的經典臺詞,並稱「每個印度人都應該為沙魯克·罕的成功感到驕傲」。
「開掛的民族」總是有著比黑洞還大的腦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印度電影就已經屢次顯示出其「敢想敢做」的霸道作風。而隨著印度電影工業對電腦特效運用的重視,電影創作者們在想像力上的負擔著實越來越小,也讓「神片」再次「神」出了新的境界:
《寶萊塢機器人之戀》這雷閃閃的金屬感
你能想像奧創和鋼鐵俠、「小辣椒」玩兒三角戀麼?2010年的「神片」《寶萊塢機器人之戀》可不管這一套。身為宅男科學家的主人公只需給自己製造的機器人「七弟」植入一個「荷爾蒙軟體」,這位機器人「直男」就能被美女的一個親吻搞得七葷八素、神魂顛倒——印度軟體工業的霸氣側漏真是讓人給跪了。而像買菜做飯、團滅人類軍隊這種設定在機器人電影中早已司空見慣,不甚稀奇。稀奇的是這位博學的「七弟」不僅通曉人類的所有語言,竟然還能和蚊子對話,這……資深中二病患者奧創肯定做不到,對吧?
《寶萊塢機器人之戀》違背物理定律的衝鋒陷陣
搞笑的是,「七弟」不僅在自己的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裡以各種違背物理定律的方式「飛簷走壁」,還竄到沙魯克·罕2011年主演的另一部機器人電影《超世紀戰神》中上演「萬磁王」絕技。當然,沙魯克·罕飾演的這位融合了《鋼鐵俠》+《創:戰紀》的機器人「戰神」也是高手,居然能用鼻孔接子彈,這……鋼鐵俠應該也做不到,對吧?
一隻蒼蠅跟你死磕到底
「打不死的小強」你聽說過,那麼「打不死的小蠅」呢?《功夫小蠅》就是這麼一部奇葩電影。或許對於印度這樣一個宗教傳統如此悠久的國家而言,轉世重生之類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但是人類轉世變成蒼蠅想想還是有點兒……
不過想像力超群的印度人民似乎並沒有這方面的壓力。影片中被黑幫老大嫉妒從而毆打致死的主人公成功轉世成為一隻戰鬥力超群的蒼蠅,不停地阻止反派黑大佬奪走自己的愛人,而他的愛人——一位微雕愛好者居然還給它配備了蒼蠅專用的「防毒面具」並給它量身定做了一套「健身器材」!最終,作惡多端的黑大佬一命嗚呼,女主人公和這隻蒼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先來一段曠世奇戀,再來一段「記憶碎片」
失憶、小紙片、紋身……這部電影的前二十分鐘會讓你認為這簡直就是在「山寨」諾蘭的經典名作《記憶碎片》。但正當你以為這是一部神神叨叨的「精分片」的時候,電影畫風一轉,成了「霸道總裁愛上灰姑娘」的純愛電影;正當你以為這是一部純愛電影時,畫風又一轉,主人公四處出擊,尋找仇家黑大佬,這又成了一部血腥暴力的復仇片;正當你琢磨「霸道總裁」如何在只有十五分鐘記憶的情況下練得功夫超群、刀槍不入的時候,你終於明白了,原來這是一部超級英雄片!
和《超世紀戰神》《RA.One》類似,這部電影的印地語名《Ghajini》竟然是片中大反派的名字,這樣的命名方式也是讓人感覺有點兒「醉醉的」。
《三傻大鬧寶萊塢》跳了好幾段
對於廣大中國觀眾而言,印度電影動輒180分鐘甚至200分鐘的龐大時長一直以來都讓人難以消受,而其中動輒就要唱歌跳舞的壯觀景象更是讓羞澀內斂的漢族同胞們承受無力。但這也恰恰體現了印度電影獨特的民族性。
印度人的歌舞基因其實根植於他們的宗教傳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毀滅神溼婆同時也是舞神。而一般認為印度舞蹈正是起源於宗教祭禮。千百年來,歌舞早已成為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抒發個人情感、或藉以逃避現實,歌舞早已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因此,印度歌舞大量出現在寶萊塢電影中實在是不足為奇。
比較原始的寶萊塢歌舞風格,2001年影片《印度往事》劇照
新世紀以來,隨著印度電影國際化的加快,一方面印度的電影類型越來越豐富,愛情片不再獨霸天下,影片對敘事本身的需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出於國際化的考慮,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元素也在不斷變革。
而隨著印度電影越來越國際化,西方音樂語彙的交融越來越深入,印度的電影音樂也在不斷地向西方靠攏:吉他、貝斯、鼓、合成器的使用昭示著西方搖滾樂、電子樂對印度音樂的影響。傳統樂器卻越來越偏重色彩的點綴和鋪陳而不再居於樂曲的核心地位。
寶萊塢中少不了的印度美女,或古典或現代,都是美美美!《寶萊塢生死戀》《功夫小蠅》《我的個神啊》
歌曲的節奏越來越追求鮮明活潑,樂句也越來越追求短小通俗,有時甚至放棄歌詞改用各國通用的吟唱以便記憶甚至「洗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能在中國的廣場舞中欣賞到「全程高能」的「天竺神曲」,比如沙魯克·汗演唱的、曾一度被訛傳為《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的《燃燒的愛火》(印度愛情電影《情字路上》插曲)。
蜚聲國際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兩部作品儘管分別來自美國和英國,卻從某個側面反應出西方世界對這個神秘古老的東方國度濃厚的興趣。前者是帶著古老思辨精神的哲學探討,後者則是當代印度貧民窟生活的微觀寫照。而「三傻」則是更多地瞄準了當下中產階級的印度,卻同樣在海外收穫了不俗的票房(海外票房僅次於《我的名字叫可汗》)。這些電影在國際上的風靡其實也說明了印度電影帶有某種超越民族性的溝通可能,其本身的文化輸出能量恐怕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蘇拉·沙瑪新片《美國》
而除了在內容方面引起國際電影人的興趣以外,印度其實也輸出了不少演員和導演。比如「少年派」的主演蘇拉·沙瑪,之前並無任何表演經驗,卻由於李安的慧眼識珠拿遍各種新人獎(甚至由於李安和「少年派」的影響,這位本來想學經濟學的少年最後選了哲學系),之後在影壇嶄露頭角:2014年的勵志運動題材電影《百萬金臂》中蘇拉·沙瑪飾演一位刻苦訓練的棒球投手;同年的大熱美劇《國土安全》第四季中,蘇拉·沙瑪飾演了一位巴基斯坦醫科學生,甚至還和女主角擦出了火花,雖然第六集這個角色就領了便當,但是他的演技還是獲得了好評。
說到《少年派》,還有一位與蘇拉·沙瑪各種撞臉的演員深受大家喜愛,他就是昆瑙·內亞,《生活大爆炸》中的Raj。昆瑙·內亞專心飾演Raj多年,許多資深粉絲只要看到他的臉就能笑起來。昆瑙·內亞不僅在美國發展,他將事業發展到加拿大,去年他就參演了影片《Dr. Cabbie 》。
這是《生活大爆炸》Raj的飾演者昆瑙·內亞,與《少年派》蘇拉·沙瑪神撞臉
而因為08年的「貧民窟」一炮成名的戴夫·帕特爾其實早在07年的熱門英劇《皮囊》裡就露過臉;2011年出演口碑不俗的喜劇電影《涉外大飯店》;2012年HBO的熱門美劇《新聞編輯室》中,戴夫也有著出色的表現。最近正在熱映的《超能查派》裡,我們依舊可見這位「萌萌噠」小哥化身機器人警察製造者,率領自己的機器夥伴「查派」與「狼叔」休·傑克曼大撕B。
同時,因為「貧民窟」,戴夫·帕特爾的女朋友芙蕾達·平託也得以走紅。在「傲嬌」地謝絕出演007「邦女郎」之後她就加入了大導演伍迪·艾倫的《遭遇陌生人》。這位08年以前還只在T臺上漫步的印度模特在2011年的兩部商業大片《驚天戰神》和《猿族崛起》都有露臉,可謂星途一片坦蕩。
《新聞編輯室》《皮囊》中的戴夫·帕特爾
而導演界也不乏印度咖「攪局」。比如M·奈特·沙馬蘭和塔西姆·辛。前者是坑遍好萊塢六大公司的「爛片王」,必殺技是使用大牌演員拍爛片,比如2013年威爾·史密斯父子出演的《重返地球》。不過,人家當年可是導演了影史傑作《第六感》的人物,至於這些年的糟糕表現,只能說是還沒找對路子。
塔西姆·辛執導影片《墜入》劇照,放N張李佩佩來為塔西姆·辛撐腰,寶萊塢導演出口執導佩佩這分量夠了嗎
而塔西姆·辛既是電影人,也是當代藝術家。當年因為給搖滾樂隊R.E.M拍MV名聲大噪,之後在廣告界大施拳腳,獲獎無數,自己還有不少裝置藝術、聲電作品。而作為劇情片導演,塔西姆·辛也是一把好手。首部作品《入侵腦細胞》就以華麗細膩的視覺風格一鳴驚人,第二部作品《墜入》則是一部口碑爆棚的經典作品,也讓演員李·佩斯謀殺了不少少女的心。2011年的《驚天戰神》口碑平平不過依然保留了塔西姆驚豔的視覺風格,2012年的《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口碑也很一般,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導演居然腦洞大開地把這個傳統童話拍成了動作冒險片,並讓此片成為當年六一檔的票房冠軍。
在我們驚嘆寶萊塢電影的天馬行空之時,也不能不為影片介入現實的尺度之大,以及影片所做的探討程度之深感到佩服。而這種勇敢、深入、敢於顛覆自我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這個國家從上到下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堅定的自信,也許這才是這個我們古老的鄰居最感動我們的地方。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不僅是全民生活的精神寄託,更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指導著人們的一言一行。同時這座「宗教博物館」有著極大的包容性: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佔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
影片《偶滴神啊》中各路神的代表
豐富的宗教生活不僅培養了印度人深厚的宗教情感,也深刻地影響到他們的文化傳統。比如前面提到過的歌舞傳統以及印度人多姿多彩的神話、詩歌傳統。早期的印度電影甚至也都是神話或是古裝、歷史題材,比如《哈裡什昌德拉國王》(1913)、《薩蘭德裡》、《訖裡什那傳》、《辛赫·迦爾》、《亞洲之光》等。
《我的個神啊》中神棍被戳穿
如果說「少年派」已經通過帶有宗教思辨的精神溫柔地向我們展示了通向「真相」可能產生的歧義和雙關,那麼《我的個神啊》則是通過一個外星人的口吻向我們直接地揭示了宗教騙子的虛偽本性和盲目信仰背後的怯懦與自私。阿米爾·汗飾演的「外星人」和旁觀印度的「外國人」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正是這種基於不傷害本國人民宗教情感的迴避,恰恰給了作品更加客觀的距離,也讓作品有了「全球化」的輸出可能。
《我的個神啊》中,PK把神貼在臉上,就沒有人敢打他
2012年的《偶滴神啊》與《我的個神啊》雖然片名看起來所差無幾,卻是在通過一個投機小販的視角,用更加犀利的手法狠狠地解構了印度人的信仰迷思,重新回歸到常識與普世價值的探討。相信看過這部電影,你一定會為印度電影所抵達的深度、所呈現出的胸懷感到驚嘆。而這,往往是還在糾結於如何往好萊塢大片裡植入硬廣、還在與陰晴不定的電影審查做鬥爭的中國電影所遠不能及的。
《三傻大鬧寶萊塢》敢於質疑敢於發出嘲笑的聲音
「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躪,哪怕是出生,我們都得和3億個精子賽跑。」這是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經典臺詞,殘酷無情卻也道出了我們如今這個時代的真相。
帶給人無限感動的影片《地球上的星星》
其實,在「三傻」中飾演優等生蘭喬的阿米爾·汗也不是第一次扮演質疑教育體制的角色了。在2007年首執導筒的作品《地球上的星星》中,他親自飾演了一位用發散式思維、體驗式教育啟發、誘導學生的美術老師。這位美術老師奇裝異服、吹拉彈唱,帶著學生們遊山玩水好不歡快,比《死亡詩社》中的羅賓·威廉士飾演的約翰·基汀老師還要出格。然而卻也正是在他的正確引導和耐心關懷之下,一位有「讀寫障礙」的孩子成功地掃除了陰霾,還挖掘了自己超出常人的繪畫天賦。
無論「三傻」還是「星星」,都是在講簡單的故事,都是使用質樸的表達,但是呈現的情懷卻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我國知名作家王小波曾有名言:「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然而那個「詩意的世界」是不是一定和世俗生活相悖?還是二者有對話和共存可能性?印度電影用切入生活的觀察和介入生活的勇氣對此進行了探討。使得印度電影有了關注民生的現實意義,豐富了印度電影的內涵。
我願振臂高呼《芭薩提的顏色》:血管裡流淌的是血液,而不是水
而2006年的《芭薩提的顏色》則涉及了諸如政治腐敗、體制低效等一些更加敏感尖銳的議題,末代港督彭定康的女兒彭雅思出演該片也帶來不少話題性。影片上映後甚至引發了全民性的貪腐問題大討論。這部關於自由、信仰、革命、友情的電影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卻能夠順利上映並且拿獎無數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印度這個國家的開放和自信。而影片所揭示的深刻內涵當然不僅僅是印度獨有的,你懂得。
此外,西方世界怎麼看待東方一直是當代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話題。希拉尼導演坦言,「三傻」和「百萬富翁」講的都是真實的印度。然而西方人顯然更想看貧民窟裡的印度。這其實和西方人只愛看中國的功夫片道理差不多。因此,文化、信仰差異造成的偏見和誤會,自我身份的追認成為印度電影回應西方世界的一個重要主題。《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英語》都包含了這樣的內涵。既體現了印度電影從人性基本立場出發的人文關懷,也讓這一類電影超越了固有的民族性。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