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國內首部抗疫題材電視劇《最美逆行者》開播,第一集播了不到二十分鐘,桃子已經哭溼了一張紙巾。
首播當天,伴隨著「肖寧申請出戰」一起登上熱搜的,還有另一個更為扎眼的詞條,叫做「最美逆行者污衊抗疫女性」,隨著劇繼續播,隔了兩天又出現了一個新詞條「最美逆行者馬上停播」。
按道理,這部劇打著央視出品的旗號,集結了眾多優秀演員,又是關於抗疫題材,應該感人肺腑才對,怎麼才剛剛上線就引起這麼多人的怒火呢?只能說,前兩個單元,導演用傲慢的男性視角看問題「功不可沒」。
看劇看得又生氣又想哭,一邊為抗疫人員的犧牲奉獻感動,一邊又生氣導演對女性的刻板印象,這種複雜的心情,看完最新上線的《幸福社區》,瞬間緩和了許多。
《幸福社區》和前三個單元相比,無論是從敘事節奏、色彩、語言,還是置景、服化道,都迥異得像是完全不相干。作為一個湖北伢,《幸福社區》中的情節熟悉到讓我抑制不住恐懼和後怕。
不再利用「工具人」硬煽情,沒有華麗討巧的臺詞,而是刻畫了真實的群像,仿佛把疫情期間的社區抗疫情形搬到了熒幕上,讓所有經歷過的人產生共鳴。
這種「真實」,令我堅信《幸福社區》能讓《最美逆行者》口碑翻轉。
比病毒傳播更快的,是來源於未知的恐懼,而被恐懼支配的人們,有人焦慮不安,有人無法理解,有人沒心沒肺不當回事兒,真的是千人千面。
我還記得突然宣布封城那天,我媽一大早剛去買完菜回來,我們小區的門就被鎖上了。社區人員在門口放了幾張長桌,進來的每個人都要登記,不是小區居民不允許進入,當然,小區居民沒有許可也不允許外出。
小區裡的年輕人大多數在網上聽到了風聲,相對淡定,但有幾位老人家表現出了極強的對抗情緒,罵罵咧咧地質問為什麼要把人關在小區裡,拿居民的自由換功績。後來一言不合,老人們和小區保安起了爭執,保安不敢還手,被打得扛不住只好報了警。
社區工作人員每天上門查體溫,早晚各一次,我們一家戴好口罩,把門打開一個小縫,把額頭湊過去,輪流讓工作人員量體溫。壓根不敢開門,社區人員也不讓,誰都擔心對方身上攜帶著病菌。
也有人家不開門的,社區人員執著地敲門,敲久了就聽見門裡大罵,然後兩方人馬就隔著門,一個罵一個講道理,有講通了開門的,也有講著講著急了眼直接對罵起來的。
《幸福社區》幾乎復刻了這個情節,封閉管理造成的不便、居民們的不滿,劇裡描述的矛盾、衝突、情緒,都非常貼合現實。
那一刻,我想應該不止我能真正感受到,原來在被迫封閉的那段日子裡,你我所經歷的故事,在不同城市不同小區,同樣的在上演。
許多作品習慣於把英雄描繪得英勇無畏、視死如歸,但卻忘了,英雄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你我擁有的弱點,英雄也擁有。
《幸福社區》的護士鄒小溪,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英雄。
你以為她是自願留在武漢、留在被封閉的小區工作嗎?對不起,不是。她買好了票回家過年,卻因封城,火車停運,只好回到單位。
社區吳醫生建議挨家挨戶給社區居民測量體溫,以防有人謊報、瞞報,埋下安全隱患,這樣的行為很高尚對不對?但是鄒小溪當場就發了脾氣,防護物資緊缺,這樣的走訪無疑是有極大風險的,她很生氣,「居民的命是命,我們的命就不是命嗎」?
最終決定堅守工作崗位的鄒小溪,在上門測量體溫時,遭遇了居民的不理解,有人躲在家裡不出聲,有人直接破口大罵,這樣的情形要沉著冷靜、笑罵隨他嗎?
小溪偏不,說話不客氣的,小溪就回嗆,不配合測體溫強行關門的,小溪就拽住門把手,情緒崩潰下,小溪會質問吳醫生,「他們害怕,我們難道就不害怕嗎?」
這就是真實的「人性」,恐懼之下,誰都會害怕,誰都想第一時間逃離到更安全的地方,誰都想先保護好自己,不想衝鋒陷陣,因為人人都怕死。
《幸福社區》真實地刻畫了「逆行者」的心理博弈,沒有刻意捧高,也沒有故意「神」化。
真正的英雄主義,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它,而「逆行者」,不是生來就懂得無私奉獻、無畏無懼的聖人,而是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為了肩上的責任和其他人的生命,克服害怕,強忍辛苦,負重前行。
責任的驅使,讓這些普通人「逆流而上」,成為了照亮人們的光,也正是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普通人,才顧好了「大家」,戰勝了疫情。
《幸福社區》裡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幾對母女線的設定。
鄒小溪的母親陸瑤是醫生,所以小溪從小就很討厭聽到電話響,因為一句「陸瑤大夫,有臺手術要你做」,小溪就沒有媽媽的陪伴了。
從小缺乏母親關愛的小溪,不能理解為何媽媽對病人這麼溫柔,對自己的關心卻如此的少,於是她叛逆地長大了,不好好讀書,別人讀醫科大學,她就去讀衛校,只因為「不想成為媽媽那樣的醫生」。
社區被封閉之後,鄒小溪機緣巧合下去照顧懷孕的許萌,體會到了一個女人要成為母親有多艱辛,而社區醫生吳暇對工作的負責和奮不顧身,也讓她理解了自己母親總把「治病救人」排在第一位,是因為自她們選擇「醫生」和「護士」這個職業起,就註定了要將沉甸甸的責任扛在肩上、刻在基因裡。
吳暇也因為聽到小溪對母親的控訴,才後知後覺這些年疏於對女兒的照顧,讓她獨自一人成長,經歷了多少辛苦和委屈,而自己還沒來得及向女兒道歉,女兒已經身為人母,到了可以理解她的年紀。
正是這樣的立場身份轉換,讓這兩對母女緩和了多年的矛盾,解開了心結。
對許多職業女性的母親來說,很多時候無法同時兼顧事業和家庭,尤其一些特別忙碌的職業,媽媽們或許會疏於陪伴子女,這對母親和子女的關係,多少都會有影響。
有的電視劇會告訴你,世界上一種完美的妻子和母親叫「顧佳」,但《幸福社區》告訴你,也有一種不完美的母親,她們也許做得不夠好,但是她們真的盡力了。
不可否認,《最美逆行者》前幾集的部分情節確實令人不舒服,但作為由一個個小單元組成的劇集,一竿子打翻一部劇,似乎也有失公平,至少從《幸福社區》來看,它是一部優秀的抗疫短劇,真實又溫馨,平凡又深刻。
希望《最美逆行者》後邊的劇集,也能保持《幸福社區》這樣的水準吧,明明真實描述小人物的故事就足夠感人,何必要為了所謂的「戲劇衝突」,胡亂編造內容,讓人寒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