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賓·納倫
編劇: 賓·納倫 / 蒂姆·貝克
主演: 古桑 / 鍾麗緹 / Neelesha BaVora / Lhakpa Tsering / Tenzin Tashi / Jamayang Jinpa / Sherab Sangey / Kelsang Tashi / Tsepak Tsangpo / Jampa Kalsang Tamang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情S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 印度 / 德國 / 瑞士
語言: 藏語 / 拉達克語 / 印地語
上映日期: 2002-04-30(法國)
片長: Germany: 145 分鐘 / USA: 138 分鐘 / Argentina: 138 分鐘
又名: 輪迴
《色戒》由印裔法國籍導演賓納倫(PAN NALIN)執導,籌備七年之久,遠赴印度與西藏接壤的喜瑪拉雅山區實地拍攝,攝製優美壯闊的場面,更深入邊境禁地,揭開苦行僧人的神秘面紗。 故事描述貌美聰慧的農莊少女琶瑪(鍾麗緹 飾),偶遇僧人達世(古桑 飾),竟燃起慾念,她不惜公然挑戰宗教禁忌,只為追求心中所愛。早已捨棄世間一切羈絆的達世,抵受不住琶瑪的挑逗,猶如電擊似的觸發了原始欲望,遂決定脫去袈裟入世修行,結婚、生兒育。色戒一破,竟是一發不可收拾,達世多年苦修,應否就此毀於一旦?琶瑪的放任可會扭轉了她一生?佛祖的禪意到底是滿足眼前的一個欲望,抑是戰勝內心的一個慾念?「滿足一千個欲望,還是戰勝一個欲望」。
一滴水怎麼才能不乾涸?出關的時候達世想不通,還俗後又想回歸寺廟的僧侶才看到,回到大海才是一滴水的歸宿。點擊下方在線影院收看高清完整版↓↓↓
影片的最後,當達世停在寺廟前無從決擇時,他再次看見了這塊石頭,石頭的背面給出了答案:讓它流入大海!而這一答案,導演其實早已通過琶瑪與孩子的對話形象地表達了出來。琶瑪是智慧的,她用這一方式告訴達世,人在塵世,宛若浮萍,洪流之中,我們或沉去,或摔碎,或折斷,或腐爛,或被困,但我們的歸宿都只有一個:流入大海!糾結是沒有必要的,偽飾是沒有必要的,逃避更是沒有必要的,只有面對,不管是外在的挫折還是內心的欲望,只有面對,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家,所有的選擇都需要一樣的面對,而最終的歸宿都只有一個:大海! 可惜此時的達世沒有領悟,印度女人仍舊在他身邊,他就仍舊被情慾所牽,仍舊在欲望與戒律中不斷糾結、不斷偽飾。就在他與印度女人偷情時,琶瑪回來,他忙不迭地讓剛完事的印度女人立刻離開,印度女人卻一面撿起地上的工錢,一面鄙視地對達世說:「冷靜點!怕什麼?反正她說過,這一切遲早會發生的。」正是這句話,讓達世在震驚、羞愧、內疚中看見了猥瑣的自己和豁然的琶瑪,看見了那一路走來越陷越深以至於不可救藥的自己。 琶瑪也許從來都知道,為自己還俗的達世,只不過是被欲望牽引,所以必然會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欲望將他吞沒,而琶瑪選擇了:靜靜等那個時刻到來!再次穿上僧衣的達世離開了家,在他走向寺廟的途中,琶瑪出現,而兩人停在的位置,恰恰是一個轉角處,前面是寺廟,是出家,而背後是回家,是俗世。琶瑪:耶輸陀羅,聽過這名字嗎?釋迦牟尼,所有人都認識他,可耶輸陀羅呢?耶輸陀羅嫁給釋迦牟尼,她非常愛他。有一晚,釋迦牟尼離開她和兒子,他們正熟睡,他去尋求覺悟,成為佛祖。他走時什麼也沒說!耶輸陀羅關懷病人,她早於釋迦牟尼救助他們,她早於釋迦牟尼理解民間疾苦。說不定他的覺悟由她啟發!或許耶輸陀羅想過,離開釋迦牟尼和路荷。我們怎知道耶輸陀羅,在釋迦牟尼離開後沒有憤怒?沒感到寂寞痛苦?誰會想起她?琶瑪:當兒子路荷不斷問她同一問題,父親在哪裡?她怎樣回答?她怎告訴他?母親怎可在半夜撇下兒子獨去?只有男人做得到。達世,只有男人做得到!琶瑪(把缽和佛珠丟給達世):達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對我的愛欲一樣強烈,你可成佛,在今生,這副軀體。(飄然離開)琶瑪離開後,達世看到了石頭背面的那句話:讓它流入大海。達世痛苦至極,蜷曲在轉角的地下...導演是大膽的,影片就此結束了,導演正是通過琶瑪的這段話,將最後的問題拋給了觀眾:出家還是在家,哪條路不需要艱苦卓越的修行?如果說悉達多選擇的路是修行,那麼耶輸陀羅所經歷的難道不是?整部影片中,達世脫下僧衣,換上俗衣,又脫下俗衣,換上僧衣,他折騰了大半輩子,最終還是在那個轉角處,痛不欲生;琶瑪自始至終在紅塵,堅定面對自己的欲望,從容應對每一個「無常」;誰才是被相所惑?誰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最終琶瑪告訴達世,也是導演告訴觀眾:若你渴求佛法,像對我的愛欲一樣強烈,你可成佛。人的志趣有高下之分,低級趣味就是低級趣味,不管我們怎麼去粉飾,怎麼去合理化,你總會厭倦的!因為它不究竟、不牢固,在快樂中永遠伴隨著各種各樣煩惱和痛苦。慧律法師說好男人都去出家了,剩下的路邊攤隨便選,路邊的男人有什麼好選的呢?如果生命一直就糾纏在這個層次上,區別就只是選擇抽菸還是抽大煙而已罷了。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佛陀說有一種內在的喜悅,不假於物。一切有為法,一切我們所尋找、建構出的人生倚靠,都和吸食安慰劑時所產生的幻覺沒有差別,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欲望不是我們的敵人,虛偽才是。」這是宗薩仁波切說過的一句話。行走在無常的生命之流中,最要緊的,也許不是選擇哪條路,而是你能在那條路上堅持多久。