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腰疼,就把早買的艾灸腰帶戴上。洗漱時摘下放在臥室,等到再用時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問女兒,女兒說別找了,我用了。
我想,女兒用那我就不用了唄,就作罷,臨睡前,摸摸女兒的腰,沒有腰帶。
我問,腰帶呢?
女兒說,我放在小臥室了。
「那就是你不用了?你不要拿出來,我腰疼,要用。」我極不滿地說。
女兒也是極不情願,慢吞吞去小臥室把折好藏起來的腰帶拿給了我。
看到這一幕,我內心不悅,心想,這孩子怎麼這樣?自己不用,還捨不得讓我用,藏起來,這還沒嫁人呢,要是嫁人了,以後還說不定怎麼嫌棄我呢……
越想越生氣,看著女兒,越看越不順眼,於是和女兒說話的語氣也變得充滿挑剔和火藥味。
好在,夜深,女兒沉沉睡去。我也陷入沉思。
我腦海裡想的,真得是事實嗎?從這件事,真得能預測出女兒未來對我的態度嗎?
我知道,自己陷入了慣性思維的漩渦,沒有「思維」。
02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這樣定義慣性思維:
久會而成習,久合而成慣,久應而成習慣思維。「久」者,持續不斷的;「慣」者,常規性的內在規律;「習」者,反覆操作或運用。
一個人如果經常按照這種行為進行思考問題,那麼就會逐漸形成牢固的思維方式,深入潛意識中並反過來支配自己的言行。
是什麼導致我們形成慣性思維呢?
世界觀、生活環境、知識背景都會影響到人們對人、對事的態度和思維方式,不過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過去的經驗。
從小,我們被父母教育,要孝順。好吃的,第一口要給長輩吃,要時刻惦記著家中的長輩,不能和長輩頂嘴……以至於養成一種思維習慣:如果第一口沒給長輩吃,自己就不孝順,如果和長輩因為意見不同爭辯兩句,就會覺得自己是古今不孝第一人……
延申到自己的生活,如果孩子沒有考慮自己,那她就是不孝,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吃獨食,那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就自私、不懂得心疼人,也不懂得孝順長輩……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後我問女兒為什麼藏起腰帶。女兒說,她想把那截放好,以後用的時候好拿。
看吧,因為我們的慣性思維,就給孩子下這樣的定義,之後這個定義時刻盤旋在自己的腦海裡,無形中影響自己的言行,最終把孩子逼成你想像得得那個樣子。
如果在生活中我們的認定與判斷只是依靠慣性思維,而不是對事情進行深入思考,有時我們就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03
這裡有幾個有趣的實驗。
問題一:一個女人已經生了八個孩子,其中三個耳朵聾,兩個眼睛瞎,一個智力不足,而這個女人自己又有梅毒,現在她又懷了第九個孩子,請問,你建議她墮胎嗎?
幾乎所有回答者都選擇讓這位婦女墮胎,但這些人不知道那位婦女是貝多芬的母親,而即將誕生的第九個孩子正是貝多芬。
問題二:現在要選舉一名領袖,而你這一票很關鍵。下面是關於這三位候選人的一些事件。
候選人A:跟一位不誠實的政客有往來,而且會諮詢佔星學家。他有婚外情,是一個老煙槍,每天喝8到10杯的馬丁尼。
候選人B:他有過兩次被解僱的記錄,睡覺睡到中午才起來,大學時吸過鴉片,而且每天傍晚會喝一夸脫的威士忌。
候選人C:他是一位被授過勳章的戰爭英雄,素食主義者,不抽菸,只偶爾喝一點啤酒。從沒有發生過婚外情。
請問你會在候選人當中選哪一個?
幾乎100%的人會選擇C。他們認為C與A和B相比太出色了,一定能成為合格的領袖,而A和B不具備領袖的氣質和特徵。
但當他們知道候選人A是羅斯福,候選人B是邱吉爾,候選人C是希特勒時,都驚得目瞪口呆。
這兩個問題看起來沒有難度,答案仿佛顯而易見,於是人們都根據表面描述、用慣性思維思考,結果他們扼殺了貝多芬,創造了希特勒。
臺灣作家吳若權有一句話很耐人尋味:窮人戴鑽石,人家以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為是鑽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就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在作祟。
一個人穿得西裝革履,就認為家境不錯;一個人相貌堂堂,就覺得人品不錯……諸如此類的認知充斥於生活每一個角落。
最耐人尋味的是,一個孩子成績不好,就覺得這個孩子以後前途暗淡;一個孩子成績好,就預測這個孩子將來有出息;孩子小學階段出類拔萃,就覺得孩子以後定能折得桂冠;孩子小學階段表現差強人意,就覺得孩子以後堪憂……
但是究竟這真的是事實,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在作怪?
長期的慣性思維可以抹殺人的理性,剝奪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人沉迷在膚淺的感性認識當中無法自拔。
其實,一個人的思維是很寬泛的,就如同曲別針;面對困難時,此路不通,換一種思維方式,或許就會柳暗花明。
思維方式,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