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Esther,一個一直在吃的留學生。
這兩天在網上衝浪時,總能看到楊冪衝上熱搜,不僅是今天的春晚,還是昨天的創意福字,以及她在採訪中diss白瘦幼審美:
她說「幼」已經和自己沒關係了,「白」也一般,只佔了「瘦」,更是直言「是提出這個詞的人有問題」。
這一點,作為留學生的我深有體會。
回國後的我們,似乎都不可避免地被國內以「白瘦幼」為代表的,單一且苛刻的審美所束縛。
出國後的留學生:
「我想把這玩意兒染成紫的」
出國後,我身邊的許多同學都做了一件事:
染頭髮,而且專挑「紅的藍的紫的銀的」這種「媽見打」色染。
這種留學生集體迷惑行為其實很好解釋,因為「再不瘋狂我們就來不及了」——一回國,這樣的顏色就看不到了。
畢竟,在國外頂著一頭紫發上街很正常,但是如果是在國內,不僅會被媽媽打斷腿,還會被路人瘋狂地用眼神問候:這人別不是個非主流吧。
小韋的夢幻紫發
不止是染出挑的顏色的頭髮會被路人judge,當我拿著「你有沒有在國外穿很正常,但是在國內不敢穿的衣服」這個問題去騷擾身邊的留學生朋友時,幾乎每個人都能列出幾件在箱底吃灰的衣服:
比如,Zora在英國穿的是火熱小辣椒,回國就換上了乖乖格子裙。穿衣對比過於人間真實,她說:在國內,穿成圖一上街會被當成「奇怪」的人吧。
比如,陳咕咚同學穿著在國外非常常見的legging去公園跑步,她本人絲毫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勁,但是路人都對她行注目禮:「估計大爺大媽以為我穿秋褲上街吧」。
再比如,舊金山的Ruru提名了一件「土蒼蒼」的皮衣:
「我這件衣服在國外被誇過cool,賣這件衣服的vintage店,就是舊金山的嬉皮士文化的遺蹟,所以在我心裡的認知就是,我是復古不是土。可是回國我不敢穿,因為怕被當成撿破爛的——'嬉皮士不就是美國撿破爛的嗎?'」
「而且我們系主任襯衣下擺是破的,學校裡還有男生穿成馬裡奧,就讓你覺得,藝術家和流浪漢,只有自我認同的不同而已。」說到這裡,Ruru感謝了下灣區的土衣土褲給她的穿衣自信。
主頁君我本人也有很多crop top,回國後因為會被路人指指點點「露太多」「身材不夠好」而束之高閣。
從這些路人的眼光中不難看到,這些超出白瘦幼的或性感、或個性、或新奇的風格,沒有那麼容易被社會所接受。當然,我不是認為白瘦幼不好看,而是想說,這社會不應該只有白瘦幼一種審美。
可惜的是,影響社會輿論的新聞和社交媒體,不斷在用「唯白瘦幼至上」的審美標準凝視著我們。
隨便翻翻手機,就能看到「你能接受的公主抱女生的體重上限是多少」「女生多少斤算胖」這樣的問題頻頻出現在男明星的採訪中;「某某女星產後身材依舊火辣」「40歲依舊似少女」的通稿熱搜更是滿天飛。
這也難怪習慣了女明星永遠保持盤靚條順的網友,在看到鞏俐和老公逛街的照片時,會把鞏俐「身材走樣穿著似大媽」的話題頂上熱搜。
也難怪在某綜藝節目中,李斯丹妮說父母當初反對自己學街舞時,嶽雲鵬會自以為幽默地「開玩笑」說,我覺得你不適合跳舞,因為你腿很粗。
而此前吵翻天的熱依扎穿衣的話題中,有一條評論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看上去是支持了穿衣自由,但是骨子裡還是對女性身材的苛求。怎麼,不夠前凸後翹的女生就沒資格穿吊帶?
誠如脫口秀太后思文說,這社會對女性的要求真的太苛刻了。皮膚要永遠保持年輕,身材要永遠保持完美,這種審美觀像一條沉重的鎖鏈將我們牢牢捆綁。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接受,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人的身材都會像模特那樣完美?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的不被這種單一的審美眼光所束縛?
200斤的大碼身材也很美
為什麼這些在國內不敢穿的衣服,出國後就敢穿了呢?
倒不是到了國外,我們都練出了纖腰豐臀大長腿的「完美身材」,而是因為:
就算是胸不夠大、肚子上有贅肉,穿這些衣服上街也不會有人隨便對你body shame,所以,那些在國內不敢穿的衣服,現在都大膽的買買買。
再奇怪的穿搭都會有人欣賞,至少不會被當成神經病,所以,那些在國內不敢試的風格,現在也放心的穿穿穿。
我們會發現,不一定只有雪白才好看,體重也不一定得是兩位數以下才值得被愛,鼻梁塌一點也沒關係,有點兒小雀斑也很可愛,因為這就是我,最真實也最獨特的我。
我們逐漸明白,一個人的自信來源有很多,被國內媒體無限放大的外貌和身材,其實才是最不重要的那一個。
第一次想通這一點,是在dance association.
和我在國內跳舞時,姑娘們不敢站在第一排的扭捏截然不同,那些站在前排的外國小姐姐,並非個個身材絕佳舞技超群。可她們才不管自己的腿細不細、腰粗不粗、舞跳得好不好,只要快樂,只要享受,就敢往前站。
那天學的舞蹈動作,我早就記不清了,但我永遠記得她們臉上那自信的神採,足以讓我忽略她的身材而喝彩。
還有很多世俗意義上身材不完美,不夠漂亮的女生,自信地活的超漂亮。
就像2020年度美國十大熱搜歌手榜單排名第七、拿過格萊美8項提名、BBMAs 10項提名的Lizzo.
她也曾因為身材和非裔的種族問題,受到旁人的語言侮辱和校園霸凌,也曾計算著卡路裡度日,被節食減肥折磨的越來越不快樂。
但慢慢她發現,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身材如何,而在於人們本應接受彼此不同的存在,所有人都應該先好好愛自己。
所以我們能看到,即便頂著200斤的大碼身材,她也能無所畏懼地穿著連體衣、低胸裝,用最自信、張揚的姿態傳播自信。
她曾在演唱會上帶著觀眾高呼:「我愛你,你很美,你什麼都能做到。」
而我覺得,拿起長笛自信地演奏時的她,真的很美。
就像身高157體重超過200斤的搞笑藝人渡邊直美,憑藉超大碼的可愛與性感,被權威美容網站連續幾年封為「年度美人」。
還有我最近pick的辣目洋子。胖胖的她絕對不符合白瘦幼的審美標準,但是看看她在超新星運動會上自信地跳體操的樣子,你能說她不美嗎?
出國後我變得更自信了
身邊很多朋友在提到留學最大的收穫時,會說自己好像變得更自信了。
這種自信不僅僅是穿衣自信、審美自信,還有很多方方面面,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
我想這一方面是因為文化差異:老外真的太愛誇人了。
昨天搭了一隻誇張的耳環,他誇你;今天穿了一件不錯的T-shirt,他誇你;明天用了新顏色的口紅,他誇你。
甚至上廁所時會被隔壁敲隔板,誇鞋子好看;蹲下繫鞋帶,都有人誇你的內褲顏色好看。
管他老外誇的是真心還是假意,我們就這樣一天天地被誇得更自信。以至於在國內我們被誇贊時,會謙虛地說「哪裡哪裡」,現在則會毫不猶豫地說「Thanks」.
當我在國外上第一節課時,最直觀的感受是「我好像被當成了三歲的寶寶對待」——
帶我們ELTC課的老師會耐心地聽每一學生的問題,鼓勵我們「這真不錯」「你真棒」,說錯了也先誇你說的好的部分,慢慢幫你圓回來。
甚至有天上課時,還帶了巧克力獎勵問題答的好的同學。
她的誇獎和鼓勵時常讓我懷疑,這真是研究生的課堂而不是幼兒園吧?當然,也慢慢變得更自信敢說。
另一方面,這種自信源於留學讓我們學會了尊重差異,也因此變得更願意取悅自己,而非迎合大眾。
當走出國門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真正地身處一個多元化的環境。
身邊的人來自不同的種族、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不管是什麼看法和觀點都是有理由的,慢慢地很多事都見怪不怪了,接受能力和包容性被拉滿。
我們的世界被打開了,能看到除了身材外表這些最膚淺的東西外,還有去做義工、打辯論、甚至是做學術這樣更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想明白了這些的我們,也開始真正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想要做什麼,更無所顧忌地去追逐自己內心成長和滿足。
所以你要問我留學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也會毫不猶豫地說:
我,變得更自信了。
Ref:
https://mp.weixin.qq.com/s/zZ5iYvY3GWS1n1ixDEZugQ
https://www.sohu.com/a/227765148_100085085
https://mp.weixin.qq.com/s/_i9eTPfNKEF71zLR-BF6CQ
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校服】,閱讀文章《「北面」是怎麼打敗加拿大鵝,成為當代大學生校服的?》。
微信公眾號又雙叒叕改版了…
祝大家新年快樂
瀟灑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