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秋生,郵箱:jajaja92@yahoo.cn(《影劇映像》2012-5-1第1期)
電影《黑天鵝》由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導演,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庫尼絲及文森特卡索主演,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真實驚奇的故事。
女主角尼娜(娜塔莉波特曼飾)是一位資深舞蹈演員,自幼習舞,渴望成功。在被提升為女主角後,她發現自己被困在與另一個舞者——莉莉(米拉庫妮絲飾)的競爭之中。隨著演出日子的臨近,尼娜的壓力越來越大,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精神問題。
電影結構緊湊,故事敘事有條不紊,現實與虛幻相互交織,多種意象的使用,更是作品顯得連貫,扣人心弦。片子中最令人影響深刻的莫過於顏色和鏡子的使用。
首先是顏色。該片的顏色主要有黑色、白色、粉色和灰色。其中又以黑白色為主,為影片籠罩了一層陰鬱的色彩。
白色是純淨的,無暇的,正如白天鵝一樣,美麗、優雅,也如其一般追求完美。主人公尼娜一開始是以白示人的,素淨的臉龐是白皙的,圍巾是白色的,舞衣、舞鞋也是白色的。這種對顏色的一致要求體現了尼娜對完美的極致追求,同時,也可將其理解為一種強迫症的表現,對細節吹毛求疵,這種自我束縛是尼娜不堪重負,最終產生精神問題,不時出現幻象的原因之一。
與之相對的是黑色,劇中另一女主角——莉莉,是黑色的代表,無論是衣著、外表,或是行為、動作無不顯現出黑色的魅惑力量。整部影片也可以看做是尼娜從「白」向「黑」轉變的過程。劇中,尼娜為了保住女主角的位置,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有違本性的行為,使自己變得更加性感、有誘惑力、更加符合編舞約翰(文森特卡索飾)的要求,真正從白天鵝轉變到黑天鵝。依我看來,「黑」並不是邪惡的象徵,他代表的是一種更加富有張力的力量,他是狂野的,充滿魅惑的,他代表了內心的欲望。
其次要說的是粉色,有人說粉色象徵著尼娜最初的純潔,在我看來不全是這樣的。從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粉色主要出現在尼娜的房間裡,粉色的牆,粉色的飾品,粉色的用具,而這些集中出現在她的家裡,換句話說就是尼娜母親的控制範圍內。粉色可以看做是小女孩的顏色,而這種顏色多是母親在女孩年幼時為女孩營造出來的顏色,她很美,很溫暖。可是問題是,尼娜已經28歲了,她年輕漂亮,應該擁有許多朋友,可我們並沒有從影片中找到尼娜在舞團外的朋友(當然,那兩個在夜店認識的男孩不予考慮)。不管什麼事,尼娜總想與母親分享,可到了後來,她卻無法忍受母親,拒絕她甚至傷害她,這就可以說明問題了。尼娜的母親年輕時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員,因為要生尼娜,放棄了舞蹈,他便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傾注在尼娜身上,小的時候,她強迫尼娜跳舞,長大了控制其生活、朋友,母親的期望與控制也是尼娜不堪壓力的原因之一,所以在這裡,我更傾向於把紅色認為是冷暴力的象徵。
接下來說說鏡子,這裡所指的鏡子並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鏡子,一切能反映事物形象的物體都可成為鏡子,比如水、窗戶甚至人。鏡子裡的世界亦真亦幻。
鏡子顯現了真實的生活。尼娜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鏡子,舞廳裡的巨大落地鏡,家裡的摺疊式鏡子,明亮的鏡子照出了尼娜的全部,優點、缺點,就像一雙雙眼睛,冷酷地盯著你。這是來自隊友的覬覦,是來自約翰的壓力,還有來自母親無處不在的控制,在這樣的密切注視下,尼娜的壓力急劇上升,她恐懼缺乏安全感,精神的崩潰也是必然的事。
鏡子同樣是虛無的。尼娜常常從鏡子中看到另一個自己,另一個邪惡的,使人驚懼的自己,而這其實是尼娜心中擔憂惶恐的顯現。他人也是鏡子。夜店裡尼娜遇到的一個男孩說:「哦,原來你是舞蹈演員啊,難怪你們長得都一樣。」試想世界上的人都與自己一樣那該多麼可怕。而芭蕾舞團卻恰恰營造了這樣一個虛擬的世界,相似的衣物,一樣的髮髻,一樣的動作,讓人分不清,究竟我是我還是別人是我。現實與幻象一片混沌。鏡子裡的世界捉摸不透,但可以從中窺探到人類的潛意識。在演出間隙,尼娜用鏡子殺死莉莉,即可反應這一點,尼娜希望排除一切障礙,但她出現了嚴重的幻覺,以至於把鏡子中的自己當成了莉莉,以至於傷害了自己。
影片的真實與虛幻相互交織,正是依靠種種意象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部享譽甚多的片子。
《讀後感》電子雜誌創刊於2010年3月1日,原為半月刊,後改為月刊,每月一號發行。宗旨:分享學習,以書會友,用知識創造價值。口號:用心寫的就是最好的!雜誌內容皆為原創,反映了當今中國大眾文學寫作水平。雜誌致力於中國教育的發展,鼓勵大眾在寫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有所成就。現已出版散文集《我們讀世界》《三人行叢書:高原驕陽、行路集》。目前有讀者十萬多人,作者七千多人。
讀後感電子雜誌微信公共帳號:duhouganzazhi,歡迎關注!
投稿郵箱:duhougan@vip.163.com
購買退熱貼請聯繫:15618874577邵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