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哈利·波特是一個哲學家? VISION

2021-03-01 SoFigaro

哈利• 波特的傳奇故事還在延續, 由 J. K. Rowling 編劇,David Yates 執導的英國奇幻冒險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將於11月16日首映,為我們續寫魔法童話。


《哈利· 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電影劇照

在2016年7月31日,也就是世間最著名巫師生日的這一天,J. K. Rowling 送給了她的粉絲們一份絕妙的禮物——《哈利· 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一書發售。這本書是風靡全球的哈利· 波特系列傳奇故事的延伸,講述第7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19年後的故事——已經長大成人的哈利在魔法部的工作以及與自己三個孩子的關係,同時它也是一部舞臺劇。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舞臺劇

 不可思議的成功在延續  

如果說舞臺劇僅僅是在倫敦劇院上映的話,那麼這本書在發行後3天僅在美國銷售量就高達200多萬冊。9月初出版的三部中短篇小說彙編和即將在11月16日首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宣布了哈利· 波特的魔法世界將重新登陸全球熒幕。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魔法還在延續著它的奇蹟。那麼該如何解讀哈利· 波特現象的持久性以及從最初開始就一直延續著的不可思議成功呢?為什麼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迷戀哈利· 波特系列作品呢?答案應該就在於這部系列傳奇故事的 「高深哲學性」。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原版書


 哲學理論在魔法世界裡踐行  

J. K. Rowling 將最經典的哲學觀點貫穿於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如同實施魔法般不露痕跡地,引導她筆下的巫師連同她的讀者在霍格沃茨進行黑魔法防禦課學習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引領他們進入柏拉圖和斯多葛的哲學世界裡。比如根據柏拉圖的哲學理論,哈利的隱身鬥篷就是一個自我審視的引導:對於到底是出於道德的意願,還是出於因為做出錯誤選擇而被懲罰的恐懼才做出的善舉的思考。再比方說,教會我們辯證地看待讓人恐懼事物的咒語《滑稽滑稽》,難道不就是斯多葛所要求的「通過對我們自己的表現研究,從而把事件的客觀真實性從我們對該事件的解釋中分離出來嗎?」


《哈利· 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電影劇照


這一所謂寫給孩子看的系列傳奇故事中,所蘊藏的內容比我們認為的要深刻許多。特別是這套系列傳奇故事書是圍繞一個 「關於人類限定的主要問題」 展開的:我們應該畏懼死亡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在知道死亡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宿命時,在日常生活中渴求點滴幸福嗎?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舞臺劇角色


哈利· 波特教會我們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對於一個人來說經受苦難就像他呼吸一樣正常;第二件就是痛苦是愉快不能超越的對立面。當然,在我們將苦難消滅殆盡後,也無法獲得幸福;唯有在接受並且理解苦難是人生的組成部分之一這個道理後,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幸福。智慧的鄧布利多就曾經說過:「只要我們記得如何點亮光明,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也能找到幸福。」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灰暗世界裡,J. K. Rowling 通過重新點亮魔法世界的光明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些許魔力。


《哈利· 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電影海報


● 本文作者 Marianne Chaillan 在高中和大學執教哲學課程。著有《哈利· 波特和哲學學校》(埃利普斯出版社),《哲學清單》和《權利的遊戲——抽象的謀殺》(擺渡者出版社)。

● 推薦:哈利· 波特的維基百科 harrypotter.wikia.com 該網站幫助讀者探索發現巫師的魔法世界,且及時發布魔法世界的新聞。

另一個關於哈利· 波特的網站:www.morepotter.com 該網站是有關魔法世界的另一值得挖掘的寶藏。

● 更多奇妙之旅:盡在位於倫敦的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環球影城,在那裡可以參觀哈利· 波特系列電影的拍攝布景和服裝展覽。

編輯 /  Miumiu Zhang  撰文 / Marianne Chaillan

社交媒體責編 /  Zac & 楊京


相關焦點

  • 《哈利·波特》強勢回歸,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眾多名人接力朗讀原著
    前兩天小編無意中看到「哈利·波特家中相伴」計劃(Harry Potter At Home)。據BBC報導,這是由《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5月推出的朗讀活動,邀請很多名人分章節來朗讀小說。大衛·貝克漢姆、達科塔·范寧、哈利·波特扮演者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等人都將參與朗讀《哈利·波特》原著。
  • 安利一個小姐姐的歌單 | 『 Visions of Gideon」
    是否只是空歡喜一場I have loved you for the last time我已經最後一次用力愛過你Visions of Gideon, visions of Gideon或許也只是基甸的幻象 基甸的幻象I have kissed you for the last time我已經最後吻過你的嘴唇
  • 哈利·波特的魔法石真的存在嗎?牛頓、玫瑰十字會與鍊金術之謎
    傳說中,要修成鍊金術,有一個關鍵的東西,就是「賢者之石」。得到了「賢者之石」,就掌握了元素之間相互轉換的力量,也就能把一切變成金子。《哈利·波特》第一集裡所說的魔法石,其實就是「賢者之石」。電影最核心的情節,就是解開「賢者之石」的秘密;而哈利·波特的任務,就是要保護賢者之石,以免落入反派伏地魔的手裡。
  • 只是不知道而已,其實離哲學家你也僅差一步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生起煩惱,但是沒有人會長久地深陷於一個煩惱之中,這說明了每個人其實都具有擺脫煩惱的能力。人類的煩惱並沒有因為工業化帶來的豐富物質而消失、而減少,說明了煩惱是作用於精神層面上的擾動。煩惱是攀比之後形成的精神癥結,這種攀比或者是與他人之攀比、或者是與過去之攀比、或者是與期望之攀比。對未來有所希望是人的天性,那麼攀比就是人的本能。
  • J.K.羅琳為何拒絕《哈利·波特》電影中,一個特殊的角色?
    J.K.羅琳無疑是一位傑出的女性,由她創造的哈利·波特,是一個家喻戶曉的電影人物。《哈利·波特》一共有8部電影,在這8部電影當中,J.K.羅琳本可以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但是她最後仍然決定,留在幕後。那麼這個特殊的女性角色,究竟是誰呢?
  • 經典劇集《天道》中丁元英其實是哲學家,而天國的女兒就是芮小丹
    可以開宗立派的哲學家丁元英其實劇中有句話已經對丁元英做出了一個定位,芮小丹去丁元英家看到簡單的陳設,想到了尼採的一句話:&34;,哲學家尼採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個人理解的,不同意歡迎來噴),思想高於普通人的人,內心是孤獨的,不是想這樣,只是很難找到同類。丁元英這個哲學家把自己的哲學用到了他的生活當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 哈利·波特讓我們迷戀的,是那個近在手邊的魔法世界
    有人說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是逃離現實的想像烏託邦,在那裡騎著掃帚可以上天,抖抖魔杖就能召喚守護神,森林裡有人馬,海底有人魚……但其實,哈利·波特系列之所以有著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是由於它把魔法世界嚴絲合縫地嵌入了我們熟知的現實生活,讓我們從「麻瓜世界」短暫抽離的同時,又能觸摸到魔法背後真實可感的部分。
  • 伏爾泰:一個恰到好處的哲學家
    他把博林布羅克比作西塞羅,而且在這個政治哲學家的鼓動之下,伏爾泰開始學習英語。他研究過洛克的作品。與亞歷山大·浦柏通信。他本來就決心要到英國去一趟的。杖責事件和巴士底獄只不過促使他提前出發了而已。英國始終就是想與法國一爭高下的國家,但三分之一個世紀以來,英國明顯地走在了法國的前面。在英國發生了1688年的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同時也接受了宗教的寬容和某種程度上的思想自由。
  • 如夢似幻,自愈重生 | Visions of Gideon
    基甸在聖經中曾經是一個喜歡推脫責任並且膽小懦弱的人,上帝在他面前數次顯聖,才慢慢建立起他的信心,促使他變成一名成功的軍事領袖。《Call Me By Your Name》的作者大概也希望故事中的男主角Elio能夠勇敢起來。但是基甸在聖經中結局並不圓滿,這也側面印證了男主角的未來走向。
  • J.K.羅琳為何拒絕電影中一個特殊的角色?——《哈利·波特》
    J.K.羅琳無疑是一位傑出的女性,由她創造的哈利·波特,是一個家喻戶曉的電影人物。《哈利·波特》一共有8部電影,在這8部電影當中,J.K.羅琳本可以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但是她最後仍然決定,留在幕後。那麼這個特殊的女性角色,究竟是誰呢?
  • 知性特質的哲學家型(INFP)
    知性特質的哲學家型(INFP)選自《天生情人16種》  若你是一個哲學家型  想像一個幽深的、青蔥的山谷,圍繞著永遠盛開的鮮花和樹木,住著溫柔地陪伴著人們的動物,而人們每天的生活都洋溢在愛、創造和無私的奉獻當中。
  • 《哈利·波特》中的龍!你認識幾種?
    在《哈利·波特》中有許多種類的龍,你都知道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哈利·波特》中的龍吧!它的尾巴頂端是一個尖細的箭頭,翅膀像蝙蝠一樣。赫希底裡群島黑龍主要以鹿為食,一直以來,人們知道它也偷獵體型較大的狗甚至牛作為食物。
  • 《Visions of Gideon》|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插曲,超感人!
    基甸在聖經中曾經是一個喜歡推脫責任並且膽小懦弱的人,上帝在他面前數次顯聖,才慢慢建立起他的信心,促使他變成一名成功的軍事領袖。在影片中,這首歌出現在 Oliver 打電話給 Elio 告訴他來年春天要結婚了的那一幕,Elio 隱忍著回復「那真是天大的好消息」。然後一個人對著壁爐獨自噙淚,此時就響起了這首插曲。
  • 哈利·波特先生,好久不見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引子在進影院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之前,心情其實是有點複雜的:一方面,是陌生。就像是,如今一個小學生或者初中生,或者一個完全不了解魔法世界的新觀眾,第一次走進影院看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重映後,得到的那種完全打開一個新世界的驚豔。嗯,打開一個新世界,就是這個感受。
  • 哈利·波特:愛,讓時間永恆
    要創造一個世界,有時候只需要一支筆和一張紙,甚至只是一個念頭。1989年,24歲的J·K·羅琳在曼徹斯特前往倫敦的火車旅途中,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在車窗外對著她微笑。他的出現使她萌生了創作哈利·波特的念頭。雖然當時她的手邊沒有紙和筆,但她已經開始了天馬行空地想像,一個前所未有的魔法世界,漸漸在她的腦海中成型。
  • 哲學家們的「末日」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關於死亡,哲學家的思考比普通人更具有深刻性,西塞羅就曾經說過:「探討哲學就是學習如何去死。」     蘇格拉底死得十分高貴,但大多數哲學家,死得都很庸常。     我最近讀到的《哲學家死亡錄》(商務印書館2015年3月版)一書,是由英國哲學家西蒙·克裡切利撰寫的,記述了190餘位哲學家的死法。
  • 《Visions of Gideon》歌詞譯版之二 For the endless summer love
    就讓我醉死夢中I have loved you for the last time我已用盡全力愛過你Visions of Gideon, visions of Gideon如夢幻影I have kissed you for the last time我們曾經唇齒相依Visions of Gideon
  • 尼採:所謂「哲學家」
    ——培根所謂哲學家,就是那種專心一意體驗凡人所不能理解的事物,並耳濡目染、聆聽疑惑、希望、做夢的那群人。哲學家的那些「奇怪的想法」,經常要遭受到外界的攻擊,而他們對於外界這些無情的攻擊——卻處之泰然,仿佛那些不過是鳥鳴一般。他們是那種多愁善感,對於任何小事都會咆哮、呻吟、心碎、傷心。哲學家——噢!就是常常從自己心中隱居起來,偶爾也害怕自己的人。
  • 你點我播 | 大自然的靈魂點播的 Visions of Gideon
    it a video is it a videoFor the love the laughter I feel up to your armsIs it a video is it a videoIs it a videoI have loved you for the last timeVisions of Gideon visions
  • 電影膠捲 KODAK Vision 3 5203/50D 測評
    其實沒有說保質期多久這個說法,電影膠捲只有生產日期,柯達的比較直觀,直接在底片上會有生產日期,然後保質期一般膠捲也有2~3年,現在店鋪在售所有膠捲均有到期日期,是小客服自己按照生產年份推算,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問題。ps:富士膠片最後的批次是12年生產所有富士電影膠捲均已過期,膠片上也不會有生產日期,故比較混亂  本店在售的一來是渠道驗證是12年產,小客服也會做老化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