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 波特的傳奇故事還在延續, 由 J. K. Rowling 編劇,David Yates 執導的英國奇幻冒險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將於11月16日首映,為我們續寫魔法童話。
《哈利· 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電影劇照
在2016年7月31日,也就是世間最著名巫師生日的這一天,J. K. Rowling 送給了她的粉絲們一份絕妙的禮物——《哈利· 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一書發售。這本書是風靡全球的哈利· 波特系列傳奇故事的延伸,講述第7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19年後的故事——已經長大成人的哈利在魔法部的工作以及與自己三個孩子的關係,同時它也是一部舞臺劇。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舞臺劇
不可思議的成功在延續
如果說舞臺劇僅僅是在倫敦劇院上映的話,那麼這本書在發行後3天僅在美國銷售量就高達200多萬冊。9月初出版的三部中短篇小說彙編和即將在11月16日首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宣布了哈利· 波特的魔法世界將重新登陸全球熒幕。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魔法還在延續著它的奇蹟。那麼該如何解讀哈利· 波特現象的持久性以及從最初開始就一直延續著的不可思議成功呢?為什麼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迷戀哈利· 波特系列作品呢?答案應該就在於這部系列傳奇故事的 「高深哲學性」。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原版書
哲學理論在魔法世界裡踐行
J. K. Rowling 將最經典的哲學觀點貫穿於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如同實施魔法般不露痕跡地,引導她筆下的巫師連同她的讀者在霍格沃茨進行黑魔法防禦課學習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引領他們進入柏拉圖和斯多葛的哲學世界裡。比如根據柏拉圖的哲學理論,哈利的隱身鬥篷就是一個自我審視的引導:對於到底是出於道德的意願,還是出於因為做出錯誤選擇而被懲罰的恐懼才做出的善舉的思考。再比方說,教會我們辯證地看待讓人恐懼事物的咒語《滑稽滑稽》,難道不就是斯多葛所要求的「通過對我們自己的表現研究,從而把事件的客觀真實性從我們對該事件的解釋中分離出來嗎?」
《哈利· 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電影劇照
這一所謂寫給孩子看的系列傳奇故事中,所蘊藏的內容比我們認為的要深刻許多。特別是這套系列傳奇故事書是圍繞一個 「關於人類限定的主要問題」 展開的:我們應該畏懼死亡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在知道死亡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宿命時,在日常生活中渴求點滴幸福嗎?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舞臺劇角色
哈利· 波特教會我們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對於一個人來說經受苦難就像他呼吸一樣正常;第二件就是痛苦是愉快不能超越的對立面。當然,在我們將苦難消滅殆盡後,也無法獲得幸福;唯有在接受並且理解苦難是人生的組成部分之一這個道理後,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幸福。智慧的鄧布利多就曾經說過:「只要我們記得如何點亮光明,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也能找到幸福。」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灰暗世界裡,J. K. Rowling 通過重新點亮魔法世界的光明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些許魔力。
《哈利· 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電影海報
● 本文作者 Marianne Chaillan 在高中和大學執教哲學課程。著有《哈利· 波特和哲學學校》(埃利普斯出版社),《哲學清單》和《權利的遊戲——抽象的謀殺》(擺渡者出版社)。
● 推薦:哈利· 波特的維基百科 harrypotter.wikia.com 該網站幫助讀者探索發現巫師的魔法世界,且及時發布魔法世界的新聞。
另一個關於哈利· 波特的網站:www.morepotter.com 該網站是有關魔法世界的另一值得挖掘的寶藏。
● 更多奇妙之旅:盡在位於倫敦的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環球影城,在那裡可以參觀哈利· 波特系列電影的拍攝布景和服裝展覽。
編輯 / Miumiu Zhang 撰文 / Marianne Chaillan
社交媒體責編 / Zac & 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