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金秋九月,是學校開學的季節。學子們經過一個假期的休息玩樂,養足精神準備投入到緊張學習的環境中。出外讀書的學生們,當家人開始忙著幫你收拾行囊,為新學期做準備時,你可曾知道:古代學子在開學前,都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又有哪些講究呢?
(1)開學時間有講究
民以食為天,古代農事排第一,學生開學都避開春播、秋收季節,除富家子弟外,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們,也要幫助大人忙農事,所以古人認為九月不是開學的好時間。古人本著「開學、放假不違農時」,開學時間選農閒時刻,放假時間選農忙時刻,總之一切都把春耕秋收放在首位。
比如在漢代,據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學子們開學日期有三個時間段:正月十五以後入學,八月署退入學,十一月冬季入學;魏晉南北朝經常打仗,學子們受戰事影響,經常是「冬季入學」。各個朝代最為普遍的是,一年有三個學期開學的制度,宋、元、明、清也是如此。放假也是圍繞農事而定,歷史記載,從漢代的太學院開始,就有「田假」。
每年的五月,麥子成熟季節,學生休假回家,幫家裡割麥子。天氣漸冷之時還有「授衣假」,學子們回家取過冬的衣物。此外還有「旬假」,就是十天休一天,和現在的一周休假類似。其他的時間,學子們每天都要埋頭苦讀,為考取功名勤耕不綴。
(2)交學費有講究
在古代也是根據辦學性質不同,學費的標準也不同。就像現在一樣,公辦的有中小學義務教育,現實免費讀書,私立學校學費就貴些。象太學,國子監等,都是朝廷出錢,不收學費,可是都是貴族官宦家庭子女才能入學,平民百姓哪有資格進入呢?
在民間的私塾,學費稱為「束脩」(shù xiū),拿不出錢的平民家庭,用十條幹肉,也就是臘肉代替學費和拜見老師的禮物。原來我們常說的「鹹臘肉」,在古代還正派上用場了。以後「束脩」逐漸成為學費的代名詞了。
最初的學費多為物品,後來演變成銀兩錢幣。畢竟老師也不能天天吃臘肉,多了還得換其他物品,而錢幣是最實惠的,想買啥也方便。逐漸由「束脩」變成了「脩金」。
(3)古人穿校服、背書包的講究
據《詩經·鄭風·子衿》中記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裡的「青衿」也就是學生服,就像現在各個中小學,都有校服一樣。古人不光有校服,鞋子和帽子也很講究,如春秋時期學子要戴高高的帽子「峨冠」,宋代是方正的「巾帽」,也是高帽子,明朝則要求戴「四方平定巾四方」,這些我們在古裝電視劇中也看見過。
還有就是古代的書包很特別,是像背簍一樣的書箱,叫「笈囊」。「笈」[qiè]是指裝書的竹器,裡面裝有書籍,筆墨,錢幣等一些值錢的貴重物品,背在身上隨身攜帶,這也是學生開學前要準備的東西。所以說古代才子求學不易,要遠道而行,不辭辛苦,在寒冬大雪紛飛中,學子「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求學路漫漫,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4)開學儀式有講究
現在學生開學,學校都要有一個開學典禮活動,在操場上全體師生集合,校長要致辭,新學期要有新的精神面貌。古代學生開學,雖然沒有那麼多人,但儀式是必不可少的。古語云:「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指中了秀才的學子們,在入學時舉行的開學儀式。古代的入學禮是「人生四大禮」之一,人們是很重視的。
古人開學典禮的第一步是正衣冠,師生都衣裝整潔,排隊站立,先生一次為學生整理衣冠,然後步入學堂。學子們開始行拜師禮,首先要先九首拜孔聖人神位,然後三叩首拜先生,學生再贈送先生禮物「六禮束脩」: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是苦心教導;紅豆,寓意是鴻運高照;紅棗,寓意是早日金榜題名;桂圓,寓意是富貴圓滿;幹廋肉條,表達學子對老師的敬重和感激。
拜師禮後,學子們還要在水盆「淨手」,表示洗去心中的雜念,日後專心致志地學習,做到心無旁騖。
最後是老師給學子們開智慧,老師用毛筆蘸硃砂,在每個學生的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也就是紅點。古人認為「痣」與「智」諧音,寓意為開啟人的智慧,學生心明眼亮,聰明睿智,一點就通,有祝願學生們學習進步之意。
古人入學的禮儀還真是繁瑣,但人們都都嚴肅認真地履行儀式,這裡有老師對學生美好的祝願,也有學生對老師的敬重。表達出師生對知識的渴求,希望能通過苦讀詩書能實現大展宏圖的雄心壯志。
從古至今,從開學時間,到入學前的各項準備,都比如今要複雜得多。不論形式怎麼變化,學子們一心求學的赤誠之心始終沒有變。一寸光陰一寸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願求學的莘莘學子們,都能不負青春,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