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和沐風
圖|來源網絡
之前寫文章都在強調「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並且一直深以為然。
然而,20號晚上看《最美逆行者》「幸福社區」這個單元時,卻刷新了對這個觀點的認知。
原來有一種感同身受,叫「親身經歷」。
不知不覺,《最美逆行者》已經播放到第四個單元了。
原本只是衝著肖戰而來,卻被每一集的劇情和角色深深感動了。
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義工、平凡的送餐人、公交司機……每一個人都在這場「逆行」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令人感受到在逆境面前,團結的力量能克服一切阻礙。
20號終於播放到萬眾期待的《幸福社區》單元。
《幸福社區》描述的是疫情期間,武漢封城時,一個普通社區的工作者和居民之間發生的故事。
當中,肖戰作為特別演出,與老戲骨王瀾搭檔飾演一對活潑跳脫的母子,令沉重的氛圍增添了不少生趣。
《幸福社區》是《最美逆行者》裡面很「平凡」的一個單元,但它帶給我們的感動卻一點也不平凡。
因為裡面的人物所經歷的種種「小事」,就是我們普羅大眾在那段特殊時期所經歷過的點滴,所以尤為感同身受與感動。
其中,由徐嬌飾演的社區護士鄒小溪,史可飾演的社區醫生吳大夫,以及闞清子飾演的社區孕婦,三人之間一段相互影響的感情戲尤為感動人。
「幸福社區」出現了一批確診病例,面臨著「封區」的嚴峻考驗。
小溪是一名年輕的社區護士,一直與作為醫生的母親關係非常糟糕,糟糕到疫情期間,她母親「請戰」到重災區武漢來支援疫情,與她在同一個城市裡,她卻不知道。
在小溪的成長曆程中,她母親幾乎把全副精力都投注在醫護工作中,嚴重疏忽了對女兒的關懷。
由於對母親的怨恨,小溪決心「不要成為像媽媽那樣的醫生」,醫學院不去念,只念衛校,當了一名籍籍無名的社區小護士。
特殊時期,由於「封城」沒能回家過年,小溪只好留在社區參與防疫工作。
吳大夫是一名即將退休的社區醫生,她能扛能忍,用實際行動履行著醫者的天職。
她善解人意,樂於助人,是「老好人」一個,然而卻自認是一位失職的母親,不但沒能為女兒提供更好的成長條件,還由於長期忙碌於工作,以至於女兒自小就「體貼」地什麼都自己解決,不需要母親操心。
吳大夫用所有的「好」對待外面的人,與社區裡的居民日漸無間,卻與女兒日漸生分。
疫情來臨,因為是即將退休人員,原本可以不用參與一線工作,回家與親人團聚,但「性子」使然,她毅然駁回丈夫的勸導,留在社區參與排查工作。
幸福小區的普通孕婦許萌臨盤在即,然而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卻因為疫情回不了家。獨自在家的許萌本就因為懷孕和疫情焦慮不已,不久更發現自己體溫異常,情緒幾近崩潰。
她幾次三番地對上門排查的吳大夫和小溪惡言相向,出言刁難,拒絕合作。
在一次「出逃」失敗之後,由於她的情況特殊,社區安排小溪全面「照顧」她的起居。
在一次次針鋒相對中,兩人漸漸體察到對方的不容易。
許萌看到小溪頂著恐懼仍堅守崗位與職責,小溪也在許萌的情緒宣洩中,逐漸理解她的焦慮和無助。
在這段逆流而上的日子裡,小溪不但親眼目睹一個母親十月懷胎是何等的艱辛,更親身經歷了一個醫護工作者在崗位上渾然忘我的那種「使命」狀態。
當她發現自己發燒時,她說:
「我以前很不理解的,可是怎麼我第一時間想的也是她(許萌)怎麼辦,她肚子裡的孩子怎麼辦,而不是我怎麼辦。」
她終於理解作為醫生的母親所懷持的那份責任感與使命感。
因此,當她在醫院偶然發現母親竟然來到「重災區」支援的時候,當分別已久的母女僅僅只能隔著玻璃短暫相望,而母親馬上就要再次進入手術室忘我工作的時候,這一次,她心中已不再有絲毫怨恨,有的相信都是敬佩與感動,還有自豪吧。
因為親身經歷著,所以她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母親身上的使命感。
很多的不理解,其實都是因為不能感同身受。
小時候我們總是抱怨父母不及別人家的父母好,賺的錢不夠多,尤其是媽媽不及別人的媽媽賢惠,家務全包,善解人意,風趣幽默。
所以我們總說自己是「缺愛的孩子」,是「被原生家庭傷害了的孩子」。
那時候,我們處於「索取」的人生階段,被父母以他們力所能及的能力保護在羽翼之內,幾乎沒有機會走出去接觸這個社會的殘酷之處。
所以當父母已被奔波勞碌的生活折騰得筋疲力歇時,我們仍然無法體會那種深沉的疲憊與無奈,仍然只為自己得不到專注的關懷而感到「缺愛」,埋怨父母整天就只顧著工作而不看自己一眼。
而青春期也在作祟,讓我們更敏感,更容易感到受委屈。
我原來以為,至少要看完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或者研究透徹海靈格的「內在小孩」那一套學問,才有可能找到一點釋懷的理由,而且僅僅是可能。
但看完《幸福社區》,我突然發現原來並不需要如此。
原來自從踏入社會打拼的那一天開始,我就應該能理解父母當初的「身不由己」,並且釋懷過去的「怨憤」。
因為趕稿,在過去整整三個周末我都沒有回家看母親。
每個周末接到母親的電話,都有一種「壓力」的煩躁,雖然沒有說出口,但心裡會不由自主地想:我都已經夠忙的了,你還來煩我。
看完《幸福社區》之後,不禁想到,小時候我們埋怨父母沒有時間陪伴自己,常常自怨自艾自己是個「沒有家的孩子」,然而長大之后角色已經對換了,我們卻渾然不知。
如今的我們,何嘗不是在做著當初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而父母則成了「沒有家的父母」。
其實我們正在親身經歷著父母當初所經歷的一切,也許真是被生活壓得太疲憊了,以至於察覺不到自己其實早就可以感同身受當初他們所做的一切。
所以在《幸福社區》裡,當小溪和母親隔著玻璃淚眼相望的時候,電視機前的觀眾都被深深觸動了。
因為我們都親身經歷過這對母女,還有吳大夫與她女兒所經歷著的一切,所以感同身受。
電視裡的角色釋懷了,那麼電視機前面的我們呢?
(完)
作者簡介:大和沐風,工科出身,以成為一個工作狂為理想的極簡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喜愛薄荷,沉迷旅行,專注自虐,追求自由,至死都是十七歲。
本文由沐風少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