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11年3月24日21時55分,緬甸東北部地區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0千米。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測得的數據,第一次強震發生後,緊隨而來的第二次7.0級地震發生在地下230千米處。
由於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所以並未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但是地震引發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至少74人死亡,111人受傷,413餘所房屋遭到破壞,周邊國家震感強烈。
泰國北部某佛塔在地震中倒塌
該區是地震頻發的區域
本次地震發震斷裂為NE 向的勐臘-岔河左旋走滑斷裂,破裂沿 NE 方向向主震兩側擴展。
地震是在NNE向接近水平的主壓應力作用下,勐臘-岔河斷裂內部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引發破裂使斷層兩側產生左旋錯動的結果。
地震發生於昌寧-孟連褶皺帶的西部邊界附近,這一地區歷史上是大震多發地。
下圖集中了該區有記載以來 150 千米範圍內 6.0 級以上的地震,可以看到共發生地震13次,其中7級以上大震3次,6.5 級以上強震7次,最大地震為1995年7月12日孟連 7.3 級地震。
震區地質構造及歷史地震分布圖
緬甸地區斷裂帶活動強烈
緬甸所處的緬甸板塊位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受印度板塊北向運動與歐亞板塊相互碰撞與擠壓作用的影響,地震活動比較活躍。
緬甸板塊處於印度板塊的東部,印度板塊相對於巽他板塊以45mm/a的速率向北東東向斜向移動,形成了緬甸弧形構造區。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東南亞地區之間的右旋斜滑在緬甸弧形構造地區形成了大量擠壓構造和近南北向右旋走滑斷裂,同時在金三角地區發育了一系列北東東—南西西走向的左旋走滑活動斷層,晚第四紀以來,這些斷裂帶活動強烈,沿這些斷裂帶所在區域發生了一系列6級以上地震。
我國西南地區受地震影響較大
該地震的震中距中緬邊界僅87千米,我國廣西、雲南地區都有震感,多處房屋受到破壞。
據了解,地震造成雲南省12人受傷,地震災區主要涉及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景洪市、勐臘縣的共11個鄉鎮。
地震影響範圍廣,距離震中550 km 之外的昆明、麗江、怒江、保山、德宏和距震中910千米的廣西南寧也有震感,甚至在1000 千米以外的湛江,居住於高層樓房內的少數人也有輕微震感。
地震發生後,西雙版納某學校學生到操場躲避
參考文獻:
2011年緬甸7.2級地震及震後雲南強震趨勢分析,錢曉東等;
利用insar資料反演緬甸Mw6.8地震斷層滑動分布,周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